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记者 李全民)4月10日,在旺苍县英萃镇蓝玉村村组道路混凝土施工现场,村民黎春昌和工友们正用碎石铺设路基。黎春昌盘算了一下:“每天240元,这月我能收入7000多元。”
近年来,旺苍县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不断拓宽增收渠道,通过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极大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工代赈:带动乡亲齐致富
以工代赈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让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就近务工获得劳务报酬,带动乡亲齐致富。
旺苍县2024年英萃镇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计划投资385万元,在英萃镇蓝玉村改建村组道路2.7公里,新建排灌渠0.8公里,预计今年底建成投用。该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改善周边2个村5个村民小组近1000余名村民的通行条件,有效解决500余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该项目自今年3月份启动以来,已完成村组道路路基建设,垒砌堡坎1500立方米,项目建设过程中吸纳45名当地群众参与务工,发放劳务报酬53万余元。
“村上修路、建水渠的事,我们都盼了好久了,在项目上干活既能照顾家里,每天还能挣200多元钱,这个以工代赈项目搞得好。”说起村上的工程,村民赵明刚露出了笑颜。
“外面千好万好不如家乡好。现在家门口的工作收入不比外地低,还能建设家乡,真好!”谈起家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当地群众务工的好处,曾在外地打工的李登科连连说好。
该项目理事会理事长向仕明说:“春节刚过完不久,许多人准备外出务工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去处,这个以工代赈项目的启动正好满足了村民的务工需求,用工消息一发出去,就有很多人响应参与。”
鱼渔双授:“零工”变“常工”
除了“授人以鱼”,让群众在以工代赈中挣到钱,英萃镇还“授人以渔”,通过培训让务工人员掌握新的技能。项目建设期间,英萃镇开展了以工代赈政策、建设安全质量教育、常用施工技术、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培训,让农村劳动力从“力工”变“技工”,从“零工”变“常工”。
同赵明刚一样,英萃镇蓝玉村9组的曹英也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政府让我去参加培训,培训合格后,我就留在了工地上工作。”曹英说,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外出务工受限。以工代赈的项目下来后,工地负责人安排他收拾工具、看管材料。“如今,每天能保证有140元收入。”曹英开心地说。
“我在这里干了快2个月,通过镇上的培训,我从一名小工,现在成了一名砖工。工资也比以前高了,还学到了技术。”雄鹰村村民向荣吉高兴地说道。
“目前全镇参与以工代赈务工人数有140余人。以工代赈项目切切实实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同时也统筹整个镇的剩余劳动力。以工代赈已成当地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该镇相关负责人说,以工代赈不仅是让受赈济者作为劳动者参加工程建设,通过劳动获得劳务报酬;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