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晓川 王胤黎
清晨,宜宾市翠屏区思坡镇临江村村集体公司的葡萄园里晨露未晞。段红和其他村民一道,早早地就来到葡萄园,手指在葡萄枝条间灵巧翻动,熟练地为青果套上纸袋。“就近务工,可以一边照料家里,一边挣点工资,比外出打工好多了。”她说。
村里有了“果蔬+”
近年来,临江村创新“果蔬+”特色产业发展理念,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打造“山水思坡,静美临江”推广品牌,擦亮农文旅名片。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4.6万元、收益8.8万元。
该村经过多年发展,建成了柑橘、葡萄、蓝莓、蔬菜基地约2500亩。每年秋冬季节,临江村的电商服务站点堆满了金黄的柑橘,果农们忙着在这里分拣、套袋、装箱。一箱箱“思橙”牌柑橘,通过朋友圈、电商直播发往全国各地。
为了提高果农收益,那些“颜值”稍逊的果子,就进了榨汁机加工成果汁。2024年,该村600吨原本可能烂在地里的柑橘,经过初加工,转化为1500元一吨的收益,为乡亲们增收200余万元。
手机成了“新农具”
临江村民的致富经里,“电商”是浓墨重彩的一章。从微信朋友圈分享到在外务工人员的熟人圈,再到短视频平台的火热直播,临江的水果乘着网络东风,实现了全国包邮。
“带着娃也能把果子卖出去,手机已经成了临江村年轻人的‘新农具’!”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廖强吉介绍,不少年轻已婚女性在怀孕到孩子读幼儿园的几年里都会待在村里,村上鼓励她们开展直播和拍摄短视频,靠电商的力量为自己增加一份收入。
不仅如此,廖强吉还利用参加电商培训所学知识,带领合作社成员拍摄微电影、短视频,《红之初心,“橙”就梦想》被短视频播放超10万次。更联合网红直播创下“秒售千斤农产品”的纪录,实现优质果鲜销、次级果加工的双重增值,让“一树柑橘挣两份钱”,进一步打响了临江村的知名度。
江风吹来“新钱景”
临江村新修的沿江道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人气。汛期以前,每到节假日,江畔的露营帐篷如繁星点缀,烧烤的烟火气混着柑橘的清香。游客们采摘鲜果,体验农事,临走时后备箱塞满“临江甜”。为了赶上这一波热潮,村里顺势而为,将闲置的农房改造成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和设备租赁。
廖强吉表示,下一步,村上将选择合适区域打造集装箱主题酒店,同时进一步规范露营地,吸引更多游客、拓宽销售渠道。岷江的江风,吹动了游客的衣角,更吹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不仅是思坡,当前,翠屏区农民合作社达751个,各级示范社118个,入社成员近1.8万户,辐射带动6万余户村民增收。全区已形成以宜长线和岷江两岸乡镇为重点,发展柑橘并带动全区多品种水果发展的格局。2024年,全区水果种植面积12.5万亩,产量约1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