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苏俊 毛春燕 张恭浩楠)11月15日,第十三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四川省新闻发布中心举行。会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发展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周晓琴介绍,四川是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生产优势区和“南菜北运”生产基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支持,经过多年发展,四川蔬菜呈现出区域协调发展、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周年均衡供应的格局,在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发展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周晓琴回答记者提问
周晓琴表示,具体成效体现在五大方面。
产业规模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374万亩、产量5417万吨,均居全国前五位,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冬春露地喜凉蔬菜生产基地,助农增收贡献率居第一产业首位。
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攀西冬春喜温蔬菜优势区,川南早春蔬菜优势区,盆地加工外销蔬菜优势区,盆周山区高山蔬菜产业带“三区一带”区域布局,实现了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供应。
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存数量超过1万份。四川蔬菜超过800个品种通过国省登记(认定)。省内自主选育品种中,羊肚菌在全国率先实现商业化大田栽培,“川绿11号”黄瓜在我省种植面积最大。建成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依托四川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全川提供蔬菜优新品种和先进技术。
加工延链增效明显。全省建有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1480个,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有效延长蔬菜货架期和销售半径。四川泡菜产量占全国的70%,成为全国泡菜产业第一大省。
品牌影响日益扩大。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四川蔬菜“三品一标”数量超过1600个。成功举办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中国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中国(蓬溪)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成都(金堂)国际羊肚菌大会等重要展会,唱响“四川蔬菜 天然生态”品牌,全国影响力不断提升。(图由彭州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