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胡鹏 刘月蓉 特约通讯员 程聪
“这批幼蚕再过10天就能共育完成!”7月24日,巴中市通江县春在镇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小蚕共育擂鼓寨基地内,催青室里的工人一边俯身照料蚕宝宝,一边问。技术员向廷华指尖划过控制面板回答道:“智能化系统精准控温、调湿,蚕卵孵化率比传统方式提高近两成。”
工人在照料蚕宝宝
通江县用工业化思维激活蚕桑产业,让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四川建宏丝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建的春在镇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基地里,“公司+农户+村集体经济”的链条紧连各方,桑叶喂蚕、蚕茧缫丝、蚕蛹加工的全产业链图景已然展开。
传统养蚕一年两季,如今这里4月至10月不间断喂养,全年可达十批次。“每批120张蚕纸,一张纸2.5万条蚕,年产值超400万元。”基地负责人张建国算起收益账。大蚕养殖房内,蚕架排排而立,饱满的蚕茧缀满竹匾,工人正动作麻利地快速分拣、消毒。
内江帮扶通江的春风吹进园区。今年,1800平方米新蚕房、2600平方米烘干厂房拔地而起。“新增300张蚕纸养殖量,多了50个岗位,年增收150万元!”张建国告诉笔者。村民李大姐在蚕房忙碌,她说“每月能挣3000多元,家门口就能挣钱。”
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在这里扎根。桑下种玉米、套红薯,一亩地多收千把块。园区探索的立体农业,让土地不“空闲”。桑叶制茶、蚕蛹入药,资源被“吃干榨净”,产业链越拉越长。
目前,通江县蚕桑基地已扩至8000余亩,年底将破万亩。投产后,3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20万元以上。从催青室的智能操控到蚕房的忙碌身影,从桑田的立体种植到车间的精深加工,通江的蚕桑产业正“破茧成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织就一条充满希望的“新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