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俊吉 特约通讯员 程聪
近日,在通江县青峪镇青龙石村,高矮不一的枳壳树“染绿”了漫山遍野,村民正趁着晴好天气为枳壳树除草、施肥、打药……
“现在正是枳壳树开花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查看枳壳树有没有病虫害,该除的草一定要除。”在枳壳园里,青龙石村党支部书记闫旭正一遍又一遍地向村民讲解枳壳病虫害防治知识。“病虫害对于枳壳树来说,影响非常大,如果不及时补救,传染速度非常快。”
据了解,青龙石村平均海拔950多米,阳光充足,温暖湿润,适宜枳壳生长。“我们这里种植枳壳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闫旭介绍,以前枳壳销路窄,价格低,村民又不懂管护,把枳壳当成“懒庄稼”来对待。
“那时枳壳成了村上的‘鸡肋’,留着没效益,砍了又可惜。”闫旭说,以前的枳壳,一斤卖四五毛,最低的时候卖一两毛。随着青峪镇将枳壳作为特色产业发展,青龙石村便乘着东风,将曾经的“懒庄稼”变成了如今的“致富果”。
“目前,辖区内的枳壳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枳壳鲜果80余吨。”闫旭介绍,他们于2020年成立青龙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的管理下,立足本地实际和资源优势,科学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枳壳购销、工程承接、物业经营等产业,探索“集体统一收购、直销药企”的枳壳销售新模式,推动全镇枳壳价格翻倍、群众收入翻番,村集体经济增收16.5万元。
青龙石村还通过养殖山地梅花鸡、新建集镇停车场、承包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逐步形成多元驱动、长短结合的产业链。
“目前我们盘活闲置滩涂地,建设停车泊位200个,年收入15万元。发挥村党组织书记工程建设管理经验,领办工程建设服务队,在镇域内承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年承接工程200万元,为集体经济增收16.8万元。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长促短’思路,建设山地梅花鸡养殖基地,采取‘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年销售梅花鸡4000只,年销售收入22.7万元。”闫旭介绍。
为进一步明确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该村成立了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管理、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集体经济“三资”统一纳入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规范、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按照“党员群众提议、村两委商议、代表大会决议、乡镇党委审议”等程序,按照“4321”比例计提发展基金、分红基金、公益基金、备用基金,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设备维护、技术更新、市场拓展;分红基金主要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公益基金主要用于评先奖优、扶危济困、公共基础设施维护;备用基金主要用于抢险救灾、应急处突、排险除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