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严易程 文/图)近日,在兴文县共乐镇稻虾现代农业园区一望无际的稻田中,当地农户正在忙着捕捞成品小龙虾,随即运送到岸边进行分拣称重,现场一片忙碌景象。共乐镇是兴文小龙虾产业核心产区之一,目前发展稻虾循环种养2万亩,传统小龙虾全年养殖3季。去年,全镇生产粮食1.82万吨,其中水稻1.17万吨,全年稻虾产值达5亿元,辐射带动全县10万亩稻虾产业发展。捕捞小龙虾共乐镇稻虾综合养殖,是兴文小龙虾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在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和推进乡村振兴、开启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创新体制机制,把平坝地区基础条件相似的近400平方公里区域,统一规划打造为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并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推动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通过探索稻虾养殖新模式和苗种自繁自育专业化生产技术,规范虾种的选留,专业化育苗培育等,做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探索出“一季水稻、一季再生稻、四季小龙虾”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根据兴文县小龙虾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去年以来,兴文县依托生态环境、政策环境、交通区位、市场前景、文旅融合“五大发展优势”,持续实施良种良繁、效能提升、品牌创建“三大工程”,建设农旅融合绿色产品发展高地、小龙虾商贸物流高地“两大高地”。力争到2025年,全县建成10万亩高品质稻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全县年产鲜活小龙虾达2万吨,综合产值达50亿元,小龙虾产业进入全国30强。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14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廖时权 欧天果)3月10日,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大滩村马达轰鸣,又是上万匹砖拉到该村郭维海的驼鸟养殖场,大滩村村民郭维海抓住鸵鸟广阔的市场前景,回乡创业发展鸵鸟产业,70亩养殖基地正在拓展延伸,健壮的鸵鸟正在悠闲地在养殖区里觅食散步,他成为了叙州区养殖鸵鸟的第一人。养殖区内的鸵鸟据了解,地处川滇边界的大滩村,是金沙江下游第一级水电站向家坝电站的移民村,被誉为“高峡平湖第一村”,该村村民因为移民,曾有很多村民外出务工。近年来,开始有部分村民回乡创业。村民郭维海早年一直在外地做建材生意,随着家乡年复一年的快速发展,在返乡创业的热潮下,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通过前期的考察,郭维海了解到鸵鸟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易饲养和抗病力强等优点,不仅市场前景广阔,而且全身都是宝,其羽、皮及肉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养殖区内的鸵鸟2021年,郭维海回到安边镇大滩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建起了叙州区第一家鸵鸟特色养殖基地。该基地共投资60余万元,占地70余亩,设有4个专业养殖基地和鸵鸟活动区域,目前共有种鸟110只。鸵鸟养殖基地“回乡创业需要产业支撑、我已租赁、流转土地和林地近70亩,建设川滇黔围边界地区最大的驼鸟、梅花鹿养殖场。 ”郭维海兴奋地向记者介绍道:现在这些鸵鸟正在成长阶段,明年开始,准备搞孵化产业一条龙,然后发展旅游产业。填补叙州区鸵鸟养殖行业的空白,最终要达到养殖上万只驼鸟,带动周边300----500户农民就近自主创业、就业,辐射川滇黔周边地区的特色养殖,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大滩村是向家坝移民村,过去外出打工的比较多。为了鼓励回乡创业,我们在养殖、种植上将突出驼鸟、梅花鹿、紫秋葡萄、蜂糖李两大特色产业。”大滩村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1
(胡先映 记者 周瑜原)“趁现在天气好,我把我的几个赋闲在家的亲戚喊来帮着一起把这片茶园的鲜叶采了……”家住屏山县大乘镇双峰村8组的刘作香说到。据了解,今年刘作香家家有茶园6亩,今年鲜叶价格比去年上涨20%,预计亩均收入比往年增加2000元。茶园开采屏山县为进一步壮大茶叶产业,2020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屏山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茶产业发展十条》,重点对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和有机茶发展、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制定出一揽子扶持政策。据了解,2022年屏山县的21.5万亩茶园全部开园采摘,截至2月底,全县鲜叶产量2520吨,均价每斤100元;干茶产量560吨,均价每斤620元。预计在3月底,鲜叶产量能达到26470吨,同比增长70%,单价每斤最高达130元,实现产值 7.26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441元。预计2022年,屏山县茶叶综合产值可达45亿元以上。屏山县2021年新建茶园8608.21亩补助资金约500万元,提质增效茶园7000余亩兑现资金300余万元。同时,还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共计投入106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助力屏山茶产业发展。2022年屏山茶产业快速发展,名优茶采摘时间可提高3—4个月,全县新建了10个年产300-500吨干茶加工企业全部运营,极大带动了产业发展。通过主动推广,“屏山炒青”产品供不应求,茶农增收实现了新成效。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1
 四川新闻网消息 阳春三月,宜宾市叙州区柏溪街道20000亩茵红李进入盛花期,集中连片的区域有少峨村、喜龙村、新龙村,距离宜宾城区车程只需半小时。预计茵红李花期还将持续10天左右。游客赏花拍照茵红李是宜宾市叙州区优质特色水果,风味甜浓,清香爽口,耐贮运性较强。2010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2013年“宜宾茵红李”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据了解,目前叙州区茵红李种植面积5万余亩,核心种植区为柏溪、高场、安边、双龙、横江、樟海等乡镇(街道),年产量3.5万余吨,综合产值3.5亿元,核心区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目前,茵红李产品除供给国内大中市场外,还远销东南亚等市场,其产业已成为叙州区乡村振兴“四园两带两基地”中的“两江全域旅游示范区”主导产业。(供稿:叙州区融媒体中心 陈小雄)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1
(记者 侯云春 文/图)3月9日,屏山县2022年“屏山炒青”采风活动在该县大乘镇双峰村举行。连绵起伏的山脉间,绿意盎然的茶园梯田散发着随山风而来的茶香。茶农们一大早就来到茶山,抢抓晴好天气采摘“屏山炒青”早芽叶。双峰村茶园基地“今年我们从3月6号开采,三天卖了近4000元。”大乘镇双峰村6组茶农杨秀云告诉记者,由于春节后当地遭遇多年未遇的降雪天气,导致茶树发芽不足和推迟发芽,产量比去年同期减产不少,好在今年鲜叶的收购价提高了不少。“去年,最好的独芽鲜叶,市场收购价最高80元/斤,我们以二次分红的方式,每斤补贴茶农8元,在年底的分红大会上兑现,相当于提高了8元的收购价;而今年,我们把这个补贴金额提高到了10元。”屏山县岩门秀芽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德兵说。该公司的茶叶基地便坐落于双峰村,拥有高山富硒茶园3000多亩,其中核心示范基地1200多亩,带动周边茶叶基地上万亩。为进一步壮大全县茶叶产业,近年来,屏山县先后出台了《屏山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茶产业发展十条》,重点对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和有机茶发展、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制定出一揽子扶持政策。茶叶基地建设方面,该县通过“整合资金、形成合力、成片规划、连片建设、集中发展”,基本形成“三带六点”茶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三带六点”茶产业布局共21.5万亩茶园基地。品牌建设方面,全县有省名牌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2个,市知名商标3个,“屏山炒青”先后获得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国家工商总局“证明商标”登记注册。已认证绿色食品茶叶15个、无公害茶叶2个。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茶)原料标准化基地,面积12.05万亩。目前,屏山县21.5万亩茶园已全部开园采摘,预计到3月底,鲜叶产量能达到26470吨,同比增长70%,单价每斤最高达130元,实现产值 7.26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441元。预计2022年,全县茶叶综合产值可达45亿元以上。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11
(记者 周瑜原 摄影报道)3月8日,在宜宾市筠连县春风村,2022年四川省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暨筠连县第十三届春风李花节正式开幕,开幕式上,春风村被授予“四川省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腾达镇被授予市级乡村旅游重点镇,筠连镇神羊村、木映村,巡司镇银星村被授予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四川省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暨筠连县第十三届春风李花节正式开幕春风村被授予“四川省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本次活动以“春风十里不如‘李’”为主题,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指导,宜宾市林业和竹业局、宜宾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筠连县委、县政府主办,有文艺演出、植树活动、钓鱼比赛、自行车骑行比赛、花海踏青打卡采风、美食品鉴和农特产品展销、抖音短视频大赛、直播带货等系列活动,主题鲜明、极具带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是筠连县委县政府在做好疫情防控下,采取丰富形式、科学举措助推生态示范,提升品牌效应,满足群众生态旅游产品供给、刺激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的有益探索。开幕式现场节目表演筠连县委书记石进介绍,近年来,筠连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厚植和深耕“李花节”这一文化旅游品牌,充分挖掘春风村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发挥农业果蔬种植优势,以节庆促旅游、促开放、促发展,扎实做好“旅游+运动”“旅游+现代农业”“旅游+美食”等文章,切实将“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春风村每年吸引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李花节”成为区域知名旅游品牌活动。本次“李花节”期间,筠连县将为大家呈现一场编排精湛、制作精良的李花文化旅游盛宴,从视觉、听觉、味觉上给大家带来全方位的观赏感受。在这里,你可以登高俯瞰连片花海的壮美,漫步李园体验置身花海的惬意,细嗅李花怒放的醉人芬芳;你可以游在春风饱眼福、吃在春风有口福。同时,筠连四季皆美景、美食,在此诚邀广大朋友常到筠连游一游筠州名地,尝一尝筠州美食,品一品筠州好茶,领略筠连迷人的自然风光,感受筠连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蓬勃的朝气活力,更希望广大朋友进一步宣传筠连、推介筠连、投资筠连,共同携手创造筠连美好明天。游客在李花中穿梭宜宾市林业和竹业局总工程师陈状表示,近年来,筠连县高度重视林旅生态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和深入挖掘林业资源、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等有利条件,林旅生态产业得以快速健康良性发展。筠连县不断巩固退耕还林、实施宜宾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等重大林业工程,营造以茶、中药材、竹为主的经济林和林药、林竹复合(规模)经营模式,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获批了省级“四川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在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物种保护、生态优化、提升效益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筠连山青水秀,林粮丰足,人居乐业。宜宾市人大副主任马利春表示,希望筠连县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认真组织好线上线下相关活动,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消费者展现良好的筠连文旅形象、宜宾文旅形象。同时,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优化筠连县文旅产业布局,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和赋能,为加快建成文化旅游强市做出积极贡献。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叶昌荣眼下正值高粱育苗的时节,近日,从宜宾市翠屏区农业农村局传来消息,今年该区加大力度推广高粱漂浮育苗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助力春耕生产。  据宜宾市翠屏区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漂浮育苗是将种子播于装有轻质育苗基质的泡沫穴盘中后,漂浮在盛有营养液的标箱池水面上,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提供高粱幼苗生长所需的光、温、水、氧气、营养物等,使秧苗在漂盘孔穴中扎根生长,并能从水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育苗方法。  在翠屏区李庄左湾优质粮油基地,当地安农有渔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正抢抓农时,在大棚里进行高粱漂浮育苗作业。“漂浮育苗能够节省育苗用地、缩短育苗周期、提高成苗率,具有省工、省时、促进高产等优点,既节约成本,又助农增收,我们已连续两年采用漂浮育苗技术了,今年预计每亩高粱能节本增收 200 元以上。”安农有渔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伟说。  今年翠屏区大春粮食计划种植面积78.57万亩、比上年增长2.4%。截至2月底,全区粮油示范区已经统一采购大春粮食种子130余吨,全区农资市场储备大春生产用种630余吨,储备化肥1.2万余吨、农药370余吨、农膜122余吨。翠屏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伍燕翔介绍,近年来,翠屏区把乡村振兴同优质粮油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目前进行的全区高粱育苗工作预计3月底前完成。  下一步,翠屏区还将示范推广3万亩高粱(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实现“高粱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全区粮油生产效益提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余刚 梁媛近年来,兴文县五星镇聚焦“3+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生态农牧,田园五星”发展定位,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加快推动生猪产业向现代化、科技化、规模化发展。  3月4日,在位于五星镇同乐村的兴文县绿清晨养殖场,几辆红色带高围栏的大卡车格外耀眼。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地将生猪装车,一头头生猪被赶进专用通道,每头生猪的耳朵上都有一个表明“身份”的标牌,通过此标牌能详细显示每一头生猪的检疫情况。经过称重和产地检疫流程后,这一批生猪将运往屠宰场。兴文县绿清晨养殖场  “这是我们养殖场今年首批生猪,一共1260头,总产值大概230万元,养殖场代养费收入大概有 25 万元。”绿清晨养殖场负责人曹永平说。  据了解,绿清晨养殖场是德康集团生猪养殖场的代养猪场之一,养殖场按照德康猪场的智能模式,饲料塔、料线、水帘、风机、监控全部自动化,如同“智能管家”一般可做到实时监控,保证生猪的安全成长。养殖场存栏量2600余头,年出栏两季。“第一批猪出栏后,我们马上对养殖场进行彻底消杀和清理,为下一批仔猪进场养殖做好准备工作。”曹永平说。生猪出栏  为保障畜牧产品的安全,五星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畜牧水产站工作人员,在现场检验生猪的健康状态。这一批出栏的生猪生长周期为5个月,平均重量达到了260余斤,经检测全部达到了出栏标准。2021年,五星镇新建年出栏2000头以上生猪代养场4个,并发展10个规模化养殖户,全年共出栏生猪3.3万余头。  “2022年,五星镇将进一步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做实大宣传、大消毒、大培训‘三大’行动工作,严格落实非洲猪瘟防控网格化管理,全力保障生猪生产发展,力争全年出栏商品猪3.5万头以上。”五星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畜牧水产站站长李林波说。  近年来,兴文县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推广“公司+农户”的代养模式,在兴文县带动上百户家庭农场,每户最低存栏1000头生猪,带动1000人就业,支付代养费用超8000万元,助推提升全县生猪养殖的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拓宽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渠道,推动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0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张天宁 尹应平)3月5日-3月8日,翠屏区就业创业促进中心与万家福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在岷江新区城市中央公园门口联合举办万家福中央公园店专场招聘会,提供21个工种,159个就业岗位。万家福中央公园店专场招聘会记者从翠屏区就业创业促进中心了解到,招聘会进场求职约1600余人,求职人员通过初试、复试,最后在218份求职登记表中,正式录用187人,录用比例高达85.8%。“我是在宜宾零距离上看到翠屏区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招聘信息,这次招工的就业地点离家很近,非常适合我。”“我是通过社区通知来参加招聘会的,我去年大学毕业,选择从事会计、行政、前台类岗位,这次万家福把我列入储备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我很高兴。”“感谢翠屏区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和万家福给我的帮助。”求职者纷纷高兴的表示。临港新天地春季招聘会据悉,8日翠屏区就业创业促进中心还在临港新天地同时举办了主题为“春风送岗位 就业送真情”2022年春季招聘会,88家企业提供4000余个就业岗位,吸引3600余人入场求职,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100余人。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9
四川新闻网消息  近日,在宜宾南溪区长兴镇幸福水库岸边,工作人员正抢抓时间,协力合作,把刚刚运送过来的鱼苗一一倒入水库,活蹦乱跳的鱼苗入水后,愉快地向四面八方游去。据了解,幸福水库是长兴镇最大的淡水湖泊,属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不仅是长兴镇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长兴镇重要饮用水源地。为提升幸福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有效提升水库水质,让全镇老百姓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长兴镇农技中心联合红德村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当日,共投放鱼苗1万余尾。“我们每年都会在幸福水库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今年我们采取分批次集中投放的方式,后续还将继续投放鱼苗2万余尾。”红德村党支部副书记姜远弟介绍,投放鱼苗是为了达到“放鱼养水、以鱼净水”的目的,科学投放的鱼苗将有利于净化库区浮游生物、有效防治藻类和富营养化,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近年来,长兴镇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完善幸福水库及周边地区的污水管网建设,每年组织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和打击非法捕捞行为等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眼下,幸福水库水生物资源逐步丰富,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长兴镇农技中心主任叶利海表示,下一步,长兴镇将根据幸福水库水域资源情况,进一步做好鱼类增殖放流、美化生态环境工作;加强宣传普法,增强村民对水域生态的保护意识,守护好幸福水库的优质水源。(供稿:南溪区长兴镇 廖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8
四川新闻网消息 2022年春天,在兴文县的乡村里,围绕“后半篇”的活效应,当地正把乡村文旅经济、乡村康养经济、乡村特色种养殖经济等因地利地融为一体,以文旅促振兴、以文旅带振兴,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兴文县以改革为契机,聚拢乡村两级合力,立足红军长征遗迹等,着力解决红色景点“小、散、弱”,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形象不突出等问题,以“传统+现代、长期+短期、产业1+2+3”的乡村旅游新模式为着力点,全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兴文公园)建设,延续红色血脉,振兴乡村经济。从2021年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增加当地居民就近务工200余人,推动餐饮、物流等行业快速发展,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400余元。兴文县以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村共乐村为样板,明确稻虾产业和休闲农旅产业方向,以“山顶竹林旺、山腰瓜果黄、山脚蔬菜绿、田里稻花香”为产业布局,采取“抓统筹融合、抓资源增收、抓业态发展、抓管理提升”等有效举措,打造稻虾共养基地,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形成垂钓、采摘、观光的立体农业发展格局。围绕核心区水田发展1400亩稻虾产业,组建稻虾专业合作社,与润亿澳龙养殖公司和山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镇级农发公司合作,以科技支撑稻虾产业绿色高效发展,2021年综合产值达1200余万元,解决周边200余名闲置劳动力和贫困户务工需求,确保群众稳定增收。在僰王山镇等平坝区域,兴文县大力发展水稻+泽泻(一种中药)的轮作模式——利用水稻收割后的稻田闲置期种植泽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据了解,泽泻一般在每年8月中下旬种下,采收期从当年12月底持续到第二年2月底。泽泻育苗、移栽种植、管理和采挖需要大量人工,这为周边许多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而村民流转稻田又可获得土地流转费用。目前,当地已流转土地1500亩,泽泻总产量达到22万多公斤,预计年产值472.5万元;每天用工达1500余人次,每名工人平均每天工资85元,“稻+泽泻”的发展模式初步成形。在仙峰苗族乡,兴文县支持群鱼社区村瞄准当地森林覆盖率超过81.5%的优势,发展方竹、中苗医药、乡村旅游、康养等特色产业,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兴文县探索实践“三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落地生根,建成仙云峰旅游度假区,方竹高产示范基地2万亩,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0万元,把曾经的煤炭村打造成了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实现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偏远高寒山村走向富裕美丽新村的蝶变之路。也因为这些努力,该村还荣获了“四川省十大幸福美丽新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依法治理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正是通过改革带来的凝聚力、内生力、发展力,立足各乡村实际的兴文县,正把发展文旅、农旅、康养之旅的乐章写进了以文旅促振兴的“后半篇”,让更过硬的产品走出去,让更旺盛的客流走进来,“化学效应”中稳步变革的兴文乡村正在不断跃进!(供稿:兴文县民政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曾理 梁媛 记者 洪瑜 文/图 人勤春来早。2月28日,宜宾来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五星片区负责人万庆祥早早就来到了稻虾田边,和工人们一起为投放虾苗做准备,拉开了兴文稻虾产业“水上春耕”的序幕。  “我们准备投放500多斤虾苗,后期气温回暖,投放量会再大一些,一天能投2000-3000斤。”据万庆祥介绍,来运农业公司是五星镇2021年招商引资企业,目前公司在长兴社区村流转600余亩土地发展稻虾养殖。公司采用“稻虾共作”模式,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充分利用稻田,实现虾肥稻香的生态双赢。工人们正在投放虾苗。  “预计投放的虾苗3月中下旬就可以出成品虾,大概能出到1500斤-1800斤成品虾。”万庆祥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在长兴片区准备投放5-6万斤虾苗,成品虾的均价应该在20多元一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五星镇副镇长李锐表示,近年来,五星镇精准施策,将全镇10个村(社区)科学划分为稻虾农旅融合现代园区和桑猪绿色种养循环现代园区,主动融入省五星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创建。采取“村资公司+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农户以稻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采用生态养殖、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水稻、龙虾共生,实现“田面种稻、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新型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达到农户分红、就近就业目标。  “预计今年收水稻600万斤、稻虾200万斤,实现产值6500余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500元,村资公司收入40余万元。”看着眼前的稻田,李锐难掩喜悦之情,他表示,这片虾田区域是兴文县十万亩稻虾园区核心区。下一步,该区域将按照“生态农牧、田园五星”的定位,发展1万亩稻虾,投放100万斤虾苗,预估产量能够达到300万斤左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8
四川新闻网消息 春暖花开,茶香满溢。近日,在宜宾市叙州区蕨溪镇大坪村,村民们带着草帽、挎着竹篓,穿梭在满目葱绿的茶园,采摘着鲜嫩的芽苞。春节以来,气温持续低下,雨雪天气较多,当地茶树受天气“压抑”,出芽较晚,早茶开采时间相比往年推迟了10天左右。采摘茶叶“我平时在家种地,通过别人介绍来大坪帮着摘茶叶,这段时间采茶还是可以,一天摘两三斤,有将近两百元的收入。”后坝村2组村民李龙凤高兴地说道。据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培容介绍,今年大坪村早茶收购价格较去年同期高出不少,连日来收购价格大概在96元/斤,这让茶农增收致富吃了一颗“定心丸”。目前,大坪村有1500亩的茶叶种植面积,鲜叶主要销售到本地和屏山县的茶企业。据了解,蕨溪镇天宫山平均海拔900米以上,山顶四季云雾缭绕,盛产高品质高山云雾茶,拥有全省最大的高山有机茶基地“天宫山茶海”,是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天宫山茶叶种植历史久远,茶叶种植面积达45000亩。近年来,随着天宫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加速推进,蕨溪镇进一步擦亮茶旅产业金字招牌,推动天宫片区茶旅融合取得了新成效。(供稿:叙州区蕨溪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7
(叶昌荣 记者 杨波 侯云)近日,记者从宜宾市翠屏区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该区将加大力度推广高粱漂浮育苗技术,助力春耕生产,促进农业增效。据介绍,漂浮育苗是将种子播于装有轻质育苗基质的泡沫穴盘中后,漂浮在盛有营养液的标箱池水面上,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提供高粱幼苗生长所需的光、温、水、氧气、营养物等,使秧苗在漂盘孔穴中扎根生长,并能从水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育苗方法。“漂浮育苗能够节省育苗用地、缩短育苗周期、提高成苗率,具有省工、省时、促进高产等优点,我们已连续两年采用漂浮育苗技术了,今年预计每亩高粱能节本增收200元以上。”当地的安农有渔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伟说。据悉,今年翠屏区大春粮食计划种植面积78.57万亩、比上年增长2.4%。截至2月底,全区粮油示范区已经统一采购大春粮食种子130余吨,全区农资市场储备大春生产用种630余吨,储备化肥1.2万余吨、农药370余吨、农膜122余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07
(罗平 记者 侯云春 严易程)“一个种植单位包括两个100厘米宽的种植带,按照行距50厘米,相邻栽种两行玉米(高粱)和两行大豆。”近日,在宜宾南溪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农技专家正在为村社干部、种植大户讲解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技术。2022年,南溪区计划粮食播种面积约42万亩,大豆播种面积5.25万亩,其中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2万亩,净扩种面积0.65万亩以上,在抓好春耕生产的同时,力争打造一批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绿色高质量发展样板。“为抓好春耕生产,确保粮食扩面增产,我们迅速分解下达目标任务到各镇、街道,并抢抓农资备耕及市场监管、强化技术培训指导。”南溪区农林牧渔科技推广站站长梁勇说,“同时我们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良田粮用’,确保全年丰产丰收。”今年,南溪区把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攻坚克难扩面积,千方百计提单产,推动大豆玉米(高粱)兼容发展、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全区大豆产能和供给水平,确保全面粮食生产任务完成。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07
(刘波 胡姜伟 记者 侯云春)阳春三月,茶香四溢,又是一年采摘春茶好时节。眼下,宜宾屏山县的茶叶进入采摘旺季,“屏山炒青”已在全国各地火热上市。屏山县龙华镇茶园价格可观 茶农忙不停翠绿茶园吐舌着淡黄的嫩叶,茶农们穿梭于茶林间,一幅幅抢抓丰收的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天刚亮,我就来地里摘茶了,现在鲜叶单价120元一斤,比去年高出了30元,时间就是票子……”3月3日,屏山镇缸坪村黄瑞祥一家已是忙得不可开交,5个劳动力全部投入到采收鲜叶中。“鲜叶价格可观,现摘现卖,昨天在茶地里就卖了10多斤给专合社,收入1000多元!”黄瑞祥把喜悦写在脸上。据了解,屏山县的21.5万亩茶园全部开园采摘,截至2月底,全县鲜叶产量2520吨,均价每斤100元;干茶产量560吨,均价每斤620元。预计在3月底,鲜叶产量能达到26470吨,同比增长70%,单价每斤最高达130元,实现产值 7.26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441元。预计2022年,该县茶叶综合产值可达45亿元以上。屏山镇缸坪村茶农采摘春叶茶叶走俏 订单接不赢在中都镇永清白茶专合社,该社负责人钟永清电话持续不断,一边指导茶农采摘技术,确保鲜叶质量。一边处理来自全国各地客商预购“屏山炒青”的订单。“专合社对白茶鲜叶进行保护价收购,每斤在130元以上,产品主要销往江浙一带。就在3月2日晚,制作好的200斤茶叶,刚运到雅安市名山交易市场,还未来得及卸货,就被外地茶商相中而‘抢’空!”钟永清一脸幸福的烦恼。同样,在屏山县屏山镇永康村5组的雪中翠茶厂,从早上八点开始,制茶机器声就嗡嗡响。该厂负责人雷毅一边把关茶叶质量,一边接待来自湖北恩施茶商代表杨武等人。“我关注屏山茶叶20多年了!因为屏山临江,硒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特殊,昼夜温差大,茶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香气醇厚,只要质量好,有多少我就收购多少。”杨武说。在上个月,杨武的技术团队从湖北“飞”到这里,从采茶到加工各环节,都是严格按照“毛尖”技术生产的。与此同时,雷毅还接到了来自河南、浙江、陕西以及省内等地2000多万元茶叶订单。屏山县茶厂制茶现场以茶惠农 政策用不尽为进一步壮大全县茶叶产业,2020年以来,该县先后出台了《屏山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茶产业发展十条》,重点对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和有机茶发展、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制定出一揽子扶持政策。雷毅介绍,2021年自己新建了4条生产线,面积45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政府从用地、车间建设、生产设备、用电用气等方面给予补助,资金约200万元,一系列的助农惠农政策一时半会儿雷毅也讲不完。同样,在2020年新建的天仙玉叶茶厂,根据相关政策,政府补助了154万元。据了解,林艺茶叶农民专合社的成立,实行鲜叶价格兜底,还按照比市场价每斤高5元进行收购,160余户茶农争先入社,带动了2000余户发展茶叶积极性,实现每户均增收8000元。中都镇雪花村村民廖昌权是第一批加入永清茶叶专合社的,入社学到茶叶技术,就立刻把撂荒的10多亩土地全部栽上茶叶,现在成了当地茶叶大户,年收入10多万元,2021年还获得专合社分红金500多元。为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2021年,该县聘邀请了省农业农村厅、西南大学、中国茶叶研究所的茶叶专家学者到屏山集中授课,县农技人员不定期到各乡镇的茶农地里巡视纠正管理错误,“手把手”教茶农管理技能等。屏山县茶叶加工现场与此同时,该县一方面加大对基地建设投入力度,2021年新建茶园8608.21亩补助资金约500万元,为3000余户茶农提供优质茶苗、充足肥料和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提质增效茶园7000余亩兑现资金300余万元。同时,还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共计投入106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助力屏山茶产业发展。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舒世平介绍,2022年屏山茶产业快速发展,名优茶采摘时间可提前3—4个月,全县新建了10个年产300-500吨干茶加工企业全部运营,极大带动了产业发展。通过推广,“屏山炒青”产品供不应求,茶农增收实现了新成效。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07
(记者  周瑜原 摄影报道)“汪家镇高标准茶园示范区以前多是旱田和撂荒地,从2018年起通过坡改梯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成2000余亩茶叶示范区,现已全面投产,石龙村所在的核心产区预计2022年产值500多万,村民户均增收过万元。”石龙村党支部书记杨刚说。3月1日,宜宾市南溪区汪家镇高标准茶园示范区石龙村村民正在茶园里采摘刚出芽的春茶。南溪区汪家镇茶产业(汪家镇供图)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让撂荒地变高标准茶园示范区杨刚介绍,南溪区汪家镇石龙村及周边村子,很早以前就有种茶的传统。然而,在上世纪末,因茶树老化需要更新换代重新栽种,由于当时茶叶价格低,导致不少群众毁苗复耕。后又因土地贫瘠,粮食产出无几,不少家庭选择了撂荒土地外出打工。在2014-2018年脱贫攻坚行动中,驻村帮扶干部和村两委经过深入调研,确定石龙村的土质结构最为适合发展茶产业。2018年-2020年,该村又通过坡改梯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大力推进茶园建设,将石龙村茶园面积发展到近5000亩。石龙村村民采摘茶叶据了解,汪家镇农业生产模式以传统方式耕种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种田地积极性不高,农田撂荒趋势严重。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解决机器进不了田的问题,同时也带动了农户种田的积极性。 游客(右一)体验采摘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早茶产业 将打造“万亩生态早茶基地”茶产业是石龙村所在的汪家镇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汪家镇域内林丰片区海拔在400~510米之间,为深丘地貌,属典型夹关组土质结构,非常适宜发展生态早茶产业。2019年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完成后,汪家镇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强镇、高铁活镇、文旅兴镇”发展战略,将打造“万亩生态早茶基地”作为奋斗目标,经过三年的持续努力,茶园建设成效显著,早茶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开辟了一条新渠道。截至2021年底,汪家镇发展以福选9号为主栽优质品种,目前生态早茶种植面积达10000余亩,其中建成高标准茶园示范区2400余亩,辐射集中连片规范种植5000亩,邻近村零星种植早茶3000余亩,生态早茶园建设初具规模。汪家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近3年的努力,集中连片打造的高标准茶园,65%已进入投产期,且茶园鲜茶采摘期长达9个月,可采春、夏、秋三季茶叶,每亩产值约2500至11000元,普通劳动力人均年增收达15000至30000元,老弱病残等弱劳动力人均年增收也可达5000~8000元。同时,茶园核心区所在的石龙村还依托茶园实施生态种养循环,在茶园内建了年出栏规模生猪养殖场6个,生猪年出栏量18000余头,存栏量16000余头。目前,茶园吸纳当地务工群众已覆盖石龙村、青山村、金光村、白果村等建卡贫困户248户865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38户127人。茶园预计在2023年达到丰产期,茶园生产管理、鲜茶采摘等将持续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持续巩固拓展全镇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等提供了重要抓手。 汪家镇高标准茶园示范区    走“种养加循环、三产融合发展”特色农业发展路子近年来,南溪区紧扣省委“10+3”、市委“5+2”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成功探索出了“一片绿叶到一杯香茶”产业发展体系。目前,南溪区共有茶园2.74万亩,其中连片1.58万亩,年产量370吨,产值1.12亿元。南溪区茶产业主要分布在汪家、黄沙、大观三个镇。南溪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先后获评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区、三农工作先进区、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区、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区、乡村振兴先进区,努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南溪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4%,增速居宜宾市第1位。南溪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发展理念,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统揽,助推白酒、豆制品、竹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走出了一条“种养加循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南溪区按照“工农互动、三产融合”思路,依托宜宾酒类食品园区,携手五粮液集团、宜宾纸业、徽记食品、德康集团、酒茶集团,成功培育起“从一粒种子到一滴美酒、一根竹子到一张白纸、一把豆子到一块豆干、一头生猪到一个产业链、一片绿叶到一杯香茶”的五大产业体系,发展形成辐射100平方公里、产值超300亿元的三产融合示范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4
四川新闻网消息  翠屏区白花镇依托建设五粮液定制化酿酒专用粮基地契机,实施“1+3”筑基稳增工程,将白安村打造成优质粮油现代农业示范村。党建提升工程。实施“带头人”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对村“两委”干部培训指导,常态化储备 5 名以上村级后备力量,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预计投资 120 万元,新建 600 ㎡村党群服务中心,完善“1+6”功能分区,将党建和产业示范有机融合,打造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示范点。   产业提质工程。全域开展“五确定、三统一、三集中、六个一”的高粱订单生产,实施五粮液酿酒专用粮基地育秧中心、烘干中心、酿酒糙米加工中心、实训中心四中心建设,预计投资 5100 余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 5 个,培育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公司+企业+专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产业发展。基建提能工程。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推进灌溉排水、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项目、产业道路等基础设施,预计投资 4950 万元实施智慧农业等项目 5 个,将智慧化管理、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等智慧农业融入产业,为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奠定基础。治理提效工程。充分发挥“一约五会”作用,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四社”联动,提升治理效能,持续推广“一树三选双评”创新机制,深入挖掘村级精神内涵,强化思想引领,提升乡风文明。(供稿:白花镇 李由)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4
(李清凌 屈红 记者 周瑜原)3月1日,在宜宾市翠屏区苦竹早产丰产示范基地内,村民陈家秀和搭档一早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四的时候我就在这里挖苦笋了,后面不断地都有笋子冒出来。”你没有看错,这里的苦笋在春节前后就已上市。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运用改变了一片片老竹林的命运,催生了苦笋的早产和丰产。一篇秀美的“竹”文章正在书写。该基地位于翠屏区菜坝镇水库村,面积约1000亩,采用“公司+农户+科研院所”的生产模式。“我们和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有合作,他们对我们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宜宾市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必武介绍,苦笋早产的奥秘就藏在温度里。通常来说,自然生长的苦笋要在清明前后才能陆续上市。不过,在采取保温措施后,出笋的时间将大大提前。在该基地茂密的竹林下,土地有的被覆盖上了糠壳,有的被覆盖上了竹渣,有的则被覆盖上了薄膜,这三种材料可对地面保温产生不同效果。“一般苦笋出土温度在20度以上,通过对温度的控制,我们的苦笋大概可以提前五六十天上市。”黄必武介绍,采用糠壳覆盖的竹林出笋时间最早,而用竹渣、薄膜保温的,则是在3月下旬和清明前后出笋。也就是说,从春节前后到清明前后,这里都可以满足人们尝“鲜”的需求。如同早茶一样,苦笋的早,也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黄必武介绍,根据成本和产量的浮动,早产苦笋的价格在30至60多元不等。“去掉人工等各个方面的成本,一亩地纯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左右。”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管理和疏林,竹笋产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我们给老百姓做了很多工作,帮助他们转变思维思维,带领他们逐步重视起疏林与管护来。”村民们确实也尝到了科学管理的甜头,黄必武介绍该基地的苦笋亩产高时可达2000斤左右,比一般的竹林产量高出上千斤。产业基础的夯实,为打开发展思路奠定了基础。菜坝镇副镇长周华荣介绍,在菜坝镇,以一千亩苦竹基地和一千亩柑橘基地为主的“双千”竹橘园已经初具规模。“我们将通过‘双千’竹橘园建设,来逐步带动乡村旅游,比如我们可以开展挖苦笋、摘柑橘等采摘体验,亲子活动、观光等,带动群众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翠屏区的竹林面积现在是16.68万亩。去年,翠屏区竹产业总产值约24亿元,人均从竹产业获得的收益是700元左右。”翠屏区林业和竹业局工作人员余强介绍,今年翠屏区竹产业一产方面将按照现代竹林高产示范基地建设的要求,以做大做强竹林基地为依托,增加广大竹农的经济收入,让竹林成为一道美丽风景线的同时,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供图:翠屏区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4
(单思亮 李清凌 记者 周瑜原)东风吹绿草,布谷劝春耕。近日,宜宾市翠屏区思坡镇上下抢抓农时,积极开展翻地、播种、施肥等春耕生产活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的忙碌身影。在思坡镇沿江蔬菜示范基地,心宁村二组的村民正忙着栽种番茄苗、四季豆苗等时蔬蔬菜苗。如今正是茄果类蔬菜和部分调味类蔬菜的最佳种植期,对村民来说,忙碌就意味着收获。为保证春耕生产顺利进行,保障播种的新苗稳产增产,思坡镇党委政府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协调农资农具,全力满足春耕需要。进入3月以来,气温日渐升高,在思坡镇心宁村,村民正在晾晒已经划好的芥菜。这是宜宾特有芥菜品种,也是用来制作宜宾芽菜的主要原料。据了解,思坡镇蔬菜种植面积约两万余亩,年产量超过三万吨,年产值在一亿元以上。其中,沿江的心宁村、望江村、小龙村、临江村、中河村蔬菜种植面积占全镇80%,种植的西葫芦、豇豆、番茄、茄子、四季豆等茄果类和菜心、莴笋、白菜等叶菜类主要保障心城区蔬菜供应。(供图:思坡镇政府)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