(胡月)进入11月的雅安市雨城区晏场镇新和村美成了一幅画。
清晨,淡淡的薄雾在山间飘荡,山间的树木变幻出各种色彩。新和村的村民醒来,开启了又一天的忙碌。安居乐业的新和村人说起村里的舒心事,便有说不完的话。
一个村的集体经济如何富民
早在脱贫攻坚时期,新和村就开始大胆尝试探索新的集体经济增收办法,而大胆创新的底气,就来源于村民的信任。
新和村脱贫户罗玉郑说:“我打心里相信我们的干部能带我们致富。”
2017年5月,新和村以村集体的名义成立旭翔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合作社通过集体和个人投资入股、合作经营分红的方式,采取股份制管理。17户脱贫户通过小额信贷入股33万元。第一次便筹集资金40万元,建成占地1.5亩的绿色环保商品兔养殖基地,引进种兔400余只,初步形成年出栏1.2万只肉兔的规模。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争取下,40万元的产业培育资金加入“造血”队伍。新和村将40万元资金量化到全部脱贫户头上,就这样,村中所有脱贫户都成了合作社的股东。
新和村没有集体经济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经过村“两委”商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新和村将产业发展资金15万元入股合作社,并签订合作协议。在保证7%收益的基础上,每年合作社按照股金占比给村集体经济分红。
脱贫户有了相对稳定的收益,村集体经济也从零突破到万余元。乡村振兴中,新和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好。
一个人的“竹编路”如何走宽
新和村村民文品芬是新和村的名人。
一双巧手,在竹篾之间游走,一件件精美的竹编艺术品出炉。
2014 年,政府组织竹编培训,本就喜爱竹编的她便毫不犹豫报了名。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她早出晚归潜心学习竹编技艺。“虽然辛苦,但是值得!”文品芬说,学习期间,她掌握了立体竹编的技艺,学习了平面竹编和瓷胎竹编,与此同时,更坚定了她走上“竹编路”的信心。
文品芬的竹编之路“硕果累累”:2014年9月获得工艺编结初级证书,2016年11月获得工艺编结中级证书,2017年8月获得工艺编结高级证书,2019年6月获得竹编师资证书。多年来,文品芬每年还培训学员300余人。她说,当看到学员们经过她的指导慢慢掌握了竹编技能后,心里有满满的成就感。
2021年1月,篮顺虹竹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了,采取的是由合作社统一发送材料,学员在家编织,合作社回收再加工销售的方式。这样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又解决了学员销售困难的问题,同时让大家在家里也能挣到钱。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销售竹编产品3万余个,帮助群众实现收入30余万元。
文品芬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编织出美好生活,一定能让家乡的竹编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