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夏日到来,天府大地的麦田里,遍地流金。
5月14日上午,阳光热辣。在梓潼县石牛镇双峰村,300多亩麦田金黄一片。一场小麦测产验收会正在这里进行。
从外表上,很难看出这里的小麦有什么不同之处。实际上,它们的来历并不简单。这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作物诱变育种研究中心麦类育种团队,利用辐照育种技术培育出的“川辐14”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 2020 年通过省审,次年通过国审,适宜种植区域扩至长江上游冬麦区的重庆、云南、贵州、陕西汉中和湖北十堰等地。
不一样的育种手段
“川辐14”小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利用辐照诱变技术选育而出的优质弱筋小麦品种。
辐照是诱变育种的常用方法之一,目前已成为育种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较传统育种,辐照育种多了一个辐照诱变的过程。”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作物诱变育种研究中心副主任蒋云说,如此更有利于基因重组,提高变异频率,扩大变异范围。
川辐系列小麦都是利用这一育种手段选育而出,它们在品质、抗逆性、产量上各有千秋。
“这个品种最大特点是对条锈病‘近免疫’。”负责生产经营“川辐14”的四川云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张贵超表示,这是品种抗逆性突出的表现之一。除此之外,“它在重金属镉低积累、有益元素硒富集上都有着不俗表现。”
不简单的川辐系列
测产现场,麦田里传来轰隆隆声响,小麦收获机正在麦田里穿梭。
本次测产会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邀请省内有关专家,对“川辐14”核心示范片进行现场考察并实打验收。测产所在示范区为川中丘区河谷,面积共300余亩,由各农户自主耕作、播种和田间管理。专家组在现场考察基础上,随机抽取3个田块进行全田机收,最终按13%含水量折算亩产。以上三块田收获面积共5.35亩,平均亩产为478.2公斤。
测产专家组组长、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魏育明表示,“川辐14”抗病抗逆,丰产性突出,对四川盆地中部丘区小麦生产具有很好示范带动作用,建议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川辐14’是川辐系列的‘家族成员’之一。”蒋云介绍,川辐系列小麦发展至今已将近50年的历史。目前,随着辐照育种技术不断优化,不断涌现出具有突出性状表现的小麦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