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桑园的废弃桑枝如何从“生态包袱”变身“产业黄金”?3月28日,针对广大农户关心的话题,在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特种经济动植物研究所)携食用菌、有机肥领域专家,深入南充市绿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70余名企业骨干和桑农开展课堂授课及实操培训,解码“桑+菌+肥”绿色循环经济新模式。
技术培训会现场
据了解,此次培训旨在贯彻落实2025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实施“1+1+8”千亿产业建圈强链工程,助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示范转化项目“现代桑园‘桑+菇+畜禽+肥’绿色高效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的落地转化,培训聚焦桑枝食用菌工厂化智能化种植、桑园林下种植及有机肥腐熟技术三大核心内容。
“全省220余万亩桑园年产废弃桑枝超200万吨,但长期以来桑枝多被随意丢弃、填埋或简单堆沤处理,导致病原滋生、虫害频发,既威胁蚕桑生产和生态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四川省农科院蚕业所蚕桑资源利用研究中心王香君副研究员告诉参训人员,“但换个思路,这些副产物资源就是蚕桑产业的第二座金矿!因为,桑枝条纤维化程度适中,富含粗纤维、粗蛋白、1-脱氧野尻霉素等多种营养功能成分,是栽培食用菌的良好基质材料,团队研究也证实,部分食用菌能有效富集桑枝中的1-脱氧野尻霉素等降血糖活性成分。”
同时,王香君为参训人员算了两笔账:一是产业账——桑枝粉碎后配制成菌棒,1吨原料可产优质鲜菇1200公斤以上,产值超8000元;若利用冬闲田种植桑枝大球盖菇,亩产值还可突破万元。二是增收账——桑农每亩桑园销售枝条可增收400-600元。
此次培训致力于科技赋能,使小蘑菇亦能发展成为大产业。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李小林研究员和王香君分别做了题为《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桑园林下种植桑枝食用菌技术》的专题培训,从食用菌产业的重要性、四川地区常见食用菌的种类、桑枝栽培食用菌的优点以及桑枝食用菌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为参训人员进行系统讲解。随后,在公司菌菇车间,王香君针对桑枝食用菌的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等关键环节,带领参训人员进行实地讲解和操作,并对食用菌菌渣生产有机肥技术进行要点讲解与推广。
此次培训令参训人员受益匪浅。
绿盛农业公司副总经理林勇很是感慨:“公司自2017年建厂以来,从南充周边收购桑枝原料,一年已能生产4000吨桑枝食用菌。但是,过去我们很少有这种专业培训的机会,都是公司自行组织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而这次的培训正规、系统、专业,拓宽了我们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的思路,为技术升级注入新活力。”
参训农户、龙蟠镇高坪宫村村民青全华也兴奋地说:“桑枝食用菌产业已带动附近500多名农民年增收上千元,有效助力乡村振兴。而且,通过这次培训,我还晓得了冬闲田也能种植经济收益更高的桑枝大球盖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