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渡槽,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输送渠道水流跨越河渠、溪谷、洼地和道路,以灌溉沿线广袤农田。 渡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建造材料曾有竹子、木材以及近现代的砌石、钢筋混凝土。历代以来,渡槽不仅仅是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的见证,还是一种文化。唐代诗人李群玉在《引水行》一诗中写道:“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尽管此诗是为当时的竹筒制渡槽而作,但也是对凌空跨越的渡槽“行人头上过潺湲”的生动形象的描述。 在四川农业大县三台县,渡槽就是一大特色,其境内有着各类历史悠久、大大小小的渡槽84座,来自塘河库堰的源头活水随着渡槽穿山越岭奔向四面八方,不仅成就了三台粮油总产位列全省前茅的地位,还惠泽周边射洪、蓬溪等农业大县。 三台县的渡槽都有着哪些故事?6月13日,记者走进三台县一一探访。向阳渡槽。 三台县水利局供图最“年轻”的渡槽群三台县石安镇伫立着6座凌空飞架、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相互贯通的渡槽,构成了石安渡槽群。6座渡槽均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总长近2300米。建成以来,110多公里之外的武都水库的水经沉抗水库、涪支干渠、高高分支渠,再经石安渡槽群输送到三台县新德镇、富顺镇、北坝镇以及射洪市香山镇的8万多亩农田。 站在高高的渡槽桥面上,只见长长的渡槽每隔一定距离就架设一根钢筋混凝土“横梁”,由近及远望去,渡槽犹如“天梯”。殊不知,这些“横梁”别有妙用,在专业上叫做拉杆,其作用就是分解、抵消水压对渡槽两壁的压力。 6月13日一大早,工人们就忙碌起来,开始在石安渡槽群的马鞍山渡槽槽壳的一个个连接处更换老化的橡胶止水带,以防止渡槽渗水。 “通常在垭口之间、洼地之间,就要架设渡槽,每座渡槽的长度一般从几十米至500米不等。渡槽的两头还会连接明渠、倒虹管等水利设施。”三台县武都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相关技术人员介绍,“石安渡槽群于1997年10月开工,1999年10月竣工。渡槽在每年3月底、4月初至稻谷栽插期间,为塘库堰补水;5月中旬至6月,春灌放水1个多月;7月上旬至8月上旬,还要为水稻灌一次‘怀胎水’,以确保谷子颗粒饱满;11月份,根据气温的高低,渡槽为塘库堰补水。2021年雨水多,就没有补水,而在2022年、2023年遇到天干,就放了5轮水。” 李福田是承建石安渡槽群的包工头之一,他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有着满满的回忆。当年,他组织40多个民工历时一年半时间承建渡槽1600米,现场浇筑和安装了220节槽壳。 “当时,打杂的小工干一天挣8元钱,有技术的大工每天能挣12元。”李福田说,“我们干得很辛苦,只要不下雨,都要干活!每个桥墩的基础都要挖到地下两三米至七八米深,直到见到硬层,才能做垫层、再做大墩。槽壳都是现浇,每天都必须确保浇筑1个,加班加点都要完成。” 尽管如此,李福田依然为参与石安渡槽群的建设而感到自豪。水利专家亲手设计 三台县连绵起伏的丘陵地貌,衍生了一个个凌空飞越的渡槽。坐落在三台县灵兴镇木鱼村的永和堰高家桥渡槽,不仅是上世纪30年代抗战时期修建的一批渡槽之一,还是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亲手设计的。 总长度达两三百米的高家桥渡槽,采用条石、石灰、河沙浆砌,有3个桥孔,一方面分担了条石自重,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桥下行洪的需要。 沿线与永和堰高家桥渡槽紧密相关的水利工程,很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故事。据永和堰管理所办公室主任吴斌介绍,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一路走来的永和堰,起于永明镇、止于新德镇,全长46.5公里,分为上段和下段,上段为全长23公里的永成堰,为县民陈所沦带领乡民所建,同年还修建了郭家桥渡槽,灌区群众再无饥馑之忧;下段建于1938年,接永成堰从老马镇至新德镇修建了23.5公里的郑泽堰。到了1950年11月,两堰合并,取永远和谐用水之意命名为永和堰。 永和堰上共有16座渡槽,其中的高家桥渡槽大名鼎鼎。 “当年,留学归来的黄万里受邀来到三台,担任建渠总工程师。黄万里在三台工作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修建了一批渡槽,高家桥渡槽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为此黄万里曾赋诗一首以纪念:‘我尝治水涪关道,三载移家到梓州。凿石开河资灌溉,一桥飞若彩虹浮。’为了感念他,老百姓把这个渡槽称为‘万里桥’。但是,那时黄万里才27岁,他的父亲黄炎培觉得不妥,后才以高家村的地名命名为高家桥渡槽。”吴斌说,“永和堰灌区设计灌面10.73万亩,有效灌面6.5万亩,就是通过一座座渡槽等水利设施把涪江水送到了田间地头。” 原高桥村老支书、78岁的刘常友回忆说:“我五六岁时,就听父母说,这座渡槽当年为了抢工期,赶上第二年栽秧子,最开始是木质渡槽,后来才改成石砌的。1975年,管理部门担心水大了造成翻坝,又进行了加高。过去,我们经常推着鸡公车从桥上经过,运送物资和赶场,你看,现在的桥面上都还有当时的车印子。” 在刘常友印象中,高家桥渡槽质量很好,经受住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考验。平时,刘常友担任义务巡渠员,他回忆,两三年前的一天,一场大雨过后,他早上起来就听到渡槽附近传来哗哗哗的水响,走近一看才发现渡槽发生了渗漏。他马上一个电话打到了永和堰管理所,管理所立即派人查勘修补,避免了一场险情。 正值玉米扬花时节,套种的麦冬躲在高大的玉米秆下遮阴,郁郁葱葱。木鱼村第一书记张玺说:“麦冬是我们及沿线几个乡镇的主导产业,麦冬需水量大,通过永和堰的一座座渡槽,我们一年可放10个半月的水,确保了好的收成。”雄伟渡槽佳话连连 接下来,记者探访的团结灌区石桥渡槽,鲁班灌区观桥渡槽、向阳渡槽,都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比一个雄伟壮观,并且,它们还演绎出了一番蓬溪、射洪人民援建的佳话。 三台县旧时流行一句顺口溜:“南田北地东石头,西面没有草喂牛。”这形象地描述了三台县金石、芦溪、刘营等地长期缺水的情况,这些地区只有两成的冬水田可以栽秧。1968年开始,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修建金太分干渠,包括这条渠道上全长615米、共36跨的石桥渡槽。 三台县团结水库管理局原副局长陈启进回忆说:“渡槽都是采用石砌,要先人工用架架车去3公里远的地方取石料,边打石头边修渡槽,并到北川去拉木料来搭架、支拱。每人每天有半斤大米的补贴,普工一天可挣1角5分,技工能挣2角5分钱。至1974年春,全长29.98公里的金太分干渠(含石桥渡槽)建成后,沿线区乡有八成地区都种上了水稻。” 一碗水村村民谭兵说:“我们村是石桥渡槽的直接受益者,渡槽就在村口。渡槽建成之前,我们只能靠少量冬水田种一季水稻。建成之后,绝大部分田地就实现了水稻、油菜轮作,一季油菜亩产400多斤,一季优质稻亩产 1500 斤。而且因为水源好,现在还有很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来流转土地,种植猕猴桃、芍药、柑橘、西瓜等经济作物。” 团结水库管理中心副主任吕小波介绍,包括石桥渡槽在内的金太分干渠至今仍在正常使用。2011年,该中心曾利用都江堰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资金3345万元,对包括石桥渡槽在内的金太分干渠进行了升级改造,对渡槽内部过水面进行挂网抹面,明渠和渡槽都变成了“三面光”,不仅防止了渗漏,也增加了过水能力,大大节约了用水时间,保证了灌区水稻在芒种节后满栽全插。 鲁班灌区观桥渡槽、向阳渡槽运用了条石、钢筋混凝土等材料,采用了多个大跨度的桥拱,气势恢宏。其中,向阳渡槽还是两层渡槽,总高达48米,第一层过人,第二层过水。观桥渡槽、向阳渡槽承载了不少当地人的儿时记忆,他们纷纷在抖音等平台直抒情怀,满满的乡愁。 “小时候去过第一层的小桥,吓得我发软。” “小时候读书,全班去参观,每人写一篇作文。” “读书的时候,一星期爬5次,天天晨跑。” “家乡变化太大了,物是人非,唯有这座渡槽见证并唤起儿时的记忆。” ……由此,观桥渡槽、向阳渡槽也一度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据鲁班水库管理中心副书记张勇介绍,观桥渡槽除向三台县输水外,还承担着向射洪、大英、蓬溪供水的任务,当年蓬溪人民积极投工投劳参与了观桥渡槽建设;向阳渡槽可为三台、射洪、蓬溪等20余万亩农田输水,仅当时的射洪县金家武安公社就有400余名干部、农民工和技术人员参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