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希 詹锋
近年来,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探索“粮药套种”模式,用一株小丹参,实现“一地双收”,让药材变“药财”,为村民开出一张致富良方。
三合村的丹参迎来大丰收。
药材变“药财”荒地打赢“翻身仗”
近日,笔者走进丹山镇三合村的丹参种植基地,伴随着挖机的轰鸣声,地里红彤彤的丹参破土而出,药香扑鼻而来,村民正在挖机前忙碌,熟练地将丹参去泥、分拣、装背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喜人景象!
“我们村有1000多亩丹参,同时套种了大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采收期间,村民一天可以获得60元的收入。”谈到村里种植的丹参,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涂丽红脸上泛起了笑意。
据了解,三合村的丹参主要种植在山坡地带,由杂草丛生的撂荒土地和部分低产地组成,是不少业主嫌弃的二台土、三台土。如何将荒山荒地“变废为宝”,近年来,该镇不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不断盘活撂荒地,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粮药“两不误”套种种出好“钱”景
小小的丹参为三合村带来了增收和就业机会,群众不仅能够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还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丹参种植也为其他村带去了机遇。
“今年因夏季雨水少,丹参亩产900—1000斤,我们还在李家桥村和油草堰村种植了丹参,整个合作社共种了2300多亩丹参,一年发放了400万元的工资,工人最多的时候有400多人。”安岳县忠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林介绍,丹参具有活血祛瘀、调经止痛、除烦安神的功效,药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合作社目前与制药厂签订长期合同,产品不愁销路。
“丹参是段栽,生长周期短,而且收丹参有专门的机械化设备,节省了不少人力成本,种植利润较高,和大豆种植在一起,既能保证粮食产量,又能发展特色产业。”蒋林说。
“2022年10月,丹山镇引进业主种植丹参,目前全镇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在‘粮药套种’的模式下,每亩地不仅能盘活土地,破解粮食与药材‘争地’的难题,稳定粮食产量,还能增收2000多元。”丹山镇产业发展专班工作人员徐崇棱说,下一步,该镇还将把“粮药套种”模式推广到其他乡村,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