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袁静 特约通讯员 程聪
近日,笔者来到巴中市通江县铁佛镇尖包岭村。一入村口,只觉视野豁然开阔,上百亩农田整齐划一、分片有序,一幅现代农业画卷呈现眼前。
完善配套设施“粮田”变“良田”
“去年村里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目前已完成70%的土地整理,现在正加紧推进道路、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为春耕作准备。”尖包岭村党支部书记米本平告诉笔者,“以前基本上是梯田、小田,通过整理后全部变成了大田。”
过去,在尖包岭村,田块狭小零散、机耕不便、农业设施不配套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农业发展。“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给我们老百姓带来很大便利,特别是在生产方面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机可以直接下田了,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以后粮食产量也能得到较大提高。”米本平说。
尖包岭村项目总投资400万元,覆盖面积682亩,其中包括田型调整682亩,农机下田通道116处,整治灌排渠系2749米,新建灌溉PE管道312米、机耕道1165米、生产路2251米等配套设施。
“项目推进中,我们坚持整区域规划,结合地域实际,在南部低山区以田型调整、排灌配套、全程宜机为主,北部高山区小块零散区域以完善渠系、耕作道路为主,全域规划、因地制宜,宜旱则旱、宜水则水,生态夯土、生态护坡、生态修路,最大限度节约成本。”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农建股负责人介绍。
小田变大田农户心里甜
铁佛镇作为通江县农业大镇,本地老百姓一直有着种植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的传统,但“巴掌田”“鸡窝地”的土地条件制约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夯实当地粮食基础,推动粮食生产量质双提升,该镇按照“统筹整体规划、集中连片打造”思路,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良田,提升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水平,探索山区富民新路,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为推进粮食生产和实施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村民的支持和参与非常重要。米本平说,小田变大田,农户有顾虑,“我的田是不是还属于我?”“收益能否保证?”面对村民们的疑问,村干部们走村串户,积极解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做法和好处,村民的顾虑慢慢被打消,对项目建设给予了极大支持。
“种了大半辈子田,临老当上了‘甩手掌柜’。”快60岁的村民罗福礼笑着说,“家里田地这里一块那里一角,种点水稻牛耕要三四天,而且辛苦得很。现在全都流转出去了,再养点鸡、鸭等家禽,加上土地流转费,再分点红,一年下来收入比以前高,还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