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吴植根 文/图  8月8日晚,2024年“阳光米易·精彩十二月”之西部狂欢啤酒音乐季系列活动开幕,高燃“视听盛宴”,点亮文旅“夜经济”。  夜幕降临,舞台上璀璨的灯光随着音乐的节奏闪烁变幻,乐队演出、舞蹈、流行歌曲、民族歌曲、电音DJ等表演轮番上演,灯光、音乐、啤酒让现场气氛高潮不断。舞台下各式各样的美食摊位热闹非凡,滋滋冒油的烤串、清凉解暑的冷饮、酸辣爽口的鸡爪……每一道小吃都让人垂涎欲滴,在音乐与灯光下,市民游客一边享受着美酒佳肴,一边随着音乐一起歌唱舞动,共享欢聚时光。活动现场  “一边欣赏表演,一边品尝美食,简直太开心了!”市民郭启蓉说。  “今天的节目很精彩,氛围很好,美食好吃、啤酒好喝,非常惬意。”市民魏语开心地告诉笔者,希望更多朋友来此打卡,感受阳光米易的独特魅力。  随着夜幕的降临,现场已是人山人海,音浪与人潮交融,啤酒与美食交织,旋律与光影辉映。吃西瓜比赛、酒王争霸赛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争先恐后参与,现场热闹非凡!  市民杨玙潼说:“大家都被音乐带动起来了,米易举办的活动非常有活力,氛围很好,酒王争霸赛、吃西瓜比赛、现场抽奖也让我们有很强的参与感。”  市民游客吃得开心,摊主们也忙在其中,热情地招呼着大家。摊主的吆喝声、顾客的嬉笑声此起彼伏,奏响了米易最美“夜曲”。“因为这场活动,今晚人流量明显增多,我们的收入比平时增加了大概5倍。”摊主陈女士一边忙着手上的活,一边笑着说。  今年以来,米易县着力打造“阳光米易·精彩十二月”系列农文旅融合节庆活动,持续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打响“颛顼故里·阳光米易”康养品牌,促进文旅经济快速发展。上半年,米易接待游客58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22亿元。  本次活动以“啤”为媒,开启全城欢动模式,活动推出了集美食、音乐、啤酒、电竞等为一体的文娱配套活动,为广大市民游客在暑期中感受清凉欢乐,串联起了餐饮美食、文娱活动、夜间经济等各类消费业态,拓展消费新场景,彰显城市新魅力。  据了解,此次西部狂欢啤酒音乐季为期10天,其间,同步开展2024米易首届“王者荣耀”电竞大赛、2024“阳光米易”夏季特色美食展、2024“清爽时光”亲子文化娱乐活动、2024“阳光米易”清凉消夏券发放活动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8-13
(记者 徐杨 文/图)夜暮降临,华灯初上,攀枝花市米易县“2024啤酒音乐季”活动现场沸腾起来,彩色的霓虹灯璀璨夺目,听音乐、喝啤酒、品美食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8月8日晚,米易2024年“阳光米易·精彩十二月”之“仲夏嗨趴”西部狂欢啤酒音乐季火爆开幕,动感的“视听盛宴”,点亮了当地文旅“夜经济”活力。活动现场米易县此次系列活动以“爽爽夏季 慢漫生活——清凉度假在米易 巴适又安逸”为主题,以“啤酒+音乐+市集”为载体,融合美食、文化、潮流、电子竞技等元素,为市民游客带来一站式夜游、夜演、夜赏、夜购的消费体验,增添烟火气的同时,刺激释放消费潜力。开幕活动当天,啤酒夜市区域人潮涌动。乐队演出、舞蹈、流行歌曲、民族歌曲、电音DJ等节目表演以及吃瓜大赛、酒王争霸、现场抽奖等环节,让现场高潮迭起。“米易是一座既清凉又热情的地方,城市漂亮,瓜果飘香,给人的体验感非常好。”游客毛加盛说。据悉,本届啤酒音乐季将持续至8月17日。期间,米易县还将推出2024年米易首届“王者荣耀”电竞大赛、“清爽时光”亲子文化娱乐活动、“阳光米易”清凉消夏券发放等活动,以及“爽爽夏季,相约迷阳”“相约七夕、浪漫之夜”“曼舞春田,舞动奇迹” 等主题演出。米易县深入挖掘本县特色旅游资源,创新丰富文旅活动形式,以多元化体验点亮消费新“夜”态,让人气“聚”起来、消费“火”起来、群众“乐”起来。夜经济是人间烟火,也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体现。米易县深入开展“阳光米易·精彩十二月”系列农文旅融合节庆活动,持续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打响“颛顼故里·阳光米易”康养品牌,促进文旅经济快速发展。上半年,米易接待游客58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22亿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8-09
(记者 张守帅 兰楠 攀枝花观察 韩嘉伟 文/图)7月25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彝族乡啊喇村,记者在非遗传承人、攀枝花得胜营农文化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盛其富带领下走进营盘火腿加工房。眼下正是营盘火腿风干发酵的关键期,加工房里有近千只色泽诱人的火腿,盛其富穿行其间,仔细检查。这些火腿在去年底腌制,为保证风味,至少要明年初才能开售。尽管没到售卖期,但已经有一半的火腿被慕名而来的消费者预订。盛其富查看火腿发酵情况。  营盘火腿为何如此受欢迎?营盘火腿味道咸鲜,口感肥而不腻、香而不咸、糯而不柴。这种口味的形成,得益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啊喇村海拔2100米至2460米,常年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适宜火腿的深度发酵。  此前,啊喇村家家户户都制作火腿,但火腿味道并不一样。如何将火腿制作流程标准化、打响品牌,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这成为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中,当地政府思考的课题。  “为此,2023年由啊喇彝族乡党委、政府牵头,村集体与非遗传承人共同组建起营盘火腿共富工坊。其中,村集体占股68%,非遗传承人占股32%。”啊喇村党支部书记盛其光介绍说。  村里统一建起了火腿加工房,配套排酸冷库、腌制池、风干发酵、拆解包装、产品展示等,解决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另一方面,有着20多年火腿制作经验的盛其富,则负责火腿制作全流程的技术把关,实行规范化管理。  营盘火腿共富工坊实行产品统一购销,即每到年初,由村集体经济与村民签订原材料收购意向协议,收购价高于宰杀期市场价约4元/斤;腌制成火腿后,再统一定价分级对外出售。  2023年底,营盘火腿定价出炉:一年窖藏火腿60元/斤,两年窖藏火腿70元/斤,三年窖藏火腿90元/斤。当年进入售卖期的1000余只火腿,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  “去年,营盘火腿亮相成都大运会城市侧活动,在宽窄巷子登上‘遇见天府’活动舞台。今年,啊喇营盘火腿制作技艺又上榜了四川省第四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盛其富说。  营盘火腿在市场上打出了名气,不少人慕名前往啊喇村上门购买或品尝。远方食客的到来,又带动了啊喇村的旅游生意。盛其光告诉记者,目前啊喇村已发展起七八家农家乐。今年,啊喇村400多户村民都参与到这场营盘火腿的“共富创业”中。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8-09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怀 张守帅 罗向明 兰楠 攀枝花观察 湛璐霜 韩嘉伟  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试验区如何展开攻坚?7月下旬,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来到攀枝花市仁和区进行蹲点调研。  仁和区地处四川省最南端、川滇交界处,虽名为“市辖区”,却有着浓厚的县域经济特征,乡村人口占全区户籍人口比重超过50%。2023年,仁和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至1.81∶1,跑在全国、全省县域前列。  立足区情实际,仁和区通过抓实城乡融合发展,承担起3项省级试点任务——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建立健全城乡教育医疗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机制,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让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让进城的进得放心——也就是“人和”。攀枝花市仁和区。 攀枝花观察 湛璐霜 摄乡村缺能人怎么办?建“人才超市”,有种植能手、销售达人,也有育种专家、种植专家  仁和区的乡村有魅力,大龙潭彝族乡新街村党总支书记普国兵快人快语:“能赚钱,有奔头,我们的目标是干成亿元村!”  攀枝花位于北纬26度芒果种植黄金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使其成为全省唯一的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眼下正是芒果上市季节,调研组一行走进新街村3万亩芒果基地,放眼望去,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省五星级芒果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园坐落于此。  普国兵的手机响个不停,他边接电话边随手打开果树上一个黄色套袋:“看,精品果!出口收购价每斤2.5元到3元。”他电话联络的也是出口的事。依靠种植芒果、发展特色蔬菜,新街村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6万元,按照全村781户3068人算,去年全体村民收入实现8774万元,折桂“亿元村”果然近在眼前。  普国兵是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但他感到村上“缺人”。与调研组所想不同,新街村不是缺劳动力,缺的是能人。  仁和区委书记班宏告诉调研组,该区乡村人才总量不足,专业大户少、家庭农场规模小,面临招才引智难、培训资源少、发展空间小等问题。而这些也是攀枝花市农村存在的共性问题。  “全市人才总量26.9万人,其中,技能人才12.76万人、经营管理人才3.16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9万人……”攀枝花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摸清人才“家底”,该市分地区分行业开展全域摸排,建立起人才库。  在仁和区大田镇,镇党委副书记陈体志介绍人才“入库”情况:种植能手、销售达人等乡土贤人72人,育种专家、种植专家等23人。  人才库建好后,如何真正发挥实效?当地精准分类并建立需求清单——一方面,深挖扎根家乡、留在农村的“坐地户”“田秀才”“土专家”,使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发挥本地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作用,搭建专家人才下基层平台。  “在大田镇我们管人才库叫‘人才超市’,实行‘四单制’服务,农户下单、超市配单、人才接单、组织评单。”陈体志解释,如果农民生产种植及销售中遇到难题,“超市”会选派合适的技术人才,每季度还会组织乡镇、村(社区)、农户三方根据成效“评单”。“我们对人才实行量化考核,积分排名靠前的给予奖励。”陈体志说。  数据显示,仁和区已集聚940名乡村人才,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1620余次,提供人才上门服务480余次,有效解决生产生活难题540余个。培育“土专家”“田秀才”2070人,联农带农3万余户。大田镇人才超市。攀枝花观察 韩嘉伟 摄产业缺特色怎么办?培育与众不同的水果品种并错峰上市,培育新型乡村“共富体”  得益于丰富的光热资源,仁和区形成“攀粮”“攀果”“攀菜”“攀畜”4个特色农业产业,尤其是芒果种植面积已达40.5万亩,约占全市四成。当地芒果以晚熟品种“凯特”为主,单一的种植结构不仅导致病虫害风险提高,而且受果实集中上市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芒果收购价走低,果农增收难度增加。  乡村全面振兴首要在产业。调研组发现,以科技赋能和组织创新为抓手,仁和区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特色产业新优势。  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有一处芒果科技示范园。副研究员沈杰指着远处一片实验林打趣:“每株都是潜力股,我们要优中选优培育出与众不同的‘天选之子’。”  “与众不同”太重要了。近年来,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收集种质资源260多份,培育出800多份育种新材料,中晚熟新品种“攀育2号”已在全市推广4万亩。“错开赛道,芒果上市时间越晚越好,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填补11月至来年2月的鲜果空白。”沈杰说。  从整个水果产业看,仁和区乃至整个攀枝花都正在走一条“向特色要效益”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根据地形和气候的不同特点,当地不仅规模化种植以芒果、石榴、枇杷等为代表的“攀果”,还积极发展草莓、蓝莓、樱桃、青花梨、青脆李等“攀小果”。2023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约120万亩、产量68.03万吨。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调研组在大田镇遇到了张福元,他是一名退役军人,如今是四川榴金时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在攀枝花,像张福元这样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有213名。  大田镇辖5个村,石榴种植面积1.5万亩,占全镇种植业总面积的77.15%。张福元说,大田镇种植石榴有30多年历史,但近年来存在品种老化、品牌不显、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  2022年5月,榴金时代农业公司成立,股东由“各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及家庭农场+社会资本+管理人员”构成。张福元介绍,公司提供测土配方、果实分级、冷藏保鲜、销售对接等社会化服务,去年全镇七分之一的石榴由榴金时代农业公司卖出。通过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镇上试种了天使红、皇冠、红颜墨籽等多个石榴品种,有些已在接受市场检验。  像这样的乡村“共富体”,在攀枝花呈遍地开花之势。截至2023年底,攀枝花全市230个行政村,登记赋码的村级、组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别为230个、725个,其中23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总收入达到10799.24万元,村均收入46.95万元。  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调研组,统计显示,从2020年到2023年,攀枝花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了3.2倍。仁和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园。 攀枝花观察 湛璐霜 摄灌溉缺水怎么办?以绿色低碳方式和较低电价,让1.41亿立方米江水“提水上山”  “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攀枝花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旱雨两季分明,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资源性、工程性缺水严重,仅农业灌溉供水缺口就达6.6亿立方米。即便是7月以来,四川多地普降大到暴雨,调研组来到仁和区时,许多水库仍然“喊渴”。  “每年到了用水时,村民既期待又担忧。”普国兵说,新街村灌溉水源来自9公里外的裕民水库,“由于战线太长,通常前端大水漫灌、作物被淹,末端无水可用,村民间经常扯皮。”  打破瓶颈,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攀枝花在仁和区大力推动水权水价改革。2021年以来,新街村承担起试点使命——第一步,减少浪费,变沟渠引水为管道引水;第二步,推行精准用水,变大水灌溉为喷雾滴灌;第三步,制定水价,在保障户户都有水权前提下,经过村民协商,确定了300立方米以内0.8元/立方米的基础水价,超出部分1.2元/立方米;第四步,解决融资问题,允许村民入股分享经营收益,并扩大享受基础水价范围。  千年古村迤沙拉,则走的是建设分布式水源工程的路径。迤沙拉在彝语中意为“水漏下去的地方”,当地喀斯特地貌难以留水存水,每年冬春及初夏,村上因旱撂荒耕地近2000亩。山下江水滔滔,怎么才能“经济”地提水上山?当地以金沙江为取水水源,探索以“光伏+储能”为动力源建设太阳能提水泵站,将传统电力泵站至少5元/立方米的提水水价降至2.77元/立方米。该项目同样引入了股权投资,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除去省市区投资外,国有公司与社会资本方按43∶57的比例筹措缺口资金1217万元。  从整个仁和区看,全区水权水价改革面积21.5万亩,年节水1500万立方米左右,特别是改革核心区农业节水率普遍提高3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8提高到0.85。  调研组采访时,全区干部群众都在关注“提水灌攀”三位一体项目,即“抽水蓄能+攀枝花灌区工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该项目将充分发挥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优势,通过新能源开发产生超额收益补贴灌区工程建设,以绿色低碳方式和较低电价让1.41亿立方米江水“提水上山”,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仁和农业发展的缺水难题。  水的变化是仁和区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机制的生动缩影。在道路交通、用电稳定、燃气下乡、通信设施等领域,都在向着城乡一体化迈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朝着城乡均等化演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8-09
谭怡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攀枝花漫山遍野的芒果树叶,竟摇身一变成山羊的“口粮”。8月1日,记者走进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养殖基地,饲草池里经过发酵的青贮原料散发出清新的香气。凑近一看,嘿,正是就地取材的芒果叶!  原来,这是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王荣蛟博士研究团队的杰作。他们将芒果叶这一传统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有望为当地畜牧生产增添一种新的饲草资源。这也是国内首次开展芒果叶饲草化研究。芒果叶青贮饲料。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攀枝花是四川唯一的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一方面,种植户倾向于把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长期存在季节性饲草短缺问题。另一方面,攀枝花市现有芒果种植面积103万亩,每年修剪都会产生大量废弃的芒果枝叶,长期堆积不仅容易造成污染,还存在引发病虫害的风险。芒果叶饲草化则提供了“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作为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非常规饲草研究团队负责人,王荣蛟表示:“我们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研究,针对芒果叶饲草化的安全性和饲用价值进行了相关测验。目前对饲喂的山羊进行了各项指标检验,结果均显示正常,这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增添了信心。”他说,这项研究有助于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扩大饲草来源、增加饲草产量,为粮食安全提供饲草多元化的新途径。  相比一般的青贮原料,芒果叶可谓营养丰富。王荣蛟介绍,芒果叶富含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成分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芒果叶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理成分还有助于改善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但芒果叶资源化利用,要攻克不少技术难点。王荣蛟介绍,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将果叶转化为饲料。此外,还要处理芒果叶所含的抗氧化、抗菌等活性物质,以及芒果种植过程中的农药残留物,以确保原料的安全可用。  “芒果叶本身表面有蜡质层,和传统饲草玉米秸秆不同,发酵过程需要运用其他方式加以处理。”王荣蛟说。针对这些难题,研究团队在发酵过程中结合芒果叶的特性进行了特殊化处理。他们将修剪下来的废弃芒果叶作为青贮原料,粉碎后填装进密闭容器,并加入特定发酵剂。通过 40 天左右的密闭发酵,最终形成了芒果叶青贮饲料。  在确保饲料的安全性方面,王荣蛟透露,他们采用冬季清园修剪的芒果叶。该时间段芒果树几乎不喷施农药,这样既可以利用新鲜芒果叶进行青贮,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免除农药残留带来的危害。  “虽然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王荣蛟表示,目前项目尚处于评价试验阶段,之后他们还将把芒果叶饲料运用于其他畜牧生产中,以全面观察并掌握其饲用效果。同时,他们计划将芒果叶饲料投放实地检验,并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挖掘芒果叶饲草化的广阔潜力,稳步推进实验数据的再整合及官方认定流程。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8-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夏宇江  7月26日晚 ,以“点燃激情火把·助力全民共富”为主题,米易县湾丘彝族乡黄龙村彝族火把节选美大赛拉开帷幕。20名彝家姑娘同台竞技,向现场观众们展示了彝族传统选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晚7点30分,选美大赛在精彩的走秀中拉开帷幕。参赛的彝家姑娘们开始了精彩的走秀表演。她们身着各具特色的彝族传统服饰,面带微笑,自信展示了当今彝族女性的风采。比赛中,选手们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才艺表演,向观众展示了彝族文化的多样性,述说彝族的历史和民俗。  现场的村民杨江秀感慨:“这个舞台让彝族服饰的多样之美得以展示,从头饰到服装,尽显民族风情。活动氛围热烈,很有意义,我心中有满满的自豪感。”  经过一番激烈角逐,最终彝族姑娘马思兰荣获金索玛奖、吴小阳荣获银索玛奖、鲁银美荣获铜索玛奖。“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我的民族,走进我美丽的家乡,共同见证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马思兰激动地说。  彝族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精髓不仅在于火光的璀璨与节日的欢腾,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特色。传统彝族选美活动,不仅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比赛圆满落幕,夜色渐浓,热闹的音乐响起来,篝火燃起来,村民们手拉手围着火堆,踏着节拍,跳起达体舞,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30
(记者 兰楠)近日,攀钢集团与凉山州盐源县新签订100万元订单式农特产品帮助销售协议,并就建立订单式农特产品生产基地等达成共识。  为推进托底性帮扶盐源县工作,攀钢集团成立工作专班,深入该县调研,编制《攀钢2024—2027年帮扶凉山州盐源县工作方案》,按照“地方所需和企业所长”工作思路,提出今年在盐源县以购代捐直接采购农特产品超400万元,帮助销售超100万元的目标计划。  攀钢集团发挥在物资采购、产品销售、商品贸易等领域的平台优势,开展订单式“四锁定”(锁定农特产品、采购量、供货时间、供货合作社)采购,助力盐源县农特产品产业链延链强链。  “攀钢还将建立订单式农特产品生产种植跟踪机制,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到盐源县相关农业合作社,跟踪农作物长势、产品质量、上市时间、市场行情等信息,确保锁定的农特产品按合同约定的时间、数量、质量交付。”攀钢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1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众多吃货心心念念的热带水果榴莲,当前正在攀枝花市仁和区试种。7月4日,记者在仁和区龙潭乡迤资村农户倪正颐的果园里,见到了4株被精心呵护的榴莲幼树,它们被围栏围起,并搭上了遮阳网。  2019年,在外做生意的倪正颐返乡创业,致力于打造一个亚热带水果试种示范园,计划引种20多个品种,其中榴莲是他最想种的。原因有三:一是他的妻子是榴莲的忠实粉丝;二是想验证攀枝花局部气候条件是否适合种植榴莲;三是他看准了榴莲在全国的市场前景。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所专家吴健华(左)查看倪正颐试种的榴莲。  “在试种之前,我专门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来考察我们这里的气候和环境。”倪正颐说。之后,他引进了包括榴莲在内的10多个热带果树新品种进行试种,但目前仅有5个品种试种成功。榴莲的试种过程尤为艰难,两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倪正颐依然痴心不改。今年4月,他再次接受专家建议,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引进了4株榴莲幼树进行试种,期待它们能成功越冬并在明年初挂果。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周兆禧表示,之前攀枝花市试种的其他热带水果都成功了,因此他们结合倪正颐的意愿和攀枝花的气候特点,决定继续试验榴莲的种植。他们为农户提供了已经种植4年、胸径达到10多厘米的榴莲幼树,期望能在攀枝花越冬并试种成功。  据周兆禧介绍,我国95%的榴莲都依赖进口。近年来,海南和西双版纳等地已开始种植榴莲,面积超过4万亩,并开始陆续挂果。此外,国内种植出的榴莲风味胜于国外进口的,并且不像国外的需六七成熟就要采摘,可留在树上自然成熟。  但周兆禧也提醒,种植榴莲的条件苛刻,须要满足高温、高湿、高热且不能出现寒流的气候条件,国内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地区寥寥无几。他提醒种植户试种时一定不能盲目,因为国内种植出来的榴莲对市场的影响有限,目前主要起到科研、科普的作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10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7月3日,记者踏入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引种园,眼前各色热带亚热带水果琳琅满目,空气中弥漫着成熟水果的香甜气息。这里如同一个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大观园”,引种的品种多达120余个,既包括人们较为熟悉的莲雾、油梨(牛油果)、黄皮、释迦果、菠萝蜜等,也不乏四川人鲜少听闻的珍稀、陌生品种,如:冰淇淋果、凤眼果等。凤眼果口感细腻、清甜。  “3年前,我们从海南引种了几株冰淇淋果的嫁接苗,今年首次实现了挂果。”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所热带团队正高级农艺师吴健华介绍,“冰淇淋果口感细腻、入口即化,有冰淇淋的味道,冷藏后口感更佳。但不耐贮运,即便未来能推广,也仅限于本地小范围销售。”  据了解,冰淇淋果,又名白柿,原产于南美洲,属于芸香科月桔属植物。在广东和广西等地均有种植。这种水果水分适中,冰冻后口感扎实且甜度适中,非常适合食用。记者现场品尝后,确实感受到了其独特的冰淇淋风味,同时注意到其果皮极薄,一戳即破。  盛夏7月,在这个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引种园里,还能见到高大的果树上挂着一串串鲜红的果荚,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果荚开裂处紧夹着两三个形似荔枝核的果仁,这便是热带地区著名的凤眼果。  “我们在2016年引种了5株凤眼果。”吴健华说,“凤眼果的果实可用于煲汤,口感比板栗更细腻,还带有清甜。”与入口即化的冰淇淋果相比,凤眼果属于坚果类。冰淇淋果入口即化。  凤眼果,又名苹婆,属于锦葵科苹婆属乔木,多生长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以及印度、东南亚地区。苹婆的种子富含淀粉质,直接放在饭面上蒸熟后,会散发出近似板栗的甜糯味道,十分可口。  “自2015年起,我们筹建了占地15亩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引种园,现已收集保存各类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种质资源120余份,涉及25个科。”吴健华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引进、评价、创新及利用这些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种质资源,为攀枝花市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助推攀西地区利用自身气候优势发展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优化水果产业结构。”  吴健华还介绍,目前引种园进行引种观察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均比较适合攀枝花海拔1100米地区种植。他表示,引种园将继续引进更多热带亚热带水果品种,进一步丰富品种结构,为当地未来产业发展贮备适宜的品种选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09
(曾仲文 程礼攀 记者 徐杨 文/图)盛夏时节,瓜果飘香。时下,在攀枝花市米易县各乡村,满载“阳光味道”的水果正一车接着一车被运往全国各地。芒果、雪梨、葡萄、枇杷、樱桃、油桃……月月丰收的新鲜水果,已成为米易县一张亮丽的名片,勤劳的米易农人一年四季与瓜果为伴,水果经济形成的“甜蜜”产业,结出了一串串富农强农的“金果果”,带动了乡村振兴发展。质优味美 富农强农近几天,米易县普威镇新舟村、独树村万亩“普威太阳”雪梨开园上市。梨园里,一个个硕大的梨子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在忙着采摘、分拣,看到压弯枝头的雪梨,丰收的果农们喜上眉梢。雪梨挂满枝头“我家有10亩果园,一年有几万斤的产量,今年果子长势和品质很不错,每天都有外地老板收购,销路不愁。”新舟村村民卢帮容一边忙着摘梨子一边高兴地说。梨产业成为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也为乡村振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了解,普威镇梨子种植面积现1.5万亩,年产量约4.8万吨,产值约2.4亿元,果农实现人均增收1300余元。当地培育的1259、早熟一号、丰水梨、金花梨等30余种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样为“甜蜜”事业而忙碌的还有新山傈僳族乡中山村的村民们。近期,正是晚熟芒果套袋的黄金期,在中山村米易县现代芒果产业园,果农们抢抓农时为芒果套袋“穿新衣”,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村民张国梅和家人一大早来到果园疏果套袋。“现在套黄袋,10月份成白袋,让个头更大,品质更好。”张国梅笑着说,今年芒果挂果率高,长势和品相好,一定有个好收成。”为了精确把控晚熟凯特芒果的“时间差”“品质”“甜度”,当地果农每年会在春节前后控花、套袋,并根据生长情况做好果园肥水及病虫害管理。6月前后套黄袋正式育果;9月中旬至10月套白袋利于果实着色,经过一系列精心管护,芒果就能实现果大核薄、软糯香甜、肉细多汁。据介绍,中山村芒果基地是国内海拔最高、成熟最晚、品质最好的晚熟芒果种植基地之一。目前,全村种植晚熟芒果达8700余亩,2023年产值5400余万元。时令鲜果 月月上市不同季节,米易的新鲜的水果总是让人惊喜连连。普威镇新舟村、独树村的太阳雪梨,撒莲镇禹王宫村“阳光玫瑰”葡萄,得石镇大田村的贵妃芒果,草场镇黄草村、棕树湾村的樱桃,龙华村的枇杷等等,“阳光的味道”不断地从米易“飘香”全国,丰富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果篮子”。米易县属于亚热带干热河谷立体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量丰富,这让米易水果呈现出“早、稀、特、优”的鲜明特色。近年来,依托气候资源,米易县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形成了以早春枇杷、晚熟芒果为主,雪梨、葡萄、樱桃为辅,其他特色水果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即将成熟的“阳光玫瑰”米易县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与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统筹实施,在海拔1700米以下的二半山区大力发展早春枇杷和晚熟芒果等特色产业,已建成草场龙华、丙谷芭蕉箐、白马威龙3个枇杷集中连片种植区,得石镇、白坡彝族乡、湾丘彝族乡、新山傈僳族乡等为代表的万亩连片芒果产业基地。同时,米易县也成为国内“纬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最晚、品质最优”的晚熟芒果基地和“成熟最早、效益最好”的早春枇杷基地。产业化的打造和布局,让米易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月月都有鲜果上市。春季的枇杷、草莓;夏季的樱桃、油桃;秋天的雪梨、葡萄;冬天的芒果、甜橙等,还有李子、蓝莓、荔枝、桂圆、莲雾、释迦等,在米易,真正能实现“水果自由”。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米易县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26.08万亩,水果产量21.45万吨。擦亮品牌 扩大效益除了品种丰富,米易水果的品质也颇受称道。米易县冬季干燥少雨,利于花芽分化。开花期无低温阴雨、干旱晴朗,利于授粉坐果。果实生长期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丰沛,水热同步,果实生长发育很好。夜温差大,利于果实生长发育中营养物质积累和糖分转化。春季,米易樱桃、枇杷等水果成熟上市时,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的盒马鲜生店里,包装精致的米易水果格外引人注目,消费者美其名曰“春天的第一波水果”。盒马鲜生冷链运输2023年4月,米易县成为全国第3个、西南地区首个“盒马县”,草场镇顶针村、白马镇黄草村、普威镇独树村、普威镇新舟村4个村成为“盒马村”。一年来,8万斤樱桃、6万斤桃子、50万盒枇杷、6万斤梨、7万斤番茄,通过盒马鲜生水果订单发往全国各地,经营主体供货总价值超1500万元。米易县特色水果产业在让农民鼓起腰包的同时,也让“阳光米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名远扬。近年来,米易县统筹推进一村一品一特色,实现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构建起“阳光米易”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集群。截至目前,全县已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3个,建成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5个,备案面积1.1万亩。创建龙华枇杷、黄草樱桃、丙谷蔬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2023年,米易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1.6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1%,增速连续11年超过当地城镇居民。持续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阳光米易“甜蜜事业”的效应仍在持续扩大。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01
(曾仲文 程礼攀 记者 徐杨)夏至过后,攀枝花市米易县撒莲镇安全村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水稻进入拔节生长期,这片面积约1700亩的稻菜轮作高标准农田,采用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播种收割全过程机械化等技术,实现水稻种植、管控、收割的高标准、高效率,亩产最高超过1100公斤。乡镇强,则县域强。撒莲镇农业产业是米易县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米易县聚焦“产业强”发展思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全县各乡镇因地制宜,做优、做强三次产业比较优势,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服务业提档升级,汇聚起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镇能量”。特色化+现代化   农业富民增收“肥力足”米易县安宁河两岸,水土肥沃、农田成片、路渠成网。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米易县的农业经过多年探索,现已形成“三带”立体布局,安宁河谷区粮经复合产业带、二半山区特色水果产业带、中高山区干果烤烟产业带,层状分布、特色鲜明,覆盖全县11个乡镇,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轮廓清晰可见。眼下,撒莲镇安全村的农户们正在稻田里忙着引水、施肥、除草等管护作业,为确保粮食产量和安全,当地种粮户和农业科技公司正在为即将开展的稻田生物防治病虫害做着准备,运用生物科技手段,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撒莲镇安全村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撒莲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武洋介绍,撒莲镇创新探索“粮食+产业”“粮食+科技”“粮食+旅游”“粮食+康养”“粮食+文化”的“1+5”工作路径,致力于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利益链接机制,做大共同富裕“蛋糕”,增加群众和村集体收入。2023年,撒莲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1万元,各村集体收入均超过10万元,成为了以镇域为单元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标杆”。紧挨着撒莲镇的丙谷镇,是米易县典型的稻菜轮作区,辖区内小河流域拥有3.3万亩高标准农田,是米易县规模最大的早春蔬菜种植区和集散地,盛产番茄、西季豆、辣椒、南瓜等。每年,丙谷镇生产蔬菜近7万吨,高标准农田亩产值3万元—4万元,既是群众的“钱袋子”,又是供给早春蔬菜的“菜篮子”。绿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丙谷镇雷窝村,是米易县自主培育的一家省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建有1万平方米工厂化育苗区、5万平方米新品种示范区,依托农业科技手段,实现了特色蔬菜产业种苗实验、科学嫁接、示范推广一体化发展,有效保障了当地种苗安全和早春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绿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育苗大棚(徐杨 摄)据统计,2023年,米易县粮食生产总产量达11.65万吨,蔬菜产量达55.64万吨,外销率达95%;特色水果产量20.45万吨,外销率达93%。米易县不断发展壮大富民增收特色农业,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助推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各乡镇相继建成了一批以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特色水果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园区和专业合作社,让农业产业特色更明显、优势更突出。强支撑+添动能  工业稳增提效“挑大梁”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在米易,乡镇承担起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白马镇,工业发展底蕴雄厚,境内有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花岗石、石灰石等非煤矿产资源。当前,该镇正在积极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高标准谋划推进镇域规划布局、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全面发展提升。白马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斯诺介绍,在工业领域,该镇全力做好工业企业服务工作,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稳产达产,并充分发挥工业企业集群优势,不断激发工业产业的澎湃动能,以二产带动一产,联动三产,实现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白马镇已有工业企业42家,其中,新白马、青杠坪、中禾等规上工业企业15家,2023年工业总产值达44.6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3.68亿元。攀钢集团攀枝花新白马矿业湾丘彝族乡“名不见经传”,境内却拥有攀钢集团攀枝花新白马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钢城集团米易白马球团有限公司、米易瑞地矿业有限公司、攀枝花瑞达水泥有限公司等众多规上工业企业。2023年,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达63.33亿元。米易峰华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货运、矿山工程、机电工程等业务的公司,公司自成立以来,围绕服务当地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当地有名的货运公司。高满顺是湾丘彝族乡热水村的普通农民、芒果种植户,但他同时有另外一个职业身份——持证焊工。他能熟练操作电气焊,因专业技术过硬,和同村的电焊工友一起长期为周边企业提供生产建设服务。得益于这项专业技能,高满顺的收入每年能增加5万元以上。“全乡现已注册有重点服务业18家,大多从事货运物流、劳务输出、清洁保洁等,据不完全统计,在企业内入职和务工的当地群众有近千人。”湾丘彝族乡乡长李云龙介绍,2023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600元,超全县平均水平。位于白马工业园区一枝山片区的安宁股份20万吨电池级磷酸铁及磷酸铁锂项目(徐杨 摄)工业发展、企业入驻、以工补农,不仅带来了工业经济数据的增长,同时也引发了一连串“化学反应”。近年来,米易县各类工业企业当好经济发展“火车头”,在各乡镇产生了“航母”般的带动效应,围绕这些大企业,各乡镇培育和兴起了一批服务行业企业,涉及物流运输、特殊工种、清洁保洁等多个领域,大幅带动了基础设施提升和农民就业转型。文旅“优”+康养“乐”  城乡融合擦亮“金名片”米易县在阳光、气候、物产、文化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具有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围绕巩固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成果,米易县按照全时、全龄、全域发展思路,以文化旅游为“粘合剂”和“催化剂”,积极推进农业、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全链条贯通、全过程融合,推动多业态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米易县城所在地攀莲镇,突出的地理优势和文旅康养产业的迅速崛起,让其在近年来在康养“圈内”声名远扬。攀莲镇贤家村攀莲镇贤家村,距离县城3.5公里,214省道、成昆铁路贯穿全境,这个只有1476户、5000余人口的小村庄,有大型康养中心2家、接待型别墅20家,接待床位10000余张,康养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全村从事康养产业农户达400余户,规模接待户达203户。2023年,接待康养旅游人员超过80万人次,总收入达1.35亿元。贤家村党总支书记周丽说,贤家村坚定走康养促共富实践路径,全力实施做靓品牌、做好引领、做实机制、做深产业、做美环境、做优服务,争创全国康养行业乡村示范,康养带动产业兴、村民富、邻里和、乡村美,绘就了一幅富民强村的美丽乡村图景。新山傈僳族乡,米易梯田4A级风景区所在地,这颗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明珠因生态环境优美而声名鹊起,倍受游客青睐。近年来,随着大量游客涌入,新山傈僳族乡的基础设施、农业产业、非遗文化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米易傈僳梯田景区、“金杯半山·米易太阳谷”康养度假区2条路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中山村建成集芒果文化展示、芒果采摘体验、观光体验和芒果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新山村也通过改造提升、盘活利用集体所有房屋,引进特色民宿、稻香咖啡等项目,盘活了村集体经济,获得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天府旅游名村等荣誉。“金杯半山·米易太阳谷”康养度假区 当前,位于新山傈僳族乡的中国大健康产业领军企业四川金杯半山集团投资开发的“金杯半山·米易太阳谷”康养度假区二期项目开发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以“康养+度假”为核心主题,将打造集阳光康养、民俗文化体验、农业观光、家庭亲子于一体的“抗衰康养”亲子度假目的地。 新山傈僳族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乡立足花山果海、多彩新山、和美家园等发展目标,围绕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向共同富裕稳步迈进开展深入调研,充分挖掘并利用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积极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除署名外,图片由米易县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27
(记者 徐杨)6月20日,盐边桑椹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暨产销对接大会在湖南长沙举行。会上,盐边县正式发布了“盐边桑椹”区域公用品牌,并向首批6家优秀桑椹龙头企业授予品牌使用证书。发布会现场此次活动以品牌发布、招商信息推广、桑椹产业推介和农特产品展销对接为主要内容,吸引了来自北京、广东、湖南、四川等地的企业负责人和大型商超、平台代表参加。盐边桑椹以及桑椹汁、桑椹酒等系列盐边农特产品,得到了与会嘉宾的欢迎和好评。盐边桑椹生长于北纬26度、平均海拔1980米的攀西高原攀枝花市盐边县北部地区,以纯天然的桑蚕共作生态种植模式,培育形成了多样品种和丰富的营养价值。目前,盐边桑椹有110个桑树品种,10余种高品质桑果,饱含花青素、白藜芦醇、维生素C等成分,被誉为“药食同源”的天然瑰宝。2013年,“盐边桑椹”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6年被授予“中国果桑之乡”称号,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地理标志道地药材之一。盐边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盐边育桑历史悠久、创新资源富集、产业链条完善,愿与企业家们一道,务实合作、携手共赢,共同擦亮“盐边桑椹”区域公用品牌形象。盐边将以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为契机,通过科技创新、品牌竞争力提升等,让盐边桑椹成为滋养健康佳品的同时, 积极传播盐边“大笮文化”,向世界展示盐边桑椹的独特魅力。(盐边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21
(记者 兰楠)近日,金沙江攀枝花段的一处江岸边,一袋袋鱼苗依次排开,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市民代表拎着水桶,将其中的鱼苗缓缓放入江中。6月6日是全国放鱼日,攀枝花于近日开展2024年度天然水域鱼类增殖放流活动,7万余尾珍稀鱼苗“安家”金沙江。  流经攀枝花的金沙江、雅砻江和安宁河是长江水系的一部分。长江十年禁渔进入第四年,这些天然水域的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情况如何?要加快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让水生生物栖息地得到更好的修复,还应该做些什么?近日,记者在攀枝花开启了一场“寻鱼之旅”。图为雅砻江二滩·桐子林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 刘小帅 摄看现状种群资源和数量逐步恢复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鳞裂腹鱼3条、岩原鲤3条、四川白甲鱼2条,四川省省级保护鱼类西昌白鱼4条……”这是5月26日攀枝花一生态监测点位工作日志上记录的内容。  “前几年西昌白鱼在攀枝花几乎消失,但这次从5月23日到5月27日都监测到了西昌白鱼的身影。”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张良雄感慨,如今在攀枝花,长薄鳅、短须裂腹鱼等鱼类野生种类、数量也明显增加。  据张良雄介绍,攀枝花境内天然水域长江特有鱼类品种原始记录共有90多种,由于无序捕捞等原因,一度下降至30余种。  长江十年禁渔以来,攀枝花每年组织增殖放流活动,已累计增殖放流各类鱼苗600余万尾,还建成两个专业化鱼类增殖放流站——观音岩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雅砻江二滩·桐子林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  通过科研攻关,目前观音岩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已经成功突破前鳍高原鳅、前臀鮡、裸体异鳔鳅鮀三种珍稀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雅砻江二滩·桐子林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掌握了细鳞裂腹鱼、金沙鲈鲤、岩原鲤、长薄鳅等珍稀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繁育、放流。  近3年来,攀枝花联合四川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多家院校、科研机构,对全市天然水域开展了4次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据监测,全市水域范围内长江特有鱼类品种已上升至40余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3种,种群资源和数量得到了丰富。”张良雄说。谋转变生物保护转向生态保护  长江十年禁渔以来,攀枝花先后出台实施方案、就业扶持等政策措施,对139艘船、273名渔民实施建档立卡,妥善安置退捕渔民。  “其实在禁捕之前,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雅砻江的鱼类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低。”张必华原是盐边县渔民,他说,“上岸”后,他种起了芒果、开起了农庄,一年的收入比打鱼还高。  张必华还加入攀枝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成为一名“护鱼人”,义务开展禁捕巡逻、清除水域垃圾、收集反馈线索。  除了妥善安置退捕渔民,如何让水利工程与生态和谐共存,是另一个需要思考的课题。  长江的鱼儿大多具有洄游产卵的习性。随着金沙江、雅砻江梯级开发,天然河道被大坝拦截,洄游通道受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繁衍和生态平衡。为此,攀枝花境内的金沙水电站建起了长江干流首座过鱼通道,让鱼儿有了回家“专线”。  “这几年,攀枝花一直在推动水域生物保护向生态保护转变。”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推行“河长+警长+检察长”三长联动制度,针对非法捕捞、非法排污等行为,完善信息共享互通、线索双向移送、协作开展调查等机制;健全“街道+社区+网格+微河道管家”制度,成立民间志愿护河服务队21支;创立“人防+智防”制度,实现主要水体监测预警信息化、可视化、及时化,“攀枝花水环境质量已连续3年排全省第一。”再破题持续修复生物资源多样性  “此前我们进行鱼类资源调查,在金沙水电站库尾、金沙江干流、塘坝河等6个断面采样鱼类2283尾,发现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占比47.73%;鲿科鱼类占比15.91%;鳅科鱼类占比13.64%。”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数据表明,攀枝花的天然水域鱼类品种仍较单一,鲤科鱼类占比大,生物资源多样性还需持续修复。  “十年禁渔给长江生物多样性恢复带来了契机,但是长江鲟等旗舰物种仍处于极度濒危状况,仅靠自然繁衍很难实现种群延续和扩大。扩大珍稀鱼类增殖放流规模,能更大力度恢复其野外种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周剑表示,还应加大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技术研究力度,强化以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为重点的水生生物研究保护力量。  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严太明长期从事金沙江流域鱼类多样性调查研究。他认为,在禁渔的同时,还应着力保护鱼类生境,开展水生生物栖息地修复,关注河流连通性,将“开发中保护”转变为“保护中开发”,将“看得见的保护”延伸到“看不见的保护”,补救因水电工程建设和经济建设等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构建健康河湖水生态系统。  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是攀枝花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举措之一。  攀枝花与凉山州、丽江市、楚雄州等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加大交界水域监管执法力度,对重点水域、重点地域进行跨区域联合实地巡查。“我们将继续构建常态化、多层次的生态环境执法协作机制,常态化打击整治、长效化生态修复,努力实现河畅、水清、鱼游、岸绿的美丽景象。”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6-17
(记者 胡敏 文/图)“攀枝花将结合《规划》,逐步推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有序实施,助力建成村落依山傍水、产业特色鲜明的干热河谷阳光谷地,把‘金土地’变成‘丰收地’。”6月3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四川省安宁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上,攀枝花市政府副市长许军峰介绍道。攀枝花市政府副市长许军峰介绍有关情况据介绍,为打造“阳光谷地”,攀枝花针对性布局了新增耕地、生态修复、低效用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目标任务。布局新增耕地项目方面,计划在干热河谷区域补充耕地2166公顷,垦造水田1010公顷,逐步提高耕地质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深入护航粮食安全,目前,米易县稻菜现代农业园区已创建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让米易的“米袋子”走进了千家万户。布局生态修复项目方面,计划在干热河谷区域复垦废弃工矿用地面积约13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400公顷,实施12个岸线及河道整治工程,恢复自然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布局水资源配置和低效用地整治项目方面,计划在干热河谷区域建设9个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保障米易县和盐边县辖内15个乡镇,共计约24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需求,夯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通过整治城镇低效用地约23公顷,整理农村建设用地约663公顷,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用地支撑。此外,攀枝花还因地制宜统筹布局整治任务。针对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中低产田占比较高等问题,重点在仁和区、米易县部署农用地整治、耕地提质提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针对部分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高,闲置低效用地占比较高等问题,重点在仁和区部署农村宅基地整治、闲置低效用地整治。针对岸线水患问题,重点在米易县、盐边县部署河段堤防工程、防洪治理工程。针对水资源配置不合理,重点在米易县、盐边县部署水库工程以及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04
(记者 兰楠)“我家种了44亩烤烟,大多是坡地,以前大型农机用不上,人工成本很高。去年引入这个山地轻便型烤烟高效移栽机,真是帮了大忙。”近日,望着自家烟田,攀枝花市仁和区烟农赵俊说。  攀枝花多丘陵山地,农机具推广难度大,一到农忙时节,“请工难、用工贵”便成为当地烟农的烦心事。为此,攀枝花以农机农艺融合为突破口,积极推广山地轻便型烤烟高效移栽机,将烤烟移栽过程的9道工序融为一体,不仅降低亩均用工量,还能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去年,仁和区集中购置轻便型农机22台,服务烟农124户,服务土地面积2600余亩。该区烟农还成立烟农互助圈,创新“农机共享”模式,摊薄种烟成本。在盐边县,攀枝花还推动农机农具“小改小革”实践,结合烤烟生产特性,在挖掘机前臂上加装深翻及烟秆清理装置,实现了土地深翻、烟秆清理同步作业,日均作业面积16亩以上。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21
(记者 兰楠)“以前不管是果子采收还是肥料运输,都是靠人背马驮,现在全部交给‘小火车’。”近日,攀枝花市东区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工作队队员宦福向记者介绍,该区以建设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为抓手,帮助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实施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项目,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小火车”是指在攀枝花已成熟应用的单轨运输车。近年来,该区帮助木里打造了集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依吉皱皮柑产业示范园,建设“小火车”运输线路5公里,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打造魔芋产业示范点8个,其中沙湾乡魔芋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后所乡、倮波乡等地的魔芋产业发展,科学化规范化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助1100余户群众增收。  在养殖业方面,攀枝花市东区帮助木里打造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专合社9个,培育养殖大户71户,发展入社农户780余户,带动40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同时协助木里县建成1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2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1个村级电商服务点,推动当地特色产品销售。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21
(记者 徐杨 文/图)在攀枝花市盐边县境内,国胜河、永兴河、惠民河三条河流在渔门镇交汇,当地人亲切地称其为“三源河”。大山深处的清澈之水,通过“三源河”源源不断汇入雅砻江,与二滩高峡平湖的壮美奇观、错落有致的乡镇村庄相呼应,形成独特而丰富的地理、人文、物产环境,绘就成一幅青山、绿水、人家彼此交融的自然生态画卷。春夏之际,库区边沿和“三源河”两岸,有微风拂过,10多万亩茂密的桑树绿浪翻腾,空气中弥漫着桑椹的香甜,连道路,都被丰盈渗出的桑椹果汁染成黑色、变得粘湿。在这片土地上,盐边农人用时40余年,与土地深情对话,辛勤劳作,将蚕桑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小作物”,耕耘成增收致富、产业链齐全、发展可持续、综合产值约28亿元的“大产业”。盐边蚕桑的成功发展案例,浓墨重彩地写下了新时代盐边农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它不仅托起了当地数万家庭的致富梦想,近年来,盐边县也以桑椹、丝绸等产品为媒介,对外传递出现代农业产业、优质农特产品的好品牌、好滋味。成片的桑园(王东 摄)四十年  绿水青山孕育瑰宝蜿蜒曲折的省道216线穿越盐边北部,以渔门镇为中心,盐边蚕桑的种植区域遍布渔门、惠民、永兴、国胜、红宝等9个乡镇,在绿水青山之间勾勒出一片绿海。盐边蚕桑种植分布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三源河流域和二半山区,截至2023年底,全县种植面积13.1万亩。不论走进北部哪个乡镇,都会被绿色、繁茂的桑树所淹没。其实,盐边蚕桑产业和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历经艰难困苦。据盐边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盐边北部地区就开始种蚕桑,但过去,这里同其他地方一样,是传统的蚕桑种植,种桑树主要是为了采桑叶养蚕。2000年前后,北部地区二半山区核桃、花椒、枇杷等农作物兴起,经济效益相比种桑养蚕更高,一部分种植户渐渐地失去了种植蚕桑的信心。蚕桑下游的丝绸厂,也受各种因素影响,生产经营乏力。彼时,盐边蚕桑因为经济效益低,优势不突出,整个北部片区的桑树面临着被全部砍掉的危险。在“砍掉”与“保留”的争论声音中,时任盐边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当机立断,毅然作出了正确选择。盐边北部地区因气候、环境非常适宜蚕桑种植,再加上蚕桑属于绿色农业产业,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能对当地的土壤和水形成保护,其生态价值意义更为厚重。于是,紧接着发生了一场关于蚕桑产业的“革命”。盐边县委、县政府一边拿出专项资金补贴养蚕农户,一边积极对外取经。先后通过对接农业高校,引进技术、招聘人才、改良品种、发展果桑等一系列举措,既为广大桑农“兜底”,又逐渐为蚕桑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游客采摘桑椹时间来到2016年,此时,盐边蚕桑产业已初具规模,发展水平也日趋成熟,全县蚕桑种植面积扩大至10万余亩,种植户已近2万户。因桑果产量陡增、桑蚕养殖扩量,与其相关鲜果零售、冷链物流、桑果加工,以及蚕茧收购、蚕丝加工等均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盐边蚕桑产业终于迎来了历史性转机。这一年,中国蚕学会授予盐边“中国果桑之乡”荣誉称号,盐边果桑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盐边桑椹从此名声大噪,因有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地,加之产量高、果粒大、营养丰富,又富含氨基酸、维生素、β-胡萝卜素及花青素等,深受市场和消费者喜爱。致富梦  产业托起农人希望渔门镇双龙村,是盐边作为中国果桑之乡地理标识的核心区,全村种植桑树1万余亩,年产新鲜桑椹1.5万余吨,干桑椹约0.4万吨,优质蚕茧约500吨。桑园里,59岁的村民刘元友正在忙着采摘新鲜桑椹果,与其说摘,不如说是摇,只见他双手握住桑树树干,一阵用力摇晃,成熟的果子接连从树上掉下来,落入到提前布好的接网中。“桑树是我们盐边人的宝贝,是真正的‘摇钱树’。”刘元友说。“40年前,村里发桑树苗,说以后这是我们的‘摇钱树’,现在‘兑现’了。”刘元友回忆说,那时他还是小伙子,看着只有小指头大小的桑树半信半疑,如今,从树上摇下来的桑果,不论是鲜果还是干果,都有人收,真成“摇钱树”了。去年,他家8亩桑园,鲜果、干果、蚕茧的总收入,加起来有10万元。刘元友在采摘新鲜桑椹果在盐边,人们都说桑树的全身都是宝。对于当地党委和政府来讲,与蚕桑有关的所有产业,也都是宝贝,主要原因有三:产品是宝,农民收入有保障。桑叶可以用来养蚕,可以做茶,养蚕卖茧加工成丝绸;桑果可以卖鲜果和干果,后期加工做成桑椹汁、桑椹酒、桑椹膏;桑椹干果、桑树根等在中医里可以入药。产量大,经济价值高。全县桑园面积13.1万亩,其中,果叶兼用桑面积9万亩。桑椹产量11.8万吨、蚕茧2258吨、生丝150吨、蚕丝被4000条,蚕桑业产值约7亿元。产业链全,发展可持续。如今,盐边蚕桑产业技术成熟、产业链全,从果农种植、养蚕的一产,到果汁、果酒生产加工的二产,再到桑葚采摘体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三产,已初步实现三次产业全覆盖,三次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约28亿元。如今,在盐边从事盐边蚕桑产业的种植户、养蚕户、销售商、经纪人、创业者、企业工人等累计已超过7万人。2019年,位于盐边县惠民镇的盐边蚕桑现代农业园区被命名为市级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023年,成功申报创建省级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该园区结合全省蚕桑产业发展和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建设3万余亩高标准桑园,建成3个标准化果叶兼用桑示范园,新建标准化蚕房5500平方米、共育室280平方米。近年来,盐边县先后成立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编制《盐边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出台《关于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组织群众,发展产业,做强品牌,对接市场”工作思路。加强执法,严厉打击各类侵害和扰乱蚕桑产业和市场的违法行为,为全县蚕桑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走出去  穿越时空传递滋味盐边蚕桑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展现出了“母体”和“摇篮”般的培育能力,近年来,先后催生和推动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当地兴起和发展。四喜农业桑椹精深加工厂攀枝花宝桑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是盐边本土培育、自主生长起来的一家桑椹加工企业,企业2018年注册,通过与广东宝桑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成为其最大的桑椹汁原浆供应商。企业加工生产的桑椹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广西等地。攀枝花四喜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1亿元,建设当地最大桑椹精深产业园,引进国内领先桑椹精深加工原汁线和原浆线,年产能达15000吨,在生产季节,日处理新鲜桑椹超过100吨,让种植户更有底气。中丝天成(攀枝花)丝绸有限公司,因原材料采用盐边的优质蚕茧,成为“解舒率”70%以上,缫丝单丝长达1200米以上的行业头部企业,企业生产加工业的蚕丝和蚕丝被畅销国内国外,深受下游产业和消费者欢迎。据统计,到目前,盐边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有53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国家级示范专合社1家、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9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5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 121家。企业和集体健康发展,不仅联农带农成效明显,它们也以盐边桑椹果,桑椹深加工产品如桑椹汁、桑椹酒、桑椹宴,以及丝绸、蚕丝被等产品为媒介,将“滋味盐边”推出盐边、推出攀枝花、推出四川、推到全国乃至世界。中丝天成(攀枝花)丝绸有限公司缫丝车间2023年以来,盐边县进一步加强对桑枝、桑叶的开发利用,引进浙江巴贝集团组建成立盐边县金桑叶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桑叶综合开发利用;实施中丝天成桑枝食用菌项目,拓展桑枝有效利用等。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开发推广桑汁椒麻鱼、桑根炖鸡、桑椹糯米饭等“椹时美宴”桑系列特色菜品,在丰富“盐边菜系”的同时,有效推动桑资源向食品、饮品等领域聚集。 此外,盐边县还连续多年举办桑椹采摘系列活动,形成了融合“桑椹林地采摘+农耕文化+旅游度假+研学旅行”为一体的旅游文化线路,截至目前,该线路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5-10
  (王珺玮)“欢迎进入直播间的朋友,大家可以看一下咱们的米易樱桃,每天现摘现发的,八到九分甜,入口即化。48小时内顺丰空运发货,我们是现货不预售的……”主播吴定君正在通过电商平台直播销售米易樱桃。  现在正值米易樱桃上市的季节,在四川米易县普威镇独树村白家庄家庭农场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地分拣、装箱、搬运。今年米易樱桃一上市,线上销售火爆。  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收购商张凡说,因为普威镇的中华小樱桃一直以来都备受消费者喜爱,而且这里的樱桃成熟上市早,能够抢占市场先机,所以最近几年一直在这里收购。  普威镇独树村的樱桃色泽诱人、香甜可口,通过电商平台,白家庄家庭农场每天能够销售樱桃2000-3000件,冷链物流运输48小时内就能送达消费者手中。电商销售助阵,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买渠道,也给当地果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普威镇独树村村民刘娇说:“以前没有冷链物流,樱桃卖不了很远。现在通过电商平台,拓宽了销路,每个樱桃季我们还会来这里打工,增加收入。”  普威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种植出来的中华小樱桃皮薄肉嫩,风味更佳,但保鲜期短,想要走出大山,运输和保鲜是关键。  白家庄家庭农场负责人白世成说:“从2022年开始,我们就逐渐完善我们的包装,顺丰冷链物流体系也开始完善,空运的隔日达也有了,去年开始全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是可以送达的,保证消费者能够吃上新鲜的米易樱桃。”  如今,米易樱桃经过工人的细心挑选后,放入有冰袋的泡沫保鲜箱内,再套上一层保温袋,就能坐上冷链车去往全国各地的商超,让大家都能品尝到来自米易的美味。  白世成说,在每年樱桃成熟的季节,他的家庭农场用工达2000余人次。接下来他还会外出学习更多更好的种植技术,回来分享给大家,一起种出品质更好的水果,带动大家一起共同致富。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25
(记者 乔薇)4月21日,2024盐边县文化和旅游推介活动在成都举行。推介会上,盐边县全面展示了近年来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发展成果。成功入选“2023年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县”、荣获“2023年度巴蜀十佳摄影目的地“……今年以来,盐边文旅行业喜报连连,文旅市场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近年来,盐边县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狠抓文旅项目开发、品牌创建、场景营造、宣传推介、文化赋能、市场监管,全力推动盐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石磊 摄)盐边地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7%以上,空气负氧离子数稳定在5000个左右/cm³,位于北纬26度最美风景线,天然温泉、高山草甸、万亩盘松、飞瀑林海、高峡平湖等自然人文景观星罗密布,是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加快构建全域全季全业态阳光康养度假新格局,盐边深入践行生态发展理念,聚焦“红格一座城、二滩一湖水、北部一片山、盐边一桌菜、非遗一枝花”核心资源,守护好山清水秀生态本底,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以阳光康养度假、商贸物流、电商直播、特色餐饮、体育服务产业为主导,不断壮大会展研学产业的“5+1”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打造康养旅游“金饭碗”,擦亮“滋味盐边”金字招牌,康养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文旅融合焕发新活力。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火把节(中共盐边县委宣传部供图)下一步,盐边县将按照 “消费促进年”工作部署,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牵引,围绕建设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目标,紧扣“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断提升消费供给侧水平,助推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不断为盐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拓宽思路、探索路径。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4
(刘茂淋 记者 兰楠 攀枝花观察 韩嘉伟)近日,记者走进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彝族乡起查喇村的樱桃园里,只见一颗颗红彤彤的樱桃挂满枝头。与此同时,盐边县桐子林镇金河村的蓝莓产业园里,“浆果之王”蓝莓也在采收中。果农们忙碌的身影和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丰收图景。种植户祁莲森采摘樱桃科学种植提升樱桃品质  起查喇村的樱桃园里,红彤彤的樱桃不仅为当地果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也为游客提供了体验田园生活的好去处。  然而,该村的樱桃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市场风险、种植技术、物流配送等都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这些挑战,起查喇村实施一系列措施,助力果农增收致富。  为了提高樱桃的产量和品质,起查喇村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组织果农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种植技能。通过科学种植,不仅提升了樱桃的品质,也增加了产量,为果农带来了更高的收益。  2022年起,当地在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帮助下,探索“樱桃+魔芋”林下种植模式。“樱桃卖完了,5月又可以种魔芋,10月收获魔芋时,又顺便给樱桃林‘松了土’。”种植户祁莲森介绍,这样有效弥补了樱桃主产业发展的空档期,实现二次增收。  “现在我家种了280亩樱桃,长势非常好,每天能摘3000多斤,采摘后发往云南曲靖、贵州贵阳等地,一天下来忙得很。”在祁莲森看来,如今起查喇村通过优化樱桃的采摘、包装和运输流程,确保樱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状态到达消费者手中。  “目前,起查喇村樱桃种植面积达2500亩左右,种植户有187户。”据起查喇村村委会副主任夏德洪介绍,目前村里樱桃已大量成熟,预计今年收益可达500万元—600万元。蓝莓采摘“补丁地”里结出“蓝色宝石”  金河村原本分散的边坡地,如今已变身为蓝莓产业园,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其背后,是当地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思熟虑和精准施策。  这些“补丁地”曾因地形、规模等问题,难以进行有效的耕作和利用。通过引导和政策支持,盐边县将这些分散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打造成集中连片的蓝莓产业园,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为蓝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空间。  除了丰富市民的“果盘子”,金河村还将蓝莓产业有效延伸,让村民能够直接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在蓝莓产业园工作的村民,通过参与蓝莓的种植、管理和采摘等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蓝莓采收期间,我就到产业园务工,采摘完成后,我还可以在基地里进行修枝等工作,一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村民柴加树说,蓝莓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她家的增收渠道。  金河村的蓝莓产业,是盐边县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盐边县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整合资源、提升产业水平,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群众增收产业链。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