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伟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 记者 苏杭 刘佳 文/图
人工收割一亩小麦需两三个人忙活8小时,而联合收割机仅需 20分钟。然而,能确保农机高效运转的关键角色——农机手,在四川农业生产全面转向依靠机械装备的新阶段中正变得日益紧俏。在农业大市南充,这一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面对挑战,南充启动了一项创新探索:计划两年内将全市万余名行政村和涉农社区干部培养成持证农机手(飞手)。为何选择村干部?这项大规模的“万名村干部农机手(飞手)培养工程”能否缓解当下农机手不足的困境?7月上旬,记者深入当地进行了走访。
陈忠华正在学习驾驶拖拉机
省时省力降成本 老支书憧憬开农机
太阳落山之际,仪陇县义路镇佛国庵村村支书陈忠华又去地里转了转。目光扫过那片即将进行高标准改造的千余亩土地时,他不禁憧憬:“改好后,就可以机器作业了。”他甚至想象自己驾驶拖拉机翻耕土地的情景。
佛国庵村地处丘陵,户籍人口虽有2400余人,但常住人口仅约600人,且多为老人与小孩。劳动力严重短缺导致土地撂荒、耕地流失问题突出。尽管近几年通过整治,全村可耕种土地恢复至3000余亩,部分流转给种粮大户,但“谁来种地”仍是严峻挑战。“必须靠机械!”陈忠华斩钉截铁地说,“不仅省时省力、降低成本,还有助于增产增收。”
正是为了应对这一迫切的生产现实,今年6月底南充市启动“万名村干部农机手(飞手)培养工程”时,佛国庵村5名常职干部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无人机操作培训。52岁的陈忠华率先参加了第二期培训,并在7月10日顺利通过了驾驶拖拉机考试。
当前,南充大力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快速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基础。位于仪陇县4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上的佛国庵村,已建成千余亩高标准农田。村民杜祥平顺势购置了六七台农机设备,为本村及周边提供耕种防收服务。
“平时还能应付,一到抢收抢种关键时候,操作手就不太够用。”杜祥平盘算着,等今年高标准农田改造完成,除了购置新机具外,还得和村“两委”商量,要么以村集体经济入股,要么以聘用的方式,把这几位新拿证的村干部农机手纳入自己的服务队。
南充“万名村干部农机手(飞手)培养工程”培训现场记录考试成绩
需求季节性强 农机手流失率高
采访中记者发现,培训班里,和陈忠华抱有同样初衷的村干部不在少数。
去年,仪陇县马鞍镇琳瑛农村社区购入耕田机、播种施肥机开展社会化服务,今年又争取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省扶持资金,部分将用于购入新机具,扩大服务规模。“我们村5名干部都报名参加了培训。”该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王丽表示,希望早日拿到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等新机具到位后,立刻上手实操。
无论是解决农业生产难题,还是壮大集体经济,农业机械化的浪潮正催生着基层庞大的农机作业需求。那么,能否直接聘请农机手代劳?
“农忙的时候我们也要请外部机手协助,才能完成作业,”仪陇县帅爽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 50 余台(套)农机,年服务面积超2万亩,却仅有5名全职农机手,负责人彭爽直言,“养不起那么多人”。
主要原因在于,当地聘请全职机手年成本约10万元/人,而农机作业需求高度集中,长期雇佣并不划算。依赖外部协作的模式并非个例,不少农机合作社依靠外地跨区作业队支援,才能度过大小春抢收抢种的关键农时。
机手短缺的矛盾,在宏观数据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为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近年来南充实施农机动力三年行动,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农机保有量持续增加。2024年全市机具保有量为80.1万台(套),较2022年增加9.7万台(套),然而,同期持证农机手微增327人,总数仅5840名。
“农机作业季节性强,机手收入不稳定,流失率高,年轻人入行意愿低。”南充市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测试科科长易鹏分析,多重原因导致了本地农机手短缺。
瞄准村干部 打造本土农机人才储备库
农机手短缺现象,远非南充一地之困。
“职业机手数量不足,现有持证人员技能也往往不够全面。”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科的周文天表示,农忙时节只有依赖跨区作业队方能完成作业任务。
粮油作物收获季节,机手短缺现象尤为明显。为顺利完成抢收抢种任务,成都市新都区昌平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每年都要聘请外地机手。“今年从江苏调了4个人过来,每个人月工资就是9000元,虽然成本高,但也得请。”负责人陈道松解释说,收获季往往是本地用人高峰期,聘请本地机手并不容易。
面对“机多人少”的结构性困境,各地都在加大农机手培养力度,但培训对象多集中于农机从业者、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农业生产重点群体。例如,今年5月达川区开展的为期15天农机驾驶员培训,便聚焦于此。
而南充则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全市2700余个行政村和涉农社区的万名村干部,将他们培养为农机手重要储备力量。“村干部群体总体年龄层低、稳定性高,既熟悉村情民意又具有带动效应,非常有利于提升基层农业科技应用能力。”谈及这一独特选择,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科科长邓彦熙如是强调其优势。
培养工程正如火如荼展开,但热潮之下,还有许多问题亟待厘清:农机操作高度依赖经验积累,培训速成的新机手,如何与成熟的市场化机手竞争?村干部肩负繁重的基层治理任务,其作业连续性如何保障?
这些问题都直指一个核心:如何让持证村干部农机手不止步于拿证,在农业生产中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增效?
对此,邓彦熙回应颇显无奈。她说,当前最要紧的,是构建一个与市场力量互补、可持续、扎根乡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基层人才队伍,解决“有没有”这一基础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