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吴森 川经瞭望记者 李国富5月29日,“全民互动·乐趣端午”民俗体验和非遗展演活动在南充市高坪区嘉陵江缤纷水岸湿地公园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作为2025年四川省“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文化活动的配套活动之一,将持续至 6 月2日,涵盖民俗活动体验和非遗展演两大板块,为市民和游客奉上了一场端午假期民俗文化活动盛宴。龙舟竞渡活动伊始,上午9时,空中速降、水上救援等特色项目率先亮相,在江面进行水上巡游,精彩表演瞬间吸引众多目光,为活动预热。随着第一声鼓槌如惊雷落下,嘉陵江城区段沸腾起来。4支进入决赛的龙舟代表队在铿锵有力的鼓点声中蓄势待发,在宽阔的江面上展开激烈角逐。选手们齐声呐喊,飞桨逐浪,龙舟如离弦之箭疾驰,雪白浪花翻涌,上演了一场场扣人心弦的龙舟竞渡。龙舟赛后,抢鸭子这一备受期待的端午传统活动接力上演,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岸边观众欢呼不断。桨板比赛与此同时,江岸也热闹非凡。川剧变脸、皮影、川北大木偶等演出轮番登场,让观众大饱眼福。包粽子、手工编织五彩绳、手工缫丝投壶等传统活动区以及南充非遗体验区依次排开,100组家庭和国际友人共同参与其中。游客们亲手制作传统美食、编织祈福饰品、体验古代游戏,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端午文化的独特魅力,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抢鸭子现场“第一次参加这样丰富的端午活动,不仅看到了精彩的龙舟赛,还体验了包粽子,带着孩子学习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有意义!”市民张女士兴奋地说。仪陇县剪纸传承人向游客展示剪纸作品此次活动通过传统民俗与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视觉与体验的盛宴,更让端午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进一步增强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传统节日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30
(古良驹 文/图)5月29日,四川省“百舟竞渡迎端午”眉山青神分会场活动在青神县举行。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的20支龙舟队伍、数千名观众及媒体共同参与,在岷江之上演绎了一场传统民俗与现代活力交织的文化盛宴。上午9时许,20支参赛队伍依次亮相,包括青竹街道、瑞峰镇等本地代表队,以及四川红十字应急中心等跨区域队伍。比赛采用预赛、半决赛、排位赛赛制。经过激烈角逐,岷江产投岷江发展国企龙舟队夺得第一名,青神县住建系统龙舟队获得第二名,来自成都的晟前行龙舟队获得第三名。赛事间隙,青神传统民俗“抢鸭子”将气氛推向高潮。40名龙舟选手代表纷纷跃入岷江,追逐漂浮的鸭子。随着裁判发令,选手们劈波斩浪,鸭子惊慌逃窜,岸上观众笑声不断。活动中,工作人员分批次投放鸭子,既保留了民俗趣味,又通过安保措施确保活动的安全。活动现场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文化传承的契机。青神作为第一代蜀王蚕丛故里、东坡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拥有1500年历史底蕴。青神不仅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椪柑之乡”,更依托岷江水域形成了10万亩的青神湖与汉阳湖,为龙舟赛事提供了绝佳的场地。活动现场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龙舟文化,青神县每年定期举办龙舟技艺传承班,2024年与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开展产教融合,组建成艺大学龙舟男、女队,为龙舟运动注入新鲜血液;将龙舟文化与东坡文化有机结合,开发“龙舟+研学”等新型体验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龙舟文化活动。通过一系列系统化保护和创新性发展举措,青神龙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30
(记者 程强 文/图)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现精神文明建设新气象,5月29日,雅安市2025年“我们的节日·端午”暨名山区“浓情端午 ‘粽’享快乐”主题活动在名山区甘露坊步行街旱喷广场举办。活动由中共雅安市委宣传部、雅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中共雅安市名山区委宣传部、雅安市名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承办,以“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为主线,通过文艺展演、民俗体验、惠民展销等形式,打造了一场传承文化、凝聚民心、促进发展的端午盛宴。活动现场活动在歌舞《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启幕,欢歌曼舞生动传递了劳作与丰收的喜悦,点燃现场氛围。随后,情景剧、茶舞茶技、少儿朗诵等节目轮番登场,精彩纷呈,既展示茶乡魅力,又弘扬家国情怀。在民族舞蹈《粽香情》中,演员身背艾草,手持香粽,再现传统祈福场景,让观众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少年合唱《南北歌谣颂端阳》以充满诗意的童声,娓娓道来端午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活动现场还设置了趣味游园项目,钓粽子、打五毒、配香囊、投壶、夹红豆、粽叶祈“浮”等互动体验吸引了大批群众踊跃参与,欢声笑语不断。全区各支志愿服务队同步开展义诊、政策宣传、法律帮扶等特色志愿服务。惠民展销方面,政府发放消费券,10家农特产品商家进行集中展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30
●对新认定为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项目奖补;对新认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重点村的,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项目奖补  ●鼓励乡村旅游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评审职称,明确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可以申报高级职称  (记者 吴梦琳)5月20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支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下称《政策》),围绕资金保障、市场主体培育、产品开发、品牌培育、人才建设等多个维度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并首次以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等多个档次资金奖补支持乡村旅游品牌打造。  《政策》包含11项主要内容,除支持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培育,还包括加强乡村旅游项目资金保障、拓宽乡村旅游项目投融资渠道、支持乡村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支持盘活闲置资产发展乡村旅游、支持复合利用土地建设临时旅游设施、支持乡村旅游项目用地保障、支持乡村旅游市场主体培育、支持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开发、支持推动乡村民宿健康发展、支持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近日,记者采访了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对该政策进行了解读。在要素保障和产业发展上给予支持  《政策》是在乡村旅游面临更加多元化和特色化需求的背景下出台的。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旅游是四川的优势和特色。经过多年发展,乡村旅游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4年,全省开发乡村旅游景点1400多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有540多家,占全省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56%以上。  《政策》在亟待解决的要素保障和产业发展两大方面给予支持。在要素保障方面,涉及资金保障、项目建设和用地保障。鼓励各地跨行业跨部门在合规前提下整合使用财政资金,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探索设立文旅商贸投资引导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资金保障上,将进一步支持和推进‘农商文旅体教康’融合发展。”上述负责人说。  产业发展则涵盖主体培育、人才建设、品牌培育、产品开发等。备受关注的是,四川首次明确将通过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新认定为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项目奖补;对新认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重点村的,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项目奖补。支持复合利用土地建设临时旅游设施  土地保障历来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大刚性问题。《政策》以“应保尽保”解决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和建设的用地问题。  其中,纳入省级重大项目用地清单的单独选址乡村旅游项目用地,所需计划指标应保尽保。对原深度贫困县、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过渡期内,每县每年安排计划指标600亩,专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求。  针对正在成为乡村旅游新风潮的露营地、自驾营地,《政策》提出支持复合利用土地建设临时旅游设施,针对文旅项目中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利用未利用地建设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的,利用矿山修复后的土地发展旅游产业或建设非永久性附属设施的,明确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可以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原地类管理。同时,鼓励依法盘活利用农民住房和闲置旧厂房、仓库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和运营需要一定时间和周期,这样的政策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投资者信心。  乡村民宿能有效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已成为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要动能。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川乡村民宿总数超过2.3万家,主要分布在成都周边、川西北、攀西等地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特别把支持乡村民宿健康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利用农村住房或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的民宿,实行部门联合监管审批制度,多部门共同为符合条件的民宿依法审批发放相关证照。  在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四川省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鼓励乡村旅游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评审职称,明确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可以申报高级职称,推动乡村旅游人才队伍专业化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5-05-30
(记者 吴梦琳)端午假期将至,多个平台发布假期出游趋势报告,四川多种玩法登上热门榜单。  “去哪儿”数据显示,端午旅游市场呈现出短途游主导、民俗体验升温、时令美食驱动等特点。根据平台的车票预约数据,端午假期“2小时高铁圈”是旅客出游的主要范围,川渝等区域的中短途线路成为热门选择,成都—乐山线路预订火热。从酒店数据来看,成都继续上榜端午假期热门目的地前五。  “飞猪”发布的数据显示,端午假期,赛龙舟、包粽子等特色民俗体验游热度同比增长105%。此外,“飞猪”平台端午假期的租车预订量同比增长47%,成都是租车自驾游热门区域。  当“六一”国际儿童节遇上端午节,双节同庆带热亲子游市场。  “途牛”平台发布的端午出游趋势预测数据显示,成都登上全国自驾游热门目的地、高铁游热门目的地、亲子家庭出游热门目的地等多个榜单,尤其是民俗体验、文博场馆、自然探索等主题的旅游产品预订尤为火爆。  “马蜂窝”平台的数据显示,亲子游在端午节提前迎来小高潮,拥抱自然、乐园撒欢等成为亲子家庭的热门选择;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上榜全国亲子游热门景区,成都上榜热门目的地前五。该平台数据还显示,端午假期川西自驾热度涨幅高达250%。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5-05-30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周松林 冯金 文/图)5月28日,四川省华蓥市溪口镇与相邻的重庆市合川区三汇镇10余个村(社区)1000余名群众齐聚一堂,开展包粽子比赛,在欢乐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5月28日,华蓥市溪口镇举办的川渝边界村村民包粽子比赛现场,一位村民在参加包粽子比赛。5月28日,华蓥市溪口镇举办的川渝边界村村民包粽子比赛现场,村民在参加包粽子比赛。5月28日,华蓥市溪口镇举办的川渝边界村村民包粽子比赛现场,工作人员在发放包粽子的原材料。5月28日,华蓥市溪口镇举办的川渝边界村村民包粽子比赛现场。5月28日,华蓥市溪口镇举办的川渝边界村村民包粽子比赛现场,村民在展示自己包好的粽子。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5-05-29
当锄头镰刀变身时尚单品,竹编簸箕走上T台……5月2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村T走秀”,在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镇林埂村精彩上演。这场融合三苏文化与农耕记忆的时尚秀,不仅为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和端午节增添了节日氛围,更展现了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新气象。5月28日,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镇林埂村村T秀精彩上演。侯建明摄走秀现场,村民们将农具变配饰、把生活用品当道具,自信演绎乡村时尚。二八杠自行车、扎染服饰等特色元素轮番亮相,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和孩子一起排练一周,虽然紧张但特别有意义。”村民刘洪刚说。活动现场,像他这样的亲子组合不在少数。万小培村民感慨:“没想到我们农民也能在T台上走出国际范儿。”据村党委书记王从流介绍,活动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同时促进亲子交流。村民们通过T台走秀,与孩子共度难忘亲子时光。侯建明摄活动还设置了非遗体验区,漆扇绘制、三苏糖画等传统技艺吸引200余名村民参与。非遗展销区内,三苏龙眼酥等特色美食和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为乡村文化增添一抹亮丽色彩。活动现场,非遗展销区热闹非凡。侯建明摄“这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活动主办方表示,未来将继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更多特色文旅项目,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乡村焕发新活力。(供稿:东坡区委宣传部王煦 李鹊会)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29
(李潇 秋石)5月28日,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大佛景区·乐山市苏稽新区“兴区一号”工程工作专题会召开,乐山市市中区委书记、乐山大佛文物保护(景区)党工委书记、苏稽发展建设党工委书记左小林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乐山市市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华东,乐山大佛文物保护(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马令,市中区委副书记徐俊秀,苏稽发展建设党工委专职副书记董利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三区”文旅工作推进情况,安排下一步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文旅产业发展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全区上下要把文旅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深挖特色资源,释放发展动能,转化比较优势,努力把发展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彩。要提高政治站位,研究吃透政策措施,用足用好扶持政策,以国际化、产业化的思维,与时俱进地发展更多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要加快培育产业,重点构建以文旅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有效激发文旅市场的消费潜力。要坚持融合发展,促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双向赋能,深入挖掘千年文化脉络,大力发展演艺经济、赛事经济,把乐山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要夯实项目支撑,深入开展“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质量更优”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把优秀当作习惯、把完美作为标准,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加快景区景点扩容提质,加强城市宣传营销,持续性推出“引爆点”,凝心聚力推动“兴区一号”工程取得更大成效。     乐山市市中区领导陈洪波、朱丹、杨冠中等“三区”县级领导,“三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29
(意貌)乐山市五通桥区,因盐而生,因盐而兴。  5月29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将授予五通桥“中国麻辣烫发源地”称号。自此,“盐”续千年的五通桥有了新的文化注脚。  五通桥还是“川派龙舟”发源地,同样与盐有关。全国唯一以井盐文化为主题的龙舟会仍在上演——5月30日,五通桥区第22届龙舟文化展演活动将擂鼓开赛。  “盐”续千年,桥通五洲。行走五通桥,每一寸土地都烙印着盐业文明的基因,每一处遗址都诉说着盐与城的壮阔史诗。从“工业强区”到“文化强区”,五通桥将重点围绕擦亮“千年盐城”“美丽小西湖”“中国麻辣烫发源地”3张名片,攻坚实施“两街”“两厂”“两镇”建设,推动“强工业到强文旅”的发展,用文化铸魂,持续焕新城市面貌,不断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五通桥“小西湖”全景。章綦 摄溯源文脉千年盐城的“文化基因”  五通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蜀郡太守李冰在四川凿开第一口盐井起,盐业文明便与五通桥相伴相生。在2000多年的盐业文明浸润下,五通桥孕育出灿烂的“文化基因”,盐商文化、码头文化、美食文化、书画文化等在这里汇聚,形成“有盐有味”、独具特色的五通桥文化,催生了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侯氏碱法”,见证着五通桥在民族化学工业史上浓墨重彩的贡献。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是五通桥的生态底色。五通桥素有“小西湖”美誉,清代诗人李嗣沆盛赞:“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著名画家丰子恺赞曰:“且喜蜀中风景好,桥滩春色似杭州”。五通桥悠久的盐业文化也催生了“麻辣鲜香”的“牛华麻辣烫”。如今,“牛华麻辣烫”作为知名美食品牌,已成为五通桥特色文化符号之一。  从明清繁盛的“犍乐盐场”,到民族盐化工业发轫的“新塘沽”,经济体制改革浪潮中崛起的西南第一家上市公司“川盐化”,再到如今晶硅光伏、绿色化工两大千亿产业集群集聚成势,五通桥的历史就是一部生生不息的盐业史、一部包容开放的工业史。将“文化基因”融入文旅发展,五通桥整合盐业文化、美食IP、非遗民俗等资源,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让“千年盐城”文化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传得更开。“新塘沽”永利川厂工业遗址。 章綦 摄传承文脉文化地标焕新升级  4月27日,五通桥盐文化博物馆发出第一份捐赠证书,并将见证民族工业传奇的旧物收入馆中。“侯氏碱法”创始人侯德榜的长孙侯盛锽将爷爷曾使用过的两副手套、博士论文《铁盐鞣革》、签名书籍、名片赠予五通桥盐文化博物馆。  作为五通桥重点打造的文旅产业核心IP,盐文化博物馆通过科学规划和巧妙布局,全面展示五通桥盐业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展览内容涵盖盐的起源、分布、考古发现、井盐开采技术、制盐工艺等多个方面,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盐文化的深厚底蕴。”五通桥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盐文化博物馆还设置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体验传统制盐技艺,感受“千年盐城”的独特魅力。  沉淀着盐业文化历史的古街区也迎来焕新。紧扣“‘盐’续千年 桥通五洲”文化内核,五通桥加快推进宝庆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修复古街、古码头、盐工仓及历史文化建筑,通过改造老街风貌、挖掘盐文化基因、打造特色美食街区等行动,焕新城市面貌。  “虽然整体格局没怎么变,但每个屋檐都精致了几分。”李师傅的店铺正处于宝庆街建筑风貌改造区内,对此感受颇深。改造工程基于原有的结构进行精细化的设计和施工,总体上没有改变街区原有的格局。这种“修旧如旧”的微改造策略,既保留了明清建筑群落基底,又兼顾不同时期历史风貌,使其成为具有多元个性的特色风貌街区,将五通桥的历史人文活化为可体验的生活场景。  在盐文化博物馆看“行走的历史”,在宝庆街历史文化街区沉浸式体验在地文化……盐业文明从历史中走来,“焕”新城市,烛照未来。五通桥菩提山城市体育公园。贺贤 摄以文促旅“融”出特色旅游矩阵  “‘五一’假期,五通桥累计接待游客31万人次,同比增长35%,创历史新高。非遗美食销售额同比增长210%,展现出文旅深度融合的强劲动能。”上述负责人介绍。  作为传统的工业强区,五通桥如何在文旅领域“突围”?答案仍是以盐文化为核心,推动文旅业态创新发展。  麻辣烫,成为小切口。《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郡东四百里。治青衣江会。县溉,有名滩,一曰雷垣,二曰盐溉。李冰所平也。”这里的“盐溉”,顾炎武考证其在五通桥牛华镇红岩子山下。这一记载,将五通桥的盐业历史追溯至2000多年前。清末和民国时期,南来北往的盐商大贾聚会牛华镇,催生大量美食需求,这也为麻辣烫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五通桥以“麻辣滚烫 美味绽放”为主题,将深度融合旅博会溢出效应与影视文化IP势能,创新打造“美食+影视+生态”特色旅游矩阵。“五一”假期的旅游市场变现,就是该矩阵下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的成功印证。  在这个矩阵中,美食是联结影视IP和生态游的核心。牛华镇相关负责人透露,该镇依托五通桥食品加工及美食产业孵化园专项项目,将传统配方与标准化生产相结合,让“中国麻辣烫发源地”的招牌从街巷走向产业链,“我们正在加快推进麻辣烫美食产业孵化园建设,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循着创新文旅新业态、打造消费新场景的思路,五通桥将进一步强化文旅项目的开发利用。如加强永利川厂旧址的保护利用,设计“红色+工业”旅游路线,打造工业科普旅游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五通大道、盐厂改造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工业”“文化+美食”等融合发展;推动“牛华麻辣烫”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美食街区建设,建设麻辣烫美食产业孵化园,推动五通桥美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5-05-29
(记者 兰楠 郑志浩 攀枝花观察 韩嘉伟 文/图)5月28日上午,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民族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四川省第五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在此启幕。  本届大赛以“四川‘乡’当潮”为主题,由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主办,分为报名、线下竞演、线上竞演、交流展演和决赛颁奖五大部分,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和竞演活动,展现四川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文化赋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活动现场  启动仪式在热情洋溢的《迎宾曲》中拉开帷幕,大赛吉祥物“乡仔”与当地卡通人物“阿俚”“阿沙”携手村民,以独具特色的“拦门酒”民俗迎接八方来客。随后,歌舞表演、访谈、健身秀、川剧、杂技等轮番登场。乡土文化、非遗传承、青春活力……传统与现代在此交相辉映,既展现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彰显新时代乡村的蓬勃朝气。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在魅力村镇竞演、乡土文化能人竞演、乡村代言人竞演等板块基础上,创新设立了“青春乡旅Vlog”短视频评选活动,吸引更多以高校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参与。他们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实践,从“Z世代”视角讲述蜀乡故事。6月起,全省将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竞演,通过线上话题“十里八乡蜀你最牛”掀起全民参与热潮。  决赛暨颁奖晚会将于10月在巴中市举行,届时将评选出“金蜀稻”奖项,并开展“大地流彩村歌嘹亮”等配套活动。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赛将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培育乡村文化能人,进一步优化赛制规则,提升赛事品质,携手多方共同努力,推动大赛成为孕育乡土文化种子的沃土,培育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文化振兴的特色品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5-05-2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涵  端午节临近,粽叶的清香已攀上南河浪尖。5月31日至6月2日,2025四川省“百舟竞渡迎端午”集中展演活动暨新津天府端午龙舟会将在成都新津南河举行。  作为“龙舟之乡”,新津龙舟竞渡始于唐代初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2009年,新津端午龙舟会率先入选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者了解到,此次龙舟会活动除了有精彩的龙舟竞渡赛事外,采用扎染、绳编等非遗工艺制作的端午龙舟系列文创产品也将成为一大看点。这些文创产品将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展现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中,楠有木兮电商文创公司推出的端午龙舟系列产品备受瞩目。“我们围绕端午主题打造了龙舟挂件、粽子造型香包、纸雕赛龙舟景象等文创作品,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传统非遗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该公司主理人周芮旭告诉记者。  除了端午龙舟文化,该公司还将观音寺、老君山、纯阳观、修觉山等新津地标元素融入到了不同产品之中。“就拿‘遇见新津’这件扎染作品来说,它讲述了新津这座城市的古往今来,在金丝楠木睡眠枕上,非遗扎染绘就水城美景。”周芮旭说。  成都一线圈工艺品有限公司也参与到此次的非遗文创创作中。公司负责人黄燕向记者展示着手中以钩编技术制成的龙舟船 —— 该技术是以钩针为工具、通过针法组合将线编织成立体造型的非遗手工技艺。“为了迎接此次活动,让非遗元素更好地融入端午龙舟会,我特意以龙舟为原型钩编手工艺品,一针一线都照着传统龙舟的比例来,前前后后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才完成。”黄燕介绍。  “公司年产能超100万件,有一半销往海外。”黄燕告诉记者,此次活动钩编的手工艺品,不仅在活动期间将在现场有所展示,还将通过电商渠道,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非遗文化、认识新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5-29
近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财政厅、交通运输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四川省支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围绕资金保障、市场主体培育、产品开发、品牌培育、人才建设等方面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通知》提出,将通过四川省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新认定为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项目奖补;对新认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重点村的,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项目奖补。  《通知》支持盘活闲置资产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农民将合法拥有的住房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在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利用闲置旧厂房、仓库等兴办乡村旅游接待设施的,经市、县级人民政府批准,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使用权类型利用土地。  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支持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保障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  此外,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兴办旅游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小微旅游企业依法享受财政支持、贷款贴息、担保降费等扶持政策。支持乡村户外运动基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基地(营地)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奖补等。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5-05-2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5月28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等九部门共同主办的四川省第五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下称“大赛”)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民族文化广场启动。  本届大赛以“ 四川‘乡’当潮”为主题,通过线上与线下、展演与竞演、能人与代言人同步推广,加入“青春视角+文化深耕”创新模式,全景展现新时代四川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气象,用镜头讲好蜀乡故事。活动现场  启动仪式上,除了传统的歌舞表演,访谈、健身秀、川剧、杂技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轮番登场。乡土文化、非遗传承、青春活力……传统与现代在此交相辉映,既展现了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彰显着新时代乡村的蓬勃朝气。  启动仪式后开启报名通道,参与线上竞演的参赛选手可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四川乡当潮”报名参赛,并同步参与抖音话题“十里八乡蜀你最牛”,让乡村文化“花开遍地”。线下竞演则延续往届形式,以村镇为参赛单元,通过“村镇代言 +特色文化表演”形式,自下而上逐级开展魅力村镇竞演。今年10月下旬,大赛组委会将举行省级决赛暨颁奖晚会。  记者了解到,在延续往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届大赛创新设立的“青春乡旅Vlog”赛道成为最大亮点。这一新增赛事单元将吸引在川多所高校参与,青年学子将通过镜头记录乡村振兴实践,以“Z世代”视角讲述蜀乡故事。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5-29
( 鲍安华 文/图)5月29日至31日,由中共茂县县委、茂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羌调生活 美丽茂现——2025年国家级非遗名录茂县“瓦尔俄足节”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分会场系列活动将在茂县·中国古羌城举办。 据了解,此次活动旨在宣传展示茂县文化遗产保护新成果新进展,让国家级非遗“瓦尔俄足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场以“节”为媒,以“非遗”为魂的系列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瓦尔俄足节在茂县已形成千年传承的庆祝传统在茂县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瓦尔俄足节”又被羌家儿女亲切地称为“歌仙节”“领歌节”,这一传统节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羌族女性传承智慧、展现风情的独特文化符号。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茂县的山川大地便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之中。羌家儿女无论老幼,皆身着色彩斑斓的民族盛装,用歌舞传递对生活的热爱,以歌声编织民族的记忆,让古老的羌族文化在裙摆翻飞间焕发新生。          活动海报据介绍,近年来,茂县不断丰富节庆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推动瓦尔俄足节从民俗仪式向文旅品牌升级。今年更以突破性创新重塑体验维度。届时,全国首部羌文化大型沉浸式夜游《入梦古羌》率先点燃热潮,通过“文化+旅游+科技”的光影盛宴,配合萨朗广场“万年火”点火等传统仪式,带游客穿越千年古羌秘境。  此外,羌文化广场还将于30日上午上演“瓦尔俄足节”活态展演,以《序》《引》《接》《传》《颂》五大篇章,立体呈现非遗核心仪式。30日当天,“圆桌会——她力量”将以节庆“成人礼”为引,汇聚女性智慧,探讨时代担当。晚间,“云上星光”音乐会与“民族霓裳”服饰秀也将震撼登场,打造视听双重盛宴。而在赤不苏镇曲谷村,原汁原味的瓦尔俄足节传统祭祀、传歌仪式将同步开展,真实还原古羌生活图景。值得一提的是,南新镇牟托村的车厘子采摘节还将甜蜜接力,把羌文化体验从人文场景自然延伸至田园风光,以“鲜果采摘+音乐狂欢”为旅程画上甜美句点。            羌绣据悉,本次活动还将邀请羌族女歌手云朵以及歌手乌兰图雅、石头等艺人线上助力,以“云端助力”的形式吸引粉丝关注,进一步提升活动热度。云上古羌,千年古羌城就是画卷,九顶山云海就是帷幕,茂县最浓非遗、最美风光、最淳民俗将缓缓铺陈。5月30日,让我们一同赏在茂县、品在茂县、乐在茂县,感受非遗传承最深厚、云上景致最壮美、民俗风情最浓郁、生态与人文交融最和谐的清凉茂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28
(林立 文/图)5月27日,峨眉山市绥山镇天全村,青峰如黛,山雨蒙胧。村民们集聚在村委会山坳上,载歌载舞,举办一年一度的“粽叶节”,峨眉山市政协副主席邹利琼参加活动。活动现场天全村党支部书记罗正江表达了该村将粽叶变“金叶”,不断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的决心。活动中,来自峨眉山鸿森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经理任鸿卫,代表该公司捐款2万元,助力天全村乡村振兴。据了解,峨眉山鸿森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原“宏昇药业”)是一家集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多肽、ADC连接臂/ PROTAC功能分子以及合成生物和化妆品等领域前沿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医药企业。多年来,该公司积极投身社会关爱和助学活动,连续两年被四川省扶贫基金会乐山市分会授予“栋梁工程”解困助学爱心单位。此次为天全村捐款,再次展现了峨眉山市政协委员企业的风采。天全村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条件适宜,拥有300多年的粽叶种植历史,这里产的粽叶品质上乘,香气四溢。近年来,村民们利用林间空地种植粽叶,既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实现了“一地双收”的经济效益。粽叶产量每年超1.5亿张,远销西昌、攀枝花及云南、贵州等地,产值约2800万元。天全村的粽叶已成了广大村民致富增收的“金叶子”。粽叶捆扎技能大赛活动现场,演员们表演了舞蹈《问峨眉》、歌曲《故乡有话告诉你》等文艺节目。同时,村民们还分成三组,进行了粽叶捆扎技能比赛。通过三轮初赛和决赛,评出了冠军一人、亚军两人、季军三人,并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品。罗正江表示,将不辜负峨眉山市政协和政协委员企业对天全人民的关爱和支持,将进一步发挥峨眉山优势,积极拓展粽叶、粽子产业,努力打造四川粽叶、峨眉山粽叶品牌,为乡村振兴、村民致富增收贡献新的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28
(记者 肖莹佩)近日,成都市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场景供需发布会在蓉举行,首批76条场景清单现场发布。其中场景需求37条、场景供给39条,涵盖数字文创、旅游、音乐、体育、会展等重点领域。  场景需求方面。成都音乐文创园管委会、成都东郊记忆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英雄电竞、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代表,分别围绕数字文创场景、东郊记忆·西区项目建设、沉浸式VR体验场景、国际电竞赛事合作、人体外骨骼项目等需求,抛出“英雄帖”,希望通过技术攻关或联合运作,为成都文旅产业赋能。  场景供给方面。力方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科技企业携“绝活”依次上台推介,涉及AI技术、裸眼3D、AIGC智创传播平台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与优质资源。  数字文创政策及金融服务解读,也是此次发布会的重点。记者从现场获悉,为顺应数字文创产业发展趋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成都正在制定支持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4”系列政策,即将陆续出台。“1”指《成都市加快推动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4”指细分领域4个政策,涉及影视产业、游戏电竞产业、科幻内容高质量创作与转化、培育发展数字文创初创企业等方面。新的“1+4”系列政策着重突出精准高效扶持、真金白银投入,推动全市数字文创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5-05-28
(张俊 王韬 王紫烛 记者 李全民)随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广元市苍溪县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推出“生态漂流”项目,将环保理念融入旅游体验,打造了一张绿色旅游新名片。游客体验漂流广元市苍溪县回水生态漂流景区,原本是一条普通的溪流,通过科学的规划、生态修复,如今已成为集观光、运动、环保教育于一体的绿色旅游项目。该漂流距离苍溪县城15公里,共有两处漂流道,一处是玻璃滑道,全长680米,漂流时长大概为两分半。另一处为生态漂流,全长2.3公里,全程约一个小时。它依托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地形地貌,打造出了一条充满趣味与挑战的漂流河道,让游客在享受漂流乐趣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当游客乘坐皮筏艇,顺着蜿蜒的河道缓缓而下,便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漂流之旅。水流时而平缓,让游客能够悠然自得地欣赏两岸的青山绿水;时而湍急,皮筏艇在浪尖上飞驰,溅起层层水花,带来心跳加速的刺激体验。在这一缓一急之间,游客们尽情释放着内心的压力,享受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快乐。“我们刚刚体验了一下,漂流很好玩,很刺激,下次有机会还会来玩。”游客黄燕和朋友体验后说。沿途的风景更是回水漂流的一大亮点。河道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木遮天蔽日,为游客们遮挡住了夏日的酷热,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置身其中,游客们仿佛忘却了尘世的烦恼,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这里的河水特别干净,两岸都是森林,风景也很好,漂流过程中还能看到野鸟和小动物,感觉特别放松。”游客谢阳杺芮感触地说。生态漂流作为一种低干扰、可持续的旅游模式既是一次旅游体验的创新,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回水漂流景区的建成投运不仅为游客们带来了欢乐和清凉,也为苍溪县的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苍溪县回水漂流景区负责人李勤表示,该景区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漂流河道全程采用生态工法建设,避免破坏原有水系。同时,景区内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并严格实行“无痕旅游”管理,确保游客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回忆。(苍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27
(记者 严易程 文/图)5月24日,2025汶川甜樱桃采摘季暨大禹文化农旅嘉年华在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启动。本次活动以“汶川之北有好果·甜樱桃夏日采摘”为主题,通过“三大主题活动”串联起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与生态农业,打造 “采摘体验 + 文化体验 + 美食体验 + 研学体验 + 数字体验” 的五维沉浸式农旅盛宴,全面激活汶川 “樱桃经济” 与 “文旅融合”的新动能。活动现场现场,羊皮鼓舞、羌笛演奏等暖场节目率先点燃现场氛围,舞者手中的铜铃与鼓点共振,仿佛诉说着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甜樱桃主题展展销了汶川甜樱桃等特色农产品,夜间露天电影、羌族锅庄体验、围棋挑战赛、无人机摘樱桃趣味赛、百米画布儿童涂鸦、围棋挑战赛等丰富的活动,则可以满足全龄段游客的文旅需求。汶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麓,独特的海拔落差与气候条件孕育出优质的甜樱桃,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汶川甜樱桃的品种主要以红灯和美早为主,种植面积达2.74万亩,每年吸引超10万人次的川渝游客前来采摘。“今年,汶川甜樱桃产量预计在1万吨左右。”汶川县有关负责人介绍,汶川县2025年甜樱桃采摘季暨夏季文旅活动将甜樱桃采摘与大禹文化、羌族民俗深度融合,旨在推广“汶川甜樱桃”品牌,加速农业、文旅、数字经济跨界融合,开拓乡村振兴新路径。游客挑选甜樱桃当天,“汶川甜樱桃” 平台云项目正式启动,该平台整合全县樱桃种植户信息与采摘资源,游客可通过小程序体验 “线上预约、线下体验、云端购果” 全流程服务;同步上线的全蜀农旅网络,也现场发放了首批数字礼包,包含20元采摘抵扣券与樱桃文创盲盒。另悉,汶川县2025年甜樱桃采摘季暨夏季文旅活动的另外两大主题活动也将在近期相继启动。无忧花果山 “开山节” 徒步活动将于6月7日在灞州镇开启;6月14日,威州镇将迎来“高山音乐会暨古蜀驿道定向越野赛”,参赛者将在海拔1970米的千年云端古寨中穿梭,参与 “寻找羌王印章” 文化探秘,感受 “云上樱红” 的独特意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27
(蒋小鱼)百舸争流,千帆竞发。2025年四川省“百舟竞渡迎端午”眉山青神分会场活动将于5月29日在岷江唤鱼公园段举办。本次活动分为500米直道竞速赛、民俗活动“抢鸭子”两个环节,预计有20支队伍、约300人参赛。青神龙舟文化历来受到大家喜爱,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龙舟赛的起源与大文豪苏轼有关:相传北宋时期苏轼在中岩读书时,与岷江对岸王家大院的王弗相恋联姻。到了农历五月十五,王氏家族组织了庞大的船队到中岩寺迎轼过江完婚。主船头按时俗特别陈列了三牲头肉和活鸡鸭鹅,以便船队过江的时候祭祀“江神”求吉祈安。返船时笙歌齐奏,锣鼓喧天,惊吓得鸡叫鹅鸣,数只鸭子竟然破筐飞入江中逃窜。划船水手们情急之下,纷纷脱下外衣跃水而下捉拿逃鸭,两岸观者一片沸腾欢呼。苏轼词兴大发,当场吟道“如板板,人鸭竞技,搅起千堆玉。良辰美景增惬意。”从此,为了纪念苏王结婚之喜,每逢农历五月十五,青神便会举办划龙舟活动,并加进“抢鸭子”的内容。这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活力交织的水上“盛宴”,不仅能让人感受速度与激情,更展现了“东坡初恋地”的文化魅力。据悉,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广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青神县将举办系列主题文化活动:5月28日19∶30—21∶00,在青神县中岩广场举办2025“东坡百姓大舞台——百舟竞渡迎端午”曲艺专场惠民演出;5月29日8∶00—12∶00、5月31日19∶00—22∶00,在青神县唤鱼公园游客中心举办“舌尖非遗”展示展销活动;5月31日9∶30—11∶00,在唤鱼公园青神湖举办民俗体验亲子活动。与此同时,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也将围绕端午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27
(曹琳 严小婷 记者 侯东 文/图)5月26日,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广元分会场系列活动暨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展示活动在青川县城篮球公园开幕。本次活动将持续至6月初,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沉浸式的非遗体验之旅。开幕式现场,非遗展演与互动体验亮点纷呈。非遗宣传片依次展播,旺苍高台舞狮、青川白家牛灯、剑阁白龙花灯、苍溪漓江高跷、昭化射箭提阳戏等各类非遗表演轮番上演,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欣赏非遗,感受非遗技艺魅力。开幕式现场开幕式上,主办方为四川省第二批、第三批“非遗四川·百城百艺”,第二批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和第五批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广元市)进行了授牌,为第四批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代表颁发了证书。活动现场还同步设置了非遗美食集市、非遗技艺、文创展示等展区,丰富现场非遗体验。木门醪糟、剑门豆腐、凉山龚牛肉等非遗美食香气四溢,剑州根雕、云峰剪纸、麻柳刺绣等非遗产品琳琅满目,展现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创新融合。“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刚才体验了青川的竹制农具制作,才发现这些技艺不仅实用,还蕴含着老一辈人的智慧。今天看了非遗表演、品尝了非遗美食、体验了非遗制作才明白,原来非遗就在我们身边,以后会更加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来自昭化区的游客钟纬在参加活动后感受颇深。为深化非遗保护理念,当天上午,广元非遗大讲堂在县文化中心图书馆开讲,邀请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四川省非遗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赵红川为大家讲授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专业知识。青川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青川县深挖茶叶、黄酒、根雕等非遗项目文化内涵,有序推进非遗与文化、旅游、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有力加强非遗文化的系统性保护。截至当前,全县已建立42项非遗项目的保护体系,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5项;培育形成39人规模的传承梯队,涵盖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5人、市级传承人5人;成功创建省级非遗工坊1个、县级非遗工坊2个,科学建立5大类18项农遗保护体系,5个特色项目入选省级农遗名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2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