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冉金鹭)8月12日,笔者走进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处处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菜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菜农们分工协作,有序进行采摘、搬运、装车,及时将新鲜的蔬菜销往各地市场。
近年来,朝天区立足曾家山独特的气候特征、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按照“稳面、提质、创牌、增效”的发展思路,着力建基地、强科技、搞加工、创品牌、重融合,以“四新”模式,持续做大做强“曾家山蔬菜”名片,探索出了一条西部盆周山区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高山蔬菜栽植技术培训。冉金鹭供图
新品种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大院’专家指导下,基地种植的‘博辣5号’线椒、‘博辣15号’线椒、‘翠绿长线’线椒等亩产均达到3500余公斤,比老品种辣椒亩增产1000公斤左右。”8月13日一大早,在该区两河口镇两河村高山蔬菜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内,20多名菜农正忙着采收、售卖辣椒。
据了解,2020年8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与朝天区人民政府联合建立了全省第一个高山蔬菜专家大院——川东北山地蔬菜专家大院,聘请14名科技专家,通过“专家大院+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在两河口镇建起了120亩的山地蔬菜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经多年种植试验、综合评价,“大院”成功筛选出适合曾家山种植的蔬菜新品种 30 余个,引选“上甘岭”和“新安902”等抗根肿病甘蓝新品种16个、抗根肿病大白菜新品种26个,示范推广抗根肿病蔬菜品种4个,强力推动了朝天区高山蔬菜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培养了一大批蔬菜技术骨干和新农人,两河村高山蔬菜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也成为成果集散地和网红打卡地。
高山蔬菜坐上单轨运输车。冉金鹭供图
新技术跑出数字化“加速度”
大山深处,薄雾缥缈。在海拔1500多米的两河村高山蔬菜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甘蓝、辣椒、西红柿等高山蔬菜长势喜人,一片郁郁葱葱。
这背后,是“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以及曾家山11个蔬菜种植基地的65套农业四情物联设备、数字化系统的有力保障。
科技支撑,高山蔬菜跑出数字化“加速度”。“朝天云蔬”平台实现了高山蔬菜全生产流程的可视化感知和数据汇聚,为种植户和专家搭建了技术服务快速通道。朝天区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的四川省首个高山蔬菜(曾家山)试验站常年开展高山蔬菜“四新”示范,集成蔬菜集约化育苗、辣椒五改一加栽培、嫁接茄子高产高效栽培等新技术6项,形成甘蓝根肿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1套。
截至目前,“四新”成果在朝天区已累计推广1万余亩,涉及蔬菜种植户1250余户,实现节本增收800余万元,为推动该区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新装备助力提质增效
新品种、新技术让高山蔬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新装备也为高山蔬菜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曾家山蔬菜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院坝和仓库里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农机,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也堆得满满当当。
“我们中心集农资农机供应、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技培训等功能于一体。”该中心负责人陈永明介绍,曾家山蔬菜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常年提供包括土地耕整、覆膜移栽、病虫飞防、蔬菜采收等在内的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覆盖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年服务蔬菜种植户达1000余户,覆盖蔬菜基地1万余亩。
同时,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机技术发展趋势,该中心还安装了40公里单轨运输线,并及时引进和推广大型拖拉机、精量播种一体机、无人机等新型农机具,显著提高了蔬菜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朝天区还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建成集原料进出装卸、快速预冷、机械化清洗包装、周转处理、产品检验于一体的高山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年处理蔬菜产品达2.5万吨,覆盖高山蔬菜产区3万余亩,可降低10%的高山蔬菜腐损率、延长货架期 10—30 天。依托冷链物流体系,该区实现了高山蔬菜的跨区域配送,年销售额近亿元。
新模式实现一地双收
在两河村高山蔬菜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只见行行玉米宛若青纱帐,一排排辣椒植株健壮、硕果累累,两者参差交错,长势喜人。
“‘辣椒+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具有防风抗倒、预防辣椒生理性日灼等特点,能提升辣椒的商品性,实现菜粮双收,每亩可收入6000元以上。”川东北山地蔬菜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四川蔬菜创新团队高山蔬菜岗位专家苗明军博士介绍,“辣椒+玉米”“辣椒+大豆”“早春牛心甘蓝+越夏早熟辣椒”等4项新模式,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助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添色。
“过去,我们卖蔬菜,现在还卖‘生态’。”除此之外,朝天区大力推动农旅融合,配套种植优质番茄、水果黄瓜、西甜瓜等精品果蔬品种20余个,并以产业基地为载体,发展康养度假、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后备箱”经济,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