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冉金鹭 记者 侯东 文/图)10月28日,记者走进广元市朝天区李家镇水观村广元灰鸡养殖基地,只见一间间蓝色屋顶的鸡舍错落分布在树林间,一群群毛色鲜亮、体态匀称的灰鸡正悠闲觅食,为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向建是这些灰鸡的“主人”。2017年9月,他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返回家乡创业,养殖广元灰鸡。通过参加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培训和技术人员的跟踪指导,他积累了不少养殖经验。“我们养的广元灰鸡属肉蛋兼用型品种,具有灰羽、味美、体型小等特点。”向建介绍,广元灰鸡在成都、重庆、浙江等城市都很畅销。灰鸡养殖示范推广基地此外,他凭借在大学期间与许多老师建立的友谊,将广元灰鸡销往上海高校食堂与企业,并通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养殖灰鸡,让群众腰包鼓了起来。“向建每年都会给我们投放鸡苗,养殖七八个月就可以回收,灰鸡生的蛋卖得也很好,养200多只灰鸡一年至少能挣到2万多元。”李家镇蒋家村村民刘斌说,跟着向建养殖广元灰鸡,自己不仅挣到了钱,盖起了新房子,还学到了灰鸡养殖技术,日子越过越好了。近年来,朝天区狠抓农业种业创新工作落实落地,持续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刘益平科技创新团队的合作,成功创建成省级肉鸡核心育种场、朝天区曾家现代农业园区市级专家工作站。同时,成功制定了《广元灰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省级标准,按照“边选育边推广”的育种模式,已初步形成6个广元灰鸡专门化品系、2种杂交组合模式的优质肉鸡商业化育种体。“力争2025年广元灰鸡苗销售突破200万羽,商品鸡饲养量超40万只。”朝天区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彭友春介绍,2020年以来,朝天区建成了18个广元灰鸡养殖示范推广基地(点),示范带动广元灰鸡养殖近100万只。今年全区预计出栏广元灰鸡30万只以上,可带动养殖户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以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俊 王韬  苍溪是中药材种植大县,境内有植物性中药材共计237种,种植面积达15.5万亩。近年来,苍溪县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通过深度挖掘医药文化,大力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全产业链发展,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当前,正是中药材白芨的采收时节。10月15日,笔者在苍溪县东青镇碧水村佳诚家庭农场连片种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看到,数十名工人正在采挖成熟的白芨,现场一片繁忙景象。2020年,佳诚家庭农场在当地承包200余亩土地种植中药材白芨,这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近务工机会。  “我今年六十几岁了,家附近种植中药材,一天挣六七十元钱,一年能挣万把元钱!”碧水村村民罗广兰满足地说。  采挖完的白芨进行挑选、清洗、烘干、切片等处理,完成初加工后销往成都、重庆、广州等地。“我们采取‘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户’的模式,在东青镇建立并带动发展中药材白芨300余亩。同时,建立完善药材初加工生产线一条,实现中药材年产量150余吨,实现产值500余万元。”佳诚家庭农场主向斌向笔者介绍。  截至目前,苍溪县共培育30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大户1537户,建成中药材万亩基地3个、千亩基地20个、百亩基地153个。同时,还建成了老鸱山中医药主题博览园、杜里坝中医药康养苑一条街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白芨、百合、丹参等多个中药材基地精品旅游线路,规划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点)30余个,带动1.8万户农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馨 特约通讯员 刘旭  10月22日,平均海拔1400米的大尖山村已有寒意,驻村第一书记苟亮忙着到种植基地里查看赤松茸生长情况。“第一次在大棚里尝试种植赤松茸,难免担心!”说话间,苟亮就已走进大棚。  大尖山村位于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自2021年以来,该村立足林地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并不断扩大规模,探索发展大棚种植,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村民正在播撒基料壮规模产业发展“蘑”力无限  走进赤松茸大棚,一片片白花花的菌丝“镶嵌”在黄土地里,蓄势待发。“再过半个多月,一枚枚红红的大球盖菇就会从土壤里探出头来。”苟亮介绍,赤松茸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有“素中之荤”的美誉。  大尖山村因其海拔位置、地理环境等优势,一直都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近年来,该村采取“公司+联合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赤松茸林下种植。目前,种植赤松茸面积达60亩。为了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该村又积极发展大棚种植。“林下种植,一亩林地可以产出4000斤左右赤松茸,如果是大棚种植,一亩土地的产量可达6000斤左右。”苟亮算了一笔账,“相比林下种植,棚内种植赤松茸集约化高、温湿度可控,能实现赤松茸的错峰上市,卖个好价钱。”强技术多方指导“菇”舞人心  “基料配方要合适、发酵要到位,播种时基料厚度要控制在18公分左右,点播的菌种和覆土的厚度也是关键……”说起种植技术,种植大户徐茂琳说得头头是道。  徐茂琳的技术成长,得益于专家的指导和培训。为提高赤松茸种植技术水平,大尖山村党总支组织种植大户们外出到贵阳、成都、眉山等地学习。该村的定点帮扶单位积极对接省农科院,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全方位线上线下把脉、指导、开方,让群众发展产业无后顾之忧。  让苟亮记忆深刻的是前几天晚上,他路过大棚的时候去顺便查看赤松茸生长情况,发现大棚温度比平时稍微高点,他就立即与省农科院的专家联系。“省农科院专家考虑到大尖山村的温度、通风等实际情况,就线上远程指导我们在大棚侧边开了几个通风口。”在苟亮看来,虽然是一点小事,但是对于群众而言,却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扩销路群众增收“钱”景可期  “运输成本高,卖不出好价钱。”说起以前赤松茸销售状况,大尖山村村主任韩金安头疼不已。  为帮助种植户解决销路问题,帮扶单位积极与成都两家企业对接,直接上门收购,实现“订单式”销售,既解决了销路问题,又保障了赤松茸的新鲜度。  技术和销路问题解决了,群众发展产业信心更足了。“今年,我们新增了大棚种植,亩产量有望更高,加之运输成本降低,预计今年赤松茸产业可实现产值150余万元。”韩金安信心满满地说。  小菌菇,大“钱”景。据了解,大尖山村通过集体经济发展赤松茸种植,不仅盘活了闲置林地资源,还增加了群众流转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三年多来,已累计带动100余人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去年,从赤松茸下种到采收,我一直在基地里干活,100元一天,一年下来,少说也要挣个一万多元,还能就近照顾家里,非常满意。”村民杨开智对家门口的赤松茸产业充满了期待,“我自己也准备种植一点,增加一些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冉金鹭 文/图  “今天是我们村集体经济第一次分红,我领到了200元。”10月24日,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大尖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举行分红大会,村民杨开洲在核对信息、签字确认后,将领到手的分红金揣进兜里,笑得合不拢嘴。据了解,当天有1792名村民喜领分红金共10万余元。  今年以来,两河口镇大尖山村充分利用辖区内的溶洞资源,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全额控股的大尖山旅游开发公司,整合各类资金开发成龙秘境乡村旅游景点,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截至目前,集体经济收入28万余元。大尖山村分红大会现场。  “本次分红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成龙秘境景点的部分收益以及笋用竹、食用菌等其他6个特色产业的村集体经济收益。”大尖山村党总支书记陈世龙介绍,分红不仅让村民们尝到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甜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参与村集体产业发展的热情,提高了村民参与村集体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据了解,此次分红仅仅是两河口镇促进集体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该镇立足镇域实际和村资源优势,多维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采取资产盘活型、资源盘活型、物业经济型、村企合作型、联合发展型等模式,盘活镇域内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打造了黄家村民宿集群,大力发展大尖山村笋用竹、赤松茸、中药材产业,开发成龙秘境乡村旅游景点等。  同时,按照“党建引领、地域相邻、资源整合、产业相联、共建共享”的原则,引导大尖山村、黄柏村等4村以“乡村旅游”为纽带,打造了明皇洞—— 石板河乡村旅游带。2023年,全镇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2024年,全镇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60万元。  “村集体经济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提升。”两河口镇党委副书记于航表示,为了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将多维度发展集体经济,全面推开村(社区)集体经济分红,让看得见的集体资产变成群众摸得着的红利,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走出一条强村富民的共赢之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9
(冉金鹭 记者 李全民)“今天是我们村集体经济第一次分红,我领到了200元。”10月24日,朝天区两河口镇大尖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举行分红大会,村民杨开洲在核对信息、签字确认后,将领到手的“分红金”揣进兜里,笑得合不拢嘴。据了解,当天共有1792名村民喜领“分红金”10万余元。今年以来,两河口镇大尖山村充分利用辖区内的溶洞资源,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全额控股的大尖山旅游开发公司,整合各类资金开发成龙秘境乡村旅游景点,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截至目前,集体经济收入28万余元。“本次分红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成龙秘境景点的部分收益以及笋用竹、食用菌等其他6个特色产业的村集体经济收益。”大尖山村负责人陈世龙介绍,分红不仅让村民们尝到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甜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参与村集体产业发展的热情,提高了村民参与村集体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了解,此次分红仅仅是两河口镇促进集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该镇立足镇域实际和村资源优势,多维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采取资产盘活型、资源盘活型、物业经济型、村企合作型、联合发展型等模式,盘活镇域内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打造了黄家村民宿集群,大力发展大尖山村笋用竹、赤松茸、中药材产业,开发成龙秘境乡村旅游景点等。同时,按照“党建引领、地域相邻、资源整合、产业相联、共建共享”的原则,引导大尖山村、黄柏村等4村以“乡村旅游”为纽带,打造了明皇洞——石板河乡村旅游带。2023年,全镇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2024年,全镇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60万元。“村集体经济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提升。”两河口镇党委副书记于航表示,为了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将多维度发展集体经济,全面推开村(社区)集体经济分红,让“看得见”的集体资产变成群众“摸得着”的红利,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走出一条强村富民的共赢之路。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8
(边强 康勇 记者 李全民)“一个土坑,几块木板搭着。脏、乱、差、恶臭难闻、苍蝇乱飞……”这是从前不少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如厕问题成为农村群众生活中的“难言之隐”,阻碍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也影响着群众生活品质的提高。金秋时节,走进九龙镇先锋村,房屋傍水而建,刷黑的柏油路四通八达,一幅景美人和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以前村庄全是烂泥路,根本走都走不进来。旱厕臭气熏天,一到夏天就蚊蝇乱飞。现在的环境跟以前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提及厕所改造的前后变化,村民们感慨万千。“我们以先锋村为试点,按照‘宜分则分、宜合则合,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探索‘一户一厕’‘多户一连’‘厕屋重修’的整改模式。”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先锋村“厕所革命”工作中,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按照“清底数、制计划、定标准、明措施、出方案”的基本思路,统筹推进改水、改厕和污水处理等工作。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小空间展示大文明。在厕所建设改造中,旺苍县充分考虑各村庄的差异性,按照“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管并重、注重长效”的工作原则,全面推广“三格式化粪池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今年以来,旺苍县牢固树立“小厕所、大民生”工作理念,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动群众、尊重民意”和“坚持建设质量、求好不求快”的原则,扎实推动农村厕所高标准“改”、规范化“建”、专业化“管”,切实让“厕改”成为惠民生、美乡村的基础性工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在城市,旺苍县通过充分利用驿站空间,增设免费饮水、图书借阅、医疗急救等特色服务,革命性提升了驿站综合功能和服务能力。“我们不断探索创新服务理念,深层挖掘城市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旺苍县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说,“比如公共卫生间,我们都引入了智慧公厕管理系统,严格落实‘一厕一洁、一厕一消’制度,提升老百姓的满意度。”近年来,旺苍县聚焦户外劳动者急难愁盼的问题,加强驿站建设,让众多户外劳动者拥有了自己的“专属空间”,也让温暖“触手可及”。截至目前,旺苍县驿站已完成建设20家,其中共建19家,自建1家并全部投入使用,同时,今年还计划新建25家驿站。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8
(曹琳 记者 李全民)金秋时节,青川县油橄榄迎来了大丰收。10月25日,走进青川县木鱼镇文武社区的油橄榄基地,放眼望去,一串串青红绿紫的油橄榄果,压弯了橄榄树的枝枝蔓蔓,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基地负责人谢均林正带领20余名工人采摘鲜果、装筐、运输。“今年是个丰收年!”谢均林望着自家一棵棵挂满果的油橄榄树,笑得合不拢嘴,“这个基地占地60余亩,通过精细化管理,今年产量预计是去年的两倍,每一亩就能多收入2000多元,真是一年比一年好啊。”青川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白龙江下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油橄榄最佳适生区。近年来,青川县按照“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深化加工、拓展品牌”的思路,采取“大园区+核心区”的建设模式,打造养马沟、左坝、白云观、吴家湾和幸福岛等丰产示范基地,建成油橄榄示范园6个。并依托四川农大、省林科院、市林科院、市油橄榄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技术支撑,常态化开展春、夏、秋、冬四季管护培训,为油橄榄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提供技术保障服务。据悉,青川县自1999年开始引种油橄榄,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油橄榄9.3万亩,丰产面积达3.8万亩,预计今年鲜果产量可达到5300吨,综合产值实现2亿元,惠及种植户21000余户,产区村民户均年增收平均可达3000元以上,助农增收效益显著,油橄榄产业已经成为该县农民产业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已经培育了东润林衣、青源林农等精深加工、包装龙头企业4家,建成‘产、供、销’一体化精深加工生产线,打造‘湖畔庄园’‘川橄’等多个橄榄油品牌,产品远销省内外,油橄榄已然成为青川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挑起了发展县域经济的大梁。”青川县林业局局长卢成建表示,下一步,该县将以“天府森林四库”建设为目标,以示范项目为抓手,全面推动油橄榄的产业提质增效,促推青川森林粮库高质量发展。(文/图:青川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菲菲)吹瓶、贴标、加盖、打码、装箱……在位于广元市昭化区工业园区的中纺粮油(广元)有限公司内,工人们在灌装生产线上忙个不停。  今年以来,昭化区聚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目标,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突破性发展生态养殖,高质量发展特色经作,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稳中向好。做优粮油生产  该区将粮食安全作为“一号工程”,紧紧围绕“稳定粮油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目标任务,聚焦“一袋米、一桶油”,积极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大力推进粮油产业全链发展。  该区深入推进“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建成水稻千亩高产展示片2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片1个,落实高产竞赛规模经营主体2个。  今年,该区农业喜迎大丰收:粮油作物播种总面积超59万亩,预计总产量达16.92万吨。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2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0.14万亩。  该区还持续推进“王家贡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增值,收获航天育种水稻材料1900余株。累计发展“王家贡米”8万余亩,预计优质稻谷总产量达4万吨、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  如今,全区主要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75%,昭化区粮食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该区获评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推进典型地区,并成功入围全国首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抓实畜禽产业  “咩……”走进该区磨滩镇百胜村,远远便传来清亮的羊叫声。广元市农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磨滩种羊养殖基地位于该村百安农业园区内,是全区第一个川中黑山羊扩繁场。  “除了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种羊资源和养殖技术外,基地还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务工。现已带动20余户农户实现就地就业,户均增收4万元左右。”该养殖基地相关负责人罗显亮介绍。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作为典型的盆周山区,该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稳定提升肉牛、肉羊产能,推动畜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变“闲”为“钱”,牛羊产业有“犇”头。该区累计新洽谈肉牛羊、土鸡产业项目25个,并加快推进华西牛繁育、肉牛屠宰加工、土鸡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等重大项目落实落地,不断提升畜禽自我保障能力和农产品附加值。  截至目前,全区出栏生猪50.7万头、肉牛0.89万头、肉羊6.16万只、家禽344.49万只。巩固特色产业  “今年,预计全区猕猴桃产量实现3.38万吨……”作为助农增收特色产业,多年来,该区加快推进猕猴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日前,在该区“紫云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暨招商引资会上,“紫云猕猴桃”全产业链合作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自此,近10家企业与该区在猕猴桃蒸馏酒研发生产、科技示范园建设、老旧园区改造提升、有机肥生产推广、鲜果购销等领域展开合作。  据了解,“紫云猕猴桃”不仅荣获国内首个猕猴桃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先后斩获“农交会金奖”“绿博会金奖”“国家A级绿色产品”等10余项国家级荣誉。  这个秋天,该区7万余亩猕猴桃迎来果实累累。在果香四溢里,不仅“甜”了舌尖,更“富”了口袋。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8
(王菲菲 记者 侯东)近日,四川省药监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公告(第1号)》,公告“茯苓·广元”通过“川产道地药材”品种认定。2020年7月,广元茯苓率先在全省启动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项目,位于昭化区的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华润三九现代中药制药有限公司,系统建立了茯苓的“三标准、五规范、二体系”,并通过省药监局等厅局的技术审评、现场核查、样品复核和综合评审,最终获批成为“川产道地药材”认定品种。昭化茯苓兼容性多糖、茯苓酸等单项指标全国排名第一,重达68公斤的单个茯苓被北京大学药学院博物馆收藏。据了解,“川产道地药材”品种的认定,从专业角度肯定了广元茯苓的出色品质,提升了广元茯苓在省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将有力助推广元茯苓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25
(王联羿 文/图)金秋十月,广元市朝天区鱼鳞村的乡间小路上,笑语晏晏的村民忙碌在收获的喜悦中。国机重装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一边忙着秋收,一边聊着2025新年“村晚”的“新点子”……产业丰、环境美、乡风淳、文化兴的新时代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引领着村民乐观向上谋发展的新风尚。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让乡村文化迸发新活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让乡村焕发生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2024年,作为国机集团定点帮扶朝天区牵头单位,国机重装与鱼鳞村一道,打出了一套“和·善之道”企业文化与“贡鱼”文化相融相促的“组合拳”,既守护了文化的“根”,又张开了发展的“翼”。鱼鳞村村貌“新风尚”迸发乡村“新活力”建立积分超市,定期评选优秀公益员、优秀村组干部、最美家庭、最美庭院、文明美德星、孝老爱亲星、兴业致富星,优秀村民代表们的家中立起了一块块“荣誉牌”。国机重装驻村工作队创新乡村振兴工作思路,组织开展了各类评先树优和积分奖励活动。如今,鱼鳞村形成了人人争先进、户户比文明的浓厚氛围,优秀村民代表们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带动村民们发展产业、美化庭院,争做文明鱼鳞村人。人人孝老爱亲、睦邻友好,家风好了,村风自然好了起来。据驻村工作队统计,每年“红白喜事”平均费用降低了60%,有效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评先树优“庆重阳”凝聚幸福“村力量”“出锅,上饺子咯!” 重阳节时分,随着一声吆喝,热气腾腾的饺子被端上餐桌,“饺子宴”正式开席。鱼鳞村老人们团团围坐,品尝着美味的饺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天,国机重装驻村工作队组建了一支由镇、村50余名村民组成的志愿团队,他们自发为鱼鳞村老人们提供体检服务、义诊服务、理发服务、传统文化演出、“饺子宴”等活动,现场热闹非凡。驻村工作队还为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了电热毯、保温瓶、烧水壶等慰问品400余件。活动中,92岁的高龄老人惠培贤感叹道:“刚刚免费把头发理了,现在做了个体检,医生说我各项指标都正常。”通过这次活动,提升了鱼鳞村老年人的幸福感,让村民切实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踏实、满足和温馨。村里99岁的高龄老人张明珍的孙子主动联系驻村工作队,他表示,如今,鱼鳞村在国机重装的帮扶下,正在建成温馨、和谐的美好家园,他呼吁在外工作的鱼鳞村各界人士,一同为家乡谋出路、助发展、献力量,携手助力鱼鳞村振兴发展。义诊服务“金字招牌”打出乡村知名度“舞龙灯”作为鱼鳞村一项古老的民间技艺,由古代社火中演变而来,将传统乐器、舞蹈融于一体,曾经在村内广为流传,村民世世代代用它来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为了擦亮这张“金字招牌”,国机重装驻村工作队通过与村里文化传承人和老艺人们深入沟通、精心谋划,组建了一支独具“鱼鳞村”特色的民间艺术团。舞龙灯如今,每到传统节日,这支民间艺术团就会自发聚在一起,传统文化展演接连上演,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提升了“贡鱼之乡”的知名度,为鱼鳞村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发展,有力增强了当地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也进一步加深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集聚共同建设家园、奔赴未来美好生活的力量。村“BA”打出和美“精气神”为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新风,国机重装驻村工作队组织开展了第二届鱼鳞村村“BA”,为乡村文明建设注入活力动力。这场国机重装和鱼鳞村青年“心连心”的篮球邀请赛,吸引了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他们专程回乡参加这场充满激情、活力四射的赛事。篮球已经远远超越了它本身的意义,它成功点燃了乡村青年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热血与激情。篮球邀请赛如今,一年一度的村“BA”已深深融入村里年轻人的生活,把村里青年紧紧地团结起来,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重新认识家乡,共同建设家乡。国机重装将“和·善之道”企业文化与鱼鳞村“贡鱼”文化有机融合,把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了鱼鳞村的乡村文化生活,有力提升了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进一步坚定了当地群众的乡土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巩固了根基、凝聚了人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25
(郭桂花 记者 侯东 文/图)10月23日,随着最后一块空地上的油菜籽下种完毕,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七组村民刘绍满坐在田坎上长舒一口气,10多亩的轮作地耕种终于全面结束。接下来,他和妻子将变身“小商家”,把家里秋收的黄豆、稻谷加工成酸水豆腐、米豆腐等农家特色食材售卖,体验勤劳致富的甘甜。“家里老人上了年纪,我们出门打工不现实,全靠种地、加工农产品增收,小产业风险小嘛,一年收入五六万块钱没问题!”今年54岁的刘绍满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家曾因病致贫,日子过得紧巴巴。2015年,刘绍满下定决心和妻子利用村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产业。几年摸爬滚打下来,刘绍满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已累计流转38亩撂荒地,除了种粮、种菜,每年还养殖黄羊100余只,带动季节性务工20人—30人。轮作地耕种和刘绍满一样因病致贫的龙潭乡四组杨绍田,如今房前屋后瓜果飘香、鸡鸭和鸣,夫妻俩也靠发展小家禽养殖和生态种植走上了致富路。他算了一笔账:“卖鸡、鸭、猪、菜籽油等得到的杂七杂八的收入加起来,一年可以增加10000元左右的收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利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树勋介绍道,刘绍满和杨绍田仅是利州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利州区加快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发展以“小家禽、小庭院、小手工、小作坊、小买卖”为主的“五小”产业增收路径,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为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注入新动力。截至目前,该区共引导脱贫群众发展“五小”产业537个,建设“五小”帮扶园1.5万个,“五小”产业逐渐成为该区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同时,利州区拓销路提升“五小”产业带动能力,统筹推进农副产品产供销全链条发展,探索构建“特色基地+网红带动+政策引导”区域直播电商产业新发展体系。目前,该区米豆腐、火烧馍、雪里红酸菜等10余款农家特色美食已实现线上销售,“五小”产业年销售额达380余万元,带动脱贫群众人均增收2000余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25
赵磊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李全民金秋十月,四川正值小麦、油菜播种时节,全省小春生产已全面展开。这两天广元市剑阁县组织开展小春生产现场会。督促指导镇、村、社早动员、早安排、早部署,抢抓小春播种有利时机,为来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小春生产现场会小春生产是来年农业生产的重要开端,播栽面积约占全年农作物面积的1/4,是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在剑阁县武连镇武五村,剑阁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的小春生产现场会上,技术人员正在为当地老百姓讲解选择优质品种、卡住高产播期、确定播种方式、药剂拌种、每亩用种数量、病虫草鼠防控、排除湿害等种植技术,并组织专业人员演示新型植保播种机如何操作以及机械的各种好处。剑阁县武连镇武五村党支部书记杨海荣说:“目前,我们村大春生产已经完成,收储完毕。今天,农业部门在我们村召开小春生产现场会很及时,我们今年种植小麦1500亩左右,接下来,我们要抓紧利好天气,加快播种进度,严格抓好春小麦播种工作推进时间节点,确保高质量完成粮食安全任务。”为确保小春播种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地农业部门提前筹划播种前期准备工作,周密部署,全力保障小麦种子、化肥、滴灌带等农资供应充足,随着小春播种工作陆续开展,农技人员也将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播种,做好田间管理,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服务。剑阁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绍南向记者介绍:“通过今天召开的全县小春生产现场会,让更多的种植农户了解了小麦、油菜种植技术。接下来,县农业农村局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到29个乡镇开展技术指导,为全年小春生产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据了解,2024年剑阁县计划种植小麦43.2万亩,油菜48.6万亩。目前已种植油菜43.74万亩,霜降过后,将全面掀起小麦种植高潮,预计在11月5号前全面完成种植任务。(剑阁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4
(张敏 周继坤 记者 李全民)十月深秋,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校场村山色开始斑斓,但山林间、地坡上还缤纷开着各色的野菊花等,天气晴好的时候,王运宏养殖的中蜂,依然“嗡嗡”叫着飞出飞进地采花、酿蜜,一片忙碌而繁盛的景象。从最初帮扶单位朝天区烟草专卖局送的一箱中蜂,繁衍至如今的150余箱中蜂,王运宏从事中蜂养殖已然近十个年头。这份“甜蜜”的事业,不仅让他还清了父亲患病时欠下的累累负债、供养两个孩子完成学业、顺利脱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鼓起了本村群众增收的口袋,让小小的蜜蜂成为乡村振兴的“蜜”方。“这都多亏了朝天区烟草专卖局十年如一日的持续帮扶和关心,不仅送蜂种、提供资金支持、全程进行技术指导,还帮助我们销售。”回顾十年养蜂历程,今年49岁的王运宏身穿防蜂服一边忙着采收最后一批秋蜜,一边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话语间,只见王运宏轻手轻脚地掀开蜂箱盖,仔细检查蜂巢中晶莹剔透的蜂蜜,抖蜂、采蜜、割蜜……伴随着娴熟利落又快速的一系列动作,浅棕色带着浓郁花香的黏稠蜂蜜呈线状被灌装进桶里密封起来,等待分装售卖。“我养殖的中蜂是本地土蜂种,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抗病性也强,能充分利用零星蜜源,采蜜范围广,采蜜效率高,每箱每年能产出约10斤的野生蜂蜜,今年取蜜量预计能达到1000斤以上,年产值近10万元。”王运宏介绍,校场村四围青山环绕、中间潜溪河川流而过,空气清新、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蜜源品类十分丰富,刺槐、杜鹃、七里香、野蔷薇、五倍子、板栗等山花名目繁多,而且各自带有独特的芬芳,使得最终酿成的蜂蜜成为名副其实的“百花蜜”,口感清甜香醇,深受顾客青睐。为做大做强中蜂养殖产业,在朝天区烟草专卖局的帮助下,2021年和2022年,王运宏还相继注册了“朝天区运宏土蜂养殖”个体工商户和“朝庄蜜颜”商标,对蜂蜜产品进行统一标准生产、包装、出售,从源头保证蜂蜜的质量。好生态酿好蜜,甜蜜产业助群众增收。校场村优良的生态,既为发展中蜂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也让蜂蜜的纯正与品质有了双重“保障”。据了解,在朝天区烟草专卖局的帮扶和王运宏带动下,校场村20余户群众陆续加入到中蜂养殖的行列中,养殖中蜂超过1000箱,户均年增收超过5000元。“养殖中蜂投资少、易管理、见效快、收益高;酿出来的蜂蜜浓度高、口感好、品质纯正,在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市场前景广阔。”朝天区烟草专卖局主要负责人赵东介绍,下一步,该局将和校场村两委同心携手,依托该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以中蜂养殖为突破口,在“土”上下功夫,在“特”上做文章,将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力争走出一条小蜜蜂拉动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供稿:朝天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4
(唐福升 记者 李全民)10月23日,记者从广元市旺苍县了解到,该县着力打造精品线路,丰富体验活动,全力优化文旅服务,利用旅游业带动更多的老百姓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据介绍,该县根据水青冈、五角枫、落叶松等红叶资源分布情况,精选出光头山、锦鸡咀、百宴崖等16个最佳观赏景点,打造“县城—国华镇—盐井河大峡谷、龙潭子大峡谷”等精品线路4条,并整合峡谷景观、红色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联合南江县光雾山景区等周边景区,推出“生态康养游”“健康养生游”等线路5条,为游客提供多元路线选择。推出“中国红·潮旺苍-2024旺苍红潮音乐荟”“热辣滚烫·越嗦越旺-2024旺苍全民嗦粉节”等5项特色子活动,并组织县内中小学生开展“红城少年红”青少年红色舞台剧,邀请非遗传承人、民俗文化传承人等在盐井河峡谷景区等4地巡回表演端公戏、舞狮等节目。同时,该县依托旺苍文旅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线上平台发布20余份旅游指南,联合景区、民宿、农家乐等经营主体推出吃住优惠、物品寄放、路况咨询等5类服务,并在县城区客运站、高速公路出口、景区等组织200余名旅游志愿者,提供引路带路、指导停车、特产推荐等咨询服务。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4
(郭桂花 记者 李全民)10月23日,随着最后一块空地上的油菜籽下种完毕,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七组刘绍满坐在田坎上长舒一口气,10多亩地的轮作地耕种终于全面结束。接下来,他和妻子将变身“小商家”,把家里秋收的黄豆、稻谷加工成酸水豆腐、米豆腐等农家特色食材售卖,体验勤劳致富的甘甜。“家里老人上了年纪,我们出门打工不现实,全靠种地、加工农产品增收,小产业风险小嘛,一年收入五六万块钱没问题!”今年54岁的刘绍满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家曾因病致贫,日子过得紧巴巴。2015年,刘绍满下定决心和妻子利用村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产业。几年摸爬滚打下来,没想到他还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已累计流转38亩撂荒地,除了种粮、种菜,每年还养殖黄羊100余只,带动季节性务工20—30人。和刘绍满一样因病致贫的龙潭乡四组杨绍田,如今房前屋后瓜果飘香、鸡鸭和鸣,夫妻俩也靠发展小家禽养殖和生态种植走上了致富路。他算了一账:“通过售卖鸡、鸭、猪、菜籽油等杂七杂八的加起来,一年可以增加万把块钱的收入,现在比以前来钱的路子多了很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利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树勋介绍,刘绍满和杨绍田仅是利州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利州区加快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发展以“小家禽、小庭院、小手工、小作坊、小买卖”为主的“五小”产业增收路径,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为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注入新动力。截至目前,该区共引导脱贫群众发展“五小”产业537个,建设“五小”帮扶园1.5万个,“五小”产业逐渐成为该区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同时,利州区拓销路提升“五小”产业带动能力,统筹推进农副产品产供销全链条发展,探索构建“特色基地+网红带动+政策引导”区域直播电商产业新发展体系。目前,该区米豆腐、火烧馍、雪里红酸菜等10余款农家特色美食已实现线上销售,“五小”产业年销售额达380余万元,带动脱贫群众人均增收2000余元。(利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4
(李霞 李小兰 记者 李全民)眼下,正值秋冬播种的好时节。广元市利州区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油菜集中育苗工作,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2024年度秋季油菜种植任务,让“高标准农田”变身为“致富增收田”,切实端稳端牢人民群众的“油瓶子”。10月29日一大早,阳光铺洒大地,走进荣山镇大荣现代农业粮油园区,机器轰鸣声响彻田野间,几台犁耕机正在地里铆足了劲往前“冲”,在农技员的指导下,十来个村民分工明确,忙着起苗、运苗、移栽等各项油菜移栽各项工作。“我们今天种的属于杂交油菜,采取的是育苗移栽的方式,窝距25至30公分,行距40至50公分,和传统的黄油菜相比,这种油菜抗病性强、产量高,传统的黄油菜产量亩产在100至200斤,这种油菜的亩产可达到400至500斤。”利州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杨生文告诉记者。作为一种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且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油菜一直是利州农户的首选种植作物,为提高群众油菜种植信心,今年荣山镇采用“集中育苗”的方式,培育黑油菜,同时邀请农业领域专家及经验丰富的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现场教学、示范操作等多样化方式,帮助种植户攻克技术难题,确保油菜育苗工作不误农时、不耽农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近年来,利州区扎实推进稻油轮作等模式,发挥油菜以油促粮优势,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病虫草害发生,减少农药用量,实现“粮油兼丰、以油促粮”。持续打造金灿灿的粮油园区,有效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为百姓拓宽致富增收的渠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敬萧菲 李霞  “起鱼咯!”初秋时节,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荞鱼村集体经济鱼塘迎来丰收,村民们沿着鱼塘两岸拉网捕捞, 一条条肥美的鱼儿在网中跳跃,现场一派丰收景象。  荞鱼村集体经济鱼塘建于2023年4月,通过向上争取资金150余万元,将沿河的10余亩灌木丛、河滩地等闲置土地进行整体改造,用于发展冷水鱼养殖和滨水休闲产业,去年9月鱼塘开工建设,今年4月实现蓄水,5月首批1万斤鱼苗成功投放。村民拉网捕鱼  “今天我们一共要捕捞4000多斤鱼,估计能卖8万多块钱,主要销往剑阁县等地。”据荞鱼村集体经济鱼塘负责人吴小虎介绍,该鱼塘解决了当地20多个村民季节性务工,后期他们将养殖一些市场价格比较高的黄辣丁、桂鱼、荞鱼等品种,预计实现收入10万余元。  如今,村里还对外引进业主将鱼塘的经营范围逐步从传统渔业养殖扩大到休闲垂钓和渔家乐项目,以进一步提升鱼塘的经济效益,丰富村里的旅游体验。曾经无人问津的河滩地,变成了村民增收的“潜力股”。  这样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村集体经济产业的发展上,更体现在村里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不放过每一寸可以利用的土地”,是荞鱼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去年9月,荞鱼村对全村的人口、土地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  “全村共有耕地1050亩,2023年之前撂荒地达到了550亩。”荞鱼村党支部书记陈合海说,如何将这550亩撂荒地盘活,成了村里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自去年9月开始,根据利州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荞鱼村对全村的闲置、废弃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全面整治和复垦,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种子、化肥、农药等政策支撑更多地倾向于种植大户,确保全村1000多亩耕地应种尽种。  在政策鼓励下,40多名村民与村里达成协议,对恢复出来的500多亩撂荒地进行代耕代种。该村村民王金善和家人一起代种了十多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这两天,栽种的玉米全部归仓,他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我们家自己种了七八亩地,代种了十几亩,今年收获玉米6000多斤、黄豆菜籽近3000斤、稻谷2000多斤,纯收入上万元不成问题。”王金善喜滋滋地说。玉米丰收  让每一寸土地应种尽种。如今,不论是土壤肥沃的河谷平地,还是丘陵山坡,在荞鱼村都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当地不断调整农业产业规划,引进新型农机具,引进专业大户、专合社等市场主体。截至今年8月底,全村农业生产机械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75%,全村粮食总产量300余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村集体经济资产达到108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0.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  近年来,利州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积极探索农村土地高效利用新路径,多措并举推进闲置土地代耕代种,推动荒地变良田,让“沉睡”的土地再焕生机,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源”动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4
刘旭 王馨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李全民10月21日,平均海拔1400米的大尖山村已有寒意,驻村第一书记苟亮忙着到赤松茸种植基地里查看赤松茸生长情况。“第一次在大棚里尝试种植赤松茸,难免担心!”说话间,苟亮就已经走进了大棚。大尖山村位于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自2021年以来,该村立足林地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并不断扩大规模,探索发展大棚种植,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村民种植赤松茸 王馨 摄壮规模  产业发展“蘑”力无限 走进赤松茸大棚,一片片白花花的菌丝“镶嵌”在黄土地里,蓄势待发。“再过半个多月,一枚枚红红的大球盖菇就会从土壤里探出头来。”苟亮介绍,这种菌菇叫“赤松茸”,个头大概7—9厘米、柄粗3—4厘米,吃起来肉质滑嫩、食味清香。据了解,赤松茸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有“素中之荤”的美誉。经测算,亩产量可达6000斤左右,亩产值3万余元。大尖山村因其海拔位置、地理环境等优势,一直都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近年来,该村采取“公司+联合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赤松茸林下种植。目前,种植赤松茸面积达60亩。为了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该村又积极发展大棚种植。“林下种植,一亩林地可以产出4000斤左右赤松茸,如果是大棚种植,一亩土地的产量可达6000斤左右。”苟亮算了一笔账,“相比林下种植,棚内种植赤松茸集约化高、温湿度可控,能实现赤松茸的错峰上市,卖个好价钱。”产业规模的壮大,带动了当地群众发展。“通过村集体带动,我自己也种了20亩左右,去年毛收入近3万元,效益还是相当可观的。”种植大户徐茂琳深有感触地说。强技术  多方指导“菇”舞人心种植赤松茸,技术是关键。“基料配方要合适、发酵要到位,播种时基料厚度要控制在18公分左右,点播的菌种和覆土的厚度也是关键,尤其是在冬天,要做好保暖……”说起种植技术,从什么都不懂到已是种植专家的徐茂琳说得头头是道。徐茂琳的技术成长,得益于专家的指导和培训。为提高赤松茸种植技术水平,大尖山村党总支组织种植大户们外出到贵阳、成都、眉山等地学习。定点帮扶单位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积极对接省农科院,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全方位线上线下把脉、指导、开方,让群众发展产业无后顾之忧。让苟亮记忆深刻的是前几天晚上,他路过大棚的时候去顺便查看赤松茸生长情况,发现大棚温度比平时稍微高点,他就立即与省农科院的专家联系。“省农科院专家考虑到大尖山村的温度、通风等实际情况,就线上远程指导我们在大棚侧边开了几个通风口。”在苟亮看来,虽然是一点小事,但是对于群众而言,却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近两年,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积累了不少种植经验。我还准备尝试种猴头菇、榆黄菇等多个品种。”徐茂琳介绍。扩销路  群众增收“钱”景可期“运输成本高,卖不出好价钱。”说起以前赤松茸销售状况,大尖山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韩金安头疼不已。为帮助种植户解决销路问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积极与成都两家企业对接,直接上门收购,实现“订单式”销售,既解决了销路问题,又保障了赤松茸的新鲜度。技术和销路问题解决了,群众发展产业信心更足了。“今年,我们新增了大棚种植,亩产量有望更高,加之运输成本降低,预计今年赤松茸产业可实现产值150余万元。”韩金安信心满满地说。小菌菇,大“钱”景。据了解,大尖山村通过集体经济发展赤松茸种植,不仅盘活了闲置林地资源,还增加了老百姓流转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三年多来,已累计带动100余人在“家门口”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1.1万余元,真正实现了“一地生多金”。“去年,从赤松茸下种到采收,我一直在基地里干活,100元一天,一年下来,少说也要挣个一万多元,还能就近照顾家里,非常满意。”村民杨开智对家门口的赤松茸产业充满了期待,“自己也准备种植一点,增加一些收入。”深秋的大尖山层林尽染,远远望去,一个个赤松茸大棚错落有致,镶嵌在起起伏伏的山坡上,孕育着收获的希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3
(侯宏佩 赵飞 记者 李全民)近年来,苍溪县始终将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来抓,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切实给广大村民创造一个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美丽宜居的环境。精准规划,惠及多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将月山乡烟峰山村、花冠村2个村115户纳入2024年农村厕所革命建设项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建设目标、改厕标准、实施流程、完成时限等,按照“有序推进、整体提升、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工作方法,致力通过户厕新(改)建,实现全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户厕改造设施合格率95%以上。精细改造,有序推进。由烟峰山村委组织“一事一议”委托农村工匠进行建设,并委托第三方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因户施策,规范施工。每户落实一名“改厕明白人”,逐户进行督查指导,确保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好一户。截至目前,召开项目工作推进会2次,开展督导检查12次,完成新(改)建45户,预计11月上旬完成全部项目建设内容。精确管理,美丽实效。严格进行后续管理,建立乡、村、农户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村民的管护作用。对以往实施改厕户问题进行整改“回头看”,保证旧问题解决,防止新问题发生。同时将“厕所革命”建设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全方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舒适度。(供稿:苍溪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2
(郭桂花 记者 李全民)清洗、压碎、碾磨、压榨、分离,颗颗饱满的橄榄果经过一系列工序变成金黄色的橄榄油缓缓流出。从10月中旬开始,广元市利州区油橄榄精深加工企业全面开榨,通过就近收购、临省采购等形式,预计今年累计加工油橄榄鲜果约1500吨,加工产值突破3200万元。近年来,利州区以“兴林富民”为目标,依托优良生态资源,深挖丰富林地潜力,大力发展油橄榄产业,向森林要“粮食”,加速推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全力打造“天府森林粮库”利州样板。截至目前,该区累计建成油橄榄万亩园区1个,发展油橄榄3.6万亩,油橄榄鲜果年产量突破1000吨,培育油橄榄精深加工企业4家,建成“产、供、销”一体化精深加工生产线,近50个系列产品远销省内外。(供稿:利州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