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永军 陶继强 特约通讯员 廖小兵 文/图
近年来,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借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在特色产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助农增收的新路子。其中,中药材枳壳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眼下,龙台镇团石村、西家村的1100多亩枳壳迎来成熟,绿油油的枳壳挂满枝头。7月16日,笔者在团石村看到,村民们背着背篓穿梭林间,将新鲜的枳壳采摘、装筐、搬运、装车,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枳壳。资料图
引进业主种植枳壳2500余亩
因当地气候、土壤、日照等自然条件都适宜枳壳生长,龙台镇引进业主种植枳壳。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龙台镇已有枳壳产业2500余亩。
业主黄继军介绍,他2022年开始种植枳壳,目前挂果量达到了1/3,预计明年就达到2/3,后年将全部挂果。现在的产量在100吨鲜果左右,烘干烤出来的话,就是25吨干货;今年的产值是60万-70万元,加上在林下种植的菊花,全年收益在120万元左右。
“我们当时返乡创业,最终考察的结果,就是种枳壳。因为枳壳管理比较粗放,作为中药材,它的前景也好。”黄继军说,政府给枳壳产业帮扶比较大,产业路和其中一个加工房就是政府协调东西部协作项目修建的。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枳壳产品附加值。近两年来,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300余万元,在龙台镇西家村建设烘干房、库房、基础设施等,打通了从粗放种植到产业链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在团石村枳壳种植基地,村民正在采摘枳壳。
家门口就业枳壳成为“致富果”
广安区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朱小飞介绍,自从有了烘干房,枳壳的处理更加高效了。刚采摘运回的枳壳第一时间被倒进自动切片机,机器运转间,新鲜的枳壳被处理成标准切片。经过切片的枳壳将进入烘干环节,在72小时的精心烘干后,将通过物流销往各地市场。枳壳产业的发展,让村民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笔者见到西家村8组村民黄全奎时,他正在给枳壳切片。他高兴地说,现在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是龙台镇发展特色产业的初衷。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东西部协作的有力支撑。
龙台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龙馨介绍,在东西部协作项目的大力支持下,该镇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在西家、玉城、青松等村规模化种植中药材枳壳2500余亩,同时修建农事服务中心进行加工,提升附加值。目前,整个产业已带动30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如今,通过发展枳壳产业,当地不仅把荒山荒坡的土地利用了起来,漫山遍野的枳壳树也为村民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形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加强标准化种植管理、深化与药企订单合作、延伸加工产业链,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枳壳真正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果’。”龙馨表示。
小科普
枳壳(zhi qiao),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常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