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旭
近日,在广元市朝天区临溪乡望坪村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陈永明和村民们在地里挖完土豆后,来不及休息,又忙着前往曾家镇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在该中心的院坝和仓库里,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农机,玉米播种机、土豆收割机、旋耕机等各类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农药、化肥、种子等农用物资也堆得满满当当。据了解,该中心集农资农机供应、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技培训等功能于一体,陈永明正是这里的负责人。
朝天区地处川陕甘三省交界地带,属于典型的盆周山区。受农村劳动力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适合丘陵山区的农机装备少且效率低等多重因素影响,该区农户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待提升。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等问题?自2015年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定点帮扶朝天区以来,该集团立足朝天丘陵山区实际,聚焦短板弱项,共投入资金1042万元,打造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促进农机服务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更好满足该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需求。
“现在,我们农事服务中心的农资、设备都很齐全,完全可以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陈永明介绍,该中心全域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助推资源利用、资产盘活,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村民杨文明常年在外地务工,家里的10多亩土地撂荒,没人耕种。他听说将土地交给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管理,不仅能够盘活土地资源,而且还能有一份收益。
“每亩土地400元流转费,一年下来有4000多元的收入。如果发展产业还能有分红,比荒起划算!”杨文明算了一笔账,毫不犹豫地将土地交给了农事服务中心管理。
据了解,该中心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突出集聚发展,充分兼顾各类群体利益,最大限度吸纳各类主体参与,采取“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职业经理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社会化服务”运行模式,就近就便联合片区化发展。
目前,朝天区已初步形成东部(曾家山片区)、中部(中子片区)和西部(羊木片区)联动集聚发展模式。
“很方便,省钱又省力!”在云雾山镇三龙村高标准农田里,农事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驾驶着机器耕种,让村民张永坤看傻了眼,“以前耕6亩多田地需要两天时间,现在用大型机器作业,一个半小时就能耕完。”
据统计,去年,该农事服务中心服务面积2.56万亩,助力撂荒地整治1250亩,全年实现综合收入312万元、利润41.15万元。
“当好乡亲们的‘田保姆’,让他们种地更省心、更安心。”朝天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区已初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探索出丘陵山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