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成都新津:一年复刻20余项传统手工艺 这位短视频博主“了不起”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4-08-08

谭怡 李思羽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有这么一位90后小伙,他是非遗“门外汉”,却将濒临失传的凤凰风筝,用万根羽毛拼出“流光溢彩”,放飞天际;他是异地“外乡人”,却在大凉山深处寻踪拜师,奏响了彝人的千年之音——八方月琴……就在 8月2日,他制作的一则“足球起源——中国蹴鞠”短视频再度在网络上走红。
  他就是来自成都新津的抖音博主“五十七”——刘家毓。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靠自学或寻找传承人求学,通过短视频平台复刻出了20余项中华非遗、古法技艺。不同于简单的表演式展示,他用视频记录从画草图到寻找材料,从漫长制作到最终成型展示的全过程,引来了不少网友观看。他的单条短视频更是收获了高达443万次的点击量。
  他是如何练就“十八般武艺”的?记者在成都市新津区宝墩镇玉龙村乡间院落里,见到了这位“奇”人。

未命名-1.jpg

刘家毓在用竹篾扎制凤凰羽毛风筝骨架。

濒临失传的八方月琴 让他埋下传承非遗的火种
  去年9月前,刘家毓还是一名商贸公司经理,人生的轨迹因一次偶然机缘而改变。
  2023年7月,在大凉山体验彝族火把节的他,不经意走进昭觉县一家小店,映入眼帘的是三把精美却陌生的乐器。向店家询问才得知是彝族传统乐器——八方月琴。
  当地老人告诉刘家毓,这可能是最后流传的三把八方月琴,现今已无人会制作。刘家毓主动联系在西昌市的制作师傅,得到的答复却是,这位80余岁高龄的老人重病,已难拿起制作工具。
  刘家毓多方辗转,终于在美姑县找到了一位会八方月琴制作技艺的阿西老师。如何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传播出去?如何为非遗进行实用性和品牌赋能?刘家毓开始了自己的实践。
  刘家毓曾去大山里学习八方月琴,直到晚上11点才驱车离开。山路崎岖,暴雨连绵,车体在悬崖边不断打滑,一行人只得在山路边等待天亮。而制作八方月琴所需的部分材料,要等待一年。
  随后,八方月琴制作视频推出,视频时长只有短短5分23秒,带给刘家毓的感慨却是难以比拟的。
  “这个崇拜火的民族,让我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充满兴趣,我觉得我应该记录下来,弘扬出去。”刘家毓把自己的想法与做传媒工作的父亲沟通。
  怀揣着复刻并传播好非遗技艺、古法工艺的想法,他毅然辞去商贸公司的工作,招募到三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抖音注册了“五十七”这个账号开始制作非遗视频。

beed4297c45d008caebca3eb418f4bc3_4b09ff6c8bd96a1b8dd11a8aeb60e8b8.jpg

万根羽毛粘贴出风筝的流光溢彩。

为了弘扬技艺有多拼? 他一年学会20余项传统技艺
  羽毛风筝是一项千年绝技。这项手艺,随着最后一位传承人“江南风筝王”张志刚的去世,面临失传。
  为了复制羽毛风筝,刘家毓查阅大量资料,并请专业的风筝老师指导。老师给出回复:“没有十年做风筝的基础,根本完成不了。”但刘家毓却没有放弃。
  羽毛风筝的骨架要求极高,既要有支撑力,又要轻盈、左右对称。刘家毓在用竹篾扎制骨架的过程中,手被竹子划伤是常有的事,做好骨架后,粘贴羽毛更是费时又费力。
  “光是把羽毛根据颜色深浅区分开来,就用了几天几夜。”刘家毓说,制作所需羽毛前前后后在网上就补货了五六次,而粘贴这几万根羽毛就花了整整13天。
  组装、调试,最终放飞测试成功,耗时一个半月。
  这条视频发布后,引来了8.7万网友的点赞,其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再现,感动了无数人。“风筝的线断了,要怎样才能飞回去?”这是刘家毓视频下网友的高赞留言。“所以线以后不会断了,有很多老师都站了出来。”这是刘家毓的回复,也是他的选择和担当。
  学习和传承非遗这一年,刘家毓说比他过往都精彩,他时常需要一天内同时学习多项技艺。去年一年,他学会了20多项传统手工艺。
  在他手上,记者注意到一道道疤痕。刘家毓说:“我清楚地记得每一道伤是做哪一项技艺时留下的,对我来说,这是我的荣誉,也是我作为匠人的勋章。”

融入乡村振兴大舞台 他坚持慢工出细活的“执拗”
  快节奏的短视频充斥着互联网,他的视频无法像其他博主一样保持高效率更新,许多粉丝在评论区表示遗憾。
  刘家毓的一条短视频通常需要耗时数十天完成,制作周期长意味着产出频率低。他花费大量心血产出一个三四分钟的视频,但大多数观众对于一个陌生的博主,通常只愿给予15秒的停留。间隔时间长,意味着曝光量低。
  虽然对非遗传承怀揣期望与理想,但一年的亲身实践后,刘家毓团队不得不面对盈利困难的现实窘境。自媒体收益不足以支撑团队运行,但如果一味追求流量变现,又会影响视频内容。要维持团队生存就必须让视频内容为之妥协吗?刘家毓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返回家乡新津,接受了政府的相关扶持培训,并逐步开始承接一些拍摄、剪辑农文旅宣传片的任务,维持团队的基本生存。他也成了“十佳和美乡村合伙人”之一,加入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还有宝墩镇提供帮助,为他找到一个玉龙村的小小院落静心沉淀。
  刘家毓既在乡村小院里探索乡村的更多可能,也在小院里坚持学习非遗技艺,以“新农人”身份,在乡村振兴大舞台展现青春风采。
  刘家毓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愿意让时间沉淀他的热爱。他说,许多匠人就是这么一生默默坚守。他期望自己的坚持能成为一扇窗,让更多人窥见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激励青年一代接力传承。(受访者供图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