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文/图 刮厚朴皮的吱吱声、务工群众的热烈交谈声、往来运送厚朴皮的汽车声……眼下,正是采收厚朴鲜皮的黄金时节,平武县平通羌族乡新园村的羌山果梅加工厂内一片热闹景象。这里每天都要收购约1吨的鲜厚朴皮。 6月下旬,加工厂还将收购、烘干鲜果梅。谁能想到,如今生产火热的厂子是村干部们贷款创办的?2022年,新园村党支部书记杨正文召集两位村干部筹资,成立了新园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去年,该联合社年产值超300万元,并为新园村集体经济年盈利30多万元。来加工厂务工的村民,忙着刮厚朴皮。落后变先进烘果梅 收厚朴 干厚朴皮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行气、消积平喘等功效。6月4日,记者来到羌山果梅加工厂门口,只见一堆厚朴皮在阳光下泛着耀眼金色。 “新园村发展产业,是否可以搞果梅加工?”当年,杨正文的这个提议得到了新园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显伦和村会计杨育才的支持。从村情看,全村有果梅林 1600 余亩,年产鲜果500余吨,还有150多亩厚朴。杨正文说,外地商贩上门收购,价格普遍较低。 启动资金从哪来?三人一合计,决定每人贷款筹资30 万元先把事情干起来。杨正文的妻子王芳回忆,当时觉得“他简直脑子有毛病,万一失败了咋办?”村干部们反复做家人工作,最终得到支持,成立了联合社。 钱有了,又遇到了工厂选址难题。平武县地处盆周山区,难找一块修建厂房的平地。恰逢杨育才家有一块地势平坦的闲置宅基地,于是联合社将其流转过来建厂。 拉建材、买设备……2022年6月加工厂动工,当年8月就建成,正好赶上果梅收获高峰期,村民们纷纷将鲜果梅卖进厂里。“外地老板挑着收,而厂里大小果子都收。”新园村村民向述文说,村里的果梅基本被厂里收购。去年,联合社又开始收购本村及周边村民的杜仲、厚朴等中药材进行初加工。依托加工厂,远离场镇、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新园村,成为周边对标学习的明星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先进村。资源变资金拓市场 富群众 记者走进加工厂车间,只见切割区、烘干区鲜厚朴摆放整齐。村民们嘴里交谈着,手上却没停下来。一刮一拉,一张金黄的厚朴皮就成了。几乎每天都有广西、河北、安徽等地客商上门拉货。厂区里的库房里,还有 40 余吨干果梅存货。捧起一把果梅干,个大饱满、色泽乌黑。“根本不愁卖,最迟 7 月就全部卖完了。”杨正文说。 而市场,也是大家辛苦跑出来的。今年4月,平通羌族乡政府牵头给厂里介绍了一家广东省佛山市的企业。电话联系后,杨正文与一名专合社成员一起,跟着载有15吨干果梅的大卡车去实地看。历经两天两夜的路途奔波,二人终于到达目的地。企业负责人对干果梅品质竖大拇指,当即决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过去两年,从绵阳、成都等省内市州,到河北省安国市、安徽省亳州市等省外市州,都留下了村干部的奔波足迹。“我们都必须到现场考察了、心里有底了才卖。”在杨育才看来,加工厂是全村的希望,不能有一点闪失。如今,加工厂稳定的供货企业已增到6家。 杨正文说,村民们将果梅、厚朴卖进加工厂,鲜果梅、鲜厚朴皮的收购价,比原来高了0.2元/斤、0.1元/斤。30多名村民在厂里务工增加收入,厂里平均 每 天 为 村 民 发 放 工 资5000余元。一方变多方添设备 扩产能 记者了解到,加工厂配置了4台切片机、3条烘干线,还建有库房等设施。高峰期时,加工厂每天能烘干1吨干果梅成品。随着生产经营步入正轨,加工厂在周边村名气渐响。年初,新园村周边的椒子山村、桅杆村、石坝村等村的负责人都提前联系,表达了将鲜果梅送来初加工的想法。仅果梅林,周边3个村的面积就超4500亩。这对加工厂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平通羌族乡乡长胡晓杨告诉记者,乡政府成立了工作专班,专门对接联系农业、林草等部门,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困难。今年,平通羌族乡政府筹措资金50万元,计划为加工厂添置3台电炕设备、2台转运叉车、1台转运斗车、1 条传输带。“本月各项设备将陆续到位,生产条件将得到改善、加工能力将得到提升。”胡晓杨说。新设备投运后,加工厂仅干果梅这一项的产能就将达500万吨。 “销售额争取突破500万元!”谈及今年的发展目标,杨正文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