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王世良 王礼明 记者 何勤华)7月7日,会东县铁柳镇可河村的芒果已逐渐成熟,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村里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可河村位于鲹鱼河下游河谷,光照充足,水源充沛。近年来,可河村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种植以红贵妃为主的早熟芒果,打出了一张漂亮的“时间差”牌,抢占了早熟芒果的市场先机,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增收的产业发展路。分拣芒果  “我来可河这里收芒果已经三年了,这个地方的芒果品质很好,销路很不错,每年海南的芒果一结束正好这个地方的芒果就成熟了。”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芒果收购商王洪军边挑选芒果边说。  “目前可河村芒果总的种植面积6000余亩,一年的产量在二三百万公斤,产值超千万元。”铁柳镇可河村村委会村文书张琪川说,可河村村两委立足芒果种植技术,加大培训力度,芒果品质一年比一年好。  截至目前,在可河村的带动下,铁柳镇已发展芒果近1.6万亩,60%左右挂果投产,成为该镇重要的特色致富产业。  铁柳镇可河村果农汪富荣看着满园的芒果,开心地说:“从种芒果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  铁柳镇党委书记王宗海说,下一步,铁柳镇将系统规划可河村、上进村、花山村万亩芒果为主的金沙江特色农业产业带,打造沿江亚热带特色果蔬产业区,让乡村振兴道路更开阔。  近年来,会东县依托优势农业资源,突出主导产业优势,建点、连线、成片发展经果林木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已相继建成了1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3
  (记者 何勤华)7月11日,记者行走在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区,一砖一瓦,一物一景,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情怀。  大石板社区位于邛海南岸,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过去街上旅店、马店、茶馆、商铺一应俱全。去年以来,当地以村落原貌为核心,通过修旧如旧、翻新如旧等建筑手法,引入客栈、民宿,让古村里沉睡的老宅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绿树成荫,鲜花簇拥的大石板民宿 佘钢 摄  “我们家已经至少有六代人在这里生活了。”居民王茂强今年75岁,他说,虽然这里临近邛海,地理位置很好,但在2019年以前,这里的房屋大多都是陈旧破败的土坯房。  2019年底,通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原西昌市海南乡撤销,设立海南街道办。海南街道办将钟楼村、核桃村、民主村,合并为幅员38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的大石板社区。当地村民将闲置房屋用来开民宿,或者租出去收租金,大大提高了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腰包也越来越鼓。  3年前,曾在沿海工作10年的陈笑羽不经意间来到大石板古村,她租下一栋土坯房,经过加固改造,变成了一栋精致的民宿,如今,10个客房基本每天都是客满。  大石板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龙头,引进多家知名民宿品牌,在设计中,融入了当地独特的土坯房文化、茶马文化,展现乡村古朴风貌,为来往游客提供融入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沉浸式、个性化体验。“古村落+新民宿”已经唤醒了这个沉睡的古村落,盘活了原来的旧民居。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此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如今,社区实现年财产性收入300余万元、经营性收入1300余万元、工资性收入150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  大石板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尹俊说,目前,大石板社区建成不同档次民宿、客栈232家,全村415户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3万余元,年增长48%。  西昌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腾云说,大石板古村已成为西昌市乃至凉山州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3
(记者 何勤华)7月7日,刚放暑假的小学生李艺和家人来到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彝海结盟纪念馆,开启了在凉山的暑期红色之旅。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彝海景区共接待游客4.8万人次,较2020年同比上涨64%。  凉山是一片饱含红色基因、富有革命传统的热土,红色文化厚重。近年来,凉山州全力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长征丰碑·团结之旅”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凉山州的会理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冕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彝海结盟纪念馆、红色冕宁纪念馆4家革命文物主题纪念馆年均接待游客71万人次。图为游客参观游览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彝海结盟纪念馆。记者 王云 摄(资料图)依托红色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  6月29日,参加长征精神凉山论坛的代表来到彝海村实地考察。车辆驶入彝海结盟新寨,一条条通达家门的道路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一幢幢彝寨新居错落有致,黑红黄三色彝文化点缀出村庄的质朴。紧邻“彝海结盟”地的彝海村,曾经因为交通等方面的原因,村民生活艰辛。2019年,彝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当地村民积极投入到文旅产业中,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走上了致富路。  1935年5月3日至30日,红军长征过凉山,历时28天,行军800余公里,途经会理、冕宁等九县一市,经历了“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彝海结盟”等重大事件,其中,彝海结盟谱写了民族团结佳话。  沙马依姑是彝海结盟仪式主持人沙马尔各的孙子,也是纪念馆的讲解员。从最早只有一处遗址,到纪念碑、纪念馆相继落成,新寨打造,沙马依姑亲历了彝海结盟地近年来的变迁。  近年来,彝海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构建起“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引领群众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彝海村村民马嘿列哈说,打造景区时,他在景区建设工地上务工,现在旅游发展起来了,他扩大了家里的土豆、玉米、土鸡等种养产业,因为游客除了参观游览,对土特产的需求也很多。“新寨打造以后,村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游客来了可以在这边居住,品尝彝族美食,村民的收入因为红色旅游而提高。”彝海村党支部书记果基达光说。串联红色景区 编制精品线路  6月23日,越西红军长征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该纪念馆是越西县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基地。纪念馆位于越西县越城镇,是凉山州五个红色旅游城镇之一。  “开馆至今,已经接待了1万余人次前来参观。”7月8日,越西红军长征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凉山以红军长征过凉山路线为区域布局,编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九县一市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结合凉山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开展“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现状普查,开发推出长征系列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以西昌为中心、中央红军主力过凉山的红色旅游路线为主线,红九军团过凉山和泸沽分兵奔袭大树堡两条红色旅游路线为支线,串联皎平渡、会理会议纪念地、彝海结盟纪念地三大红色旅游景区及西昌市礼州镇、冕宁县城厢镇、会理县城关镇和通安镇、越西县越城镇五个红色旅游城镇。  近年来,凉山以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打造国内知名、民族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与民族团结教育旅游目的地,推出“长征丰碑·团结之旅”红色旅游品牌,使红色旅游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动能。  7月8日,成都游客孙佳明已是第二次来彝海村二组的“结盟农庄”旅游,当地的烤乳猪、酸菜洋芋很有特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农家乐的老板说,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可以接待150人左右,一天的收入就近万元,遇到节假日,还要提前预订。“这都是因为我们紧邻彝海结盟这个红色文化遗址,才有这么多游客顺道来消费。”  今年端午节期间,凉山州的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成为众多游客的选择。其中,冕宁彝海景区、会理会议纪念地等较去年同期接待人数都大幅增加,共接待游客63万多人次,旅游综合消费总收入7.087亿元。完善服务功能 创建旅游品牌  近日,凉山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VR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课程。在直观、逼真、生动、形象的三维场景构造的虚拟环境中,课程通过交互的方式体验历史场景。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凉山州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凉山州将树立“旅游+”发展理念,推动红色旅游创新发展。  “会理会议纪念地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资源实体体量巨大,发展前景可观。”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杨胜光说,会理会议纪念地于2019年3月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机结合,是资源品质极高的长征文化体验及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今年以来,纪念地迎来游客37.93万人次,同比增长8%。纪念地正在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区域建设,丰富景区内红色文化内涵,今后将形成游客群体覆盖面广、经济效益高的立体型红色文旅产业链。  凉山州正推进红色资源景观化,推动创建国家A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旅游品牌,至2023年,力争再创2个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此外,凉山还将配合国家、省建设以长征为主题的国家文化公园四川凉山示范段,开展红色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更好发挥革命文物资源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作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    “我很激动,没想到会获得这么高的荣誉。这将鞭策我今后更加努力地为人民服务!”6月29日,正在北京准备接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表彰的凉山州喜德县红莫镇特火村第一书记刘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2015年8月,受组织委派,刘骥到喜德县红莫镇瓦西村任第一书记,开展精准帮扶工作。2个月后,她又被调整到特火村担任第一书记。特火村海拔在2100米至3100米之间,是典型的山区彝族聚居村,全村370户1499人中,精准识别贫困建卡人口90户432人。刘骥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都是土坯房,山高人穷……”  “作为一名村书记,首要职责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什么样的产业适合当地的发展,可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这些问题成了刘骥日思夜想的大事。根据当地海拔、气候条件以及土地资源丰富的情况,刘骥和村干部们决定推广种植花椒、核桃等农作物,并养殖牲畜。  特火村的产业推广起初并不顺利。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刘骥耐心入户做工作,消除村民顾虑。如今,该村集体经济已建成标准化羊圈10个、猪圈500平方米,种植核桃达3000亩;入股红莫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葡萄大棚基地,新建成生猪代养场6个,带动了150户困户。2017年底,特火村整村退出贫困。  就在特火村整村退出贫困之际,刘骥却因为长期在海拔3000米的高山上乘摩托入户工作,两个膝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长期的熬夜工作,也让她的生物钟完全打乱,长期遭受失眠折磨。  回想起曾经的工作经历,刘骥表示:“作为一名党员,我愿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以自己的‘辛苦程度’换取乡亲们的‘幸福指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6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 文/图)7月1日,庆祝建党百年的庄严神圣时刻,会理农业农村局干部职工按局机关党委(党组)要求,赶早在局视频会议室集体收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盛况。全体参会人员严格执行统一着装和遵守会风会纪的新规定,整个会场纪律俨然、气氛庄严。农业农村局集体收视建党100周年大会盛况    重温建党百年辉煌路,参会的全体党员干部备受激励。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奋斗简史、中国共产党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以史鉴今等一系列纲领性综述走心入脑,为农业农村系统干部职工走好当下路、做好当下事给出了光明指引。收视结束后,局主要领导作了心得体会分享,同时专题学习了近代历届国家领导人在建党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髓和《中国共产党简史》,并对局机关党委(党组)、各支部深入推进学习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作出安排部署。    启航新时代振兴乡村新征程,会理农业农村系统闻令而动。    抓政治思想建设、抓党管意识形态一直在路上。会理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党组)认真开展“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推动学习领悟不断走深、实践实干不断走实。局党委(党组)班子成员结合学习实践前后撰写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史学习心 得体会100余篇,在省级主流媒体公开发表开展党史学习的理论文章3篇,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抓能力作风建设,推动“学党史,践初心,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按照局党组统一部署,局机关各支部、各业务站科股室等结合自身业务工作职责和“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清单,5-6月期间狠抓防火防汛安全工作的同时不误主责主业、不误便民服务“窗口”工作,全县重大农业项目建设、“非瘟”疫情防控等重点民生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由农业农村局重点牵头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创建工作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全县石榴、芒果、柑橘、烤烟、生猪、黑山羊等特色优势种养产业初具规模,绿色植保防控、生态栽培、测土配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种养循环等现代农业新科技正在源源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持续绿化的荒山头及闲余地切实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现代农业园区绿色发展正在呈现生态反哺的良好趋势,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资源等正在加快变现,农旅融合发展、多产融合发展方兴未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致富成为一种新趋势、新主流。“长江十年禁渔禁捕”管控、渔业增殖放流成效彰显,重点保护的天然水域出现了“鱼洄游”、水清岸绿的可喜景象。重点打造的黎溪大海子景点(人工湿地)、彰冠镇古桥村田园综合体3A级景区及石榴园区展示中心旅游打卡地等,逐渐呈现野生动物迁入、动植物品种名录增多的大好趋势。下一步,县农业农村局将持续发力、聚焦聚力做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自然生态反哺造福人民造福后代”这件大实事大好事。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在凉山州喜德县,通过“企业+大户+集体经济+脱贫户+保险”模式的推行,这里的脱贫户养猪养出了新花样、新气象。视频连线介绍猪场内情况。    智能养猪  近日,记者来到喜德县冕山洛发种养循环农业园区。智能养猪,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只见半山坡上,一排排白色圈舍梯次排开;不远处,一片片果林枝繁叶茂。  “这里是洛发生猪扩繁场,也是整个园区的核心所在,去年初正式投用。”四川铁骑力士公司猪业事业部凉山区域公司总经理刘寅少说,扩繁场占地350余亩,由喜德县统筹涉农财政资金、佛山援建资金、公司自筹资金、脱贫村及脱贫户入股资金共3.3亿元建成,以每年1000万元的费用租赁给铁骑力士公司具体管理经营。如今,该扩繁场常年存栏能繁母猪1.5万头,可年产仔猪30万头,占喜德全县仔猪供应总量的80%以上。  “传统猪舍一个人最多可照顾36头母猪,但我们采取智能养猪,一个人可照顾264头母猪。”刘寅少说,人工的减少,在节本增效的同时,还可有效降低疫病的发生。    利益共享  除了生态养猪,值得一提的还有这里的利益联结机制。  以扩繁场为核心,喜德全县建起了83个标准化生猪代养场。“我们全县83个代养场所有的猪苗都源于这个扩繁场。”刘寅少告诉记者,扩繁场出生的小猪,在场内待满21天以后,即被分发到每个代养场。铁骑力士为代养场提供猪苗、物料和技术服务,县政府则协调金融机构,为养殖大户建场提供支持。  为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喜德县政府对新建的代养场给予补贴支持。同时,又以政府贴息的方式,协调金融机构帮助脱贫户贷款入股代养场。保险费用方面,政府也给予一定补贴。  44岁的吉克阿宏,是喜德县两河口镇波振村生猪代养场的负责人。其代养场于2018年建成投用,存栏生猪约1200头。代养场总投资200多万元,其中政府贴补了97.6万元,村里12户脱贫户每户贷款5万元入股,他自己建场花了五六十万元。  “每年我都与铁骑力士签订收购合同,他们承诺无重大疫情风险,无重大市场风险,无重大资金压力,收购价格稳定。”吉克阿宏说,铁骑力士按照每头生猪保底150元的代养费回收,如果行情好,收购价还会随行就市。  去年,吉克阿宏代养生猪赚到了20余万元的纯收入,他还给12户脱贫户以及波振村村集体进行了分红。  目前,喜德县83个代养场已吸纳了1135户脱贫户入股分红。去年,脱贫村、脱贫户累计分红685万多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