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 (通讯员 李少飞)近年来,乐山市农业农村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盯“肉盘子”民生工程,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化管理模式为引领,通过稳产能、强主体、优结构等系列举措,提升市场科学调控能力,全面夯实稳产保供基础,加快推进生猪产业迈向现代化发展进程。
一、整合多方力量,建强产业发展“引擎”
一是建核心“智库”。联合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市农科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科研力量,挂牌成立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乐山产业技术中心,构建形成强力高效的技术供给体系。截至目前,中心柔性引进科技战略人才4人,计划申报“乌金猪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地源性发酵饲料开发”等科研课题4个。
二是出政策“领跑”。2023年,市县财政投入资金2000万元,实施生猪补栏补助、生猪产能补助、能繁母猪引种补贴、养殖贷款贴息等激励政策,累计完成生猪补栏补助32.2万头,能繁母猪引种补贴2.5万头,贴息补助养殖户贷款资金规模1.26亿元;推进政策性保险应保尽保,开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引导生猪生产均衡稳定,累计承保能繁母猪、育肥猪165.8万头,保额规模达13.8亿元。
三是引市场“活水”。坚持项目带动市场,将“生猪产业项目”纳入市级重推项目,撬动12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引导中华联合、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开发“农业保险+信贷”惠农融资产品,2023年各金融机构累计向养殖业主发放贷款4.7亿元;在夹江、沐川等县启动规模养猪场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着力解决生猪养殖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二、提升三化水平,激活提质增效“动能”
一是提升“良种化”水平。建设现代生猪种业体系,持续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构建育种场、扩繁场、育肥场相配套的三级良繁体系,提高种源保障能力,推广优质猪源。近年来,累计培育国家级核心育种场2个,种公猪站3个,扩繁场22个,形成优质种猪24万头、仔猪500万头的年供应能力,常态化向10多个省市供应良种生猪。
二是提升“标准化”水平。大力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支持动物防疫、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环节标准化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广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巩固提升生猪规模养殖标准化水平。近年来,累计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个、省级60个,规模猪场设施配套率达100%,建成自动喂料、恒温控制等“数字化”智慧猪场313个。
三是提升“规模化”水平。坚持外部招引和自主培育两手抓,相继引入新希望、傲农、天农、天兆等生猪产业化集团,不断壮大巨星等本土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引领的大产业集群,争创国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稳定规模猪场发展信心。近年来,累计创建国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74个,建成规模猪场1430个,其中万头猪场65个,规模养殖率达60%。
三、促进融合联动,构建全产业链“图谱”
一是做强“育产加销”园区。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坚持种养结合生产模式,打造“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种养生态循环体系。近年来,累计培育“猪粮、猪果、猪药、猪茶”等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2个,总产值达73.8亿元。布局建设全省首个川菜预制菜产业园,推动乐山预制肉类菜肴产业标准化、工业化。
二是拓展“接二连三”链条。推动产业上下游延伸拓展,培育现代化饲料生产企业27家,年产饲料108万吨,产量居全省第五位;持续推进生猪屠宰企业“压点减量,转型升级”,年屠宰能力达500万头;鼓励巨星农牧等企业与市中区村集体共建“金猪村落”研学基地,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市生猪全产业链产值达140亿元。
三是做新“联农带农”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大型企业为中小农户提供从仔猪供应、技术指导、金融支持到肥猪销售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依托企业抱团发展。推广“龙头企业+标准化代养场”“土地流转+务工”等利益联结模式,龙头企业带动200多个代养场,年生猪出栏60万头,带动农户增收1.1亿元以上。
乐山市通过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拥有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2个,国家级产能调控基地35个,省级基地139个,部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3个、核心育种场2个,省级示范场61个。近四年,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生猪养殖项目240个,巨星农牧集团3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等一批超亿元项目落地投产。截至2023年底,全市存栏生猪164.3万头,年出栏生猪281.8万头,连续四年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