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近日,在宜宾市翠屏区宗场镇五粮液村红薯核心示范片,宜宾市农业科学院举行鲜食早红薯现场观摩测产会,展示优质早红薯品种及配套新技术成效。
宜宾市地处川南,具有冬季回温快的气候特点,尤其是翠屏区、叙州区以红沙壤居多,种植鲜食红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鲜食红薯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但由于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落后,导致种植鲜食红薯单产低、效益差。
现场品鉴不同品种的鲜食早红薯。受访者供图
为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宜宾市农业科学院承担了宜宾市科技项目“薯类新品种筛选培育及应用”,开展相关研究。在该示范片,该院自主选育的“宜薯2号”红薯品种以及新引进的“心香”“普薯32”“渝红心薯98”等优质鲜食品种,搭配新技术长势良好。
“通过红薯双拱棚育苗、红薯四改提质增效栽培等新技术,实行提早育苗、精细管理,实现提前上市,大大提高了鲜食红薯的经济价值。”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德银介绍。
当天,以国家甘薯体系岗位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谭文芳为组长的测产专家组,对鲜食早红薯“心香”进行现场测产。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达到 2217.2 公斤、商品率92%。相较农户自种红薯,示范片实现亩增产806.5公斤、亩增收2460.7元。
当地种植户邓学林兴奋地说:“今年我们抱着尝试的心态种了20多亩‘心香’,没想到产量和品质都远超预期。现在每公斤红薯能卖2.8元,每亩产值就有5700多元。明年我们还要扩大规模。”
除了产量,鲜食红薯更以口感取胜。现场,与会人员现场品鉴了以上红薯品种后,赞不绝口:“一入口香气扑鼻,口感鲜美!”“饱腹又健康!”
宜宾市建投建屏公司负责人李太平到现场观摩后,对早红薯充满信心,决定明年要发展200亩早红薯。他感慨道:“是科技带来高产高效。接下来将加强与宜宾市农科院的合作,共同发展早红薯产业。”
张德银表示,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将继续开展适销对路薯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加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农业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