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民族兴。南江黄羊是中国肉用性能最好的山羊新品种,享有“中国第一山羊”之美誉,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也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厚实“产业库”,打通“产业链”,磨垭村驻村工作队找产业定位、谋产业规划、扩辐射效应,助推南江黄羊这一“土特产”成为守的住、擦的亮、叫的响的“特色招牌”“致富招牌”“金字招牌”,以产业“新”促乡村“兴”。
产业定位由“范围化”向“精准化”蝶变。产业要兴旺,则因地制宜、找准定位是前提。磨垭村山地生态资源禀赋,灌木丛林,山区草地,植被生态质量好、覆盖率高,有机无污染,孕育出多种优质牧草及中草药,为南江黄羊养殖提供天然“粮库”。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在实地走访、调研研判的基础上摸清资源“家底”,再“上接”“外连”畜牧科学专家给出科学的建议,最终将南江黄羊养殖企业“请进来”“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回答了以往磨垭村产业向哪里走、怎么走的问题,跳出产业“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泥潭,为产业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产业发展由“粗糙化”向“科学化”蝶变。为激活南江黄羊养殖“大经济”,畜牧专业科班出身的我引进TMR技术,结合磨垭村养殖场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条件,制定出适合南江黄羊舍饲养殖配方,实现平均每户节约年养殖成本9万元以上,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得到应用推广,较传统舍饲养殖,该技术打破了以往南江黄羊“先粗后精”的传统饲养模式,提升了饲料转化率、节约了养殖与人工成本。为解决南江县双流镇福元黄羊养殖场的南江黄羊“冬季越冬”问题,为守住这一“黄金产业”,我直接入驻、吃住在冰雪覆盖的羊场,白天亲自手抓羊粪以诊断病因,到了晚上,还要对白天所观察的情况进行科学研判,亲自制定冬季保暖、羔羊分群、饮水升温、中药拌料等措施,让南江黄羊在这个冬季“过冬不愁”,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以上。为让磨垭村的南江黄羊养殖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可实现性、可持续性,我制定免疫计划和保健程序“清单”,以提升南江黄羊抗病能力,这成为南江黄羊提质增量、提质增效的“压舱石”。
产业辐射由“单边化”向“多边化”蝶变。一人致富不算富,百家都富才是富。工作中找问题、出实招、求实效,发挥“授渔”“带动”效应,才可推动产业经济稳健快速发展。驻村工作队坚持示范带动效应策略,创新磨垭村“借羊还羊”方式,即养殖场将自家的羊只“借”给村里有养殖意愿、养殖技术、养殖经验的养殖户饲养,所获养殖收益归个人所有,养殖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只将原本所“借”的南江黄羊“还”给养殖场,实现滚动发展,打造“搞活一片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的羊产业集群带动效应。
“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磨垭村南江黄羊养殖数量已具有千只规模,这为磨垭村又增添了一道特色产业”,养殖场负责人表示。
驻村工作队在乡村振兴路上不怕艰、不怕苦、不怕难,始终以羊群“领头羊”敢于向前、敢于开拓、敢于冲锋、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基层生产一线找产业振兴方向,在基层生产一线找产业振兴方法,在基层生产一线破产业振兴难题,以厚植南江黄羊这一“土特产”发展新动能,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出圈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