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6月15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成都试验站、国家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团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的专家们赴若尔盖县阿西镇团结村,对全村20多名中药材种植大户和农户开展“大黄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理论培训及田间病虫害识别、防治技术指导。同时,专家们带去防病增产的生物农药,拟通过技物配套,提高农业技术在群众中的认知度和普及度,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目前,若尔盖县人工种植大黄、芍药、羌活等中药材已达3万余亩,为当地的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但是,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病虫发生也愈发严重,成为制约大黄、贝母等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该县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类中,以唐古特大黄的人工种植面积最大,有近1万亩。其中,有一半面积的大黄遭受叶甲、根腐病等病虫的严重危害。
为此,6月14日至16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成都试验站和国家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团成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曾华兰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与若尔盖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余冬主任一行,赴若尔盖县开展中药材产业技术帮扶。
在培训会上,曾华兰研究员针对大黄的主要病虫害详细讲解了识别方法、防治对策。针对当地农资购买困难、生物防治技术尚不普及等问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本次带去了能满足30亩地防治根腐病、软腐病等病害的枯草芽孢杆菌和黄腐酸钾,满足20亩地防治叶甲等害虫的球孢白僵菌制剂。同时,专家们介绍了防治根腐病等病害的枯草芽孢杆菌、防治叶甲等害虫的球孢白僵菌及能促生增产的黄腐酸钾等生物农药的防治病虫机理、防治对象和防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针对大黄苗期及贝母死苗和长势差等问题,专家们现场指出了存在的病因,提出了防控指导,避免因农户用药不当导致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风险,受到了当地农户和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据了解,下一步,专家团队将针对若尔盖的大黄、贝母等中药材产业与基地、业主开展结对帮扶,开展病虫害防控技术优化与示范,促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