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 记者 苏杭
【人物名片】
李宗滨,“吉时雨”数字农业创始人,成都吉时雨东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退役军人创业先进、成都市大数据领军人才。专注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11年,创建“吉时雨”一体化低成本智慧农业建设模式和一站式数据托管服务模式,将“吉时雨”数字农业品牌推向全国,服务全国约510万亩粮田。
【人物故事】
“深耕农业,服务农民”这句刻在吉时雨数字农业中心一楼的标语,为李宗滨漫漫创业路指引着方向。
李宗滨
耕耘一份古老事业
1995年,李宗滨参军入伍,15年的军旅生涯虽然与农业生产关联不多,但在农业大省山东长大的他对农作物有着天然亲切感,对传统农业亦有着深厚情怀。
2012年,转业到四川阿坝州工作不到两年的李宗滨拿出全部转业费,在崇州市白头镇铧头村流转 500亩农田,规模化种植水稻和小麦,开启了全新事业。
种地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周期长、见效慢,对此,李宗滨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组建团队,拜师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老师,聘请当地的老村长做顾问,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经理人培训……他像在部队里一样,勇往直前、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自己的种田事业。
天气不稳定导致产量降低、缺乏市场支撑导致销量跟不上……秋天本该是收获的季节,但辛勤劳作一季,公司账面却亏损了 30多万元。李宗滨发现,仅靠情怀和勤劳,种田事业难以为继。
怎样才能让种田变成有奔头的事业?怎样利用新技术为农业发展赋能?农业生产的未来又在何处?这些问题困扰着李宗滨。经过反复研究和考察学习,他将目光放在了“数字化技术”上。
锻造一把“数字锄头”
“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数字技术赋能农民这一传统群体?”李宗滨想给农民锻造一把“数字锄头”,让农业焕发生机。
“园区所有田块都埋设数字化感应设备,物联网探头、作物监控识别装置、虫情测报站、小型气象站等数字化感应设备一应俱全。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物联网测控系统,可以精准获取田块面积、病虫灾害、气象灾害、市场波动等一系列数据信息,实现农田资源‘一张图’24小时监管全覆盖。”在大邑县智慧农业产业园里,李宗滨指着“吉时雨”数字农业服务平台的监控大屏告诉记者,农民只要打开“吉时雨”APP,就能清晰、全面掌握自家田地里农作物的长势情况。
这个诞生于2020年的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是李宗滨潜心打磨多年的成果。它立足于粮食生产,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把数字技术贯穿应用到粮食生产耕种收全过程、农业产供销全链条,实现对农作物的精细化管理。
劳动力减少30%、药肥减少10%、每亩农田基本增收100元……一增一减间,种地的效益便凸显出来。如今,这一平台已服务大邑县20多万亩农田和400多家规模化经营主体。
点亮一张数字农业版图
以大邑县为起点,李宗滨试图把数字农业在大邑取得的成功实践经验推向全国。眉山、宜宾及云南、吉林、新疆……四年间,李宗滨和他的团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将“吉时雨”数字农业的版图一一点亮。
在李宗滨的带领下,“吉时雨”数字农业快速发展,服务着全国约510万亩耕地,承担了国家数字农业大田种植建设试点、国家数字乡村示范县建设、国家农业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建设等数字农业重大专项任务。
“2023年,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的‘中国吉时雨智慧农业小麦产业园’正式落地,预计将在当地服务优质小麦生产1000万亩。”李宗滨透露,今年5月,他和他的团队还将在缅甸、老挝启动建设“中国吉时雨智慧农业水稻产业园”,未来将服务优质水稻生产1000万亩。
“今年还有几项需要抓紧完成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在大邑打造数字农业培训中心。”李宗滨说,他想帮助更多农民实现数字化转型,让数字的春雨洒满巴蜀大地,让更多辛勤耕种的人们品尝到丰收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