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谢义 张凤莉  近日,笔者在乐至县大佛镇观音寺村看到,一台履带式拖拉机正在田里进行犁地作业。  “今年我们村打算种植400亩水稻,现在村里的劳动力不足,我们就邀请隔壁村的合作社来为我们进行社会化服务,效率高又节约成本。”观音寺村党总支书记张辉介绍。  张辉提到的合作社,是大佛镇双堰塘村成立的乐至县双红农业专业合作社。履带式拖拉机正在田里进行犁地作业  过去的双堰塘村因缺少致富产业,种植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为解决这一难题,2021年,经过村“两委”班子商议和充分征询群众意见后,该村成立乐至县双红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购回了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等机械设备,用于村上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  “我们的合作社除了流转了村上的土地用于种植粮油作物外,还要负责种子、肥料的统一采购和发放及群众的农产品销售等,同时形成了集耕、种、收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模式。”该村党总支书记吕堂说。  为进一步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该村又引进了烘干设备和秧盘生产设备。  据吕堂介绍,合作社从2021年成立到现在,平均每年的收益在100万元左右,同时也能为村民提供90多个就业岗位。  “我家的5亩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平时又在合作社打工,一年的收入有1万多元。”该村7组村民陈权利高兴地说。  如今的双堰塘村利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惠利村里的群众,也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强大动能,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局面。  “下一步,我们计划引进一批加工设备,对油菜、小麦、红薯等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形成产业链,打响品牌,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不断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吕堂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敏 冯金虎)近年来,苍溪县月山乡琳山村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收益有分红”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发展之路,让全体村民共享集体经济成果。  4月8日,琳山村分红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一捆捆现金整齐地摆在桌子上,工作人员认真核对名单,逐一将分红款发放到村民手中,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琳山村集体经济分红现场。苍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天我们家一共分了7000多元,比去年多了不少。现在村里的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好,我们的分红一年比一年好。”琳山村村民侯清连笑呵呵地说。  笔者获悉,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琳山村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柑橘产业。截至目前,全村共种植柑橘2000余亩,包括爱媛、春见、沃柑、明日见等多个品种,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  “今天进行的是 2023年果子分红。我们从2017年到现在已经分红了3次。今年我们计划新植果树200亩,预计 2024年果子产量能达到1000吨。”该村党支部书记梁家学介绍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滕德银 钟珏 陈玉)“每天需要摘蓝莓的农民工在400人左右,每人每天的报酬约200元。我们金龟村的群众对村‘两委’引进的这千亩蓝莓园项目,是笑在脸上、乐在心里的!”近日,攀枝花市仁和区福田镇金龟村党员刘书堂说。  从2022年6月引进蓝莓项目,到2023年12月采摘第一批蓝莓,如今,这千亩蓝莓园已经成为该区党建引领共同富裕之路的示范点。在蓝莓基地内,工人们正在采摘蓝莓抢抓“蓝莓机遇”做大产业金龟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路在何方?这是一道村“两委”党员干部必须答好的考题。  2022年4月,仁和区经合局带领专门种植蓝莓的紫约公司到福田镇寻找种植基地。  “我们主动给书记、镇长请示,邀请公司的人到我们村选地。”金龟村党支部书记胡洪富说。  “在项目商谈、签约、落地、建设4个环节中,这个村的诚意最实在,速度最快,协调力最强。”紫约公司福田蓝莓基地负责人李金珠这样点赞该村“两委”党员干部的工作。  “在90天时间内,全村流转土地给公司1000亩,建设完成后,顺利栽上了蓝莓。如今回想起来,这个速度不能说不快!”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书梅说。  村集体公司从19户群众手中流转1000亩土地,需要900万元,但在前期,公司只支付60%的费用给村集体公司。为了尽快交地、建设,该村“两委”党员干部想尽办法,集体贷款200万元,胡洪富靠个人信誉贷款100万元。“群众拿到了钱,项目才能尽快落地,尽快建设。”胡洪富说。  据悉,金龟村的1000亩蓝莓园,紫约公司已经投资了6000万元,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进行了水电路、水肥一体化、办公房、分拣中心的建设。党建引领 开出“共富花”  “胡书记,还要流转土地不?我还有100多亩,都帮我流转出去嘛!”4月8日,村民刘娟来到村委会咨询。  像她一样有此想法的人,还比较多。  继续流转土地,发展壮大蓝莓产业,群众为啥对此期盼有加?  刘书堂算了一笔账:曾经这一大片山上是种芒果的,果农每年每亩地的产值是 2000 元,稍不注意还会亏本。如今流转给紫约公司种植蓝莓,产值至少是每亩8万元。公司每亩地需要支付的劳务费,每年是2万元左右。“今年是初挂果,明年是盛挂果。在采摘蓝莓的4个月期间,每天需要采摘员700多人。在区领导和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正在筹建劳务公司,这是一笔能让本村、本镇群众和紧挨着的云南华坪县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的大生意、好生意!”  这几天,福田镇党委副书记陈玉在蓝莓园里忙得不可开交。“我们正在借助蓝莓园这个平台,实施好‘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搞好相关党建工作的氛围打造,靠党支部带动、集体引导、农户支撑、企业发力,提升乡村振兴的速度,目的就是让党建之花在蓝莓园里开得更加绚丽,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陈玉说,在第三期项目中,在金龟村和金台子村,都有一片属于村集体自己种植的蓝莓示范园,大约共有200亩。到时将依托万亩芒果、千亩蓝莓、百亩牛油果等基地,挖掘彝族水田人文化,用好“省级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名片,擦亮“福田彝族火把节”“福田蓝莓节”“福田火烧粑”“福田紫约蓝莓”等农文旅品牌。  “实现梦想,关键是靠党组织和党员一起发力,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来,才会真正开出更美的‘共富花’,结出更甜的‘共富果’!”该镇党委书记张晓华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6
(邓钰卓 陈舒笛 记者 刘佳慧 文/图)一山千行绿,阡陌茶飘香。随着气温回暖,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9.2万余亩茶叶已陆续开采,茶园充满了浓烈的茶香,茶农们正抢抓有利时节采摘春茶,在茶园里忙得不亦乐乎,勾勒出一幅“春日采茶忙”的生动画卷。在陈家坝镇金鼓村茶叶基地,一行行茶树似波浪绵延起伏,生机勃勃,嫩绿新芽长满枝头,青翠欲滴。茶农们挎着茶篓在茶园里穿梭,手法娴熟地采摘春茶,嫩绿的茶芽从指间不停地“流”入腰间的茶篓里,“茶叶经济”让村民们充满致富希望。当地的村民吴会容,有近十年采茶的经验。“摘这个茶是有讲究的,摘的时候要‘一芽一叶’,老叶子不能在里面,还有就是不能掐,掐了它的杆就会变颜色,所以只能往上提。”吴会容讲道。据介绍,陈家坝镇金鼓村毛坪茶叶基地建设于2014年,属于北川茶产业的优势区域,相对集中连片,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每年春茶采摘时期,吸纳许多周边的村民就近务工。像吴会容这样的茶农有很多,他们每天早上在园区里采茶,到了中午太阳大了就回家起锅做饭,村民们都觉得这样的日子很不错。“这个茶园是村上办的,到了采茶的时候就可以到这里来采摘,一天还是可以挣到八九十元,离家也很近,也方便照顾家里,我觉得很好。” 吴会容说。据了解,为了确保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采摘下来的茶叶会马上进行加工处理。在配套建起的茶叶加工厂中,师傅们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精心制作出香气扑鼻、口感醇厚的优质绿茶。“刚刚看到的这个过程是禹露龙爪的加工过程,鲜叶采摘回来后经过摊凉、杀青、捋条、(热风)风干,我们进行一个筛选整理,然后包装上市。”正在加工茶叶的北川禹露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绪恩说道。茶产业是北川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围绕茶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五个一”的发展思路,制定一个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出台一套导向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支持政策,建立一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质量标准体系,培育一批叫得响市场认可度高的茶叶品牌,坚持一种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结合现代化制茶工艺,逐步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已发展茶叶9万多余亩。2023年,全县茶叶综合产值达6.05亿元,鲜叶产量7500余吨,鲜叶销售价格上升15%左右,带动群众增收8600余万元,今年预估综合产值7.5亿元,小茶叶成了北川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小金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5
(记者 蒋培路)俗话说:“清明见芽,谷雨见茶。”清明至谷雨节前,正是茶树“一芽一叶一抹香”好时节,此时采摘的茶叶翠嫩清香,味道最佳,故明前雨前品新茶,相沿成习。近来,随着头波春茶陆续上市,记者走进乐山市五通桥区金粟镇刘家山现代茶叶园区,春雨连绵,采茶女甜美的山歌阵阵飘来,溢满山间。茶农们一大早就背着茶袋走进茶园,熟练地将一芽芽鲜嫩的茶叶装入茶篓中,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春茶采摘“采茶是门技术活,不仅要耐心,还要细心。主打的就是一个出手快、落点准。今年采茶25元/斤,像我们采得快的,好的时候一天能挣150元至200元,既能补贴家用,又能充实生活。”五通桥区金粟镇刘家村采茶工人熊小燕满脸笑意地告诉记者。金粟镇刘家山现代茶叶园区金粟镇刘家山现代茶叶园区现有茶叶种植区8500亩,注册有“香雾春”“灵山春雪”等茶叶品牌,园区内年茶叶产值可达5200万元,因其特有的沙壤土和浅丘地貌,茶产业逐渐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近年来,通过采取流转、托管、入股等多种方式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园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了良好的利益联结,带动农户面达95%,园区内农民可支配收入2.6万元,高出本地水平49%。今年,通过推广高效喷灌技术覆盖茶山1200亩,金粟镇茶叶种植亩均收入同比增加30%,带动人均增收约2100元。石麟镇茶产业集群走进五通桥区石麟镇兴无村奶白茶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茶树翠绿欲滴、清香四溢,沿着山脉延伸,宛如一条绿色的腰带。眼下,正值今年兴无村奶白茶的第一次采收季,茶山上全是采茶工的身影,他们每采完一篓,便将茶叶送至茶园附近的库房进行称重,并按照每斤30元的价格进行现场结算,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据悉,由于奶白茶主要销往江浙一带,每到采收季就有江浙的茶商前来收取鲜茶,价格也是逐年上涨,村民逐渐靠茶叶种植鼓起了自己的腰包。目前,石麟镇通过布局“两带一中心”产业规划,逐步形成政策引导、资本投入、村民跟进的发展模式。现全镇有种植农户3000余户、种植面积6000余亩,接待游客1000余人,茶叶综合年产值达7000万元以上。茶产业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全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五通桥区既有“推窗见绿、依山傍水”的自然禀赋,又有“千亿园区、大佛后花园”的区位优势。为写好“助农增收”这篇大文章,该区始终坚持以片区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为主线,因地制宜出台《乐山市五通桥区百里粮经产业环线实施方案》,通过依托河东、河西片区百里交通环线,全方位推动竹根、牛华、冠英片区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在现有粮食、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今年一季度,全区茶园投产面积约5.6万亩,预计茶叶产量达1500吨以上,茶叶综合产值预估2亿元以上,形成了以茶产业助推“三农”工作“开门红”的生动实践。(图片由乐山市五通桥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出菇啦,出菇啦!”近日,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的枇杷林下,一朵朵大球盖菇(又称“赤松茸”)顶着红褐色“圆伞”在菌床破土而出,长势喜人,村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时间回溯到一周前。“菌种都种下去4个多月了,怎么还不出菇?”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石椅村的7亩赤松茸菌床仍没有动静,石椅村村委会副主任陈继述心里慌了,赶紧向技术指导单位——绵阳市农科院的专家求助。在石椅村的赤松茸基地,一朵朵赤松茸从菌床上破土而出。  绵阳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负责人、高级农艺师钟钼芝来到石椅村基地调研后,给出了建议,“这是菌床土壤过于干了,赤松茸有效积温已经达到,只要浇一次出菇水,把菌床浇透,很快就会出菇。”  听了专家建议,陈继述赶紧安排村民为菌床浇水。“前段时间还担心不出菇,上周浇透一次水,没想到这几天菌床都开始出菇了,目前每天都能采几十斤。”陈继述指着一丛丛冒出菌床的赤松茸说,这是村里探索的一个致富新产业,村民对它的期待很高。  在得知石椅村的赤松茸出菇后,钟钼芝再次来到石椅村基地,看到部分菌床已出菇,大多数菌床上暂看不到出菇迹象,但已长出密密麻麻的白点,扒开土块后,发现底下布满白色菌丝。“你看,这些白点,都是赤松茸原基,再过一段时间就会长成菌菇的样子。”钟钼芝指着菌床上的白点说道。  目前来看,今年石椅村的赤松茸出菇理想。按照生长进度,赤松茸可以持续采收两三个月,总产量将超过2万多斤。  这段时间,成都平原的赤松茸产区基本采收,正值市场空档期,赤松茸有不错的行情。在成都食用菌批发市场上,赤松茸一级菇收购价达每斤8到10元。  陈继述搬来几个塑料筐进入赤松茸基地,决定先将头批长好的菌菇及时采收,送到村里的农家乐制作特色菜肴,用来培育当地的消费市场。在采收菌菇的间隙,不时有游客前来咨询赤松茸的价格。其间,陈继述接到了一通电话,“过两天会有一支近百人的团队到访,地里刚冒出头的菌菇的销路也不愁了。”  “石椅村的赤松茸品质很好,七成以上都是一级菇,只要扩大规模,如果每天产量能达到1000斤以上,收购商会主动来收购,不愁销路。”钟钼芝说,“这批赤松茸品质很高,我们准备采收一批带回去做推广。”  “赤松茸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粗放式管理产量都能达到每亩3000斤左右。”钟钼芝说,石椅村的赤松茸从去年11月种下,中间经历了漫长的低温天气,在近期气温回升后,依然能正常出菇。“这说明在石椅村进行反季节种植赤松茸是可行的,反季节种植,能避开赤松茸上市高峰期,获得更高的收益,市场前景广。”  钟钼芝说,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枇杷枝条等农林废弃物可以成为赤松茸菌床所需的基料,在收获赤松茸后,菌渣又是优质的有机肥,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更好地生长结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5
4月11日,在纳溪区安富街道桂花村八社的香椿基地里,20多名当地村民正在忙碌,有些村民在牵线、有些村民在挖坑、有些村民正在栽种香椿苗,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我从去年以来,就一直在香椿基地上班,每个月要干20天左右,每天6—8个小时,能够挣到60—80元,一个月下来,能够挣到1200元左右。” 桂花村八社村民叶绪珍笑呵呵地给笔者算了一笔帐。采摘香椿顾家和挣钱一举两得叶绪珍今年48岁,以前和丈夫何生华在外务工,由于去年8月要回老家照顾孙子读书,所以就没有外出务工了,何生华在纳溪附近打零工。她刚回到家里,除了种点蔬菜、养点家禽之外,每天的空闲时间多,基本上都没有啥子事情可干。后来村干部在桂花村当家人微信群里发布香椿基地需要人员帮忙除草、施肥和管理香椿苗,每个月结一回工资,工资有1200—1600元左右。“我认为我可以在香椿基地干活,把时间统筹安排一下就得行了,你先把孙子送到学校,我在家里把家务处理好,然后我就到基地帮忙干活,每天还有收入。” 叶绪珍和她老公商量。就这样,叶绪珍就通过村委会的协调,与泸州乾惠香椿芽种植专业合作社签定了用工合同,在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香椿管护工作。每天,叶绪珍早早起床,煮饭、扫地、吃早饭、送孙子上学……,把家里的家务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把家庭照顾的妥妥的。然后,又急忙赶到香椿基地干活。在家门口就业一年挣1万多每年2月底至3月底是香椿采摘季节,每颗香椿树上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嫩红的椿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独特味道。“最初的采摘期,每公斤香椿市场价可卖到150元左右,每亩纯利润可达7000元左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加工的香椿酱除了销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到了韩国、日本,市场前景相当好。” 桂花村党支部书记段然说。据了解,桂花村香椿基地是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和泸州乾惠香椿芽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现流转土地380余亩,流转金13万元左右,村集体公司每年收管理费6000元左右;今年已投产100余亩,收获了4000多斤香椿,主要发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香椿基地为该村解决剩余劳动力100余人再就业,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我在基地里干活,一年可以挣12000元左右。”叶绪珍满脸笑容给大家算了一笔收入账,“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预计2025年春季,基地的香椿能达到产量每亩300至400斤,总产量在10万斤以上,预计全村村民可获收益120万元左右。”安富街道农业农村工作分管领导、人大工委主任杨波说。(供稿:纳溪区安富街道 肖光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2
为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开展油茶种植,助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合面镇通过免费发放苗木的方式,把种苗送上门、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真情、温暖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经济树”上结出“黄金果”,让群众直接受益。发苗现场,一捆捆油茶苗堆放在一起,前来领取树苗的村民们有的在搬运油茶苗,有的在进行领取登记,有的在咨询种植注意事项,场面十分热闹,前来领苗的小推车、三轮车、皮卡车络绎不绝。油茶种植现场    胡站长介绍说,“三华系列油茶生长快、产量高、果油率高、抗性强,耐高温高湿,与山区的土壤气候相适应,发展前景广阔,经济价值高。一次栽种、多年收果,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油茶生长成林后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效益。”发苗结束后,数十名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前往双凤村种植基地开展油茶种植活动。植树现场,干部群众、志愿者们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队,挥锹挖坑、分苗定植、扶苗填坑,每个环节衔接有序,配合默契,现场一片繁忙有序、干劲十足的景象,一株株嫩绿的油茶苗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机。副镇长、人大代表李想也到群众身边讲解油茶种植技术,群众表示受益匪浅。“给它踩实,边上要适当踩一踩,踩大一点点,然后再把土覆盖上去,堆成一个小土堆……”合面镇林业站站长胡福刚在基地里指导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们栽种油茶苗。连日来,合面镇的油茶种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据悉,合面镇陆续将3.1万余株油茶苗免费发放到群众手中,计划新增油茶种植面积1200亩。下一步,合面镇将继续采取“党建引领+大户联动+群众参与”的紧密型联农带农模式,着力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多形式多措施扩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供稿:纳溪区合面镇 董思孟 秦小红)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1
时下正值玄参生长关键季节,在宜坪乡宜坪村玄参种植基地,一颗颗玄参苗吮吸着春雨茁壮成长,一片新绿。看着绿油油的玄参苗,基地负责人曹彬难掩喜悦。他介绍,今年的玄参苗品相非常好,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后期产出的药材品质应该会很好,今年肯定是一个丰收年。2023年,宜坪乡党委政府积极对接四川佳水裕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到此实地考察,经过取样、评估、分析,认为宜坪乡宜坪村气候、地理环境适宜种植玄参。当年11月底,该公司从农户手中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600余亩用于种植玄参。“从开地到现在的管护,我们都是用的附近的村民,这些老百姓踏实能干,截至目前,已经发放了10多万的劳务工资。”四川佳水裕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彬表示,按照2到3元的市场收购价预算,预计玄参亩产收益1万余元。为发挥土地的最大能效,基地里还套种了枇杷树,下一步,还将套种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更好地助农增收。“现在我们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是不可能的,就到基地里面帮种药材,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遇到冬夏至开垦地的时候,一天就能挣200多元。”宜坪村村民王品方一边除草一边回答记者提问。据了解,玄参味苦、甘、咸,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养阴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营分伤津导致的身热、口干、舌质红绛,或者温热病邪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常用于温热病血热壅盛导致的发斑发疹或者咽喉肿疼,烦躁谵语。还可以治疗痈肿疮毒,瘰疬痰核。药理研究证明:玄参有降压作用,其肌理与扩张外周血管有关,具有镇静,抗惊厥,降血糖作用,有解热抗菌作用。“近年来,宜坪乡探索发展山区粮经复合发展模式,结合宜坪高山地势和丰富农业资源,推行“薯玉蔬蔬”的耕地精细粮坪复合轮作和“果林上山 林下套种”的高效粮坪复合种植模式,稳定增加山区粮食生产的同时,保障群众经济收益,是山区适度规模化农业的示范探索”宜坪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尼里军站介绍说。(供稿:峨边县融媒体中心 吴映辉 耍惹小付)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斯郎翁堆 特约通讯员 叶强平  近日,理塘县曲登乡普查村在村合作社举行2023年度集体经济分红仪式,牧民群众依次上台领取分红金,个个喜笑颜开。  村里的勒通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17年以来,不仅分红一年比一年多,牦牛也是一年比一年养得多,现在合作社牦牛有1000头左右。2023年,该合作社出栏牦牛93头,实现盈利606247元,拿出510024元分红兑现给158户牧民群众,每户分红3228元。村干部还来到曲登乡养老院,把分红款发放给普查村村民吴东、单珍贡布、阿细拉姆3名五保户,让他们很受感动。  参加分红仪式的曲登乡党委书记洛绒英巴说,普查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火车头”,努力让脱贫群众富在产业上,让产业强在党旗下,稳步走好脱贫后的共同富裕路。  “下一步,普查村将进一步发展致富产业,争取在2024年底能让每户农牧民分到更多的钱。”该村党支部书记曲扎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春梅 特约通讯员 刘玉明 文/图  4月9日,笔者走进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只见绿油油的小白菜一垄接一垄,目之所及皆是铺满田地的菜苗,三三两两的村民正穿梭其间,进行收割、分拣、过秤、装车……忙碌的身影和绿色的菜地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好的春日丰收图。  立新镇靠近绵阳市郊,依托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近年来,蔬菜种植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在不断丰富群众“菜篮子”的同时,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农户正在收割瓢儿白。  “我们合作社一年种植小白菜、上海青7茬,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让周边村民多了务工的机会。”高棚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崔兴江介绍,自从该村组建合作社后,从最早仅12户12人参与,到现在已发展到424户437 人。去年一年,该村年产值突破了6500万元,面积也由几百亩发展到2400余亩,去年还打开了国际市场,蔬菜成功搭上中欧班列,销售到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  2010年,大学毕业的崔兴江积极响应国家返乡创业的号召,回到高棚村种植小白菜,带领村民创办了新景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注册了“御新景”蔬菜商标。2020年,他当选为高棚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带领村“两委”成立了立新镇高棚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实行“统一选种育苗、统一药肥剂量、统一检测指导、统一调配销售”,培育核心竞争力,产品成功打入了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自从返乡创业流转百余亩土地成为蔬菜种植大户,比以前在外打工时年收入至少翻了5番,咱新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前途越奔越宽广!”“95后”青年李敏自称是高棚村的“泥腿娃儿”,16岁外出学手艺打工,原本一心想跳出“农门”。2017年,他在崔兴江的带领下返乡加入合作社,成为蔬菜种植大户和蔬菜销售经纪人后,年收入逾百万元。他感慨万千:“没想到摸爬滚打六七年,最后在家乡的土地上找到了作为一个新农民的价值。”  蔬菜合作社拎稳致富“菜篮子”,“菜篮子”鼓起农民“钱袋子”,无论是种植大户,还是在家门口打工的农户,都尝到了小蔬菜种出大产业带来的甜头。  “建起蔬菜园区后,在自家门口就把钱挣到了,方便得很!”村民唐琼英麻利地收割完小白菜装进菜筐。一年四季在家门口栽菜、收菜,每年能挣 2 万到 3 万多元,家里家外都能照顾好,唐琼英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小蔬菜站上了产业“大舞台”,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也拓宽了镇乡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据介绍,目前,立新镇每日输出蔬菜 400—500吨左右,蔬菜生产总面积5万余亩/年(含复茬),主要种植小白菜、瓢儿白、莴笋等20余个品种,实现产值约2.5亿元。  立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对全镇蔬菜产业进行提档升级,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万亩蔬菜农业产业园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1
(刘敏 冯金虎 记者 李全民)近年来,苍溪县月山乡琳山村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收益有分红”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发展之路,让全体村民共享集体经济硕果。琳山村集体经济分红现场会近日,在月山乡琳山村分红现场,记者看到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捆捆现金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工作人员们认真核对名单,逐一将分红款项发放到村民手中,村民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今天我们家一共分了7000多元,比去年多了不少,现在村里的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好,我们的分红一年比一年好,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琳山村村民侯清连笑着说。“2023年我的爱媛总收入是4万元。今年市场销路看起来不好,但是通过我们合作社的指导和技术,今年的收入总的来说还是可以,我分到了1000多块钱,感到很不错。”琳山村村民梁仕永说。农户领取集体经济分红金近年来,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月山乡琳山村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柑橘产业,截至目前,全村目前共种植柑橘2000余亩,其中包括爱媛、春见、沃柑、明日见等多个品种,实现人均增加收入5000元。“我们今天进行的是2023年果子分红,我们从2017年到现在已经分红了三年,今年我们预计通过三次分红达到14万。目前合作社和群众收入比较好,2023年我们光果子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今年我们要新植200亩,预计2024年果子产量能够达到1000吨。”琳山村支部书记梁家学介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旭)眼下,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兰坝村的羊肚菌迎来丰收,一朵朵羊肚菌像一把把“小伞”,错落有致地盛开在菌垄上,密密麻麻,长势喜人。村民们正穿梭于各大棚之间,小心采收着新鲜出土的羊肚菌,一张张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羊肚菌是一种药食两用菌,有“菌中之王”的美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羊木镇依托当地适宜的土壤条件和独特的气候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培育发展羊肚菌特色产业,采用“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种植羊肚菌300余亩,带动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增收致富。  在产业基地的公路边,广元洪鑫菌业公司负责人赵洪奎正忙着将一筐筐羊肚菌码放整齐,等待货车前来运走。“今年引进了新品种,抗高温抗菌能力强,品质也比较好,加上农业站提供了技术服务,收益特别好。”赵洪奎高兴地介绍。  发展羊肚菌不仅有利于村集体产业的发展,还可以让群众在家门口务工。“我在产业基地里主要做搭棚、施肥、采收羊肚菌等工作,收益很不错。”兰坝村2组村民李华堂算了一笔账,自羊肚菌产业基地建成后,他常常在这里务工,加上土地流转费2000元左右,一年下来能挣到2万元左右。  据了解,羊肚菌的采摘期为一个月左右,每天能吸纳周边约50名群众参与基地务工,日均增收100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群众受益,该镇纪委定期就技术指导服务、补助资金发放等开展下沉式监督检查,确保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  “羊肚菌种植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是不错的致富门路。目前的鲜货市场价是每斤60元至80元,干品每斤能卖上千元。”赵洪奎说,将采摘下来的羊肚菌进行分类、清洗、晾晒等加工处理,然后再由线下和电商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销售;采摘完羊肚菌之后,大棚里还会种上蔬菜,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近年来,朝天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目标,不断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拓市场,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2023年,朝天区推动食用菌标准化工厂化栽培,种植食用菌1.2万亩,产量10万吨(鲜品),签约食用菌项目4个,开工2个,竣工投产2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贾明高)人勤春来早,田间农事忙。近日,在射洪市曹碑镇大池村,20余亩羊肚菌经过一个冬季的孕育,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迎来春日首个“丰收季”。  3月25日,笔者一走进半山坡里的种植基地,一排排黑色的遮阳网种植大棚格外引人注目,一排排菌床上,一丛丛破土而出的羊肚菌撑起褐色的“小伞”,丰盈饱满,甚是喜人。村民们穿梭在大棚中,采收着新鲜出土的羊肚菌。村民采收羊肚菌  “羊肚菌是去年11月种下的,整体出菇率很高,收成非常好,一点不愁卖。现在到了采收季节,每天有20多名务工农民来采摘。”大池村党支部书记任顺兴说。  据了解,为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池村依托支部领办的刚健专业合作社在去年成功试验种植5亩羊肚菌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羊肚菌“共富工程”,先后组织开展种植技术培训3场100余人次。今年,该村共吸纳了23户群众参与羊肚菌种植,面积扩大到20余亩,其中村集体在山坡上开垦撂荒地种植7亩,利用农户冬闲土地13亩,在种植和采收中预计可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  “除草、培土、采羊肚菌,整个种植采收过程我都在这里务工,每天80元,活儿轻松,离家也近。”大池村居民王云华高兴地说。  近年来,曹碑镇立足镇域实际,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努力实现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稳定增收,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活力。  “目前,已采收5亩,产量1500斤。全部采收后,预计产量达6000斤,总产值达24万元。”任顺兴表示,明年,大池村将继续推进第三期羊肚菌“共富工程”建设,计划种植面积达到100亩,年产值将达到120万元,真正把羊肚菌变成致富的“主力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0
近日,金口河区永和镇黎明村五组万明种植家庭农场,数十个黑色遮阳棚里,长达数十米的菌床上一簇簇羊肚菌破土而出,撑起褐色“小伞”,菌株肉厚,长势喜人,阵阵菌香扑面而来。农场负责人吴万明正一手拿着小刀,一手扶着羊肚菌,小心翼翼地将菌腿从泥土上割出来,放进桶内,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大桶。“我们农场一共种植了8亩羊肚菌,今年出菇率比较高,这个时候上市,每斤价格在50到60 元,今年产量大概在4000斤,产值近30万元。”喜获丰收的吴万明,脸上洋溢着开心和幸福的笑容,不时向记者诉说种植羊肚菌成功的喜悦。采收羊肚菌羊肚菌一般在11月下旬开始种植,到第二年3月逐步上市。羊肚菌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要严格控制棚内温湿度,做到及时喷水、通风等,菌子才能长势饱满。2017年,吴万明在老家黎明村五组开始试种羊肚菌。“羊肚菌有点‘娇气’,旱不得涝不得,热不得冷不得,一旦病害来了传染极快。黎明村海拔高,气候偏冷,温差大,由于这里特殊的气候条件,刚开始种植时吃了不少亏,为了提升种植技术,我还特意前往成都川菌公司进行羊肚菌种植技术培训。”之后每一年吴万明都要前往成都学习新的种植技术。“除了学习技术,我还与公司签订合作,从公司购买更适合山区种植的羊肚菌种子进行栽种,签订采购合同,现在农场出产的羊肚菌除去一部分现货在本地售卖,其他就制成干货由公司收购,根本不愁销售渠道。”谈起羊肚菌产业的发展,吴万明十分高兴。“每年在羊肚菌种植收获时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我们农场都是请周边的老百姓来基地务工。”吴万明说道。羊肚菌的种植成功,不仅为种植户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同村的廖长珍平时除了在家务农外,基本上没什么事做,自从羊肚菌基地建成后,闲时她便到基地来打零工,既能照看家里,也能增加收入,一年算下来工资有5000元左右。羊肚菌在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的同时,也为当地特色种植业增添了新的亮点。“人工种植栽培的羊肚菌种植周期短、经济效益好、市场价值可观。目前羊肚菌的种植处于摸索阶段,等在本地种植技术成熟后我将进行推广,带着更多农户一起干,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共同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谈到将来的打算,吴万明充满了信心。近年来,金口河区立足资源禀赋,积极谋划乡村产业项目,精准发力,把山区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蓝莓、枇杷、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有力有效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产业兴旺发展之路。(供稿:金口河区融媒体中心 黎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9
(新华社记者 袁波 张超群)3月以来,三台县迎来麦冬收获季,一块块绿油油的麦冬地里,村民们忙着采收,一派丰收景象。  “今年种了 3 亩地麦冬,一亩地大概能采挖3000斤麦冬,看嘛,麦冬颗粒饱满、色泽白,每斤鲜货能卖14元左右。”芦溪镇星楼村农民刘晓兵举着一株麦冬说,村里几乎每家都种麦冬。3月30日,三台县灵兴镇灵兴村,农户忙着采收麦冬。新华社记者 袁波 摄  麦冬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药材,三台县有几百年的麦冬种植历史,因涪江冲积出的砂质土壤富含多种矿物微量元素,加上充足的日照和水源等种植优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麦冬种植区之一,常年种植麦冬面积超6万亩,三台土特产“涪城麦冬”还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麦冬有生津润肺、止咳等功效,深受市场欢迎。”三台县卫健局副局长李静凡说。  “麦冬喜阴,栽种1年后采收,可以套种玉米等农作物,既保证了粮食产量,又能增加经济效益。”芦溪镇党委书记姚芝春说,近年来镇里开始着力扩大麦冬种植规模,实施“麦冬+粮食”复合种植模式。麦冬种植让村民看到了盼头,吸引了不少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回来。  近年来,三台县紧紧围绕麦冬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特色农业。为从源头保证麦冬品质,三台加快建设数字化溯源体系,建立了麦冬标准化种植可追溯基地,并聘请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的专家指导栽种管理。  “由科研机构指导,龙头企业、示范种植社、产业化联合体组成的‘雁阵’,引领麦冬产业壮大升级。”三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胡梁说。  “我们的麦冬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有约4000亩,通过合理规划,资源整合,引导农民在种收、加工、销售方面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三台县明志麦冬加工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志伟和麦冬打了30多年的交道,为了提高麦冬品质,他还研发了带有搅拌和烘烤功能的麦冬烘干设备,带动周边镇数百农民就近务工。  目前,三台已成功引进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入驻,并联合太极集团、四川中兴药业等食品医药企业,开发出超380种中成药、190余种保健品,以及麦冬汤料包、麦冬茶等衍生产品,实现全链条产值达40亿元。  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蒋次勇说,“涪城麦冬”已成功入列《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首批地理标志互认清单,远销东南亚、欧盟等地区。  三台县副县长何广表示,近年来三台县打出麦冬产业发展组合拳,以完善麦冬科研、产业、产品和品牌四大体系为重点,建立“三园四中心一体系”(即良种繁育园、标准化种植园、综合利用园、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电子交易中心以及综合服务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了麦冬产业链,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发展。
新华社 | 分享: 2024-04-09
春风又绿江南岸,万顷波涛绿浪涌。又到了春笋丰收的季节,合江县凤鸣镇充分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试点打造竹笋两用林,“以竹富农”“以竹兴旅”,延长竹产业链,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走进凤鸣镇金龙湖村,漫山遍野都是苍翠欲滴的楠竹林。一大早,乡贤志愿者们就在连片的竹林里挥锄挖笋,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每年,金龙湖村农户的收入除了售卖楠竹,另外一笔收入就来自应季的冬笋和春笋。家住金龙湖村8社的村民蔡大平说:“我一个冬天可以挖到一千多斤冬笋,市场价十来块钱一斤,就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春笋可以挖个七八千斤,每斤卖一块多,就有七八千块钱收入。冬笋和春笋加起来,一年大概能挣二至四万元不等。”凤鸣镇金龙湖村文书黄祥书说:“近些年来,金龙湖村通过对竹林的集中丰产培育后,竹材的亩产量从2吨增长到了2.5吨。今年金龙湖村还试点打造了1000亩竹笋两用林,在不伤害竹材的基础上,每亩竹林可以多挖300斤左右竹笋,增加了群众的收入。”金龙湖满山的鲜嫩春笋不仅让农户们增加了收入,更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吸引了不少游客开车自驾,在游山玩水赏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到山上挖笋尝鲜。合江县凤鸣镇森林覆盖率达68%,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2万亩,有8万亩优质竹资源,林下经济产业特色明显,素有“竹筷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凤鸣镇围绕竹产业,延长竹林附加产业链,做足了“竹文章”,除了培育笋用林“以竹富农”“以竹兴旅”,丰富的竹资源更支撑着一年四季的竹产业发展,种植培育了林下中药材黄精、重楼等1000余亩,林下生态种植年产值约2亿元,吸引不少乡贤返乡创业,大力发展竹片、竹筷、竹木等竹制品加工企业,年产值约5000万元。合江县佳玮竹制品厂负责人、乡贤刘远江说:“我2008年从广东回来后,就办了这个竹制品加工厂,主要生产一次性竹筷,销售给高铁、飞机和外卖这块的餐饮行业。我当时选择回凤鸣投资办厂,也是看中了这里丰富的竹资源,我的产品主要销往西南四省和西北地区,目前产量每天大概是120万双,带动就近20余户农户增收,每个月的营业额大概是80万,明年我们争取每个月的营业额达到120万元。”合江县凤鸣镇副镇长陈南芳说:“下一步,凤鸣镇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136’发展战略和‘1+3+N’农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好生态优势和竹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森林粮库’建设,用实际行动守住青山,抱得金山,持续开启绿水青山富民模式,全面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稿:合江县委统战部 窦林 祝菡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8
(詹磊 徐竞瑜 记者 李全民)眼下,四川省苍溪县龙山镇5000余亩道地药材川明参迎来丰收,村民们不负大好春光,忙着采收川明参,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村民采收川明参4月6日,在龙山镇双灵村,田间地头处处都是采收川明参忙碌的身影,村民庞传聪正和邻居们在自家种植地里采挖川明参,随后进行人工刮皮、晾晒加工等作业,现场一片忙碌景象。庞传聪今年栽了两亩沙参,预计可以产1600斤,大约收入近2万元。川明参是双灵村的特色产业,种植历史悠久,村两委积极动员200余户农户,利用整治撂荒地大力发展川明参约800亩,亩产600斤以上。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村两委还积极争取资金,2023年新建中药材烘干房,全部实行无硫化加工,使其成为真正的绿色药食同源产品,实现人均增收千余元。(图为烘干房)龙山镇双灵村党支部书记庞建军介绍,烘干房建于2023年,今年试运行,建成面积10个平方,一次性可以烘干川明参两吨。与此同时,在龙山镇收购市场,大批川明参汇聚到这里,经销商忙着收购、分选、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收购商庞国民看中了龙山本地沙参的好品质,目前收了10多吨川明参,他直言龙山镇的川明参销量好,基本供不应求。近年来,龙山镇紧抓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关键,以绿化经济苗木、川明参产业为主导,创新推广“果+苗”套种,引进川明参无硫磺淘洗技术,实行“专合社+种植户”发展模式,累计栽种经济绿化苗木近3万亩,川明参5000余亩,抢抓绵万高速建设机遇,建成西南苗木药材交易市场,年产值超4.7亿元,人均增收超1000元,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龙山镇副镇长任兵介绍:“龙山镇依托以‘一核四片’为轴心的苗木、中药材产业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结合我镇苗木、药材资源禀赋,围绕‘建成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苗木、药材生产基地、交易市场、物流中心’为目标。按照一家一户小庭院串成大园区的思路,家家户户办庭园,村组建园区,深耕苗木药材产业,巩固发展传统种养业。”下一步,龙山镇将继续坚持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高各产业的竞争力。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8
(衡欢 记者 李国富)四月春风暖,正是农忙时。日前,记者在位于西充县槐树镇陈氏祠村的茂钦家庭农场看到,30余名村民正迎着暖阳种植黄花,一派“人勤春来早”的忙碌景象。村民正迎着暖阳种植黄花(衡欢 摄)种植现场,村民们两三人一组, 有的覆膜、有的盖土,有的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忙而有序。该农场负责人张柏松一边查看黄花植株长势,一边指导村民种植、管护技巧。“今年我们准备在陈氏祠村、合成寺村按照有机标准种植黄花共100亩,预计6月底完成种植。 ”张柏松介绍,黄花的种植、采收、晾晒等都需要大量人工,该基地吸纳本地村民100余人就近务工,每年发放务工工资近20万元。农场采用“公司+家庭农场”的订单种植模式,在种植前就与台湾公司签订了合作订单,产品将销往美国、日本等国家。“在黄花基地干活儿轻松不累,而且两天就给我们结一次工资,大家都愿意来。”村民罗碧君满意地说,她是该农场的常用工,一年下来务工收入达1万余元。村民正迎着暖阳种植黄花(衡欢 摄)与此同时,在该镇柳溪街社区的“自然园种养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头一年种下的黄花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着除草。该基地负责人吴俊毅介绍,今年6月,该基地黄花将迎来第一季收获,预计每亩产值8000元,进入盛产期后,亩产值将达1万余元。“种植黄花经济效益高,带动增收强,是我们镇的新兴特色产业。”槐树镇镇长张潇说,目前该镇共种植黄花近600亩,下一步,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技术指导,落实政策扶持,确保黄花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让朵朵“小黄花”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花”。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8
(西拉彭措 记者 严易程 文/图)4月2日,记者在阿坝州马尔康市松岗镇的羊肚菌种植基地内看到,一朵朵黑顶白杆的羊肚菌破土而出,错落有致地“站在”菌垄上撑开“小伞苞”,长势喜人。长势喜人的羊肚菌羊肚菌种植基地内,1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地采收着羊肚菌。工人小心翼翼地用小刀沿着泥土之上的菌柄轻轻割断,再将其放入菌桶中,确保不损伤菌帽,以保持羊肚菌的完整性和美观,随即便将一筐筐羊肚菌搬运上车。据了解,人工培育的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一般冬季种植、春季采收,采收时节刚好与农忙时节错开,既能提升土壤肥力,又能为当地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在大棚里采收羊肚菌,一天的工钱是150元。”当地村民洪秀鑫说,当前正值春耕时节,忙碌完农事还能到基地采收羊肚菌,自己的收入提高了不少。“当前基地种植羊肚菌约300亩,每亩羊肚菌的产量预计在500斤至800斤,预计每亩实现经济收入3万余元。”羊肚菌种植基地负责人何建国介绍道。羊肚菌采摘现场据了解,羊肚菌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各种植村村集体”合作模式,由对口援建的崇州市负责项目合作中所有种植工作及引进优质菌种,马尔康市负责土地流转、基础建设、场地租赁、组织务工人员等。何建国告诉记者,今年,种植基地将扩大至900亩,用于种植各类食用菌,预计解决当地务工人员2300余人次,务工人员实现收入35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分红资金预计达14万余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