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对农民来说,如果说土地是规模化创收的宝藏,那么书籍就是科学化生产的力量。随着全民阅读服务网越织越密,阅读资源、基础设施相对匮乏的乡村正不断得以改善。一座座打通基层群众阅读“最后一公里”的农家书屋,虽不大,却以文化之力助推乡风文明,以科技之手托起乡村未来。 今年1月以来,根据四川省2021年“农民读书月”活动安排,以“永远跟党走·书香伴小康”为主题的农民读书网上征文活动在全省火热开展。一篇篇来稿饱含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静心阅读下,村民精神风貌的变化、对生产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他们中,有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庄稼人、朝气蓬勃的返乡创业者、下接地气的基层干部、在外打拼的农民工,还有年逾古稀的老人、留守家园的妇女、活泼顽皮的小孩……在4月23日第27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本报透过一个个与阅读结缘、相伴的个体故事,看乡村全面振兴的当下,阅读之于乡村的时代群像。制图/瞿洋书屋换来﹃金屋﹄ 读书犹如下种,智慧在实践中生根发芽,最终,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结出累累硕果。 地处华蓥山麓的大竹县庙坝镇长乐村,村民彭良全今年47岁,五年前的他,饱受生活煎熬,父亲身残,母亲多病,孩子还在上学……“我一没技术、二无资金,仅靠几亩田地,咋个办哟?”彭良全整天愁眉苦脸。 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彭良全凭借担保贷款5万元,建起了160平方米的养猪场。彭良全格外珍惜这次难得的创业机会,把每头猪当作宝贝“伺候”: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粗杂粮。与此同时,他还听村干部建议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充电”。 当他在农家书屋发现有养猪方面的多种书籍时,如获至宝,捧着书如饥似渴地“啃”读起来,有时一待就是半天。以后的日子,他成了农家书屋的常客。硬是凭着一股拼劲,他由外行到内行。2018年底,他家终于摆脱了贫困。 如今,彭良全不仅在场镇购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屋,还购回了一辆价值10万元的轿车,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说:“我家能有今天,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以及各级干部的帮扶,更离不开农家书屋的‘指点’!” 对养猪“窍门”同样颇感兴趣的还有乡城县水洼乡水洼村的泽仁拉姆。“这些养殖方面的东西对我养猪有很多作用。”泽仁拉姆忙完一天的农事便习惯到村里的农家书屋翻阅自己喜欢的书籍。 曾几何时,守着农家地的泽仁拉姆却不懂“读书趣”。 早早辍学的泽仁拉姆常年在家里务农,养殖牲畜、种植庄稼都靠的父辈经验。后来,村里修建了农家书屋,村干部号召村民来看书,然而响应者却寥寥无几。无奈之下,村干部只好采取“干部送读上门”的方式,但收效甚微。 村干部费劲脑筋,想出了给予爱看书的村民一定洗衣粉、牙膏等物质奖励的办法。开始时,很多村民奔着物质奖励而去,农家书屋也算有了点人气,但渐渐地也就动力不足了。 泽仁拉姆逐渐喜欢看书的动力,源于脱贫攻坚中其它村里的改变。泽仁拉姆打听得知,原来相邻的郎冲村很多村民一到空闲时间就去看书,听那里的村民介绍,父辈的经验再好,还是要不断学习。泽仁拉姆受触动,决心看书,看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帮助。 从读写字词入手,泽仁拉姆开始看猪儿养殖方面的书。通过学习,她的养殖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养殖的猪儿不仅壮实,而且肉质鲜美,不少人前来预定,让泽仁拉姆一家有了额外的收入。“我们庄稼人就是注重实惠,看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实在的东西。”泽仁拉姆高兴地说道。 农家书屋让村民拥有了学习文化知识的就近场所,照顾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同时,通过阅读从“富脑袋”再到“富口袋”。 曾任金堂县梨花沟村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吴世松深有感触,书屋的“常客”里,这些年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发家致富的不在少数。曾经为救治黄瓜叶片发黄到农家书屋“问诊”的肖成、在茫茫书海中寻觅投资发展道路的刘勇、为农家乐经营拓空间找门道的云飞……给吴世松留下深刻印象的、从农家书屋走出的致富能手不胜枚举。 “农家书屋的建立,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化和观念的更新。”吴世松说,近年来,梨花沟村产业结构调整相当明显,还举办了致富能手的评比,全村掀起了乡村振兴的高潮,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称号。书中厚植﹃精气神﹄ 阅读,像一缕阳光,改变了村民精神风貌,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拉近。 在合江县上班的税茂林欣喜地看到58岁老父亲的变化。2021年秋收时节,税茂林隔着电话感受到父亲的喜悦:“咱家的水稻今年大丰收了,亩产提高了一两百斤呢,品质可好了,啥时候回来尝尝啊?”作为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老父亲,在土地上实现增产增收的成就让他感到自豪。 谈及增产的原因,父亲告诉他:“咱村以前不是建了个什么农家书屋嘛,以前没去一直以为就是个摆设,那天去村上办事在那间屋子里等人,没想到让我发现了宝贝。” 原来,父亲所谓的“宝贝”就是农家书屋里的农技书。在等候办事那闲极无聊的空挡里,父亲随手翻开了一本农技书,之后便仿佛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历来只能凭经验种地的父亲知道,原来同样一块地居然也有那么多“花样”可以侍弄。 而后父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选了自家的一块“试验田”,弄起了他眼中的“高科技”农业。 待税茂林回到老家,看着谷仓里那一堆黄灿灿的饱满谷粒和父亲那掩不住的笑容时,突然觉得那个自信、勤奋的父亲又“回来”了。“书屋圆了父亲的‘暮年’梦,”税茂林说,“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农家书屋能给父亲带来这么大改变,精气神都不一样了。父亲年纪大了,不指望他干什么农活,只是看到他脸上自信的笑容,作为子女由衷感到高兴。” 农家书屋让半世苍桑的心有了归宿,也让曾经农闲时沉迷于赌博、网游、手机、电视的村民重新找到生活乐趣。 家住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大石村的李忠荣,家中有6口人。以前,尽管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李忠荣还是不是赶场闲逛混日子,就是坐茶馆打牌,有时还酗酒度日,对生产、生活和家庭无理想、没信心。 近些年,农家书屋“飞”入寻常百姓家,见左邻右舍许多人总爱往村里农家书屋里“跑”,随后便开始养猪、养兔、种植特色经济作物等,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李忠荣见他们富裕了,心里酸溜溜的,常纳闷:难道农家书屋里藏着金银财宝? 李忠荣坐不住了,开始往农家书屋跑。自那以后,李忠荣成了村里农家书屋“忠实粉丝”。2021年,李忠荣流转土地10亩种水稻、养鱼和泥鳅,当年纯利润就近10万余元。腰包“鼓”起来后,李忠荣向村委会递交入党申请书。 “当下,来书屋看书的人多了,喝酒逛街的人少了;学习党史的人多了,打牌娱乐的人少了!”现在,李忠荣逢人便夸农家书屋好。 与农家书屋为伴,来自江油市的民间文化能人刘术云因为阅读,大半辈子与“文字”打起交道。 刘术云说,早年间吃了很多缺乏知识的亏。“农家书屋给我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士壤,让我如饥似渴汲取了不断成长的营养。”他有个体会,买书不如借书,买来的书兴许会放在一边等有时间再看,而免费借来的书由于有归还时间限定,所以就必须抓紧时间,甚至挤时间阅读。 在务工的业余时间,刘术云坚持文学创作,收获的喜悦也点缀了平凡普通的生活。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开始散见于报刊杂志,不少作品获奖,2021年还被聘为“四川农民工特约通讯员”。如今,由他编著的《李白的传说》一书,也摆放在全市的农家书屋书架上。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则古训到了当代有了新的现实意义,阅读成为了家庭、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农家书屋建成后,在书屋的陪伴下,甘孜县很多农牧民渐渐熏染书香,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书本犹如灯塔,照亮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留守儿童的闲暇时光里,书屋成了贴心的陪伴,在书籍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妇女们学习一技之长、找到价值所在。家庭因书香氤氲,隔阂代沟少了,潜移默化间养成立志、修身、博学的信念…… 在达州市从事宣传工作的沈名佼说,自己就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女娃,在她看来,农家书屋虽只有寸土之地,却在方寸之间聚起了民心。如今,离开村落又回来的青年不少。在时代的脉搏下,农家书屋似乎在诉说着农村自有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