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生红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现在早晚进出方便多了,环境也变得干净整洁了,这还要感谢政协组织的坝坝会!”8月9日,大竹县白塔街道御临社区新天地小区居民毛瑞华由衷地向社区干部表达感激之情。
在此之前,该小区周边存在车辆乱停、摊点乱摆、交通堵塞等问题。为此,大竹县政协组织调研后,联合公安、交通、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社区举办“竹圆坝坝会”,共同划定临时摊点区域、规范车辆有序停放,有效解决了小区居民的出行难和环境脏乱差问题。
近年来,大竹县政协积极创新探索“‘竹圆坝坝会’+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深化民主协商,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高效破解治理难题,通过设立9个界别功能型党支部,构建“政协党组—机关党组—机关党委—机关党支部和界别功能型党支部”四级联动体系,实现了“两个全覆盖”,促进政协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全县122名党员委员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
大竹县政协积极搭建“政协+”平台,与“竹圆坝坝会”有效结合,与县法院、县检察院等部门紧密协作,制定了《关于建立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搭建起从政协提案到公益诉讼线索的筛选通道,通过案件化办理提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同时,将无法提起公益诉讼的检察建议转化为政协提案,实现“双向衔接转化”。诉前调解机制中,委员们主动作为,针对土地流转、民间借贷等民生难题,他们通过“竹圆坝坝会”与当事人直接对话,促成双方和解,有效避免了司法资源浪费。
在“竹圆坝坝会”上,大竹县政协始终将协商民主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人民群众的声音得到充分听取,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回应,促进了社会治理的民主化、精细化与高效化。在庙坝镇长乐村,通过协商实施管网改造工程,解决了住户屋内灌水的问题;在竹阳街道竹阳社区,针对“五类人员”开展上门服务协商活动,有效缓解了老弱病残办事不便的难题。
据介绍,今年以来,大竹县政协通过“竹圆坝坝会”开展各类协商72次,委员参与252人次,推动解决问题139件,提出意见建议185条,实现成果转化112件,取得了“小协商”助推社会大发展、民生大改善的良好效果,有效助推全县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