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粮油提单产
2024年大春,聚焦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四川启动“天府粮仓·百县千片”行动,组织开展全省粮油高产竞赛“三大竞赛”(粮油千亩高产竞赛、粮油百亩超高产竞赛、规模经营主体高产竞赛)。
日前,随着“天府粮仓·百县千片”高产竞赛评选结果公布,以单产论英雄,50个全省粮油规模经营先进主体脱颖而出,成为四川首届50位“粮王”。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
“粮王争霸”,比拼的是对于丰产要素细节的把控。《2024·我的三农“微”观察》选取两位“粮王”代表,通过对其在粮油种植过程中精益求精的做法进行观察,以点窥面,探寻全省粮油种植主体寻求单产提升的不懈探索。
2024年9月,开元村稻田迎来收割。 袁宇君 摄
邛崃“粮王”黄祥
用好科技手段 让“周年高产”成为常态
在被评为四川首届“粮王”后,邛崃市牟礼开元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祥一如往常,在小麦田里该除草除草、该飞防飞防。只是在乡亲们喊他“粮王”的时候,露出一丝微笑,内敛地传递着内心的喜悦。
在开元村,谈起种粮大户黄祥,几乎无人不知。自2006年起开始从事粮油种植,黄祥思路清晰:“种粮要放在全年来看,不能胡种乱种,所有的种植关键环节都要讲科学。”为此,他积极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下称“省农科院”)、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专家团队合作,学习精选良种,积累丰富的技术经验。
2024年,在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水稻专家团队的帮助下,黄祥的合作社引进了水稻宽窄行机械化插秧新技术、小麦抗逆绿色丰产高效关键技术,以及“荃优607”“川麦104”等稻麦新品种。“良种”“良技”配套下,其合作社种植的水稻、小麦平均亩产分别达660公斤、440公斤,均比当地大户一般种植水平高出40公斤左右,实现了周年高产。
种粮过程中,黄祥并非一直成竹在胸。“2024年7月雨水偏多,8月又遇极端高温,偏偏都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黄祥回忆,恶劣气候面前,种粮人难免有点儿“没底”。
但他反问自己:技术要点都严格执行了吗?水肥、化控措施都到位了吗?既然已经问心无愧尽了全力,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土地和时间。最终,黄祥的努力没有被辜负,他的作物挺过了气候胁迫,迎来了高产。
2025年,黄祥打算延续以往的种植风格,选用最好的品种,运用前沿的技术,尽可能用好每一项科技手段,让“周年高产”成为常态。
长宁“粮王”胡良银
对作物加倍用心 将关键技术落实到田
“运气很好,2024年水稻生育期,长宁的天气比较给力。”对于获得四川首届“粮王”称号,宜宾市长宁县力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良银表现得颇为谦逊。
胡良银在梅白镇洪谟村和联合村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玉米、高粱、大豆等粮油作物共计3000多亩。
他还清楚地记得 2024年8月,他的600多亩水稻规模种植示范片进行现场实收测产的情景。当专家宣布折合平均亩产达到 738.31公斤时,他激动不已。“我很高兴,因为这个产量没有辜负这么多人对我的帮助。”胡良银说。
胡良银告诉记者,2024年水稻生育期,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宜宾市农业农村局、长宁县农业农村局和梅白镇农业服务中心都为他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专家们的建议下,他选用了“荃优1606”等优质水稻品种,并采用了“杂交中稻—再生稻优质丰产高效”和“优质杂交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等四川省主推技术。
“老师们隔三岔五就要来察看,看我宽窄行栽插是否规范、肥水管控是否得当、田间管理是否适宜。特别是宽窄行栽插这项技术,它增加了水稻的种植密度,但又不影响透气性,对增产帮助很大。”胡良银感动地说,自己更没有理由不好好耕作,因此对作物更是加倍用心。
“天气条件是个助力,但培育壮苗、规范栽插、密肥耦合、平衡施肥、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落实到田才是关键。”长宁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徐强评价,胡良银的水稻田较当地平均亩产569公斤增加了160多公斤,每亩增加效益474.07元。
作为农机专合社的经营者,胡良银深知农业生产机械对于大规模种植的重要性。在他的合作社里,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大小小不同规格的农机具整齐排列。这些机械在水稻种植和生育的不同时期轮番上阵,是胡良银征服千亩农田、争夺“粮王”桂冠的“法宝”。
“我又相中了两种新款的旋耕机和播种机。”胡良银告诉记者,他准备在2025年水稻播种前“拿下”新机具,为合作社的粮食生产继续增添新的动力。
记者手记
“粮王”诞生非一己之力
四川为什么评选“粮王”?其核心目标锚定粮油单位面积产量提升,底层逻辑在于“建设一块,示范带动一大片”。每一位“天府粮王”的诞生,都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人一己之力。
前有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土地耕作条件、提升土地产出能力等持续性举措,为“天府粮仓”夯实“天府良田”之基。后有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目标任务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为“天府粮仓”筑牢“责任之堤”。
在政策层面,有超常规奖励激励措施,调动种粮大户生产积极性:提高种粮大户亩均补贴标准,全年发放种粮大户补贴8亿元以上;在基层,有354个专家团队、1.2万名农技人员深入种粮一线,为全省拉起“五良融合”防护网。
有了种种先决条件的“托举”,在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科研单位以及种粮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四川方才迎来粮食单产提升的飞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