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绵阳涪城:党建引领 描绘集体经济多彩画卷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5-08-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兵 章伟华
  近年来,绵阳市涪城区新皂镇八庙子村通过“党组织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模式,为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了一扇新大门,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赋能“金名片”

8月1日,八庙子村连片的水稻随风摇曳,恰似绿色波浪。村党委书记周玉蹲在田埂上,拔起一株杂草说:“这一片稻田,以前是‘望天田’,收成没保障,村民都不愿意种。”
  变化始于2019年,周玉在外出考察时,自掏腰包购买了2斤黑米种子,回村试种。“最初不敢大张旗鼓,怕失败了让大家失望。没想到这黑米耐旱抗涝,产量虽比普通水稻低,但经济价值却更高。”
  随后,村党委趁热打铁,引进了红米、黄米,形成“黑红黄”三色米混合种植模式,每亩产值从种普通水稻1200余元,增加到现在的4000余元。同时,该村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20万元,把原小学校舍改造成50吨粮仓,配套20吨烘干机和清洗、剥壳、精选生产线,形成“田间收割——工厂加工——仓储包装”全链条闭环,彻底解决“靠天晒谷、加工滞后”的老难题。为更好形成规模效应,村党委牵头注册“鲤鱼石”商标。如今,“鲤鱼石”品牌已涵盖大米、蔬菜、水果等30余种农产品,与城区部分知名商超合作打通销路,年销售额突破25万元。包装车间里,网格员谢春捧着真空包装的“三色米”笑着说,这不是普通的米,是咱村的“金名片”。

党员干部铺陈“银丝路”
  在八庙子村的桑田里,党员种植大户周昌宴正背着竹篓采摘桑叶。“以前这些桑树都是散户种,蚕茧产量低、质量差,卖不上价。”为做大做优蚕桑产业,村党委主动与绵阳天虹丝绸有限公司对接,通过“反租倒包”的方式,以党员干部率先流转自家土地为突破口,由公司整合分散农户,进而实现统一规划种植、技术指导、订单销售。
  “村党委说要搞产业链,我们党员就得带头干。”周昌宴带头承包了30亩土地,钻研种桑养蚕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蚕能手。在党员的带动下,全村400余户农户陆续签订流转协议,桑田面积从最初的200余亩扩展至1600余亩。
  “现在好了,蚕茧有公司保底收购,价格比散户卖高4%,每亩桑田年收益能到7000元。”村民李小蓉个人承包了50余亩土地,加上家庭承包的80余亩土地,每年仅桑蚕产业就能增收50余万元。如今,八庙子村的桑蚕产业已初具规模,年产出蚕茧125.7吨,带动村民年增收691万元,成为村民口中的“银丝路”。

党群同心绘就“彩云居”
  走进八庙子村集体经济民宿“村小居”,青瓦白墙的乡村传统建筑质朴而典雅,窗外令人沉醉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服务人员正在热火朝天地准备餐食,游客们趁着等待期间拍照打卡、四处游玩,尽情享受悠闲的乡间生活……
  这座由闲置乡村小学校舍改造的乡村民宿,曾是村民眼中的“破旧院子”。为变“废”为“宝”,村党委在与村民充分研究讨论后,以向上争取和集体投入相结合的方式,立足乡愁乡味,采取或建或用或租等方式,唤醒了“沉睡”的闲置资产。
  今年1月,“村小居”投入运行。据悉,该项目总投资500余万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带动周边30余名村民就地务工、销售本地农特产品,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突破50万元。如今,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村小居”不仅是游客眼中的“彩云居”,更成为村民心中的“幸福居”。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