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时值初冬,青川县山间景色虽不如盛夏之时生机盎然,但空气一如既往清冽纯净。11月13日,王正祥的蜂箱成行成列码放在山脚下的一片空地上。低温之下,黑中带黄的青川中蜂紧紧挤在箱体内“取暖”。
“蜜蜂的习性就是这样,气温低了就不会离巢采蜜,出太阳时才会重新活跃。你看,我的260多箱中蜂也已经开始越冬。”王正祥说。这位65岁的“新蜂农”语气中带着自豪。
蜜蜂被誉为“农业之翼”。发展养蜂业,不占用耕地,不抢用粮食,不污染环境,投资少、见效快,是一项促进农民增收的速效产业。近年来,在青川各地农村,养蜜蜂的村民老人多了起来。
技术人员观察王正祥夫妇的蜂群。
“甜蜜事业”成生活重心
王正祥和妻子雷大姐是青川县姚渡镇柳田村人,两儿一女都在省外工作成家。儿女本想让二老搬去镇上居住,兴许如王正祥自嘲那样,“人老了就不愿离开家乡”,他想守着家里的几亩田地,几十年如一日种着玉米、大豆和油菜。但随着年岁渐长,地里的活,他干不动了。
家里的地,妻子雷大姐还能看顾点。王正祥自己重活干不动、人又闲不住。怎么办?姚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张守峰的一句话,让王正祥有了“退休生活”新思路:“你自己以前养过几箱蜂,为什么不多养点呢?”
就这样,2017年在青川县农业农村局有关部门和姚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下,王正祥开始养殖青川中蜂,养殖量达40箱,每箱一年能产10—220斤成熟蜂蜜原蜜。青川县唐家河蜂蜜协会帮助联系客商,对他的蜂蜜进行保底收购,每斤收购价35—40元。规模养蜂第一年,王正祥销售成熟蜂蜜原蜜的收入就达到1.4万元。
到2020年,王正祥养殖青川中蜂超过100箱,通过销售蜂产品与帮助他人给作物授粉,他年增加收入3.5万元。今年,王正祥的养殖量超过了260箱,成熟蜂蜜摇取工作还在进行,截至目前已经销售了1000多斤。
几年间,王正祥已经从“养蜂小白”成为行业“土专家”。他还是青川县唐家河蜂蜜协会姚渡分会常驻会员,不少村民都喜欢向他请教养蜂之法。现在,柳田村有80余户“空巢老人”从事中蜂养殖,协会、企业以保底价回收蜂蜜,村民没有了蜂蜜产品滞销的后顾之忧,养蜂规模持续扩大,养蜂50群以上的达26户。
“空巢”变“蜂巢”助增收
“在青川,像王正祥夫妇这样,从‘空巢老人’变成‘蜂巢老人’的,还有1300余户。”青川县农业农村局畜牧生产站长蒲军华告诉记者,青川县依托优质资源禀赋,建立“企业+集体经济+空巢老人”“企业+专合组织+空巢老人”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中蜂产业,探索出“空巢老人”变“蜂巢老人”助农增收的成功经验。
青川县先后制定《青川唐家河蜂蜜生产技术规范》《唐家河蜂蜜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等技术规范,采取“集中理论学习+现场实践示范操作”模式,每年以乡镇为单位,“一对一”“点对点”为养殖户举办技术培训,指导他们采取统一养殖品种、统一质量控制、统一生产包装的方式进行标准化养殖生产。
据了解,累计举办的80余期养蜂技术培训,让约6000人次农村“空巢老人”学到了养蜂技术。青川农村“空巢老人”饲养中蜂达1.14万箱,实现户均增收4100元。青川县将中蜂产业作为“2+3+3”农业特色产业体系重点产业,目前,全县养殖中蜂9.6万群,蜂蜜产量580吨,产值1.35亿元。
同时,青川县率先启动中蜂养殖保险试点,每箱蜂保额700元,保费42元,保费由政府承担75%、蜂农自负25%。2020年以来,青川县农村“空巢老人”养蜂共投保1.35万余群,政府补贴保费43万余元。
“下一步,我们将集中打造蜂旅文融合发展基地。”广元市畜牧种业管理站长唐友海告诉记者,当地策划启动“蜂旅结合计划”,依托景区、农业休闲区,通过举办“520”蜜蜂日、“蜜蜂文化节”和“采蜜节”等活动,促进蜂业与旅游、养生文化高效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