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杜雪梅)正是稻香四溢的季节,在巴中市恩阳区关公镇九龙村,随着杨海连的一声声召唤,千余只被称为“鸭管家”的鸭子仿佛听到了集结号,纷纷从郁郁葱葱的稻苗间探出小脑袋,欢叫着聚拢来,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鸭’声一片”的和谐画面跃然眼前。  近年来,九龙村深入挖掘稻田种养潜力,推出“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一水两用、一田两收”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  7月1日,笔者在这片500亩的稻田里看到,1000余只“鸭管家”被科学轮放。它们不仅是稻田中的活泼精灵,更是治虫除草的得力助手。通过自然捕食,这些鸭子有效控制了稻飞虱、稻叶蝉等多种害虫及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了水稻的健康生长。  “鸭管家”的辛勤付出,不仅换来了稻田的丰收,更为九龙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每亩稻田因减少农药化肥投入及提高产量,可节省成本并增收共计约130元。此外,健康成长的“绿色鸭”更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为村集体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预计全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2.5万元,为村民铺就了一条绿色致富路。  站在稻田边,望着眼前这幅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关公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敏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不断优化技术,扩大规模,让这一绿色发展模式惠及更多农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10
(四川农村日报讯)眼下,正值三台县秋林镇官井沟村藤椒成熟期。漫山遍野的藤椒树上,挂满了粒粒饱满油亮的藤椒,果实压枝的成片椒林下,喜上眉梢的椒农们头戴遮阳帽,正娴熟地采摘着藤椒,微风拂过,椒香扑鼻……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采摘藤椒是个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现在我每天可以挣100多元,土地流转金每年每亩还有200元。”藤椒产业的壮大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村民张礼平便是受益者之一。  剪 枝 、去 叶 、剥 离……在藤椒基地,椒农们采收的动作一气呵成。官井沟村上品种养殖农民合作社技术指导员李义成说:“别小看那些简单的动作,如何避开树枝上的刺,如何不损毁藤椒,如何分辨其是否成熟,需要经验才能操作。”  官井沟村党委书记季开勋介绍:“2018年,官井沟村以流转土地的方式,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的合作模式,不仅将村里的撂荒地利用起来,还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今年,有近400亩藤椒达到了盛产期,市场行情也不错,单斤价格在5元左右,预计今年可产约20万斤藤椒,产值100万元。”  秋林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谭定勤说:“官井沟村藤椒种植基地是县级藤椒科技示范基地,秋林镇上品种养殖农民合作社是县级示范合作社,今年准备申报市级示范合作社。同时,该合作社正积极筹建藤椒烘干厂,进一步拓宽藤椒销售途径,大幅度提高藤椒销售价格和经济效益。下一步,秋林镇将持续深入学习借鉴浙江‘百千万工程’经验,围绕乡镇抓经济重点工作,创新思路,完善‘一村一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据乡聚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俊 王韬)苍溪县白桥镇上百亩的新型早熟梨品种“苏翠梨”迎来丰收。近日,笔者走进白桥镇龙门村珍果家庭农场连片种植的梨园里看到,漫山遍野的梨树望不到边,一颗颗青翠的梨果挂满枝头。  业主刘慎兴介绍,该农场种植梨400余亩,有苏翠1号、翠冠、黄金、蜜梨等6个品种,这次采摘的主要是苏翠1号,今年是初挂果,预计能产出100余吨早熟梨,到盛果期预计能产出300余吨。青翠的梨果挂满枝头。(苍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这100吨梨主要是通过订单销售的模式进行销售,在年前就基本签了合同,主要销往湖南、广西、浙江等地,今年预计实现产值70余万元。”刘慎兴告诉笔者。  2021年,江苏人刘慎兴通过招商引资来到白桥镇,随即在龙门村流转400余亩撂荒地,打造梨产业园。该产业园的建立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  近年来,白桥镇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强镇”战略,充分发挥花果产业优势,大力培植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在本地特色果业种植上下功夫,帮助农民发展水果产业增收致富。  白桥镇有关负责人向忠学介绍,该镇将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扶持等途径,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共计6200余亩,其中梨4100亩,柑橘470亩,桃320亩,蜜柚300亩,以及火龙果、翠红梨等其他小水果产业1100余亩。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就近务工8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4000余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09
(杨尚威 杨松林 记者 庞玉宇 文/图)西瓜特色种植,是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颜坪村返乡大学生创办的“岁丰农场”主要发展的产业之一,近两年,该农场引进新品种,投入新技术,用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发展,提高西瓜的核心竞争力,开辟科技强农“新赛道”。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声响,一个碗口大小的西瓜被切开,阳光下,奶黄色的瓜瓤晶莹剔透,娇艳欲滴,让人垂涎三尺。而这,就是岁丰农场在传统红瓤西瓜种植基础上,新引进、培育、筛选后,开始批量栽种的新品种冰淇淋黄瓤西瓜。 黄瓤西瓜“我们前后引进了5个黄瓤西瓜品种,经过去年的试种,我们最后把产量最稳定,口感最好,甜度最高的冰淇淋黄瓤西瓜作为我们的主栽品种。”曾就读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就返乡投身农业发展的颜杰,如今已成为岁丰农场技术负责人,他高兴地向大家介绍着新品种西瓜的特点。据介绍,和传统的红瓤西瓜相比,新品种西瓜不仅有着独特的颜色和冰淇淋般的口感,而且皮薄、个头小,便于包装易携带,一次切开一次吃完,无需担心储存问题。同时,它的平均个头在4斤左右,以市场价5元一斤计算,一个瓜的价值在20元左右,具备了市场价格优势。瓜农学习新技术走进瓜棚,空气中弥漫着西瓜的香甜气息,一个个“吊”着长的西瓜在藤蔓之间时隐时现,传递着丰收的信号。为种好冰淇淋黄瓤西瓜这个新品种,今年,“岁丰农场”摒弃了传统的“地爬秧”种植模式,使用了立体种植的新技术。“立体种植增加了它的通风透光性,更利于糖分的累积,提升了西瓜的品质,并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把藤蔓向上牵引起来之后,我们可以把两边空余的土地利用起来种植麒麟西瓜,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西瓜的产量。”颜杰表示。据了解,立体种植的冰淇淋黄瓤西瓜和传统“地爬秧”种植的麒麟瓜共享一个瓜棚空间,可产出黄壤西瓜300斤,麒麟瓜1000斤,产量、产值在去年的基础上均实现了翻番。而像这样的共享大棚,岁丰农场共有12个,为西瓜产业增产增收开辟了“新”沃土。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05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元讯(通讯员 向小利)近年来,苍溪县东青镇结合实际,以发展小龙虾养殖产业为抓手,引领村民走上致富路。一是招商引资建基地。坚持以乡情为纽带,推荐家乡的好政策和新变化,把在外优秀人才引回来,同时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创业环境、优惠的创业政策和优质的创业服务。目前共对接县外客商和东青籍在外企业家120人(次),引进小龙虾养殖和苗种繁育业主2名,优选寻乐书岩核心村——明兴村村作为小龙虾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共计投入资金175万元,建设占地500亩的小龙虾养殖基地1个,投放125万元的种虾和虾苗。二是宣传培训提技能。通过开办培训班、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方式,解决龙虾养殖技术难题。并通过开展双线销售、直播带货、举办小龙虾垂钓节、龙虾免费品鉴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东青龙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来共计开展龙虾养殖技术培训8次,培训人数达300余人,带领养殖户外出考察2次,龙虾垂钓节已于4月22日线上云启动,小龙虾双线销售累计突破6.26万公斤,收入达312.5万元。三是示范引领促增收。按照“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参与、试点示范”的思路,以寻乐书岩军荣家庭农场和津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对有自养能力和自养条件的户,以送虾苗、包回收、保底价的方式,扶持其开展小龙虾养殖;对无条件养殖但又有养殖愿望的农户,先由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挖沟、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户再以每亩100元的低价租虾田养殖,减少农户的前期投资。今年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五兴村、东林村等5个村43户农户养殖小龙虾共计120亩,其中脱贫户15户40亩,通过“龙虾+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当地农民户均增收可达1500元。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7-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春蓉)“吃的是垃圾,产的是肥料,自身还可作为家禽饲料……”6月28日,笔者带着好奇来到南江县元潭镇字库村的黑水虻养殖基地, 一探究竟。  笔者在该养殖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忙着投喂黑水虻幼虫。“我们现在投喂的是餐厨垃圾,每天一早,全镇所有的餐厨垃圾都会运到我们厂区。”四川先创明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光杰介绍。“别看这虫子小,浑身都是宝。幼虫可以直接作为饲料喂养鸡、鱼等,也是水产养殖不可多得的活体饵料。成品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各种动物所需微量元素。”该公司总经理吴志鹏说。工人投喂黑水虻幼虫  据了解,黑水虻幼虫的粪便烘干后经过机器简单加工成粒,可以用作有机肥还田,黑水虻幼虫作为优质蛋白饲料,可以进行禽畜、水产等养殖,从而形成“厨余垃圾+黑水虻养殖+虻虫鸭养殖+生产有机肥”生态处理的模式。餐厨垃圾和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融入到循环农业中,形成产业链,环环相扣,变废为宝,点“虫”为金,改写了传统垃圾处理企业“投资大,能耗高,吃进旧垃圾,吐出新垃圾”的历史。  “目前黑水虻养殖前景大,市场需求高,下一步我们将养殖板块全部推广开来,打造我们当地的特色虫草富硒鸭和生态鸡、鱼。”吴志鹏表示。  黑水虻养殖不仅为解决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的处理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还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在厂里干活真不错,每天上午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每月工资3000多元,回家还可以干一点农活,钱也挣了,家也顾了。”工人钟玉平高兴地说。  据了解,该公司是元潭镇的招商引资项目。在项目建设之初,当地党委、政府因地制宜,为企业解决项目选址、土地流转、设施配套等问题,全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接下来,元潭镇将继续加大对黑水虻养殖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循环产业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元潭镇镇长黄跃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建刚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养猪产生的沼液沼渣种水稻肥田,省了肥料钱,长势还特别好;稻田按比例放养草鱼、鲫鱼、鲤鱼,鱼儿免费除草,省去人工除草支出,鱼粪便还让田泥更肥沃……一年下来,光是沼渣沼液这些‘废物’上的产出,就超过了养猪的收入,生态稻米和鱼儿更是有人上门购买,价格比市场上还卖得高。”6月30日,在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松林村7组,54岁的村民牟守成掰着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收入账,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这几年,牟守成靠着养猪种水稻,同时还在稻田里养鱼,年年收入都超过20万元,成功走出了一条“猪-沼-稻-鱼立体种养”的生态循环致富新路。踩准市场卖肥猪年入10多万元  牟守成是松林村出了名的种养能手,初中毕业后就回家种地,一种就是30多年。30多年来,他发展种养业,一家人不仅住上小别墅,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成为全村科技致富的典范。  牟守成虽然几十年都是在家种庄稼,但他并不固步自封,通过参加培训、利用互联网等努力学习和提高种养技术。2018年,他看到养猪市场回暖后,经过多方考察,决定扩大生猪养殖规模。  “生猪市场变化快,但当生猪利好的周期到来后,就不能错失这样的机会,从事种养业也要踩准市场节奏。”牟守成告诉笔者,当他看到生猪市场趋好后,就和妻子商量扩大养殖规模。为了节支增效,他采取了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 2018年至2020年,他养殖了10头母猪,每年除了卖仔猪,还出栏育肥猪200余头。适逢生猪利好周期,一年下来,卖肥猪收入就有10多万元。稻鱼共生20亩稻田年入12万元  “我这些年一直坚持养猪,除了增收,重要的是解决我种水稻用肥的来源。”牟守成说,他的养殖场沼气池、化粪池一应俱全,沼渣按时起出晒干,肥地肥田。这两年,他靠着自家养猪产生的粪便,在种好自己5亩稻田的同时,又将周边举家外出的几户农家10多亩稻田接过来耕种。这两年,他种植的稻田就有20亩。  在镇农水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牟守成又开始在稻田养鱼,开启了“稻鱼共生”模式。为保持稻田鱼的品质,他利用猪粪肥种水稻,依托养殖的稻鱼除草,对稻鱼不吃的野草,牟守成就下田一根根地拔除……坚持不打药、全部施猪粪等有机肥。这几年,每年秋收时,他的稻米和鱼儿很受市场欢迎,大米和稻田鱼价格分别比市场高出1元/斤和2元/斤。  “稻田里养鱼虽然能增加收入,但不是喂养得越多越好,还要注意放养时间,否则就会影响秧苗的成长和水稻产量。”牟守成说,这几年他在每亩稻田收获的稻田鱼只保持在200斤左右,而放养鱼苗的时间是在秧苗移栽一个月后进行。  稻鱼共生,不仅使水稻亩均产量达 1200 多斤、稻鱼200斤,因为其生态品质,加上节约的肥料,亩均收入实际可达6000元。牟守成的20亩稻田就可实现收入 12 万元,是传统种植的3倍;加上养猪收入,一年下来牟守成的收入可超过2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商曼 比木日洛  6月30日,笔者来到美姑县拉马镇万亩红梨现代农业园区,放眼望去,2万亩红梨树遍布山间。一个个饱满的红梨缀满枝头,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我们的红梨口感好、甜度高、外观美,终端销售价可达34元/斤,销路根本不愁!”说起拉马红梨,贵果集团董事长付修力满是自豪。拉马镇万亩红梨现代农业园区  2022年,拉马镇引入贵果集团种植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研发的高端水果——红梨。2023年,在拉马镇子史村建设试种基地2000亩。“通过栽植树龄3年以上的带球植株,短短一年实现创收。2023年,园区亩产量达800斤,产值达2000万元。”付修力说。  试种大获成功,园区扩建的步伐也在跟进。2023年,美姑县按照“化粮经矛盾,推经果上山”的发展思路,围绕拉马镇子史村、洛莫依达村和洛俄依甘乡扎则村等核心区进一步扩建。2024年,园区核心区总规模达2万亩,已创建为州级产业园区。  红梨树下,使用了有机肥和农家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同时采用粮经复合模式,套种土豆、荞麦等粮食作物和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也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和粮食生产潜力,逐步探索出循环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红梨是不是“致富果”,当地群众最有发言权。“园区修建后,我一直在这里务工,主要负责移栽、管护、果实采摘等。这里离家近,收入可观,我很满意这份工作。”园区务工人员的木子伍告诉笔者。  “大家今天的工作任务是给果子套袋,这个尼龙袋子操作起来比纸袋简单。你们看,一拉一套就完成了。”管理人员石以衣布向员工们示范如何套袋。石以衣布是当地务工人员中的代表,园区刚建成时,他还是个普通工人,做着移栽、套袋等简单工作,但踏实肯干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让石以衣布短短半年被提拔为管理人员,一个月可以拿到5000元工资。  拉马镇子史村和周边5个村有600余户村民在基地务工,700余户村民通过土地租赁、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2023年,园区累计发放工资462 万元,发放土地租金超600万元,拉动了本地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  此外,园区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开展红梨采摘活动,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提升红梨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也让附近的农民有了新的增收渠道。  如今,园区产出的红梨远销北京、上海等地,还出口到韩国,成为美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下一步,美姑县将继续做大做强红梨产业,延长产业链,不断发掘红梨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唱响梨经济、培育梨文化、写好梨文章,进一步擦亮美姑红梨“金字招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04
7月1日,四川省平昌县板庙镇大石社区,沉甸甸的李子缀满枝头,绿油油的李子树随风摇曳。村民们一大早就来到果园忙着采摘、分拣、装筐、搬运、装车……李子园里一片欢声笑语。果农们忙着分拣李子“李子丰收了,我们叫了周边180余名居民来采收。”大石社区常职干部廖伟介绍,该地种植李子“五月脆”“青脆李”“丰糖李”等600余亩,正在采收“五月脆”,预计3天收完。看着一筐筐沉甸甸的李子被送上车后,果园职业经理人宁朝芳喜上眉梢。“今年种植的李子口感好、果形佳,品质优良,价格也较为可观。”宁朝芳笑着介绍道,已成熟的“五月脆”大概有20万斤,加上其他品种的李子,预计收入在100余万元。果农把李子搬运上车酒香不怕巷子深,好李不愁销路难。该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非常适合种植李子树,出产的李子酸甜可口,备受市场青睐。很多客商提前下了订单,今天是采收的第一天,到现场收购的客商就有十多家。“我要拉走一万五千斤,卖到湖北去。”收购商冯颖正招呼着村民分拣装车。“大家抓紧哈,今天要收走七万多斤。”宁朝芳说:“每年这个时节,在果园里务工的村民很多,大家都是来自周边的富余劳动力,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共同致富。”李子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金果子,大石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杨春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种植面积,做大做强李子种植产业,让李子种植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近年来,平昌县以增加群众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气候、地理等自然优势,积极壮大优质“果篮子”工程,形成集“赏花、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和产业布局,促进特色水果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供稿:平昌县委宣传部 岳莉君 张书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03
(何娅萍 李文 记者 何菊 文/图)湛蓝如洗的天空下,一片片果园郁郁葱葱,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夏日时节,在巴中市巴州区,处处都能感受到乡村果蔬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坚实步履。瓜果飘香 “丰”味十足近日,走进巴州区大茅坪镇红垭村五社星海家庭农场的瓜棚,绿油油的藤蔓中,碧绿滚圆的西瓜在瓜秧丛里探着“脑袋”。大棚负责人李贵君正忙着组织周边村民对西瓜整枝打叉,确保西瓜的品质和卖相。“空闲时就会过来打下零工,一天平均能有200元的收入,能在家门口赚钱真好。”红垭村村民们一边忙着采摘、装箱,一边感受着丰收的喜悦。目前,该农场种植的品种以美都为主,美都西瓜成熟期短,因其清甜多汁,口感爽脆,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拎稳“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除了西瓜,红垭村村的冬瓜也正当季。在种植户李国银的冬瓜地里,一排排郁郁葱葱的藤叶整齐有序,一个个饱满的冬瓜长势正佳。“3月份的时候种下了4亩水果冬瓜,大概有7000多棵冬瓜苗,现在迎来了采收高峰期。水果冬瓜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亩产能达到2吨以上,这两天的价格是3元左右一公斤,产值可观。”农场工作人员说。种植户管护蔬菜基地据了解,水果冬瓜耐运输、采收周期长,一般可持续四到六个月。其良好的品质让种植户和收购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农户采摘冬瓜后直接拉到收购商的仓库进行包装,空运发往其他省份进行销售。“大棚蔬菜比露地蔬菜提前上市10天—15天左右,价格也比较好。截至目前,蔬菜销售30多吨,产值10多万元。”星海家庭农场负责人李贵君说道,目前,该农场种植各类农作物40多亩,种植的品种有优质抗病能力强的樱桃、草莓、桃子等水果以及各类时令蔬菜。特色产业  强村富民家住附近的李玉华是红垭村五社星海家庭农场的一名员工,原本在外地务工,但由于老人身体不好,娃娃读书需要照料,今年春节过后便留在家乡发展。“我平时主要负责除草、翻土、施有机肥、种植。这一系列的种植方法、灌耕技术都是来到农场之后学习的,这里的果蔬很健康,没有打农药,可以放心吃。”李玉华还提到,“这里的工资不错,果蔬销售收益还有提成,还把家人也照顾了。” 据了解,该农场除了土地统一流转的农户每亩地每年可领600元以外,村民们还可以在年底拿到项目分红,仅去年11月至12月两个月时间,该项目便给红垭村村民分红1万元。同时,大茅坪镇将进一步完善果蔬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更多村民真正从产业发展中获益。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巴州区将按照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一市四区三地”发展战略,突出发展现代农业主攻方向,因地制宜选准特色果蔬产业发展新赛道,把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努力描绘出一幅幅强村富民的振兴发展新画卷。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牟丽檠 特约通讯员 马发海  近日,笔者走进万源市河口镇名扬村的红栓菌种植房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菌棒。在一层层菌架上,如牡丹花瓣大小的朵朵红栓菌竞相升柄展伞,长势喜人。  “看,这就是我们村的‘致富密码’。没想到第一次试种,这些菌子的品相就非常好!”菌架旁,名扬村村支书张永怀手拿菌棒,向前来视察的镇人大代表们详细介绍了红栓菌的栽培要领及管护方法,“像这样长满长圆了的,一斤红栓菌干品的合同收购价高达2500元,预计今年咱村首批红栓菌净利润将达到2.4万元以上。”  据了解,红栓菌,又名朱红栓菌,因形似栓、色朱红而得名,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万源市河口镇人大代表现场参观学习红栓菌栽培技术。牟丽檠摄  今年5月,张永怀带着村“两委”干部在贵州等地进行细致的调研与分析后,现场引进了580个红栓菌菌包,并决定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发动本村党员干部先行先试、示范栽培,成功后免费推广,带动全村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58岁的张彬是名扬村村委会委员,自家种植了200棒红栓菌。作为全村试种红栓菌棒数最多的干部,他十分看好种植红栓菌的发展前景。“我们与贵州某公司签订了长期购销协议,种红栓菌既不用愁菌种来源,也不用愁种植技术,更不用愁市场销路,只需在生产管护上用心,让栽培环境温度始终保持在30摄氏度以内,湿度保持在80%—90%之间。”  除了一排排鲜艳夺目的红栓菌,一旁成堆摆放在桌炉上的白参菌也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原来,在试种红栓菌之前,名扬村还从外地引种了1000棒白参菌,目前第一茬已经采收并制成干菌200公斤。  与红栓菌不同,白参菌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菌菇,其市场价虽远低于红栓菌,干菌保底价仅为75元/公斤,但生产效率高,从播种到首次采收只需 20天(红栓菌需 40天),其后还能同红栓菌一样连续采收3次。  找到了“致富密码”,如何破除“等要靠”,开对“药方子”,带动更多村民在新产业上增收致富,是名扬村村委会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面对多数村民担忧种植这两类菌菇存在亏本的问题,张永怀很是感慨:“磨破嘴皮子,不如干出新样子。老百姓不是不想富、不盼富,而是不知道怎么富、如何富,只有试给乡亲看,教着乡亲种,领着乡亲干,才能带着乡亲赚。”  此外,为激发村民增收致富内生动力,该村还将“带头发展产业致富”“积极为产业发展大计建言献策”“参加职业技术或创业培训”纳入“积分超市”加分细则,每年坚持评选“党员引领”“乡村振兴”等先进个人,让“不等不靠,敢拼敢干”在全村蔚然成风。  “未来,河口镇将继续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强化专业技术培训,拓宽多元销售渠道,探索线上直播带货、品牌打造等新型销售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万源市人大代表、河口镇党委书记谢贤兵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03
(记者 宁蕖)“要把握好尺寸,不能伤了根系,明年还要长。”近日,在群山环抱的甘孜州泸定县雪山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里,满棚的藏灵芝个头饱满,长势喜人。合作社负责人李守成蹲在地上,用手轻轻捏住灵芝的柄,再用锋利的小刀轻轻一划。一朵藏灵芝,便落在了他的掌心。他转身将灵芝小心地放进背篓,又俯身采摘。满棚的藏灵芝  “藏灵芝浑身都是宝,除煮汤、泡茶、做孢子粉外,还能做盆景。以前只能去山里采,很不好找,还危险。现在,家门口大棚就能种了。”李守成一边回忆着过去,一边展望着未来,“合作社今年能产4000多斤藏灵芝,一斤要卖七八十元。明年,我们打算再多种点。”  藏灵芝具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市场价格高,但野生藏灵芝数量稀少,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同时,过度采摘还会破坏资源。要保护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就得让山上的“仙草”走入“寻常百姓家”。  2012年,甘孜州农科所食用菌课题组开始采集贡嘎山野生白肉灵芝菌株,进行分离、筛选、区域试验等驯化选育研究。  “驯化”一朵藏灵芝并非易事。野生环境下,藏灵芝生长于海拔1800米—2200米的山区。在实验室里,课题组通过数遍论证,才找到适宜野生藏灵芝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营养基质等各项数据。  “这就是我们研究的成果之一。”举着一个由白色薄膜包裹着的菌袋,甘孜州农科所副所长刘军告诉记者,和常见的以谷草、秸秆为基质的菌袋不同,种植藏灵芝的菌袋中装的是椴木,“刚开始用的是长度30厘米—45厘米的大椴木,后来发现这样栽培的藏灵芝生长周期较长、产量偏低、长势参差不齐。换成长度15厘米—20厘米的小椴木后,这些问题就解决了。”  2016年,课题组选育出四川首个藏灵芝新品种,并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  有了新品种,这种高山上走下来的“仙草”还无法走进“寻常百姓家”。“老百姓没种过,不会种,也不敢投钱种。”泸定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高级农艺师庞英说。  为解决缺技术、缺资金等问题,2023年,甘孜州农科所与意向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泸定县也通过积极动员,在泸定县打造藏灵芝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公司带来资金,农科所负责栽种技术培训,村里成立合作社,藏灵芝在泸定“落地生根”。如今,通过示范带动,泸定县的藏灵芝种植面积已达5亩。泸定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因藏灵芝对生长环境的要求特别严苛,所以我们的栽种面积还不是特别大。目前,我们还利用林地开展‘仿野生栽种’试验。下一步,我们将因地制宜持续扩大种植面积,围绕贡嘎山旅游环线打造藏灵芝产业带,以藏灵芝生产、特色康养产品的开发,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藏灵芝的成功种植,是泸定县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的缩影。目前,泸定县还在大渡河沿岸一带,利用荒山荒坡种植了人工驯化的“仙桃”1000余亩;引进欧洲甜樱桃,在泸桥镇、冷碛镇、烹坝镇等地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以烹坝镇黄草坪村为核心,种植高原无公害苹果1000余亩等。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02
清晨七点,合江县望龙镇永定村稻虾共育养殖基地,村民们身穿皮裤,行至农田中央放置稻渔龙虾笼处,娴熟地提起龙虾笼,将其快速倒入网箱中。天光云影间,呈现一片水满虾肥的丰收场景。过去的永定村是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既无固定资产,也无经济收入,望龙镇党委、政府多次带领永定村“两委”班子进行外出考察,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通过主动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改善营商环境,最后成功引进泸州市明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丰景坝稻虾共育示范基地。该基地采取“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由泸州市明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分三年投资5000万元,建成集小龙虾种虾繁育、双稻双虾养殖、黄辣丁等淡水鱼养殖、黑山羊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永定村集体经济公司以提供服务管理方式入股,提升村集体收益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土地400余亩,共同发展稻虾种养。企业为周边村民提供虾苗、水稻和种养殖技术,同时提供订单式产销对接,极大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带动稻虾共育养殖模式成片发展。目前,该基地创新推广“双稻双虾”共作技术,在种植“中稻+再生稻”的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在5-10月养殖销售大头虾,11月-次年4月养殖销售小龙虾。成功构建农田水域“一地两用、一水两养殖、稻虾共赢”的可循环生态养殖链,实现稻虾共育基地一年养三季,亩产龙虾400斤,水稻1000斤,收入1万元的“3411”目标。同时,线下与川渝等地大宗经销商、各类商超签订销售协议5份,建立临时交易市场2个,线上利用“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模式拓宽销售覆盖范围。目前,全镇小龙虾月均交易量达3.5万余斤,月均销售额40余万元。下一步,望龙镇将乘势而上继续发力,通过积极招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发展,鼓励经营主体注册相关品牌、商标,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投资发展农业观光、生态种养、休闲娱乐、餐饮民宿等,进一步凝聚统战力量,推动乡村农旅融合发展。(合江县委统战部 王浩荣 田利源)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01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邱海鹰 )采摘、转运、打包……连日来,华蓥市明月镇白鹤咀村利用渠江滩涂试种的10多亩菜椒基地迎来采收旺季,连片成长的菜椒像一张巨大的绿毯,徐徐铺展在滩涂上,一串串鲜嫩的果实挂满枝头,恰似在风中摇曳的铃铛,奏响致富“椒”响曲。村民们奔忙在菜椒基地,脸上难掩丰收的喜悦。“光是在这片菜椒基地,我前前后后一共挣了5000来块钱了。从整理土地、栽种苗子到除草、施肥,我一直在这里干活。”村民吴奇全高兴地说,没想到这片滩涂,居然能种出这么好的菜椒。“我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植菜椒的。”白鹤咀村党总支书记洪鑫晶介绍,今年春天,他们看见渠江边大面积河滩一直荒着,觉得很可惜,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村支“两委”研究,决定以村集体名义,在河滩上种植市场前景看好的菜椒,“首次试种了10亩,经过精心种植、管理,一举取得成功,这也大大提振了我们的信心。”前些年,这一片河滩经常遭水淹,种植的农作物一遇洪水便颗粒无收。近年来,当地不断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河道堤防建设,保护水域岸线耕地等免受洪水威胁。同时,结合此处岸线特点,兴建“渠江河长制主题公园”、“荷月江岸”生态荷塘、“华”字碑等景点,在此基础上发展农文旅产业,把乡村旅游做得风生水起。菜椒一年可收三茬。目前,白鹤咀村渠江滩涂菜椒基地已进入第二茬采摘。其产品除卖给当地的餐厅、食堂外,还销往重庆等周边城市。今年试种的10亩菜椒,预计产量可达1万多公斤,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洪鑫晶说,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抢抓机遇,丰富品种、拓展规模,利用村头更多滩涂种植菜椒、蜜薯、艾草等,持续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经济基础。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6-28
眼下,又到了藤椒采摘上市的时节。眉山市洪雅县3.5万余亩藤椒迎来成熟期,饱满油亮的藤椒缀满枝头,散发出阵阵麻香,椒林里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6月27日,笔者走进该县中保镇新华村的绿色藤椒种植示范基地,只见一棵棵藤椒树长势繁茂,枝头缀满饱满油亮的藤椒。在藤椒林中,村民们头戴遮阳帽,手持剪刀,娴熟地把藤椒果采进箩筐。据了解,藤椒采摘期内,这个基地每天都会雇用近百名农民工。饱满油亮的藤椒缀满枝头群众何代群坦言:“我在藤椒基地里摘藤椒,一天摘五六十斤,有九十块钱左右的收入,在这里干活挺满意的。”为了保证藤椒油苞完整、麻味醇正,采摘下来的藤椒果经过初筛后将迅速送往工厂进行加工。洪雅县麻老五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龚万刚介绍:“现在,我们公司的基地已经开始采摘了。采摘的藤椒会立刻送往公司进行分拣,随后进行加工。七月初,我们会大量收购藤椒。”据了解,目前,洪雅县按照绿色有机食品藤椒生产技术规程,建成藤椒化肥化学农药零使用试验示范区200余亩。通过矮化密植、沼液喷灌、绿色防控、适期采收等多项栽培管理技术,让藤椒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这个基地是标准化藤椒种植基地。由于实行的是绿色生产种植,鲜椒品质好,油包大,麻度高。”洪雅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李世洪介绍,“从现场实收看收成很好,该基地亩产约400公斤,亩收入在4800元。”藤椒果采摘近年来,洪雅县始终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围绕县域“茶竹椒乳药 ”五大特色产业,实施“一杯茶、一根竹、一树椒” 特色产业提升工程。藤椒种植作为洪雅由来已久的特色产业,已成为该县推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从六月下旬开始,洪雅县藤椒相继进入采摘期。”李世洪介绍,“由于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全县平均亩产鲜椒比去年提高了50公斤。全县3.5万亩藤椒,平均亩产约350公斤,总产量约1.2万吨左右,总收入约1.4亿元左右。”(供稿:洪雅县委宣传部 肖蒙)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6-28
(冉金鹭 贺伟 记者 侯东 文/图)盛夏时节,广元市朝天区大滩镇横梁村种植的火龙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6月25日,记者走进横梁村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只见一排排支架上攀爬着翠绿的火龙果枝条,饱满的火龙果花蕾竞相绽放,几名工人穿梭在基地内进行疏花、剪芽,忙碌不停。“再过一个月,今年第一批火龙果就能采摘了。”横梁村党支部书记侯小燕告诉记者,在发展火龙果种植以前,该村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产量低且品质不高,群众致富增收难。发展火龙果产业,不仅盘活了当地的土地资源,也让村民们鼓起了“钱袋子”。工人正在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疏花近年来,随着东西部协作战略的深入推进,朝天区农业产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也为横梁村的产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2018年,借助东西部协作项目落地大滩镇为契机,通过“飞地”模式,横梁村从浙江台州金清镇引进了木兰火龙果,同响水村“抱团”发展产业,火龙果产业园投产以后,按出资的比例对收益进行分红。“当时我们去浙江参加培训,学习了火龙果种植和管护技术,回来后我们边学习边摸索,有啥不懂的还能在微信群咨询浙江的专家。”横梁村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技术员赵登祥手拿剪刀,熟练地进行着火龙果疏花和剪枝,他指着火龙果枝条上的花苞说,“这个果子可以留,我们就把旁边的果子给剪掉,不然火龙果长不大。”从开始的门外汉到如今的行家里手,赵登祥见证了村里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如今,基地里的火龙果长得一年比一年好,收入也比以前更有保障,他和工友们对火龙果产业发展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一颗果子致富,一个产业兴村。每到农忙季节,基地还会聘请周边村民对火龙果园区进行管护工作,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务工需求。“4月份开始要敞篷,过了国庆节要把篷盖上,平时管护要剪苗、绑苗、拔草、施肥……随时都有活儿干,一年下来也能增加不少的收入,这个产业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好处。”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何修义高兴不已。火龙果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群众纷纷发展种植业,拓宽了增收渠道,也为乡村振兴、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目前,横梁村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规模达50余亩,预计今年火龙果产量2万余斤。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符理 刘玉莲 杜文龙  巴山新雨后,银耳喜丰收。眼下,巴中市通江县100万袋银耳陆续迎来采摘期。一朵朵洁白的银耳,不仅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花”,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耳农喜获银耳丰收。银耳种植成为特色大产业  6月26日,笔者走进通江县胜利乡马营台村种植户伏正平的银耳大棚里,一排排整齐的菌棒上,一朵朵洁白的银耳紧紧簇拥,长势喜人。伏正平和妻子穿梭在大棚内,小心翼翼地将银耳从菌棒上摘下,放入篮中。说起今年自家银耳的收成情况,伏正平喜上眉梢,算起丰收账。  “去年我种了一个棚子,共130袋菌种,有3万多块钱的收入。今年我又增加了4个棚子,目前收成不错,每周都能采一次银耳,每次差不多可以采收干耳5斤左右。在保温保湿正常管理情况下,可以延续采收到10月份左右,预计今年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这两天看着“繁星朵朵”的耳花,伏正平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在不远处的马营台村村委会,通过当地党委、政府联系,通江嘉佑商贸有限公司人员一大早就前来收购村民的新鲜银耳。经过分级、定价、称重等程序后,村民一一签字,等待该公司月底统一付款。  “从去年开始,我们村积极发展银耳种植。在精心培育和技术支撑下,如今银耳已成为村里重要的致富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马营台村党支部书记黄登军介绍,全村共有57个银耳大棚,目前湿银耳售价每斤70至75元,全村银耳产值预计可达200万元左右。  近年来,胜利乡通过党建引领,立足本地优质林木资源实际,统一规划种植区域、组织党员示范带动、统筹干部精准帮扶、动员农户分散种植,大力推行新品种、新技术,让银耳种植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特色大产业。  “今年,全乡6个村均广泛种植银耳,其中集中经济示范园2个、种植农户72户,共接种银耳菌种2.8万余袋,预计产量约7吨、产值 400 余万元,带动就业500余人,实现农户人均年增收1100元。”胜利乡乡村振兴办公室工作人员张瀚缘说。线上推销让农特产品走得更远  “直播间的各位朋友,大家好,这是我们刚刚从耳棚里采摘回来的新鲜银耳……”在通江银耳的发源地陈河镇,一排排耳棚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在陈家坝村的直播间内,村文书王显华拿着刚采摘回来的鲜银耳,向直播间内的网友详细介绍通江银耳的种植方法及功效。  “我们直播的目的,就是想把通江银耳,包括我们农户家的农特产品推广出去。”王显华说,“以后这个直播间,就会成为我们地方农特产品的集销地,从而有效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线上推销热,线下采摘忙。在厂房内,村民们忙着将采摘回来的银耳及时挑拣、淘洗、烘干,小小的银耳花成为了陈家坝村的“致富花”。50多岁的村民刘朝华由于家中缺乏劳动力,难以发展银耳产业,村集体银耳产业发展起来后,她通过土地流转和打零工,每年也有不少收入。  “我们村集体经济种植段木银耳有25个大棚,目前银耳长势良好,预估产鲜银耳5000余斤,价值达40万余元。”陈家坝村纪委委员任玉斌说。  近年来,通江县以“三产融合”为路径,坚持园区引领、全链发展、科技赋能、品牌提质,全力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通江银耳种植菌种用量100万袋,预计产量超300万斤。目前,全县从事银耳相关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170余家,辐射带动就业约5000人,实现综合产值超35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学通 王习丞  6月是黄花成熟的季节。在苍溪县云峰镇狮岭村紫阳农庄家庭农场,100余亩黄花迎来丰产期。工人们忙着采摘、浸泡、晾晒、烘干,一片喜获丰收的繁忙景象。  6月24日,在紫阳农庄家庭农场,相关人员正在给前来参与黄花采摘的农民工讲解黄花采摘的要领和注意事项,确保鲜花采摘的质量。  该家庭农场技术总监杨傅森介绍:“我们公司从2020年开始在这里种黄花,2023年达到丰产期。今年的黄花长势不错,预计能达到25吨,通过烘干加工后,净利润在20万元左右。这里的发展前景较好,接下来还会大力发展黄花产业。”  从黄花的采摘到加工成成品,要经过采摘、浸泡、晾晒、烘干等工序,特别是采摘环节,需要大量的用工,这就给周边群众带来了增收渠道。狮岭村村民徐清瑜是本地人,他说,自己每年在农场打工,有1万多元的收入。  据了解,狮岭村是苍溪县有名的雪梨种植村,雪梨产业一直发展良好。为持续增加群众收入,促进乡村振兴,近几年,该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用,引进了黄花产业。今年,该村又新植黄花200余亩,解决周边农户务工1200余人次,增加家庭经济收入7万余元,进一步拓宽了全村群众增收渠道,优化了全村产业发展结构,为全村产业持续向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怡)“除草的时候,注意不要伤到树根。”日前,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川新村川佛手种植园区现场负责人张云明正指导村民进行除草、喷洒农药等管护工作。“我们在这里务工,一天有60元钱,工资都是按月兑现。”村民朱子程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村民正在除草  今年5月,恩阳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巴中市恩泽科技有限公司管理渔溪镇川新村、八角村、三清庙村共700余亩的川佛手园区。“一开始来到渔溪,我们没有自己的办公区,渔溪镇就将当地一所小学空余的房间借给我们办公和住宿。”该公司董事长陈早林在电话中说,“之所以选择恩阳渔溪,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适宜川佛手的生长,更因为这些暖心举动打动了我。”  作为恩阳区的道地药材之一,川佛手在药用和食用领域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既可用于生产中药饮片,还可进行深加工,开发出蜜饯、饮料、精油、酒等产品。  “预计9月份开始采摘,年产值可达到800万元。”张云明介绍,“川佛手采收后将全部加工成佛手柑片,销往安徽亳州以及广州、南京等地的制药厂。”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恩泽公司共吸纳渔溪镇50余名群众务工,辐射带动180名村民流转土地,人均年土地流转费达1360元。“我们与业主签订合同,对方统一提供技术、销售渠道,我们负责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渔溪镇副镇长周平说,产业发展给村民开拓了一条新的增收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26
(杨汉国 记者李国富)近日,记者在营山县青山镇开源村看到,蚕房内层层叠叠的蚕蔟上结满了鸽子蛋般大小金灿灿、黄澄澄的“黄金茧”,蚕农们正忙碌着采摘,据皓盛蚕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皓介绍,这是合作社今年丰收的第二季茧,产量在3000公斤以上,很受丝绸加工企业青睐。开源村蚕农正在采摘“黄金茧”开源村位于营山、蓬安、仪陇三县交界处,距离县城40余公里,曾是营山县15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为培育致富产业,拓展群众增收门路,2018年9月,村里引进能人王皓成立了皓盛蚕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的模式,发展蚕桑产业,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预计全年可养蚕600张,实现产值120万元。常年在合作社务工的农户,每月可获得务工收入上千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2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