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谢义 文/图  5月12日,笔者在资阳市乐至县佛星镇飞凤山村看到,金黄的浪潮在田野间翻滚,成熟的油菜铺展成一片灿烂的海洋,沉甸甸的菜荚饱满欲裂,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而在另一边,收割机如同精准的“外科医生”,锋利的割台贴地而行,植株被整齐切断后,随即在机体内完成脱粒、清选、秸秆粉碎等工序,绘就了一幅充满喜悦的丰收画卷。机收现场  “今年这一季这一片油菜是1000亩,全部采用机械化收割。”乐至县至禾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有军说,机收油菜不仅省工省时省力,秸秆还能粉碎回田,增加土地肥力。  为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粮食单产提升,2024年,乐至县按照《“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要求,首次启动建设粮油千亩展示片。这些展示片集优选品种、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全机械化等先进适用技术于一体,能够对带动粮食单产提高发挥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34个千亩展示片,佛星镇油菜千亩展示片就是其中之一。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铁牛驰骋金色田”,千亩油菜机收现场见证着现代农业的变革。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一幅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新图景正徐徐展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乐至县农业农村局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开燕表示,全县今年种植油菜43.9万亩,目前已经收割35万亩,其中机收20万亩,预计5月中旬全部收割完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5-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叶紫林 李雅  近日,在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的田间地头,新建的引水管网沿着山势蜿蜒而上,整治一新的山坪塘碧波荡漾,提灌站内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设备。作为该区2024年度全域灌溉试点建设项目的核心区域,该项目自2024年底启动以来,通过系统化改造升级伍隍镇水利设施,有效破解了当地农业灌溉难题,为1.7万亩柑橘和2000余亩稻虾产业注入“水动能”。  日前,笔者在伍隍镇高庙村的一处山坪塘看到,汩汩清水通过新铺设的管网流向田间。“以前春灌时要去等水抢水,现在整治后的山坪塘蓄水量翻倍,囤水田埂还能分级蓄水,再也不怕天干了!”村民陈泽斌望着绿意盎然的柑橘园感慨道。这座山坪塘的蝶变,正是全域灌溉项目成效的缩影。  据悉,该项目共覆盖高庙村、崇兴村、印合村、郭家村等13个村,通过水网布局,串联起团结水库、双石桥水库等4座水库及2座石河堰水源,形成“引、提、蓄、灌”一体化体系。截至目前,共整治山坪塘8座、新建改造提灌站11座、铺设引水管网7.5公里,并配套建设囤水田埂6根、蓄水池14口,其中1000立方米大型蓄水池1口,蓄水能力提升60%。  在郭家村12社新建的提灌站内,技术人员正对机电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将周边水库的水引入提灌站,再通过输水管道连通到各山坪塘和蓄水池,这样旱季也能保证每块田‘有水喝’。”伍隍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谢涛说。目前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98%,已有4座提灌站投入试运行,剩余7座正加紧协调供电并安装设备,预计5月底全面运行。  伍隍镇的成功实践,为雁江区破解丘陵地区灌溉难题提供了样板。目前,丹山镇、丰裕镇、堪嘉镇、石岭镇4个镇已同步启动全域灌溉试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雁江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域灌溉项目不仅解决了“有水用”的问题,更通过智慧化管理实现“用好水”。  随着机电调试进入倒计时,雁江的田野间正涌动勃勃生机。汩汩清流润泽的不仅是万亩良田,更是一条通往幸福的乡村振兴之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5-16
(记者 杨颜铭 摄影报道)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藏在每一寸土地的独特禀赋里,藏在每一个敢想敢干的创新实践中。5月14日,资阳市在安岳县石羊镇园门村蔬菜基地举行“乡村全面振兴•镇在行动”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面展示石羊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据悉,这是资阳市第二次以现场会的形式,将新闻发布会开到乡镇,既为石羊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也是新闻发布在基层延伸的生动实践。石羊镇有哪些标签?“天府粮仓安岳东部示范片”、“四川省百强中心镇”、“国家级年度优秀文物主题路径重要节点”。作为川渝中部重要节点城镇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发展城镇,在乡村振兴路上,它有着怎样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石羊镇特色产品走进石羊镇圆门村粮蔬轮作万亩示范片,记者看到,广袤田野铺展成一片浩瀚的翡翠海洋,层层叠叠的莲花白紧密相依,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微光,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新画卷徐徐展开。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还展示出不少当地特色农产品,三银再生稻优质米、石羊启荷醋、石包样方菜籽油……每一款产品都承载着石羊镇独特的风土韵味,展现出农业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粮蔬轮作万亩示范片据石羊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军介绍,石羊镇全年农业产值1.2亿元,粮食种植9.37万亩、总产量2.6万吨;经济作物栽培2.3万亩,总产量突破1.6万吨。除“粮蔬轮种万亩示范片”外,这里还打造了“百里农业长廊”、成渝毗邻区域农产品供应基地和580亩再生稻核心示范区。资阳市最大面积南美白对虾基地在这里建成投产,顶新生姜、黄精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以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为引领,该镇规划建设了五条特色农业产业带,推行稻麦轮作、粮蔬轮作、粮经统筹、果加药复合种植等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通过加大对特色产业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20年,我来到石羊镇园门村,这里有一片670亩的低效柠檬园,原业主弃园,土地闲置,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对这片土地进行改造利用。”几年时间,来自成都龙泉驿区的业主李代才在这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入驻园区后,他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推行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在种植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绿色高效的农业技术,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形成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李代才特别提到,在经营园区的过程中,他关注到当地村民曾因原柠檬园业主拖欠土地承包费和务工工资,权益受损。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在用工上采取灵活方式,允许周边村民和中老年劳动力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并实行工资日结制,吸引了大量村民前来务工。甘蓝、萝卜、儿菜、玉米、西瓜……如今,园区的种植规模和品类不断丰富, 随着产业的发展,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年人均增收达到2万元。资源活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百姓富。当前,资阳市正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陵示范区,石羊镇作为“天府粮仓”安岳东部示范片的核心承载地,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布局新路径,为建设“天府粮仓”提供了生动实践,让土地生金、百姓增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15
5月13日,资阳市安岳县毛家镇五星村2组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毛家镇组织了30余名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志愿者,与五星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一道,为脱贫户刘君孟一家插秧助农。这场以“助春耕生产·促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将党旗插进了稻田,用“志愿红”点亮了“春耕绿”。“志愿红”点亮“春耕绿”(毛家镇供图)活动现场,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刘刚、张瑜化身“农技导师”,一边示范抛秧插秧技巧,一边耐心指导青年干部。“注意秧苗的间距,插稳一点,这样后期生长才均匀。”刘刚一边说着,一边手把手地教着身边的青年干部。青年干部们学得认真、干得起劲,分苗、抛秧、补缺,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认真有力。“以前觉得插秧是个技术活,没想到自己动手试试还挺有意思的。”青年干部李自豪笑着说,他的脸上沾满了泥点,但眼中却闪烁着满足和喜悦。经过大家近2个小时的劳作,5亩水田在欢声笑语中铺满了新绿。脱贫户刘君孟是此次活动的重点帮扶对象。看着原本空荡荡的水田插满了秧苗,刘君孟惊喜不已:“真是太感谢他们了,有了镇上和村上的帮助,我们今年的春耕生产就顺利多了。”她介绍,由于家里劳动力不足,春耕生产一直是个难题,没想到这次党员干部们主动上门帮忙,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活动间隙,党员干部们并没有闲下来,他们积极开展“田坎走访”,与周边群众拉家常、问需求,现场收集对“专项整治”、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春耕生产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他们将把这些意见建议纳入乡镇重点督办清单,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应”。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不仅为大春生产按下了“加速键”,更搭建起了一座助农解忧的“连心桥”。下一步,毛家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各类服务发展、惠及群众的主题活动,让“志愿红”在田间地头绽放耀眼光芒,以实际行动助推安岳“东大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供稿:安岳县融媒体中心 左百平 潘政吉)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15
5月13日,在资阳市乐至县劳动镇福乐社区枇杷种植基地,层层叠叠的果树间,金黄的枇杷果在防护袋中若隐若现,清甜的果香沁人心脾。果农们穿梭林间,娴熟地采摘、分拣、装箱,丰收的喜悦在指尖流转。枇杷种植基地一隅“我们坚持有机生态种植,让枇杷果子晒足阳光,自然成熟。”福乐社区党委书记、主任谭红梅介绍,依托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条件,这里产出的枇杷个大肉厚、清甜多汁,主要销往成渝地区及周边市场。务工村民现场分拣、打包枇杷在现场,采购商李老板正在将新鲜枇杷装车,他表示:“现在隔天就要来补货,这批果子品相饱满、酸甜适口,在市场上特别抢手。”说话间,满载的货车已整装待发。打包好的枇杷 品质筑基,创新增效。福乐社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推行“干部+群众”协同机制,形成从山坡上到市场里的全链条参与模式。自5月初开园以来,20余名村干部和务工群众在枇杷林间往来奔忙。目前,采收进度已过半,预计本月底完成全部采摘。“今年预计产量8万斤左右,产值有望突破15万元。”谭红梅介绍,尽管去年产量可观,但受市场行情影响,枇杷产值仅11万元左右,今年社区转变销售策略,实现产值逆势增长。在福乐社区,特色农业发展得红红火火,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格局:70亩枇杷园与苹果梨、四季果园等特色种植互为补充,总面积超200亩,2024年全年总产量约10万斤,集体经济产值达30万元。销售渠道更是线上线下“双开花”,线上借力抖音平台直播带货,同时创新推出“云认养”模式,目前已有20余名消费者认养果树;线下依托成熟销售网络深耕市场,通过举办梨花节、樱桃采摘节等特色活动,持续擦亮农旅融合品牌。产业兴旺带来多方共赢,社区9组居民靳正琼边摘枇杷边分享道:“家门口务工一年能挣万把块钱,农忙时还能顾上自家地,两头都不耽误。”“我们正筹建农产品加工坊,延伸产业链条。”谭红梅透露,社区计划开发枇杷、苹果梨等特色水果罐头,着力构建“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体系,让集体经济的“致富果”结得更硕大、更香甜。(供稿/供图:乐至县融媒体中心 张凤莉 陈刚 姚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15
(记者 田姣)继今年18件市级民生实事敲定后,资阳再度加码民生福祉。5月7日,记者从资阳市民生办获悉,资阳市印发《2025年28件省级民生实事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资阳市民的生活品质,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28件省级民生实事涵盖就业创业、教育助学、医疗卫生、养老育幼、扶弱济困、城乡宜居、交通出行、文体惠民等多个领域。  在就业保障上,资阳将聚焦重点群体,落实支持和促进就业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万人以上。同时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暖心服务行动,提升324个工会驿站服务能力,为劳动者提供互助保障和健康体检服务。  在教育领域方面,资阳将为37147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生提供生活补助与助学金;构建全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改善乡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此外,资阳还将选派15名优秀支教教师前往甘孜州、凉山州,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医疗健康也是重点关注领域。资阳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免费提供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养老服务方面,资阳将支持多种老年助餐模式,构建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实施助老帮残关爱计划,开展“健康敲门行动”,为11200名居家失能老人上门服务;为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补助等。此外,资阳还将利用公办幼儿园资源改扩建托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降低群众托育成本。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5-05-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闫凯 张英  初夏的蜀乡,田野间麦浪翻滚,机声隆隆。  5月13日,在资阳市安岳县千佛乡水果村小麦种植基地,数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麦田中来回穿梭。“突突突……”伴随着阵阵轰鸣,种粮大户李忠元站在田埂上,看着金黄的麦穗被卷入收割机,他的脸上写满了期待:“这是我在千佛乡第一年收麦子,希望有个好收成。”  该乡副乡长宋波介绍,“为确保夏收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我们提前谋划、做好安排。”一方面积极联系农机手进村作业,另一方面全面统计各村收割、耕地和播种需求,科学调配农机设备,实现精准作业。  据了解,千佛乡今年共种植优质小麦 1300 亩,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收割。“我们统筹调配了十余台新型联合收割机开展集中作业,预计一周内就能完成全乡收割任务。”宋波介绍,“机械化收割不仅效率高,通过科学调度,还能节约不少人工成本。”  与此同时,在元坝镇佛白村小麦种植基地,同样是一派繁忙的收割景象。1000余亩小麦已陆续成熟,数台收割机正在田间忙碌。  “上个月我们就开始为小麦收割工作做准备了。”该镇副镇长汪强告诉笔者,“我们统筹调度了全镇的农机资源,提前备足油料,还建立了天气预警机制。”说话间,他的手机又收到一条气象消息,“你看,这是最新的天气预警信息,我们得抓紧这几天的晴好天气抢收。”  据了解,为确保夏收工作顺利推进,该镇采取“挂图作战”模式,结合各村(社区)小麦宜收时机,科学制定收割时序。“我们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具‘四新’保障,实现小麦种植全过程机械化。”汪强介绍,“今年全镇小麦平均亩产预计可达450公斤,为夏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四川产粮大县,安岳县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稳居前列。“目前,全县3.7万亩小麦收割工作正有序推进,预计在近期晴好天气窗口期内可全面完成收割任务。”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5-15
(谢义 记者 汤斌 文/图)5月12日,记者在资阳市乐至县佛星镇飞凤山村看到,金黄的浪潮在田野间翻滚,成熟的油菜铺展成一片灿烂的海洋,沉甸甸的菜荚低垂着,饱满得几乎要裂开,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而在另一边,收割机如同精准的“外科医生”,锋利的割台贴地而行,植株被整齐切断后,随即在机体内完成脱粒、清选、秸秆粉碎等工序,绘就了一幅充满喜悦的丰收画卷。成熟饱满的油菜“今年这一季这一片油菜是1000亩,全部是采用机械化收割。”乐至县至禾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有军说,机收油菜不仅省工省时省力,秸秆还能粉碎回田,增加土地肥力。为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粮食单产提升,2024年,乐至县按照《“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要求,首次启动建设粮油千亩展示片,这些展示片集优选品种、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全机械化等先进适用技术于一体,能够对带动粮食单产提高发挥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34个千亩展示片,佛星镇油菜千亩展示片就是其中之一。 放粮装车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铁牛驰骋金色田”,千亩油菜机收现场见证着现代农业的变革。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一幅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新图景正徐徐展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机收现场乐至县农业农村局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开燕表示,全县今年种植油菜43.9万亩,目前已经收割35万亩,其中机收20万亩,预计5月中旬全部收割完成。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凤莉 陈刚  近日,笔者走进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杨家祠村,成片的三七大棚里绿意涌动。村民们弯腰在田垄间仔细清理杂草,动作轻快利落。“这时候草长得快,得赶紧清!不然抢了三七苗子的养分!”该基地负责人裘建华指着刚除完草的大棚说,“三七苗子壮实,秋收才稳当。”  这片150余亩的三七田,是杨家祠村乡村振兴的“致富田”。4年前,杨家祠村“两委”和“荣大爷老党员工作室”牵线搭桥,把零散土地化零为整流转给业主裘建华发展三七种植。“种三七是个精细活,育苗要摸准脾性,除草得掐着时辰。”裘建华说,三七种四五年就得歇茬,轮种油菜养地力,土越种越“年轻”。  科学管护既保品质又富老乡。正在除草的莫桂英直起腰板算起账:“土地流转有租金,农闲时就来基地打零工,顾家挣钱两不误。”像她这样有“租金+工钱”双份收入的村民,基地常年有15人,农忙时更多,村民们都说这是“长在田埂上的钱袋子”。  放眼宝林镇,特色产业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镇上瞄准三七、枳壳、黄精等中药材,采取“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统一提供技术指导、保底收购,让乡亲们甩开膀子放心种。如今,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能手在田间地头成长起来,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动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5-14
(潘政吉 周倩 记者 汤斌 文/图)5月11日,初夏的阳光洒在资阳市安岳县合义乡的田野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20余名工人正弯腰劳作,覆膜、挖土、起垄、打孔、移栽……一株株嫩绿的石菖蒲苗被稳稳植入垄间。这片占地近百亩的种植基地,是安岳县首个石菖蒲规模化种植基地,中药材产业正在此悄然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安岳首个石菖蒲种植基地“大家加把劲,这批苗子种下去,以后见大效益!”基地业主蒋道红卷起裤腿穿梭在田垄间,一边指导工人,一边向记者介绍:“现在每天雇20多位村民,每人日薪70元,活不重、离家近,关键是还能学种植技术。”蒋道红蹲下身,轻轻抚过一株石菖蒲幼苗,汗水顺着脸颊滴进新翻的泥土里。“这石菖蒲看似普通,实则浑身是宝,是名副其实的‘金草’。”他告诉记者,石菖蒲市场价值高,2年-3年就能采收,预计亩产干货1吨,市场价值达6万元-7万元,收益比传统作物高出好几倍。“但以前没技术、没销路,不敢轻易尝试。”蒋道红坦言。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在大(足)安(岳)合作园区的平台优势下,作为园区中药材产业协会副会长的蒋道红,带着团队来到重庆市大足区,向同为园区中药材产业协会秘书长的王弟刚取经学习,打算将石菖蒲种植技术引进安岳。两人一拍即合——蒋道红提供土地、人工和肥料,王弟刚负责技术指导、种苗供应和销售渠道。这种“土地+技术”的跨省协作模式,让石菖蒲在川渝交界处扎下了根。工人正在基地里劳作蒋道红站在田埂上,向记者勾勒出一幅产业蓝图:“合义乡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我们计划下半年再扩种200亩,让更多村民学习石菖蒲种植,搭上产业‘致富车’。同时依托中药材初加工厂建设,延伸本地产业链,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让‘小草药’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大引擎’!”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3
(徐启梦 吴孝瑜 记者 汤斌 文/图)近日,记者在资阳市雁江区宝台红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看到,翠绿的田垄间,20余名工人手指翻飞,将鲜嫩的苕尖叶剪下并装入竹筐。这些苕尖经分拣打包后,将运抵成都各大商超,进入消费者的“菜篮子”。苕尖采收现场“我们的苕尖不愁卖,今年3月份便与收购商签好了订单,有多少就收多少。”宝台红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职业经理人舒代忠介绍,传统苕尖6月份上市,他们的苕尖通过大棚种植,可提前2个月抢鲜上市,卖上好价钱,而且采摘期能持续到11月中旬。“从4月中旬开始采摘至今,销售额已达10万余元。”苕尖打捆现场舒代忠所说的苕尖,便是该园区的“当家花旦”——四川省农科院生核所选育的专用叶菜型苕尖品种“清水凤尖”,具有不结薯块、营养丰富、口感好等特性,亩产可达8000斤~10000斤。“清水凤尖”为何“不愁卖”?原来,为了保证苕尖的品质,园区200亩智能温室大棚配备了物联网恒温系统、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通过精准调控温湿度与水肥供给,还通过种苗脱毒实验,严格进行农残检测。在采摘和运输环节,也精准把控时间与温度,最大限度保留苕尖的新鲜度与营养价值。此外,园区还在持续探索品种改良,目前已在试验田引进7种改良品种。舒代忠透露,今年,“清水凤尖”种植面积将扩大至1500余亩,日产苕尖40000余斤。未来还计划扩面至转龙村、凉水村、清水村、富凉村等地。雁江区宝台红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苕尖大棚近年来,宝台红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迅速,2023年获评资阳市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和资阳市农业科技园区。目前,“清水凤尖”作为园区的注册商标,承载着品质与品牌的双重价值,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熠熠生辉,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也在稳步推进。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园区在核心区建设冻库,成立临时性苕尖集散中心,提供包装设计、物流配送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已与3家实力雄厚的收购商达成收购协议,并与重庆、成都等地客商签订订单。“清水凤尖”不仅在农贸市场站稳脚跟,还走进了永辉、盒马等大型超市,销往湖南、重庆等地,成为雁江区宝台红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亮眼名片。下一步,雁江区将立足红薯产业基础开展提质扩面工作,做强“清水凤尖”品牌,将园区打造成资阳现代农业科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成渝中部特色蔬菜产业优势区,让“小苕尖”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易奎西 张英  初夏,微风吹拂。5月7日,资阳市安岳县鸳大镇陈家湾家庭农场内,藏香猪群正欢快地在林间觅食,鸵鸟迈着步伐在围场踱步,鸡鸭四处穿梭啼声交织,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座占地400余亩的家庭农场,通过“生态循环+特色养殖”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书写着生态发展的生动注脚。陈家湾家庭农场藏香猪养殖区。易奎西摄  作为我国珍稀畜种的小型猪,这群来自高原地区的“黑珍珠”在安岳扎下了根。据农场负责人沈光强介绍,2021年农场从甘孜州引进种猪50余头,经过三年生态化繁育,现已具有年出栏超1000头的规模。通过“山林放养+科学补饲”的模式,藏香猪以玉米、红薯藤等天然饲料为主食,生长期严格控制在12个月以上,确保藏香猪天然健康生长。  笔者注意到,农场特别设计了分栏式猪舍,良好的通风系统为藏香猪提供了优质的生长环境。每头种猪都佩戴耳牌,实现生长周期全程可追溯。相较普通肉猪,藏香猪体型更小,肉质更紧实鲜香,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目前农场已建立稳定供货渠道,藏香猪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市场供不应求。  在鸵鸟养殖区,30余只鸵鸟正悠闲地啄食着特制饲料。这些从绵阳引进的“大长腿”们,经过18个月的精心培育,体重可达近300斤。农场采用“自繁自养”模式,配备专业孵化设备,将产蛋率稳定在85%以上。“每只成年鸵鸟全身都是宝,皮毛、肉、蛋均可产生效益,鸵鸟养殖区综合产值超过100万元。”初步汇算下来,沈光强脸上平添了一抹笑意。陈家湾家庭农场鸵鸟养殖区。易奎西摄  谈及创业初衷,这位80后新农人感慨良多。“最初只是想给家人提供安全放心的天然食品,没想到越做越有门道。”沈光强环视着农场,感慨万分。农场建立了严格的疫病防控体系,所有出栏产品均通过第三方检测。如今,农场不仅为县城居民提供优质农产品,更为安岳县特色养殖产业提供了参考的示范。  “我们要让更多人看到,生态养殖不是赔本买卖,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沈光强透露,下一步农场将持续扩大规模,打造集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5-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叶紫林 李雅 徐启梦  初夏伊始,资阳市雁江区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5月6日,笔者走进该区保和镇盘龙村土豆种植基地看到,土豆收获机正来回穿梭,将“沉睡”在地下的土豆翻出地面,20余名工人紧随其后,迅速分拣、装袋。  “今年我们种植了实验一号、v7、沃土这三个土豆品种,三个品种有不同的特点,可以分散种植风险,预估今年亩产量可达7000斤左右。”种植户刘道兵介绍,“地里采用半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人采收效率。”郁郁葱葱的土豆地  据了解,这批土豆去年底开始栽种,生长周期约5个月。目前,土豆批发价约每斤0.8元,主要销往云贵川等地。刘道兵表示,除了盘龙村的160亩,他在金山寺村种植的40亩土豆同样迎来丰收。  在采收现场,工人们每装一袋47斤的土豆可获得1.8元报酬,熟练的长期工一天能收160袋左右。而负责拔苗揭膜的工人则组成团队作业,按照亩数计算工资,平均每人每天能有 150 元收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大家干活都特别有劲。”村民舒建华笑着说。  盘龙村的土地流转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村共流转土地1300余亩,除了土豆,还种植了小白菜、西瓜、西葫芦等多种蔬菜。“土地流转金每亩每年900元,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让土地得到了高效利用。”盘龙村党支部书记陈波介绍。翻收土豆  土豆采收结束后,该基地将接着种植黄玉米,实现一年种植两季农作物,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这种轮作模式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还能增加种植户的收入。  近年来,保和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盘龙村的土豆丰收,正是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随着特色农业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在该区徐徐展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5-13
2025年5月7日,资阳市安岳县长河源镇黑塘村的蕹菜种植基地内,一派繁忙景象。30余亩菜畦里,10余名村民弯腰采收,手指翻飞间,一把把鲜嫩的蕹菜被规整成垛。村民们正在采收蕹菜(潘政吉 摄)“咔嚓、咔嚓……”黑塘村6组村民康兰娴熟地掐断蕹菜茎秆,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长期在基地上班,每天能挣120元。今年蕹菜品质又好,真是让人高兴!”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笑着告诉笔者。康兰的话,道出了黑塘村许多村民的心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蕹菜不仅成为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更带动了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黑塘村蕹菜种植基地一隅(潘政吉 摄)蕹菜种植基地负责人李祖志,是村里公认的产业“领头羊”。2010年,他放弃外地工作返乡创业,从传统蔬菜种植起步,却因人工成本高、收益低屡屡碰壁。2013年,他瞄准大棚种植,咬牙建起第一个蕹菜大棚。经过多年辛勤耕耘,如今已建有34个蕹菜大棚。“蕹菜又名空心菜,每年从4月份开始采收,每十天左右采收一轮,可持续采收到7月份,亩产能达到8000斤左右,收益相当可观。”李祖志指着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蕹菜大棚说,“在满足安岳本地商超和市场需求的同时,基地的蕹菜还销往遂宁、内江等周边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蕹菜迎丰收(潘政吉 摄)自己富了,李祖志没忘记乡亲们。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只有带动更多村民一起种植蕹菜,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让长河源镇的蕹菜产业走得更远。于是,他积极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带动了周边20余户家庭发展蕹菜大棚50余亩,户均年增收3万元左右。“现在村里大多数的中年人都留在了村里种植蕹菜等蔬菜。”李祖志欣慰地说,“大家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面对未来,他满怀信心:“我们正在争取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安岳的优质蕹菜,让黑塘村的日子像这蕹菜藤一样,越长越旺、越过越甜!”(供稿:安岳县融媒体中心 潘政吉 袁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凤莉/文 陈刚/图  初夏时节,在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三沟村,枳壳花迎风绽放,洁白的花瓣缀满枝头,清新的药香随风浮动,村民们穿梭其间修枝疏蕾,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的画卷徐徐展开。三沟村的枳壳园一隅  这片蓬勃生长的枳壳园,承载着返乡创业者谭顺建的现代农业梦。2018年,在外打拼的谭顺建与朋友响应返乡创业号召,在三沟村流转800余亩土地种植枳壳,成立四川省天府帅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枳壳4月开花、7 月采收,预计亩产4000斤,每亩产值约1万元。”谭顺建介绍,公司采用“企业+农户”模式,既盘活闲置土地,又带动村民增收。目前园区固定用工15人,农忙时用工超30人,年发放工资达50万元。  村民魏树华是受益者之一:“以前在成都打工,现在回乡养老,家门口干活一年能挣 1 万多元,日子也舒心!”从土地流转租金到务工薪金,枳壳产业让村民“一地生两金”,老年人发挥余热创收增收,返乡青年找到创业舞台,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在枳壳林间悄然破译。务工村民给枳壳树修枝  三沟村的“枳壳经济”,折射出宝林镇打造特色农业镇的深层布局。近年来,该镇聚焦“农业+”发展路径,以枳壳为主导,延伸布局黄精、三七等中药材种植,推动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技术标准化管理、产销一体化运作,特色种植业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放眼乐至县,宝林镇的实践正是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注脚。立足丘区资源禀赋,以科技赋能传统农业,乐至县大力发展藤椒、蚕桑、黑山羊等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让特色农业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5-09
暮春时节,在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的田间地头,新建的引水管网沿着山势蜿蜒而上,整治一新的山坪塘碧波荡漾,提灌站内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设备……作为资阳市雁江区2024年度全域灌溉试点建设项目的核心区域,该项目自2024年底启动以来,通过系统化改造升级伍隍镇水利设施,有效破解了当地农业灌溉难题,为1.7万亩柑橘和2000余亩稻虾产业注入“水动能”。日前,在伍隍镇高庙村的一处山坪塘,汩汩清水通过新铺设的管网流向田间。“以前春灌时要去等水抢水,现在整治后的山坪塘蓄水量翻倍,囤水田埂还能分级蓄水,再也不怕天干了!”村民陈泽斌望着绿意盎然的柑橘园感慨道。这座山坪塘的蝶变,正是全域灌溉项目成效的缩影。据悉,该项目总覆盖高庙村、崇兴村、印合村、郭家村等13个村,通过水网布局,串联起团结水库、双石桥水库等4座水库及2座石河堰水源,形成“引、提、蓄、灌”一体化体系。截至目前,共整治山坪塘8座、新建改造提灌站11座、铺设引水管网7.5公里,并配套建设囤水田埂6根、蓄水池14口,其中1000立方米大型蓄水池1口,蓄水能力提升60%。在郭家村12社新建的提灌站内,技术人员正对机电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将周边水库的水引入提灌站再通过输水管道连通到各山坪塘和蓄水池,这样旱季也能保证每块田‘有水喝’。”伍隍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谢涛说。目前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98%,已有4座提灌站投入试运行,剩余7座正加紧协调供电并安装设备,预计5月底全面运行。伍隍镇的成功实践,为雁江区破解丘陵地区灌溉难题提供了样板。目前,丹山镇、丰裕镇、堪嘉镇、石岭镇4个镇已同步启动全域灌溉试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雁江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域灌溉项目不仅解决了“有水用”的问题,更通过智慧化管理实现“用好水”。随着机电调试进入倒计时,雁江的田野间正涌动勃勃生机。汩汩清流润泽的不仅是万亩良田,更是一条通往幸福的乡村振兴之路。(供稿/供图:雁江区融媒体中心 叶紫林 李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启梦 吴孝瑜 文/图)近日,笔者来到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盘龙村的快菜种植基地,只见20余名工人正对快菜(快菜形像小白菜但比小白菜稍大,尤其像小一号的大白菜)进行采收、装筐、搬运等工作,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据了解,盘龙村共种植快菜60余亩,相邻的金山寺村也有40余亩的种植规模。村民采收蔬菜  “我们在去年12月引进快菜种植,快菜生长周期短、转换快,20-40天就能收获一茬,今天采收的是第一茬。”盘龙村党支部书记陈波介绍。  自4月12日起,基地便拉开了采收序幕,目前已收获8万多斤。这批快菜将被运往重庆、成都等地,快菜亩产可达4千-8千斤,市场价每斤约为1元。  “我主要负责运输采收好的快菜,这一箱就有25斤,根据搬运量,每天能赚到130元-140元。”盘龙村村民舒建华笑着说,快菜的种植和采收,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  近年来,雁江区引进快菜等高效农作物种植,不仅丰富了市场“菜篮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下一步,雁江区将继续积极探索群众增收致富新路径,通过引进业主和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果蔬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大棚果蔬的四季常青、周年供应,满足市场对新鲜蔬菜的多样化需求。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4-30
4月22日,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盘龙村的快菜种植基地,现场20余名工人正对快菜(小白菜)进行采收、装筐、搬运等工作,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工人采收快菜“我们在去年12月份引进快菜种植,快菜生长周期短、转换快,20-40天就能收获一茬,今天采收的是第一茬。”盘龙村党支部书记陈波介绍道。快菜这种快速生长、快速收获的特性,为该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了解,盘龙村共种植快菜60余亩,相邻的金山寺村也有40余亩的种植规模。自4月12日起,基地便拉开了采收序幕,目前已收获8万多斤,这批快菜将被运往重庆、成都等地,快菜亩产可达4-8千斤,市场价格约为1元/斤。“我主要负责运输采收好的快菜,这一箱就有25斤,根据搬运量,每天能赚到130-140元。”盘龙村村民舒建华笑着说,快菜的种植和采收,为我们提供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近年来,雁江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快菜等高效农作物种植,不仅丰富了市场“菜篮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盘龙村快菜种植基地下一步,雁江区将继续积极探索群众增收致富“新路径”,充分利用该区气候、土地等自然优势,通过引进业主和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果蔬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大棚果蔬的四季常青、周年供应,满足市场对新鲜蔬菜的多样化需求。(供稿/供图:雁江区融媒体中心 徐启梦 吴孝瑜)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4-25
(记者 田姣)近日,资阳高新区松涛镇金滩村的集体经济樱桃园开园,酸甜可口的红樱桃,吸引了不少前来采摘尝鲜的游客。在园区停车场,记者注意到,除了挂有资阳本地车牌的车辆外,还有不少挂着成都及周边城市车牌的车辆。这样的情况在资阳渐成常态。去年以来,资阳抢抓轨道交通资阳线开通的热度,加快文旅基础设施提升、加强城市文旅品牌推荐,在成都都市圈内的文旅“流量”不断提升。  如何将这部分“流量”变为“留量”,更好地发挥文旅消费的乘数效应,带动交通、零售等产业联动升级,成为资阳加快推进成都都市圈近郊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必答题”。随着四川省唯一的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开启游客承载量压力测试,安岳石刻游玩路线受到更多游客喜爱。图为游客在安岳县茗山寺参观游览。 资阳观察 吴昊江 摄深挖特色引客4月中旬,位于安岳县石桥街道的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开启游客承载量压力测试,游客免费进馆体验千年安岳石窟带来的文化魅力。作为全省唯一一座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这里吸引了大批游客。据统计,自4月16日开放至23日,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已累计接待游客超3.3万人次。  安岳是全国文物大县、中国石刻艺术之乡,石刻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我们安岳石刻以‘古多精美’著称,但是也存在分布零散、景区整合度低等问题,10万余尊石刻分散在全县50余处。”安岳石窟研究院院长谢杨坦言,加上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等开发不足,导致游客停留时间普遍较短,这也是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要推动解决的痛点。  “我们希望,展示中心是游客来安岳旅游的‘第一落脚点’。”四川石窟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洪富华介绍,把游客请进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让游客能一站式体验安岳石窟中的精华,从而激发更强烈的游览热情。  这也是资阳依托本土文化资源禀赋、推进文旅产业升级的一次探索。此前已有专家指出,资阳虽有安岳石刻、陈毅故里等资源,但是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级IP,只有不断深挖地方资源特色,才能在区域文旅格局中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今年将力争‘三园齐开’,预计新增游客500万人次以上。”资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陈艳介绍,资阳将充分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地特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园、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陈毅故里真红巷等重点引流项目,满足研学、体验、互动、亲子等多种消费需求。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在进行游客承载量压力测试,市民首“尝鲜”。资阳观察 吴昊江 摄补齐短板留客  乐至是陈毅元帅的故乡,红色资源丰富。近年,陈毅故里景区热度持续攀升:2023年接待游客230.6万人次;2024年景区游客240.77万人次;今年一季度景区接待游客66.54万人次,同比增长4.4%。  作为陈毅故里景区提质升级配套项目,真红巷文旅街区正在加快建设。近日,记者走进项目建设现场看到,百余名工人正抢抓晴好天气施工,整治河道、铺设管线、硬化路面,预计本月底前完成所有总坪施工,7月前实现部分开街。  “真红巷文旅街区建成投用后,将进一步弥补陈毅故里景区及周边区域缺乏高品质餐饮住宿、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陈毅故里景区管委会产业发展部副部长朱永红表示,当前项目建设与业态招商并行,后续将与红色研学基地项目双向引流,全面提升景区服务功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吸引游客是起点,留住消费是关键。资阳已发展起圣高广场、一品天下、烟火普州等一批美食集聚区,建成投用资阳金牛宾馆、博雅饭店、水龙灵温泉度假村等一批度假酒店和特色民宿,全市酒店数量达600余家,客房总数突破1.5万间。3A级以上旅游景区直通车覆盖率达90%,基本建成“快行慢游”旅游交通网络体系。  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近日,资阳市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旅游行业中导游乱象、强制消费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线索,力求全方位净化旅游市场。未来,还将持续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定期开展专项整治,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5-04-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佳雨 赵梦婕 严孜晗  春风吹拂,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万亩稻渔产业园,稻虾田里涟漪渐起,小龙虾挥舞钳子,秧苗随风摇曳,虾与稻奏响“丰收曲”。  一片稻田、两份收获,这是丹山镇发展稻虾产业的写照。在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添助力的目标指引下,该镇走出一条农业增值、生产提速、集体增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稻虾种养面积从2021年1000亩增至如今1万余亩,规模位列全区第一。工人正在分拣小龙虾。陶思懿、舒晶供图小龙虾抢占市场“鲜”机  4月16日清晨,丹山镇大佛村四川中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的稻虾田热闹非凡。“起网了!”吆喝声中,工人们在小船上默契配合,将小龙虾收入虾网,随后迅速筛选、分拣、打包,通过冷链物流发往成都。  丹山镇的小龙虾养殖业主雷挺介绍,他们有2000多亩稻虾田,亩产成品虾300斤左右。捕捞期从2月底或3月初至5月底,这里温度适宜,小龙虾比湖北早一个月上市,一斤最高80元。  错峰上市让早虾抢占市场先机,秘诀在于稻虾轮作。这种模式实现绿色种植与生态养殖双重目标,既保证水稻生长,又提升小龙虾品质口感。  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徐丹算了笔账:以前只种水稻,亩收益六七百块;现在稻虾共作,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为让稻虾产业发展更好,丹山镇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升项目,改田3464亩、改土 6391亩。华光村等多个村实现连片发展,招引众诚祥霖等多家稻虾种养业主、企业入驻。2025年,早虾产量达180万斤,总产量预计360万斤。秧苗住进现代化“产房”  育秧时节,面对万亩稻渔园区的巨大需求,传统育秧模式力不从心。丹山为农服务中心抢抓农时,在先进的育秧中心忙碌起来。  走进育秧中心,育秧盘整齐排列,翠绿秧苗惹人喜爱。现场管理人员李刚说,这是农户预定的首批秧苗,五月初就能种进田里,还将为小院镇、宝台镇清水片区提供800亩稻田所需秧苗。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集中育秧为粮食稳面增产添了“保险”。李刚介绍,集中育秧省田、省种、省力,还保证秧苗质量。2000余盘秧苗能满足近150亩稻田育秧需求。  中心采用叠盘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等水稻育插秧技术,建立高效的水稻商品化供秧体系,承接社会育秧和政府服务采购。截至2024年底,已实现工厂化育秧近3000亩。  规范的集中水稻育秧可节约育秧成本60元/亩,降低化肥投入15%,减少农药投入约20%。育秧中心不仅能为园区稻田提供优质机插秧苗,还可辐射周边乡镇近万亩稻田。  从传统种植到稻虾共“舞”,从人力耕种到机械化变革,丹山镇稻虾综合种养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4-2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