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飞 文/图
眼下正值枳壳采收旺季,在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六公丘村,700余亩枳壳基地迎来丰收。绿浪翻滚的果园里,饱满青翠的果实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清香。村民们穿梭林间采摘装运,烘干厂房内切片机轰鸣作响,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生动图景在夏日骄阳下徐徐展开。
村民在采摘枳壳鲜果
7月29日,笔者走进位于六公丘村的紫金苑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伍莉正指挥工人将鲜果装车。“今年鲜果亩产约3000斤,预计总产量30万斤,可烘干成品30吨,收入百万元左右。”她介绍道,合作社采用“鲜果直采+集中加工”模式,每天组织18名村民清晨作业,4小时即可完成当日采收。加工后的枳壳切片通过冷链物流直供安徽亳州药材市场,因品质优良有很多固定订单。
这片郁郁葱葱的枳壳林,9年前还是闲置荒地。2016年,合作社通过土壤改良和品种优选,引进适应本地气候的药用枳壳,配套滴灌系统和有机肥技术,实现三年挂果、五年丰产。伍莉算了一笔账:按当前市场价,干枳壳每吨售价3.3万元,亩均效益超万元,是传统农作物的2至3倍。
产业发展的红利直接惠及村民。60岁的张忠芳边分拣枳壳边说:“年纪大了外出打工难,现在家门口每月能挣上千元。”像她这样的固定务工村民有20余人,合作社9年累计发放工资超百万。
更让乡亲们惊喜的是,合作社创新推行“枳壳+黄花”套种模式——枳壳树冠遮阴改善黄花菜生长环境,黄花根系固氮又反哺土壤,实现“一地双收”。今年林下黄花亩产达200公斤,为合作社再添30万元收益。
近年来,朝阳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推动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