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静林 欧阳安娜 陈婷 文/图
在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临溪乡一带,当地群众一代代传承发展的民间绣活——麻柳刺绣,以其深厚的川北文化特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先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朝天区麻柳乡小学将麻柳刺绣引进课堂,为学校艺术教育注入了活力,成为丰富课后延时服务、提升学生美育素养的“法宝”,也培养了一批批麻柳刺绣小小传承人。12月4日,听闻麻柳刺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菊花在该校授课,笔者一行来到学校,零距离感受麻柳刺绣的美丽与魅力。
张菊花给孩子们传授刺绣技艺
美丽校园
孕育非遗传承种子
走进学校大门,无处不是麻柳刺绣的文化符号——大到《麻柳刺绣赋》、“绣娘学子”塑像、教学楼外麻柳刺绣风格图案的装饰,小到教室里,孩子们用针线绣出的别具风格的班风班训;刺绣传习室、陈列室里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
“这一幅是刘德芳老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创作的作品;这幅冰墩墩是谭长林老师绣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这幅是六(1)班学生刘继强采用扎花和游花技法绣的文明用语……”麻柳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郑小林如数家珍。
麻柳刺绣被引入麻柳小学课堂最早可以追溯至1995年。多年来,将麻柳刺绣纳入校本课程,五至八年级学生每周都有一堂刺绣课。2014年,学校建立乡村少年宫,成立刺绣社团。后来,将其纳入课后延时服务,每周一、四定时开展活动。
2001年学校教研组以麻柳乡最老的刺绣版本为基准,编撰了校本教材《麻柳刺绣》,2020年,《麻柳刺绣》被评选为“广元市中华文化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
火热课堂
古老刺绣焕发生机
“‘架花’是麻柳刺绣中最具代表性针法……”张菊花是麻柳小学的“特约”老师,她每月都要到学校教授刺绣技艺。
“谁家女儿巧,要看针线好”。麻柳刺绣一般就地取材,多以黑、白、红三色土布和彩色土线为材料,刺绣图案来源于生活,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与其他刺绣不同的是,麻柳刺绣不用底稿,通常通过“数底布的丝线”来确定刺绣图案的大小和位置,这样绣出来的绣样线条均匀整齐,有一种特别的美。
课堂内,张菊花从穿针引线、最基本的针法开始示范。学生们兴致勃勃,一针一线尝试,用稚嫩的小手绣出校园别样风景。
“我传授给老师、学生技艺,学生们的‘奇思妙想’也打开了我的创作思路。我们是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张菊花感慨,“非遗进校园,让麻柳刺绣有了传承。”
如今,学校高年级段学生基本都掌握了基础绣法,90%的老师都能拿起绣花针。学校毕业生王心萍、董桂兰已成长为麻柳刺绣区级传承人。
少年传承
指尖开出理想之花
麻柳刺绣的传承之旅,同学们体会到酸甜苦辣的“味蕾”挑战,有遭遇“困难”时的沮丧,也有取得“优异成绩”时的欢心笑脸。
“谁说绣花是女孩子‘专场’?我受妈妈影响,从小对刺绣产生浓厚兴趣。读五年级时在学校开始学习刺绣,现在已经能够独立绣出一幅作品。”八年级学生何玉强就是一位巧手少年,他表示今后要绣出更多的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项古老刺绣。
“麻柳刺绣有挑花、扎花、串花、游花、补花、锁边等十多种针法,掌握起来颇具挑战性。”七年级学生侯昕彤最初拿起小小的绣花针,常常把自己的指尖扎得鲜血直流。她的学习过程,也是麻柳小学同学们的真实写照,在张菊花和学校马琼、胡小琴等老师地悉心教导下,他们不断摸索刺绣的窍门,在研习中发现美、创造美。
“刺绣时须屏气凝神,提升了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副校长任杰是七(1)班的班主任,他说一些性格活泼好动的学生,通过刺绣学习静下心来,改掉了马虎的毛病,动手能力增强,文化学习效果也明显提升。
麻柳刺绣作品成果展、摄影大赛、主题征文……麻柳小学把麻柳刺绣有机融入学校美育与劳育实践,构建起独特的刺绣文化体系。学校被市教育局授予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舞蹈《麻柳刺绣代代传》在市第十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孩子们在一针一线中绽放美丽,在美的熏陶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郑小林介绍,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承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去”,深入麻柳乡及周边地区开展实地调研与素材收集,学生们在行走中加深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知,以丝线为笔,以布帛为纸,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