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韵晗)7月16日,中共巴中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新闻发布会召开,深入解读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并回答记者提问。
日前,中共巴中市委五届十次全会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巴中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做实产业支撑,激活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
会议现场(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打造特色地标 多载体多方式加强宣传
标志性的文旅地标是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美誉度的窗口,地标显示度越高,城市知名度、文旅吸引力就越强。
“我们要依托生态资源、红色资源、传统文化、科普资源优势,建设特色文旅地标,集中资源力量把核心做强、把内容做精、把名气打响,建设游客来巴的首选之地、必游之地。”巴中市文广体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齐小莉表示,接下来将主动融入全市城市营销大格局,多维度、多载体、多方式加强文旅宣传推广,推动“好资源”向“强流量”“高热度”向“强消费”跃迁。
具体来看,在红色旅游方面,重点打造从历史陈列到信仰共鸣的场景。依托“中国革命露天博物馆”丰富红色资源,将红色旅游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洗礼。
在科普旅游方面,重点打造从知识普及到“寓教于游”的场景。以科普大视界为核心,利用巴中丰富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推出更多优质研学课程,把研学线路科普化、红色化、生态化,拓展科普研学新赛道。
在演艺赛事方面,重点打造从节庆活动到现象级传播的场景,构建“体育+文化+科技”的复合场景,让节会赛事成为城市超级广告,制造传播热点,实现以赛营城、以节兴城。
下一步,巴中将围绕全会提出的六大重点融合领域,通过高辨识度、强互动性、深融合型人气场景的持续供给,将分散的文旅要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体验场景,真正实现业态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飞跃。
激发动能 推动交旅融合发展
新闻发布会上,巴中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云清提到,交通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先行官”,便捷的出行网络与特色的旅游体验,是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核心所在。在交旅融合方面,巴中持续发力。
具体来看,在高铁方面,去年6月,随着巴南高铁的开通,开行列车37列,到达城市有39个,巴中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去年铁路到发旅客360余万人次,今年1—6月到发旅客230余万人次,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乘坐高铁往返巴中。
在航空方面,恩阳机场不断拓展航线网络,已开通12条航线通航18个城市,涵盖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重点城市,实现了“航空航线”变“旅游专线”和“商务快线”,去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0余万人次,今年1—6月到发旅客26.3万人次。
在公路方面,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是巴中的交通大动脉,目前,全市有高速公路470余公里、国省干线1800余公里,这些道路串联起光雾山、诺水河等景区,沿线布局自驾营地、观景平台,推出“高速+景区”直通车。
近年来,巴中始终坚持以交通为纽带、以旅游为载体,不断推动“快进”网络与“慢游”体系深度融合,让交通线串联起山水风光,让旅游路承载起文化韵味。
整合资源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巴中文化厚重、资源富集、生态优良。”在新闻发布会上,巴中市委政研室主任张大梁指出,文旅资源是巴中最现实的资源。
张大梁介绍,通过“文旅+”和“+文旅”,可以把巴中的优质资源整合集成、串珠成链,让绿水青山、红色资源、文化瑰宝真正变成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
“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四川唯一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张大梁解释,《实施意见》以“建设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区”为牵引,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更加体现巴中文旅的本色和特色,与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的目标高度契合。
“针对巴中文旅资源现状和产业发展基础,全会将整合资源、集成能力作为推动巴中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从整合市内市外资源入手,集中资源力量把极核做强、把内容做精、把名气打响。”巴中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秘书长、市委新闻发言人徐勇表示。
如今在巴中,文旅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关联性高、辐射面广、带动性强,在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吸纳就业等方面都具有强劲的拉动作用。
据悉,《实施意见》全面阐述了巴中文旅融合“怎么看”“怎么融”“融什么”的问题,必将推动全市走出一条具有巴中特色、彰显老区魅力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