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 杨黎明 记者 侯东)清晨,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的“归雁”来料加工车间里,缝纫机的“哒哒”声连成一片。李桂华熟练地编织着花篮,眼神专注。“以前在外打工,始终放心不下家里。后来听说镇上开了这个车间,我立马就回来了。”她抬起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现在走几步路就能上班,一个月能挣三千多元,每天还能回家照顾孙儿。这日子,才叫有奔头!”李桂华从“候鸟”变“归雁”的喜悦,正是广元市昭化区东西部协作精准发力,为群众在家门口铺就增收路的温暖缩影。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群众“外出务工顾家难、留守家乡增收难”的双重困境,近年来,广元市昭化区以东西部协作为抓手,聚焦精筑化平台建设、精细化劳务服务、精准化技能提升三大关键,靶向施策,用心用情,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心愿。
归雁筑巢引凤还乡
在卫子镇梅树村的“归雁”来料加工车间内,李红鲜正专心致志地用缝纫机加工着枕套。这位曾经的“北漂”,前两年因母亲患病无奈返乡。“正发愁没出路,车间负责人肖华就找上门,邀请我来试试。”她指着崭新的缝纫机说,“活儿不难学,计件算钱,多劳多得。关键离家近,中午还能回去给老娘做口热乎饭。这份工作,真是雪中送炭!”车间里,像李红鲜这样的返乡人员成了主力军。
为了让更多“李红鲜”能在家门口安心就业,昭化区借助东西部协作搭起了“金桥”:近年来,昭化区紧抓东西部协作机遇,积极深化政企合作,与浙江省企业签订来料加工发展合作协议,引导其将部分技术成熟、管理规范的加工环节“移植”到昭化本地,建立标准化“归雁车间”。
这些扎根村镇的“就业微工厂”,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大量农村留守劳动力,特别是妇女、返乡人员和弱劳力群体。以其灵活的工作时间、规范的用工管理和透明的计酬方式,成为稳就业、促增收的重要平台。
截至目前,昭化区“归雁”来料加工车间已建成7个,直接带动近300名群众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人均月增收稳定在1500元以上,“家门口就业”的幸福感,洋溢在越来越多的家庭。
劳务服务精准护航
今年开春,昭化区元坝镇普子村二组的朱德彬搭乘东西部协作返岗专车,正式踏上了返岗的归途。车上,穿着马甲的服务专员耐心的为各务工人员讲解政策、发放食品、饮料。“以前春节结束出门打工,不仅买不到车票,中途还要转几次车,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非常不方便。”朱德彬感慨万千,“现在不一样了,一到年底,村上就四处摸排返岗人员,让我们乘坐政府的免费专车直达务工地,连吃喝都包了,这服务,暖心又安心”!与他同行的,都是通过精准匹配“返岗”的老乡。
为了终结“朱德彬”们过去“返岗难、就业难、维权难”的困境,昭化区东西部协作在服务端精耕细作,一是开通东西部协作专车返岗,“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服务,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无缝衔接,最大限度降低出行风险;二是搭建“东西联动、信息互通”的杭广协作云平台,动态匹配东部用工需求与西部劳动力资源,变“大海捞针”为“精准推送”;三是在西部协作区设立“劳务协作站”,提供从岗位推荐、政策解读、岗前培训,到需求慰问、法律援助、权益维护的“全链条”服务,做务工人员的坚实后盾。这种精细化、保姆式的服务,极大提升了务工幸福感和就业稳定性。今年以来,该机制已“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130余人次,劳务协作站服务超3000人次,成为务工人员信赖的“娘家”,有效破解了就业和维权难题。
技能点金赋能未来
在昭化区柏林沟镇岚桥社区培训教室内,冯锦正稳稳地将一根根电线安装至配电箱内。“初中毕业就在外地打工,活累钱少。”课间休息时,他抹了把汗,眼中闪着光,“听说有免费的电工班,包教包会还发补贴,我第一个报了名!”结业不久,冯锦就收到一家制造企业的橄榄枝,“学好技术,咱也能当‘金蓝领’了!”
为点亮更多“冯锦”的技能梦想,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昭化区在技能提升上靶向发力。紧盯东部产业用工需求和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方向,联合优质职校和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重点开设市场急需、前景广阔、待遇优厚的紧缺工种。着力构建“培训—就业”直通车,确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今年以来,昭化区已累计开展技能培训34期,培训学员1119人次,实现了从“劳力型”向“技能型”的华丽转身,为个人发展和区域产业升级注入了澎湃动力。
从居家照顾孙儿的李桂华,到缝纫机旁重绽笑容的李红鲜,从踏上“放心专列”的朱德彬,到电工培训追寻梦想的冯锦,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串联起昭化区东西部协作“归雁筑巢引凤还乡、劳务服务精准护航、技能点金赋能未来”的坚实足迹。这条路,不仅铺实了就业增收的“幸福路”,更点燃了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之光,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未来,昭化区将进一步深化创新东西部协作,拓展增收渠道,让更多“归雁”在家乡的热土上振翅高飞,共同谱写区域协调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