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叶启云)7月30日清晨,朝霞满天,在乐山市沙湾区葫芦镇江村绿水青山间,素有“蝴蝶王国”之称的蝴蝶养殖场里,上万只彩蝶在花丛中振翅翻飞,宛如跳动的星火,奏出乡村振兴的欢快乐章。
“基地总占地80余亩,拥有50多个标准化大棚,养殖着五大科、20多个品种的蝴蝶,包括珍稀的美凤蝶、美眼蛱蝶等。在满负荷养殖情况下,基地产量可达500多万只,现实际年销量在100万只左右,年收入超过百万元。”望着翩跹翻飞的生灵,90后基地负责人熊飞欣慰地说。
熊飞和他养殖的蝴蝶
这份与蝶共生的事业,承载着两代人的情结。20世纪90年代,熊飞的父亲便与乐山农科所携手,在家乡深耕蝴蝶科研与标本制作。自幼与蝶为伴的熊飞,对这些灵动的生命有着天然的亲近。2009年退伍后,他曾外出闯荡,却始终牵挂着家乡的蝶群。2012年,他毅然回归,接过父辈的接力棒,2013年正式开启属于自己的“蝶变”征程。
“最让我们骄傲的是中华枯叶蝶的培育成果。”熊飞话语中透着自豪。这种被誉为“世界上最会伪装的昆虫”,是乐山的特有品种,与墨脱蓝带枯叶蝶、云南亚种、海南亚种共同构成了中国枯叶蝶的四大种类。目前,基地里养殖的该蝶种市场份额占至全国的90%以上,在全球市场也占据绝对优势。在北大科研团队助力下,基地模拟自然生境,种植寄主植物,配备智能遮阳网与防虫系统等设施,成功实现枯叶蝶的人工驯养与基因优化,让这一“峨眉山精灵”得以稳定繁衍。
随着时代的发展,熊飞洞察市场变化,一改蝴蝶产业以标本制作为主和用于蝴蝶画、工艺品等的传统,率先开拓活体蝴蝶市场,借助电商平台的优势,将蝴蝶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植物园、动物园和科教基地。为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他构建起完整产业链,从卵粒采集、幼虫培育到成虫饲养,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确保了产品质量稳定。
“十余年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9年,遭遇金融危机冲击,蝴蝶行业遭受重创,家里的养殖场一度濒临破产。最困难的时候,是互联网给了我们新生。”熊飞说,2012年他接手基地后,通过电商平台打开销路。如今,蝴蝶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发展蝴蝶产业是项美丽的事业,得让这些精灵真正成为家乡群众的‘致富蝶’。”谈及未来,熊飞眼中满是憧憬。他计划下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让乐山的蝴蝶飞向世界,也让更多人通过蝴蝶实现致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