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韵晗 摄影报道)7月初的大巴山,阳光和煦。记者一行驱车驶过蜿蜒的盘山公路,一片碧绿的稻田映入眼帘,微风拂过,稻浪起伏。在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长岭村,党群服务中心矗立于村口。在这个小村落里,四川省委网信办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廖高平用一口高压锅升腾的热气体察民情民意,协助村“两委”解决实际问题。
长岭村位于恩阳北部山区产业带,以优质粮油为主导产业,采取“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水稻800亩、油菜950亩。然而,全村1700多人中,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保障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提升幸福感,成为村“两委”重中之重的任务。
驻村干部工作手册
背起高压锅做饭 走进留守老人的心
2024年11月11日,入户走访,到农户家买萝卜;
2024年11月13日,下大雨,到村部学习驻村帮扶政策;
2024年11月14日,给低保户核算收入、支出情况;
......
在长岭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本驻村干部工作手册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手册上记录着详细的日常。自去年7月底,廖高平来到长岭村每天写下工作日志,记录每天的走访调查和村民需求。2025年初春,他在走访中发现,许多老人因行动不便,常以咸菜、冷饭凑合度日,但缺的不是物资,而是情感上的关怀。
给老人喂饭(受访者供图)
400多位留守老人,如何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为他们上门做饭!说干就干,与村干部商议后,廖高平带领另外两位驻村队员汤天宇、杨恬,背起高压锅、提着肉和菜,一家家探访留守老人,拉家常聊生活,为他们端上一份份热腾腾的饭菜。
7月3日上午11时,廖高平背着高压锅,提着肉菜,轻车熟路地“突访”84岁的邵济林家。廖高平一进屋便熟练地拿出背包里的电饭煲,依据老人的口味做了一顿家常饭菜。“廖书记经常自掏腰包买菜给我们做饭,软糯可口适合老人口味,时不时关心我的身体状况,就像自己孩子一样。”身体硬朗、精神矍铄邵婆婆笑着说。
“廖书记刚来时,我们有些疑虑,他是省里下派来的干部,能真正理解我们普通百姓吗?”村民黎明坦言起初抱有戒心,但经过半年多的观察,看到廖高平真心实意贴近群众生活,他逐渐放下了防备。
如今在长岭村,高压锅已是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的“标配行囊”。围着灶台煮饭的工夫,养老、医疗等惠民政策便伴着家常话,在升腾的饭菜香里浸润开来,干部同群众的联系,正在无声生长。
上门做饭
创新卖货方式 农副产品走出小小村落
近一年来,驻村工作队用镜头记录下许多温暖瞬间,收获了众多粉丝与关注。以此为基础,廖高平利用晚上闲暇时间,与长岭村工作人员共同开启了电商直播带货之路。
“我们销售的土鸡和土鸡蛋反响较好。土鸡会经过加工处理并冷冻后发货,以确保品质。”廖高平介绍,“目前已开展十余场直播,效果不错,粉丝们非常支持,也信任我们的产品质量。”
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
7月2日晚上,廖高平又进行了一场直播销售。他没有将水果摆放在展示台上,而是实事求是地进行口头推介,最终产品全部售罄。销售所得,他全部以现金形式直接交付到村民手中。
“去年,廖高平仅用3个月时间,就通过消费帮扶助力长岭村销售农副产品近20万元。”对此,长岭村党支部书记青奉阳表示赞许,“长岭香米是我们的主导产业,因缺乏销售渠道销售价格较低,他通过直播带货,销量和价格都大大提升,有效促进了村集体增收。”
从拍摄短视频到尝试直播带货,对廖高平而言是一次次的突破和挑战。“我提出这个想法后,得到了村‘两委’的支持,他们迅速动员党员和村民骨干参与,配合开展工作,共同为村集体建设做贡献。”廖高平表示,作为一名驻村书记,不能固守传统观念,应当立足本村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其自身的发展路径。
长岭村
集体经济日益壮大 村民喜获分红
在廖高平到任前,长岭村还面临过主导产业缺失的困境。“当年我返乡创业时,发现传统种植业效益不高,村里缺乏能够凝聚村民合力的主导产业。”长岭村党支部书记青奉阳回忆道,“正是基于此,我选择竞选村干部,致力于发展主导产业,带领村民共同增收。”
近年来,随着该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的四川长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业务涵盖种植、代耕代种、加工与销售,并建成育秧中心、粮油加工中心各1处,成功培育出“长岭香米”和“长岭菜籽油”两大优质粮油品牌,实现了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
“活了70多年,头一回从集体经济分红拿到现钱!”今年1月,在长岭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上,1700余位村民人均获得分红50元。
据了解,长岭村“两委”立足本村实际,创新推行“3115”利益联结机制,以多元化渠道壮大集体经济。该机制明确了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30%用于股民分红;10%投入公益事业;10%用于扶贫济困等临时救助;50%作为公积金等发展资金。2024年底,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4万元,实现纯收益18万元,股民分红共计85650元。
从长岭村的发展实践可见,乡村振兴离不开村干部与村民的勠力同心。当年轻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当政策宣讲从会议室转向农家院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紧密联系群众生活,才能真正凝聚发展合力,激发内生动力,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