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邹万明 文/图
虽说“春雨贵如油”,但近期持续小雨,也会给小麦生长带来不利影响。2 月21 日,受种子企业及种麦大户之邀,四川小麦栽培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樊高琼与小麦研究所副教授郝明,走进了绵阳梓潼县、德阳广汉市等地的小麦繁种基地,实地考察小麦的生长状况。
樊高琼(左一)察看小麦长势
根部白丝,是否正常?
绵绵细雨中,专家首站来到了梓潼县长卿镇三泉村种植户王兴贵的小麦繁种基地。这是一片浅丘地带,片片青绿点缀着大地,麦苗已破土而出,目测高度约20公分。
梓潼作为我省小麦繁育种大县,小麦种植面积达26万余亩,其中有15万余亩是小麦种子繁育基地,而王兴贵种植的130多亩“蜀麦1868”便是其中的代表。
走近王兴贵的麦田,樊高琼随手拨开麦苗,拔起一株仔细观察起来,只见小麦根部挂满了细细的白色丝状物。
这些“白丝”是什么呢?樊高琼介绍,这些是小麦长出的新根,上面有些根毛,也有一些微生物的菌丝。这里小麦播期较晚,但根系白白胖胖,白毛毛多,表明根系生长良好,地上部苗子也会不错的。
接下来,每到一处基地,两名专家都会不约而同用手拨开麦苗,仔细查看其根部。
对此,樊高琼解释道:在多雨季节,湿度大,麦苗基部容易滋生病虫害。拨开麦苗看,可以看到病虫害发生情况,同时也观察茎秆的粗细,感受一下茎秆的回弹、强健程度等;根系是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检查根系可以查看土壤墒情及根系生长情况。地上地下结合,综合评价苗情。
在梓潼县卧龙镇兴龙社区2组的小麦繁种基地,樊高琼就发现一株小麦的根茎处有白色粉末状物质。她判断这是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小麦茎叶,也有说道?
除了根部,小麦的茎叶也是观察的重点,茎叶的颜色深浅、齐整度、疏密度等,都是判断其生长情况的重要参考。
在卧龙镇金谷村现代种业园区,种粮大户宋朝波的百亩“蜀麦 830”繁种基地里,麦苗叶片宽大披垂、颜色过深,引起了樊高琼的警觉。她发现,这130多亩繁种小麦虽然群体数量够,田间叶色也均匀,但明显长势过旺,营养过剩,群体郁闭容易滋生病虫害,后期若遇到大风或暴雨还容易倒伏。
而在兴龙社区小麦种植户曾朝平的繁种基地里,40亩“蜀麦40”的叶尖呈现出淡黄色。樊高琼一见到他就仔细询问,春节前麦苗是否用过除草剂。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樊高琼建议对颜色淡、苗子稀疏的区域注意追施穗肥,减少除草剂带来的影响。
曾朝平表示,为满足种子公司对小麦种子的需求,社区大部分种植的都是繁种小麦。每年种子公司下订单,小麦收获后由种子公司收购做商品种,种植效益也不错。他去年种植的小麦是“蜀麦830”,是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连续三年的主导品种,去年亩均效益在1300元左右。每年公司都会邀请专家来指导,非常有针对性。今年在四川天宇种业公司指导下,他首次示范种植新品种“蜀麦40”,目前田间表现优异,相信会有更高收益。
在广汉市三水镇国防村“蜀麦830”繁种基地,青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但不同地块之间的麦苗几乎看不出差别。不过,这难不倒两位专家。樊高琼和郝明从不同地块各自拔取了几株麦苗,剥掉外面的茎叶,比较起来。
樊高琼介绍,剥开茎叶,可观察到有几个伸长节,还有几片叶未长出,以及穗子的发育状态如何,以此判断小麦的生育进程,并根据当前气候和田间长势开具具体栽培管理措施。
“巡田”归来,有何建议?
短短一天时间,行程400多公里,专家们主要考察了位于梓潼、广汉的6处小麦繁种基地,涉及麦田近2000亩。除了上述的小麦苗情外,樊高琼和郝明还仔细询问了当地的种麦大户经营情况、农用机械使用情况以及社会化服务情况等。两人表示:“我省小麦种植机械化已经普遍,且大部分地方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小麦繁育种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也标志着四川小麦产业链条越来越成熟。”
“巡田”归来,针对近期持续低温、多雨、少日照天气情况,樊高琼提出了建议:从走访点位情况来看,大部分麦苗长势比较好;但受天气影响也有部分基地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有的麦苗长势过旺,易受低温阴湿影响滋生病虫害等,建议气温回升后及时脱氮健苗,比如施用适量的磷酸二氢钾,加上杀菌剂杀虫剂,尽量减少低温多雨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农户栽植小麦过密,今后要特别注意合理密植的问题;尽量推广智能精量播种。
对专家的建议,广汉市三水镇国防村小麦种植户刘汉成表示赞同:“前期用肥较足,灌溉也较勤,900多亩‘蜀麦830’因此长势较旺。但目前连日阴雨,我们也担心会增加患粉病的风险,专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感觉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