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萧菲 向诗 李霞 记者 李全民)“起鱼咯!”初秋时节,利州区白朝乡荞鱼村集体经济鱼塘迎来丰收,村民们沿着鱼塘两岸拉网捕捞,一条条肥美的鱼儿在网中跳跃,现场一派丰收景象。
荞鱼村集体经济鱼塘建于2023年4月,通过向上争取资金150余万元,将沿河的10余亩灌木丛、河滩地等闲置土地进行整体改造,用于发展冷水鱼养殖和滨水休闲产业,去年9月鱼塘开工建设,今年4月实现蓄水,5月首批1万斤鱼苗成功投放。
“今天我们一共要捕捞4000多斤鱼,估计能卖8万多块钱,主要销往剑阁县等地。”据荞鱼村集体经济鱼塘负责人吴小虎介绍,该鱼塘解决了当地20多个村民季节性务工,后期他们将养殖一些市场价格比较高的黄辣丁、桂鱼、荞鱼等品种,预计实现收入10万余元。
如今,村里还对外引进业主将鱼塘的经营范围逐步从传统渔业养殖扩大到休闲垂钓和渔家乐项目,以进一步提升鱼塘的经济效益,丰富村里的旅游体验。曾经无人问津的河滩地,变成了村民增收的“潜力股”。
这样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村集体经济产业的发展上,更体现在村里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不放过每一寸可以利用的土地”,是荞鱼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去年9月,荞鱼村对全村的人口、土地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
“我们全村共有耕地1050亩,2023年之前撂荒地达到了550亩。”白朝乡荞鱼村党支部书记陈合海说,如何将这500多亩撂荒地盘活,成了村里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自去年9月开始,根据利州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荞鱼村对全村的闲置、废弃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全面整治和复垦,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种子、化肥、农药等政策支撑更多地倾向于种植大户,确保全村1000多亩耕地应种尽种。
在政策鼓励下,40多名村民与村里达成协议,对恢复出来的500多亩撂荒地进行代耕代种。荞鱼村村民王金善和家人一起代种了十多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这两天,栽种的玉米全部归仓,他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我们家自己种了七八亩地,代种了十几亩,今年种植玉米6000多斤,黄豆菜籽近3000斤,还种植稻谷2000多斤,纯收入上万不成问题。”王金善喜滋滋地说。
让每一寸土地应种尽种。如今,不论是土壤肥沃的河谷平地,还是丘陵山坡,在荞鱼村都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当地不断调整农业产业规划,引进新型农机具,引进专业大户、专合社等经营主体。截止今年8月底,全村农业生产机械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75%,全村粮食总产量300余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村集体经济资产达到108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0.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
近年来,利州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积极探索农村土地高效利用新路径,多措并举推进闲置土地代耕代种,推动荒地变良田,让“沉睡”的土地再焕生机,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