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看!又出现了,是一只成年健康个体!”8月13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魏坝保护站,巡护员们盯着红外相机,难掩惊喜和激动。镜头里,一只成年大熊猫悠然踱步,毛色光亮。自2023年以来,海拔约2700米的大白包区域已连续3年多次记录到野生大熊猫的活动影像。
“‘首次出现’的区域少了,‘成群出游’的区域多了。”在巡护员看来,曾经一整年也难拍到几张野生大熊猫照片的红外相机,如今一个月就能记录数次“滚滚”的萌态。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下称“四川片区”)面积达1.93万平方公里,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的88%。截至目前,有野生大熊猫1227只、占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熊猫种群总数的91.6%,伞护着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珙桐、红豆杉等野生动植物10000余种。随着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推进,四川片区野生大熊猫频繁“出镜”。
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唐家河大草堂日出。 邓建新 摄
系统治理重塑绿色经纬
为守护这片生态净土的原真与完整,四川片区以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为抓手,在管理体系、生态修复、巡护监测等多维度持续发力。川陕甘三省打破行政壁垒,协同巡护执法与执法监督已成常态。
同时,四川片区创新实施分区分类动态管控,完成栖息地修复约33万亩。在管护技术装备上,四川片区划定106个管理网格、布设固定巡护样线663条。在全国首次利用局域网结合超短波传输和大熊猫“猫脸”识别技术,实现野外影像实时回传。加速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卧龙片区监测体系试点项目已有400余台红外相机接入国家公园感知系统。
系统治理之下,四川片区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向好,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群数量稳中有升,重点区域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由178只上升到185只。2024年大熊猫现场遇见55次,发现大熊猫痕迹点约2005个,其他同域野生动物痕迹1.48万个。
大熊猫在绵阳老河沟片区。红外相机拍摄
协同共治拓宽发展之路
将“惠民生”置于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位置,四川各地创新实践层出不穷。
“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了!”广元市青川县青溪镇落衣沟村村支书杨勇,是唐家河落衣沟首批吃上“旅游饭”的人。40多年前,落衣沟还是村民“靠山吃山”的伐木场。如今,它已蜕变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标杆入口社区。杨勇家的客房从单一标准间扩展到20多间山景房、家庭套房,均价百元,年收入超10万元。
这 得益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管理机构与青溪镇政府、落衣沟村“两委”、公益组织成立的共建共管委员会。该举措将保护理念融入村社集体行动,扶持基础设施与生态体验产业,让村民端稳“绿色饭碗”。
改变同样发生在绵阳市平武县老河沟,“生态导赏员”机制应运而生。高村乡党委副书记梁晓东介绍:“‘政府搭台、机构培训、村民导赏、公众体验’的模式,让村民成了山林‘讲解员’与生态‘翻译官’。经系统培训后,他们能为访客介绍动植物知识,既提高了收入,又成了国家公园的‘活名片’。”
在绵竹清平镇,曾经的伐木工陈建国如今负责监测集体林红外相机:“林子好了,我们的‘生态股’才更值钱!”
为促成“国宝”与“乡亲”和谐共生,四川片区成立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81个,建立共建共管阵地30个,签订合作保护协议334份。截至2024年底,在聘社区护林员1800余人。各地方政府差异化打造入口社区,成都龙门山、雅安龙苍沟、德阳清平、广元青溪、绵阳关坝等一批集生态体验、产业转型于一体的新型入口社区拔地而起。兑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规范商品林采伐管理,培育自然教育、森林康养等生态产业——协调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的牛羚。唐家河管理处供图
持续发展“伞护效应”明显
“大熊猫学院打造了强劲的师资队伍、开发出系列大熊猫保护‘魔法课程’,让学生系统掌握动植物保护‘秘籍’,指导他们读懂大自然这本厚重的‘典籍’,进而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高质量建设储备人才。”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杨在君介绍,2024年,该校与四川省林草局共建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开创国家公园人才培养先河,志在培育出一代代懂科研、能实战的“熊猫学者”。
此外,四川片区还积极夯实科研与人才基石,联袂清华大学等顶尖院所,依托成都超算中心等“数据大脑”,攻关食源修复、野外精准调查等课题。科研一体化平台的持续完善,推动着大熊猫保护事业不断向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纵深发展。
自然教育亦在这片沃土蓬勃生长。五一棚、白熊坪等观测站成果丰硕,科学底蕴和人文内涵积累沉淀。荥经以“全域自然教育先行者”为目标,推动自然教育与国家公园南大门片区建设同步;汶川借力博士工作站与自然教育学校深化探索;眉山则依托四川1号界碑、亚洲第一桌山等独有IP,打磨“杜鹃课堂”“问道珙桐”等精品课程。2024年,四川片区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访客总量超440万人次。
荥经县龙苍沟镇相关负责人说,“熊猫文旅”已成当地支柱产业:“熊猫氧养民宿”“貊貊星球”等网红打卡地爆火,年接待访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1亿元,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
1227只野生大熊猫安然繁衍,上万种生灵生生不息,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探索与实践,让“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协同推进,让旗舰物种的“伞护效应”如涟漪般持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