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在绵阳市梓潼县黎雅镇兰花村4社,村民利用一台植保无人机开始为早期的水稻制种授粉,由此拉开该县水稻制种授粉序幕。2025年,梓潼县发展水稻制种4.3万亩,授粉期预计持续到8月中旬。
授粉现场,水稻制种父本和母本稻穗上已布满花粉,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一台植保无人机在无人机手娴熟的操作下,从水稻制种上空匀速略过,机翼产生的强大气流均匀地将父本水稻的花粉扬起,精准地传播到母本水稻上,由此也完成水稻制种授粉过程。每天要授粉3次,持续7天到10天,最后结成种子。
“植保无人机在离穗层1.5米至2米的低空飞行,两个小时内可授粉两次到三次,作业面积可达50—70亩,其授粉效率是人工授粉的20倍左右,授粉有效率提高30%。”黎雅镇工作人员严佳琪说。
水稻生产由育种、制种、育苗、栽种、田间管理和收割等环节组成,其中制种是一个重要部分,授粉对确保制种成功起着关键作用。过去主要采用人工授粉方式对水稻制种进行授粉,俗称“赶花”,劳动力缺乏、效率低、成本高成为短板。
近年来,梓潼县积极推广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服务,涵盖整田、育秧、插秧、喷药、授粉、分收、烘干七个作业过程。植保无人机授粉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技术已完全成熟。“以前靠人工授粉,不仅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效率还特别低。现在有了植保无人机,授粉工作轻松多了,成本也降低了20%,而且效果更好。”黎雅镇兰花村四社水稻制种种植户赵玉芳说。
梓潼县自1976年开始发展水稻制种,是全国首批水稻制种基地县,种植面积位居四川省第一。该县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境内10多家涉农龙头企业、6个专业合作社的带动,水稻制种常年种植面积在4万亩左右。2025年,梓潼县16个乡镇发展水稻制种4.3万亩。全县建立100亩以上集中连片、长期稳定的水稻制种基地92个,年产水稻种子900万公斤。(文/图:梓潼县融媒体中心 林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