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南充市嘉陵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高效发展
来源:四川新闻网 时间:2021-07-27

 (记者 李传君)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坚持做强粮油、生猪、蔬菜三大传统产业,做优柑橘(柠檬)、新型桑业、木本油料(花椒)三大特色产业,做实加工、冷链、物流等N个支撑产业,目前,“3+3+N”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并建成一批“大产业、大业主、大示范”的大园区。

  嘉陵区的基本地貌是丘陵,过去形成的田块高低错落,不便于“大产业”“大园区”推动。从2011年起,该区充分整合各级涉农项目资金,持之以恒地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久久为功,10年的时间全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58.85万亩,为“大产业”提供了大舞台。

  产业发展到哪里,高标准农田就推行到哪里,并把项目资金用到刀刃上。不少业主和农户充分感受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中一些迫切的问题,而且充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土地的产出效益,最终也进一步带来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image.png

嘉陵区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航拍图。

  农田大变样提升种粮增收底气

  吉安镇杜家嘴村夏家沟一带,原有一座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小水库,下面7个组本指望能靠水年年丰收,可因没有水渠不但灌溉起不了作用,反而洪水季节造成水患,农田年年被淹没、冲毁,导致田地严重荒芜。村民认为,种了也是白种,还不如荒着,省得劳力。

  2019年嘉陵区在这里实施了高标准农田项目,3.5公里的渠道、4公里的生产便道建成,200余亩田经过整理调型,以前弯弯曲曲的田埂被推平,成了大块大块方正的田。“现在有了渠,水能流进田里了,天再干也不愁插不上秧了。”原村党支部书记赵守义说。

  村民赵相全高兴地说,以往他只种了2亩水稻,今年他种了6亩,以往一年收2000斤谷子,今年可收7000斤;以往只种一季水稻,以后就可以水稻和油菜轮作,收入将比以往翻几番。像这样的村民很多。夏家沟一带以往只种几十亩水稻,今年一下种了200余亩。

  安福镇冷坛庙村是去年实施的项目,政府共投入项目资金5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00亩、山坪塘两处、囤水田13处,建成水渠3.2公里、生产便道300米。“项目彻底改变了我们靠天吃饭的局面,同时给耕种收提供了极大方便。”冷坛庙村村委会副主任费良德说。

  村民杨国学说,他一共约有9亩地,都在项目实施范围内,过去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形状不规整的田地,如今完全变了样,大型机械可通过生产便道进入每一个田块。“种粮轻松多了,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靠自己的手艺就近打工,一年随便多挣几千元。”

  费良德算了一笔账,因项目实施,撂荒地被全部耕种;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便于机械化操作从而节省了人力,村民还可就近务工;还能两季轮作,这样算起来一年可为项目实施范围内群众增收50余万元;村集体利用山坪塘和屯水田养鱼,还可增收10万元左右。

  据统计,全区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中,粮油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以此类推,10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每年可为项目实施范围内农民带来的增收高达5亿元。

  晚熟柑橘基地提质增效

  嘉陵区共规划特色产业40万亩,其中晚熟柑橘及柠檬10万亩,并要求通过园区化推行果树栽培七大新技术集成运用,晚熟柑橘品种栽培技术配套示范,机械化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延伸示范,积极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及招引社会资本入园发展。

  在2017年、2018年,嘉陵区先后出台了柑橘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并列入涉农整合资金统筹兑现,注入1500万元产业贷款风险金搭建投融资平台,增强农业招商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共招商引资业主8家,200亩以上规模的专业合作社252家,总投资15亿元。

  2018年以来,嘉陵区通过两年努力精心打造晚熟柑橘现代农业园区,2020年,大通生猪柠檬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全南充市唯一的一家5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深处大园区中的天富农民专业合作社受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扶持,很快摆脱困境迎来发展契机。合作社位于大通镇家门迁村,负责人杜君冬说,2017年他响应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晚熟柑橘的号召,返乡创业流转了440亩地,栽了300亩柑橘和140余亩桃李。“可路不通,物资拉不进来,水渠不配套,自己挖的水沟一下雨就垮,水排不出去,严重影响果树生长。”

  到了2019年,果树开始死亡,眼看大笔投资就要打水漂!2020年11月,区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来了。“共建起880米水渠、3.57公里产业路以及1个提灌站和29处涵管,现在旱能灌、涝能排,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也将上马,基地一下活了。”杜君冬说。

  今年,140余亩桃李开始投产,100亩柑橘开始初挂果。为了弥补损失,杜君冬立即从成都购回新果苗,目前已补栽3000余株,还将补栽1000余株。“项目挽回了我的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如果算上因基础不配套导致晚投产两三年的损失,将高达上千万元。”

  截至目前,嘉陵区已建成晚熟柑橘、柠檬基地12万亩,约6万余亩完善了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持续擦亮蚕桑产业国字号招牌

  10万亩蚕桑是嘉陵区40万亩特色产业规划中一个重要板块。南充具有“千年绸都”之称,蚕桑丝绸产业历史悠久,发展势头迅猛。嘉陵区作为该产业的核心区,近年来成功摘取三张国字号招牌:中国桑茶之乡、中国蚕丝被之乡、国家桑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

  双桂镇三龙场村建起了万亩桑茶基地,顺着宽阔的沥青路盘旋而上,一望无垠的桑田铺展开来。村会计郑晓兵介绍,因去年4月区上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桑茶基地由原来的5000亩扩展到万亩,大量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基地解了燃眉之急。

  “桑树耐旱怕涝,以前老基地是靠挖掘的土沟排水,可一下雨就垮;蚕桑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农村劳动力紧缺,如果不对田土整理调型,配套生产便道,所耗费的人力会更大,势必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四川尚好桑茶有限公司基地现场主管刘辉说。

  通过坡改梯、小改大、田成方、渠配套,两道石河堰、20余处山坪塘、每50亩一口蓄水池,共计10公里长的渠道建设,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为桑叶采摘和田间管理提供了方便,大大缩减了人力资源成本,并提升了整个基地档次,为下一步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基地生产条件改善,进一步释放了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刘辉说,以5000亩老基地为例,常年在园区务工的村民达300余人,除草、施肥、采桑、剪枝及林下套作,一年四季都有活路,平均每亩人工成本达1000元,一年为当地创造500万元劳务收入。

  在全区已建成的6.5万亩蚕桑产业基地,嘉陵区坚持构建“龙头企业+研发团队+基地+专合社+农户”的“五方共建”发展模式,确保农民拥有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入股股金、销售底金、效益奖金“五金”增收,实现多方共赢,让桑树变身成“摇钱树”,让桑叶变身成“黄金叶”,广大农村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持续稳定地走上致富康庄路。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