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阚莹莹)4月18日上午,在阿坝州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正式开园。  当天,来自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集中入驻园区。在种业园的试验基地里,村民泽郎在油菜育种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李浩杰的指导下,播下油菜种子。  泽郎不知道的是,这些看起来普通的油菜种子,是李浩杰和团队带来的最新育种材料。而这一天,李浩杰已经盼望了20年。育种专家迫切需要固定基地  2004年初夏,李浩杰加入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油菜团队后第一次来到马尔康,为团队油菜育种材料找一片合适的土地播种。  在育种领域,这项工作被称为“夏繁”。夏繁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在平原地区夏季刚刚收获的最新育种材料,播种在气温较低的高海拔山区。这些作物主要包括在夏季收获的油菜、小麦、十字花科蔬菜、马铃薯等小春作物。这样一年中这些育种材料就可收获两季。这意味着,原本按照一年收获一次的作物生长周期,8到10年才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的育种进程,有可能会被缩短一半。  而与之对应的叫“南繁”。在温光条件优良的海南,专门为水稻等大春作物打造的“南繁硅谷”逐渐成型。每年,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超过700家种业机构和7000余名科技人员带着育种材料及品种来到这里开展南繁,全国已育成的近3万个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都与南繁有关。  在全省乃至全国,需要夏繁的育种团队大多分散在云南、甘肃、川西高原等高海拔地区,没有形成固定的育种基地。  2004年初夏,李浩杰辗转马尔康多个村,终于找到一片合适的土地。此后每年夏天,翻山越岭寻找夏繁试验田就成为她和团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由于试验基地不固定,今年在这个村,明年就有可能在那个村。”李浩杰说,这让她和团队迫切地希望,能有一个固定的、基础条件较好的育种基地。将形成“南繁三亚,夏繁阿坝”格局  这不仅仅是李浩杰一个油菜育种团队的希望。  四川是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之一,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杂交油菜制种面积居全国第一。2022年底,四川出台《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列为十大任务之一,对保护利用种质资源、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强化供种保障能力、培育壮大种业企业作出部署安排。提升四川育种创新能力,四川迫切需要打造一个能服务全省的夏繁基地。  在此背景下,去年,省农科院提出要在四川打造夏繁基地,补齐四川品种繁育基地的空白。地处高原河谷地带,立体气候明显、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水源充沛的马尔康成为首选。  随后,在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阿坝州政府等联合规划下,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项目启动,全省的育种科研团队在马尔康的“夏繁之家”正式建立。  李浩杰说,之前持续了20年的夏繁工作,让她和团队选育出川油36、川油81等突破性品种,川油81还入选全国主导品种、四川省当家品种,在四川乃至全国大面积推广。“今年,我和团队带来2700多份育种材料,有了固定用地和生活场所,相信会有更多的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出来。”  去年,泽郎把自家的3亩土地流转出来,签订了20年的租约,每年每亩土地能带来1000元的收入。泽郎说,她在园区里务工,每天还有150元的劳务收入。  这只是开始。围绕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马尔康市将投资近千万元,共开展三期建设。一期重点推进核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面积将达到1000亩,未来将围绕种业“保、育、测、繁、推”,推进全产业链建设。  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介绍,接下来,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还将建立育种实验室,引入生物育种、分子育种相关的高能级平台,为来自全省乃至全国的育种团队提供高技术水平的夏繁条件,打造全国性的“夏繁硅谷”,期望在未来形成“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的育种格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张雪 文/图  大春作物“下海”,小春作物“上山”,这便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眼中的“南繁”和“夏繁”。  从冬春到夏秋,一年又一年,育种专家们带着农作物材料和品种,上山下海,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在追光逐梦的农业科研路上,他们从未缺席……马尔康“夏繁基地”播种现场。大春作物“下海”小春作物“上山”4月18日,吕建群从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返回成都,与她一起返回的,还有一批南繁加代的水稻育种材料。  吕建群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2011 年正式成为南繁“候鸟”。前一天,海南陵水县英州镇,气温直逼 30 摄氏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南繁基地的稻田里热浪翻滚,吕建群和团队成员一起抢收稻种,这是最后一批成熟的水稻育种材料。这也意味着,这一轮的水稻南繁工作接近尾声。  “这次收回来的材料很理想,从上万份材料中最终选出了上千份综合性状比较好的材料,而且选到了想要的性状。”吕建群说,水稻南繁育种一般是在冬春季节进行,去年11月份播种,这几天正是收获季节。“再过两天,我们院水稻团队播下的水稻材料和品种,基本可以全部收完。”  同一天上午,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飘起了小雨,气温降至10摄氏度左右。省农科院海南分院执行院长王自鹏受邀参加了在孔龙村举办的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入驻暨播种现场会。“很荣幸能见证马尔康‘夏繁硅谷’启动建设的历史时刻,我代表海南分院,代表南繁科技工作者对此表示祝贺。”他说。  农业的核心是品种,品种的关键在于育成突破性新品种,王自鹏表示,“南繁和夏繁的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加速农作物育种进程。”  自启动南繁的那一刻起,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种业创新的脚步就再也停不下来,南来北往,相互呼应。如同候鸟一样,南繁科技工作者们,在每年的冬春季,如期赶赴温暖的南方,为水稻等大春作物南繁加代,在夏秋季节,带着经过筛选的材料和品种回到生产地正季生长。与南繁科技工作者们刚好相反,夏繁科技工作者们则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前往更为冷凉的高海拔地区,为小麦等小春作物进行夏繁加代。“南繁”专家建言献策“夏繁”成果加强转化“这几天要抢时间,把经南繁加代的水稻材料播下去。”吕建群回到成都后,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好这些宝贝材料。得知马尔康“夏繁基地”初步建成,吕建群回应说:“马尔康‘夏繁基地’我还没去过,为夏繁科技工作者们高兴,一个稳定的育种基地太重要了。”  “通往南繁基地的路还是泥巴路,田埂漏水、鸟害频发……”回忆起2011年第一次踏上南繁基地,吕建群百感交集。“那个时候南繁基地初具雏形,只是有了固定的基地。现在田埂、道路基本都已硬化,防鸟网等防护设施都已完善,种下去的材料和品种有了安全保障。  对于“夏繁硅谷”建设,王自鹏谈了他的想法,“根据我在南繁基地的工作经验,建议夏繁基地建设要提前做好规划,提前建好相关防护设施,确保农作物材料和品种安全,同时加强和当地政府的合作与联系。科技创新不能止步于研发,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在追光逐梦的农业科研路上,四川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从未缺席。1958年,四川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是第一批到海南开展南繁探索的先行者;上世纪70年代,全国首批开展夏繁探索的进程中,同样有他们的身影;再到2024年,建设“夏繁基地”,四川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又一次站了出来。  如今,马尔康“夏繁基地”已落成,周边数百亩育种基地将连片集中,基地不远处,是一条源远流长的脚木足河。地处高原的马尔康“夏繁硅谷”,将站在更高起点上,让育种新势力,从这高山河谷中,随着静静流淌的脚木足河渐渐荡漾开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3
(记者 乔薇)4月19日,“乘上动车旅行·邂逅聚美松潘”2024松潘县文旅资源推介暨重大赛事节庆系列推广活动在成都东郊记忆举行。在此次活动上,松潘县与四川省旅游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还联合发布了松潘县多条精品研学旅行线路。未来,双方将从品牌建设、业态创新、赛事举办、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合作,携手推动松潘县全域旅游发展。据介绍,近年来,松潘县将文化和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着力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分享到文旅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突出贡献。松潘县牟尼沟景区二道海(杨友利 摄)松潘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处和四川省西部旅游黄金路线的中心位置,素有“一水横来,四路交汇”之美称,县内各级公路里程为969.772公里,国道213线沿岷江纵贯全县,建设中的川青铁路、西成铁路纵贯南北,松潘县内设镇江关站、松潘站、黄龙九寨站、黄胜关站4座车站,省道、县道横穿东西,全国最佳支线旅游机场—九寨黄龙机场口岸机场建设已完成验收,陆上、空中通道交织成网、相互补充,让松潘成为川甘青交界地区独一无二的交通枢纽。近年来,松潘县以节庆活动为抓手,利用县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形成花灯节、登山节、挑战赛等为主体的赛事活动,基本形成了“以文化促旅游、以活动聚人气”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格局。同时,松潘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和“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极限运动爱好者相聚松潘、爱上松潘。2023年5月2日,2023第四届黄龙极限耐力赛在松潘县松州广场和上纳咪村光和云朵精品民宿同时鸣枪起跑。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台地区及外籍选手约500人奔跑在风景如画的川西高原赛道上,向山而行,让选手对沿途的风景赞赏不绝。“黄龙-牟尼沟-九寨沟(茶马古道)”线路曾连续2年在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项目”。2023年5月30日,首届岷山雪宝顶登山节在松潘县上纳咪村隆重开幕。本次登山节是松潘县紧紧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等创建目标,倾力打造的以岷山主峰雪宝顶的雪山旅游资源与赛事资源相结合的群众性冰雪户外运动。松潘县松州古城(杨友利 摄)在基础设施方面,松潘县也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全面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森林木屋厕所、绿色生态厕所、石头房子厕所……走进松潘县,一座座新建、改(扩)建的旅游公厕外观十分精美;农村公路、水电设施、信号基站以及布局乡村公交线路等措施,也为全县旅游发展保驾护航。松潘旅游的蓬勃发展,也让当地的农村群众看到了机遇,他们纷纷利用自家房屋开餐馆、建民宿,共享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松潘县黄龙乡三舍驿村地处国家级黄龙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域内。近年来,该村就先后投资790万元打造“东路茶马文化”古街区,对临街农房进行立面整治,带动了5家农户从事民宿经营。数据显示,2023年,松潘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827.08万人次,增长44.34%;旅游总收入达到78.63亿元,增长48.19%。文旅产业拉动经济链条全方位提升,持续为县域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如今,松潘文旅项目的发展活力愈加明显、发展脉络愈加清晰、发展动能愈加强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灿烂图景正快速绘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2
(记者 杜杰 阿坝观察 王鑫)“看,嫩芽又被牦牛啃了一茬。”4月21日,阿坝州黑水县扎窝镇俄窝村,占地100亩的俄窝品种培优基地里,黑水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高农艺师三珠蹲在基地里一块暂名为“小黑麦”的试验田旁,仔细观察麦片被啃食的断面。小麦拔节生长。(王鑫 摄)“基地里试种有30多个品种的小麦,吸引牦牛来啃食的就是这种‘小黑麦’。”三珠说,经过一年杂交、两年试种,这种“小黑麦”在抗倒伏、抗病性上表现最好,既能当粮食,又能制作饲料喂养牦牛。三珠琢磨着,要给“小黑麦”申报一个好听的正式名字。  从海拔2800多米的俄窝村,来到海拔2400米的黑水县芦花镇果蔬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里,黑水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农艺师何飞在这里种了16个品种的苹果。解锁手机、一键控制,滴灌系统便精准浇水施肥。  “这个基地里,除引进新品种苹果试种外,还收集了黑水本地野生苹果根系送到山西培育。”何飞说,本地野生苹果“出差”回来,再通过砧木嫁接技术,能够延长苹果成熟时间,更容易着色、提升品质。高半山上的小麦培优基地。(王鑫摄)  不同于高半山基地里“专攻一类”,河谷地带基地里就要“品种繁多”。在海拔1700多米的黑水县色尔古镇,占地12亩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今年刚建成,目前有草莓、李子、苹果、葡萄等15个品种。其中,红颜草莓和槜李是从浙江引进的品种。“这段时间忙着剪枝、除草、施肥、浇水。”该基地管理人员丁金云吃住都在基地,试种的水果长势都很好。眼下红颜草莓已红了,他摘下一颗,一口咬下去,“汁多,味甜!”  “加上俄窝、芦花、色尔古三地,目前黑水县已建立起包括粮经复合品种、优质饲草产业、道地中药材六大新品种培优基地,总面积近2000亩。”黑水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王东泉说,依托新品种培优基地建设,全县在高半山地区进行小麦、青稞粮食等试种,在河谷地区进行多种类果蔬等试种,以进行适应性、丰产性筛选试验。同时,立足本地特产特色,开展藏香猪、凤尾鸡、中蜂提纯复壮和保种开发利用,加强新品种选育。  广种试验田的目的是什么?“实现自主品种的培育更新和推广,打造属于自己的农业品牌,提高品质和附加值,加快推进黑水农业农村现代化。”王东泉说,就是“育良种、创品牌、促增收、保粮食安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里引进的葡萄。(王鑫摄)  黑水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岷江上游,属季风高原型气候区,日照充足、年温差较小、日温差大,独特的气候优势使这里成为建立水果、干果和反季节无污染蔬菜、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基地。目前,黑水县的试验田已有初步成效:筛选培育的“小黑麦”品种已被证明适宜在黑水大面积推广;红颜草莓口感更好;川贝母实现从野生到小农户可种植;黑水凤尾鸡被录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藏香猪、中蜂蜜、核桃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23年,黑水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占48.3%。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2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张雪  嘉绒胜地、锅庄故乡、避暑天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马尔康市,已然成为游客心中的旅游热门地。  鲜为人知的是,每年和游客们一起前往马尔康的,还有一批科研工作者。他们年复一年,在炎热夏季来临前,来到马尔康的高山峡谷中,为夏粮作物种子寻觅避暑地。  种子向下扎根,种苗向上生长。如今,马尔康“夏繁基地”初步建成,第一期基地已移交,第一批专家集体入驻,第一批夏繁种子已播下。从一张张“规划图”到一幅幅“实景图”,马尔康“夏繁基地”做对了什么?夏繁“难繁”  4月18日,马尔康市人民政府向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移交“夏繁基地”入驻钥匙。当天,记者走进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这里是“夏繁基地”核心区,规划夏繁育种面积700亩,省农科院的200亩育种基地就在其中。  基地的制高点上是新装修完成的“夏繁之家”。这是一栋两层高的建筑,一楼是公共用餐区,二楼是住宿区。  从“夏繁之家”楼顶的平台往远处眺望,700亩“夏繁基地”可尽收眼底。坡地上是数百块面积在几亩大小的田块,每一块田都极为平整。马尔康市农业畜牧局局长蔡瑶表示,这些田只要再进行宜机化改造就很适合繁种,当初专家团队来选址时一眼就相中了。  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说:“看到‘夏繁基地’初步建成,配套保障设施基本完善,作为小麦育种科技工作者,感到很欣慰。”  省农科院马铃薯育种专家李华鹏是首批入驻的夏繁专家之一。他的团队选了10亩地,今年计划播300多个品种,并在当天播下了第一批马铃薯种子。“这里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都很好,很适合马铃薯育种。”李华鹏说。  在此之前,夏繁“难繁”一直是四川乃至全国夏繁科研工作者们的心病,其瓶颈在于缺乏一个媲美“南繁硅谷”的全国性的“夏繁硅谷”。这是因为,相比南繁每年聚集全国8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约7000名农业专家携带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进行集中繁育的盛况,我国夏繁工作仍缺乏有组织、高水平的科研育种基地,各育种团队长期处在四处“打游击”的状态。  对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夏繁硅谷”,四川有着强烈的内生动力。高效落地四川省是夏粮主产区。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夏粮播种面积达1664.8万亩。其中,小麦播面连续两年增加达879万亩。同时,四川作为全国种质资源大省、国家四大育制种基地之一,有责任、有力量、有潜力推进种业振兴,建设全国性的“夏繁硅谷”,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推进川种振兴,补齐关键“拼图”。  在种业振兴行动背景下,一方面是夏繁育种专家殷切期盼,一方面是阿坝州基于自身发展向科研界抛出橄榄枝。在马尔康建立“夏繁基地”由此呼之欲出。  四川各方力量积极在行动。在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阿坝州人民政府等联合规划建设下,马尔康“夏繁基地”思路明晰。  从提出规划到初步建成,马尔康“夏繁基地”的落地,跑出了四川加速度。  在去年的两会过后,杨武云向有关部门提出在阿坝州打造“夏繁硅谷”的想法,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去年5月,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牟锦毅带队前往马尔康为“夏繁基地”选址。今年1月,阿坝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支持把马尔康夏繁种植园建成全国“夏繁种业硅谷”。今年3月,杨武云将“夏繁基地”的提案带到全国两会。今年4月,马尔康“夏繁基地”初步建成。  对于夏繁科研工作者和马尔康的村民们来说,马尔康“夏繁基地”的建设历程,是一次共赢的双向奔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2
(记者 阚莹莹)4月18日,阿坝州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由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阿坝州政府等联合规划建设的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正式开园,并迎来省农科院专家团队集中入驻。首批200亩试验基地内,小麦、油菜、豆类、蔬菜、马铃薯等育种团队将陆续启动新一年的夏繁工作,按下育种进程“加速键”。  为了加快作物繁育进程,育种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选择适合作物的气候区,进行品种加代繁育。例如,在海南省陵水县,由于优良的温光条件,一年内水稻、玉米等喜热作物在这里能收获多次,在这里进行品种培育就能加快进程。因此,陵水县成为全国各地育种家的南繁基地。  “但是,对于喜凉的小春作物,例如小麦、油菜、马铃薯、十字花科类蔬菜等作物,全国还没有形成集中的繁育基地。 一到夏季,育种家分散在云南、甘肃、四川等地的高海拔地区育种,环境条件有限,制约了种业发展。”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介绍,四川乃至全国,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夏繁育种硅谷”。  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选址马尔康,不仅基于这里适宜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更因为这里有良好的育种基础。省农科院院长牟锦毅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省农科院科技人员就在马尔康等地开展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的夏繁工作,在夏繁过程中育成一批重大突破性品种。  据了解,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将引进育种高能级平台,依托阿坝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把阿坝州建设成为中国种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人才聚集高地、种业繁育高地、成果转化高地,在全国形成知名的农作物育种品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1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璇 整理报道)4月18日上午,在阿坝州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入驻暨播种现场会举行,“夏繁硅谷”从这里起步。“南繁(冬繁)三亚、夏繁阿坝”的农作物育种品牌蓝图将在全国铺开,为实现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提起南繁,大家应该并不陌生。袁隆平院士生前曾自述,他的一生,一半在湖南,一半在海南,他说:“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今日,让我们把目光从高原转向千里之外的海岛,一起回顾中国南繁育种征程。什么是南繁  南繁是利用我国南方特别是海南岛南部地区冬春季节气候温暖的优势条件,将夏季在北方种植的农作物育种材料,于冬春季节在南方再种植一季或者两季的农作物育种方式。南繁育种的自然优势  ●纬度低热量高 ●水分条件优越 ●四季都可播种●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周期可缩短1/3至1/2南繁育种的最佳时期  11月至次年4月四川南繁情况  南繁始于1956年,两年后的1958年,四川启动南繁,是全国最早开展南繁的省份之一。经过60多年的发展,四川南繁基地总面积已超过4000亩,常年有43家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500余名科技人员在海南开展南繁工作。科研单位包括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以及绵阳、南充、宜宾、内江等市州农科院;种子企业则包括仲衍种业、川种种业等行业龙头。南繁历程阶段1探索实践●1956年到上世纪60年代,以丁颖、吴绍骙等为代表的老一代专家提出了南繁加代理论,辽宁、湖南、山东、河南、四川等省专家及技术人员开始了南繁的探索和实践阶段2逐步兴起  上世纪70年代,南繁进入兴起阶段。  ●1971年南繁制种面积超过25万亩,涉及28个省400多家单位7000多名南繁人员  ●为强化南繁管理,1972年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当前种子工作的报告》,明确“南繁种子原则上只限于科研项目”阶段3稳定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到2008年,南繁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1983年农牧渔业部颁布《南繁工作试行条例》  ●1995年农业部和海南省决定成立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  ●1997年农业部、海南省政府印发《农作物种子南繁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南繁管理逐步规范阶段4全面提升  2009年以来,南繁进入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200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建设南繁育制种基地,南繁基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印发实施,南繁基地建设成为重大基础性、战略性国家工程,南繁全面步入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设南繁硅谷,海南南繁事业迈上新台阶  ●2024年1月,《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发布,提出要努力把南繁硅谷建成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种业科技国际合作大平台和种业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根据规划,将于2030年全面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张雪 文/图)随着第一把夏繁种子落地,马尔康“夏繁硅谷”在一场春雨中,开始了孕育的进程。4月18日上午,在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以下简称为“马尔康‘夏繁基地’”)入驻暨播种现场会如期召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成为首家入驻马尔康“夏繁基地”的科研院所。  在100多位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见证下,省农科院和马尔康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马尔康市人民政府向省农科院郑重移交了“夏繁基地”入驻钥匙。  据悉,马尔康“夏繁基地”将依托阿坝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以打造“南繁三亚、夏繁阿坝”农作物育种品牌、全国性“夏繁硅谷”为目标进行建设。  夏繁之于夏粮油作物,正如南繁之于秋粮作物,对种业创新意义重大。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就在阿坝州的马尔康等地开展小麦、油菜、马铃薯、蔬菜等作物的夏繁育种工作,育成包括川麦42、川油36、川芋56和蜀萝13号在内的一批重大突破性品种,为充盈“天府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个稳定的“夏繁基地”是育种专家们多年的期盼。省农科院副院长、小麦育种专家杨武云表示,看到“夏繁基地”初步建成,心里很激动,希望未来3-5年内,可以建成与“南繁硅谷”相媲美的“夏繁硅谷”,补齐种业振兴的“关键拼图”。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牟锦毅表示,在马尔康建立“夏繁基地”,就是要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打造夏粮油作物的“夏繁硅谷”,彻底解决育种专家夏繁“打游击”的尴尬局面,整体提升夏粮油作物种业创新能力。  目前,“夏繁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正顺利推进。其中,省农科院在“夏繁基地”一期用地为200亩,用于油菜、小麦、马铃薯、豆类、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的夏繁加代。与此同时,“夏繁基地”上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也将回馈当地,推进马尔康市全面乡村振兴。平整土地。  什么是“夏繁”?  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南繁加代理论,也被称为“冬繁”,即在育种过程中,通过南方温暖的冬天,加快水稻等秋粮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缩短育种周期,为此,我国在海南建设了南繁基地。  而小麦等夏粮作物,则需要在夏季较为凉爽的育种地和季节进行异地加代繁育,简称“夏繁”,可将其育种周期缩短一半到三分之二,是加快夏粮作物育种的核心手段。几乎与建设南繁基地在同一时期,对夏繁加代的探索也在四川、云南等多地铺开。  在育种专家眼中,南繁、夏繁工作被形容成“大春作物下海,小春作物上山”。每年的特定时间,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像候鸟一般,携带育种材料,跨越山海,如约奔赴他们眼中的“圣地”。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自2015年,南繁基地建设纳入国家规划以来,“南繁硅谷”逐步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如今,历史的齿轮又开始转动。从去年以来,我省率先提出在阿坝州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夏繁硅谷”,形成“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的格局。在今年的两会上,这一设想进入全国公众视野。这一天,育种专家们盼了很久……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张雪 文/图)4月18日上午,微雨过后,在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一场播种现场会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这是孔龙村村民巴桑怎么也想不到的。  马铃薯、小麦、油菜、萝卜、豌豆……这是这片土地第一次接纳这么多种作物的种子,在贵如油的春雨中,这些种子将带着众人的希望在这里扎根。  这里是马尔康“夏繁基地”的核心区——孔龙村。巴桑说,第一次见到地里这么热闹,虽然不懂这些专家种下的是什么,但相信村子会因此变得更美好。  巴桑不知道的是,这一天,夏繁作物育种专家们盼了很久……播下“夏繁基地”第一批种子。故事一块固定育种地 油菜专家20年的期盼在这个基地里,油菜育种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李浩杰和她的团队有了一块固定的育种地。今年,她的团队计划在这块育种地上,为上千份油菜育种材料夏繁加代。  “想到以后育种加代,做品种实验,都有一个固定的基地,心情就非常激动。”李浩杰说,把育种材料放在这里更安全,而且基地集中连片,有利于不同科研团队交流,促进科技创新。  在这之前,夏繁育种是李浩杰每年都要克服的困难。时间回到20年前,李浩杰刚加入省农科院作物所油菜团队。这一年,她被安排去马尔康开展夏繁工作。  选地,充满了不确定性,既包括科研结果,也包括科研以外的种种。“播种前需要确定好试验地,只能去找农户家里闲着的田。”李浩杰回忆,去到村里后,看到一块闲着的田就去农户家中问,能不能用来做试验田用。  “最后是在离马尔康城区十几分钟车程的邓家桥村找了一块地,村里有一条溪流,水流很急,声音大得吓人。”李浩杰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是和团队的另一位老师一同前往,到了马尔康后,分开行动,各自寻找育种地。  天微微亮,从马尔康城区出发。中午,凑合着吃一顿泡面。天黑忙完田间工作后,从村里走夜路到公路边等回城的车。这是20年前,李浩杰一天的夏繁工作。“干科研,这样的困难很常见,迟早都要面对。科研工作再难,总要有人来做。”  回首20年来的夏繁经历,李浩杰觉得很值得。“夏繁比传统育种的效率提升一倍,意味着这20年,相当于传统育种工作40多年的成果。相较传统育种工作者,自己是幸运的。”  每年,李浩杰的团队都带着上千份材料,到马尔康进行夏繁加代。至今,她的团队已育成30多个油菜品种,其中川油36同时通过国家长江上中下游审定,川油81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省当家品种,川油101是我省首个抗根肿病品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  “解决了用地和吃住的问题,可以后顾无忧地安心育种了。”李浩杰说。展望有望提升小麦育种效率 加速实现品种突破在小麦育种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中心主任伍玲看来,建成马尔康“夏繁基地”,对于小麦育种相关技术的突破意义重大。  “建立稳定的夏繁基地,可以让小麦玉米DH(双单倍体育种体)系技术落地,从而构建起小麦工厂化育种体系,实现先进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的融合,将育种效率提升一倍以上,加速实现品种突破。”伍玲介绍,“小麦与玉米杂交,需要小麦、玉米在同一环境下进行授粉,在马尔康‘夏繁基地’的自然气候下就能实现。”  小麦育种周期长,通过夏繁加代,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早在50多年前,省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开始涉足夏繁。  由于基地不稳定,育种材料常常得不到保障。伍玲回忆,20多年前,一次在昆明夏繁,因水灾导致播下去的材料几乎绝收,白白浪费了一年时间。  1999年,伍玲的团队转回到马尔康开展夏繁。“与昆明相比,马尔康路程近了很多,关键是材料上更有保障。”  回到马尔康,夏繁基地并没有固定下来。“每年夏繁季,都要为了找地烦恼。每次与一个村民合作,建立起很好的合作关系,没几年时间又因为各种问题,只能重新找地。”伍玲说,20多年间,夏繁的试验地换了不下5次,就像是到处流浪。  川麦107在条锈病持久抗性上表现突出,川麦39是强筋品种,在品质上有大的突破……在马尔康夏繁育种20多年来,伍玲的团队育出川麦107、川麦39等一批突破性小麦品种。  在全新的马尔康“夏繁基地”里,李浩杰、伍玲等育种专家们,正从“芯”出发,在种业创新上结出更多硕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9
(记者 严易程 文/图)4月15日,“春赏阿坝汶理茂 踏青成渝花果园”中央及省市级媒体采风行动走进阿坝州理县,媒体团一行分别到朴头镇、古尔沟镇、薛城镇、桃坪镇等多个地方体验了理县藏羌风情,探寻春日好风光。鸟瞰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是嘉绒藏族聚居地,走进丘地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便映入记者们的眼帘。近年来,丘地村立足资源实际,以“牦牛养殖规模化、水电开发股份化、旅游服务产业化”的思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寨到旅游精品新村,从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到年均收入达百万元的转变。2019年,丘地村成功创建3A级景区,202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300元,村集体资产达2000余万元。除了丘地村,行走在国道317线,沿途的野花竞相开放,媒体团一行还探访了毕棚沟景区、桃坪羌寨等地。毕棚沟景区位于理县朴头乡境内、四姑娘山北麓,地处国家级人与自然保护圈——米亚罗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距成都198公里,距县城20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我们以创建5A级景区为载体,充分发挥龙头景区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全镇旅游发展,辖区现有酒店、农家乐、民宿136家,客房3591间,床位6569张,日餐饮接待能力达3万余人次。”毕棚沟景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景区年均接待游客120万余人,创造旅游收入5.7亿元,带动全乡80%以上的群众直接或间接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实现就业,吃上了“旅游饭”。理县素有“藏羌走廊”之称,千百年来,藏羌回汉各族群众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交融汇聚,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璀璨的文化、孕育出独特的民俗、滋养出浓郁的人文风情。共拥有羌年、博巴森根等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羊皮鼓舞、花儿纳吉等6项省级非遗项目,藏锁制作、米亚罗锅庄等42项州级非遗项目。桃坪羌寨近年来,理县按照“一廊四片、一环四景”发展布局,树牢“生态为本、文化为魂、山水为形、融合为纲”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农旅、文旅、体旅、康旅深度融合,“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玩冰雪,住寨子、泡温泉,吃藏羌火锅、跳藏羌锅庄、体验藏羌风情”的全域全时全季全景旅游蓬勃发展。“今年第一季度,全县共接待游客117.85万人次,同比增长5.28%,旅游综合收入达8.25亿元,同比增长5.18%。”理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理县将加快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文旅兴县”新局面,奋力谱写“富民强县”新篇章。同时,继续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让散落在全县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耀眼。“五一”旅游线路推荐》》蜜心之旅温泉康养游成都—毕棚沟—古尔沟—甘堡藏寨—桃坪羌寨—成都       秘境之纵民宿体验游成都—桃坪羌寨—薛城古镇—孟屯河谷——成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7
(刘鹏)四月春光无限好,踏青采茶正当时!4月19日,在距离成都1.5小时车程的汶川水磨镇,一场盛大的汶川春日茶潮——第二届“汶川之南有好茶”活动即将拉开帷幕。此次活动将以“盘龙茶礼”为主题,旨在打造一个品牌体系、培育两个非遗项目、发展四个新兴产业,通过文化共鸣、产业共富和创新共享,不断推动农文体旅深度融合,进一步带动水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南部片区“康养胜境山水画廊”共富带建设。汶川水磨茶园 汶川水磨镇供图  立足茶山  茶品牌走出“新姿态”  好山好水出好茶。在蓝天白云映照下,水磨镇茶山显得格外的绿,茶叶随春风摇曳,散发沁人心脾的清香,茶农们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着新茶。  作为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起点,汶川之南茶香早已浸润千百年。位于海拔一千多米的水磨茶园,因常年雨水充足,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盛产西路边茶,种植面积达3000亩。  为了让这份“千年茶香”走出深山,近年来水磨镇创新“合作社+茶农”和“公司+农户”等模式,成立了1家公司、2家家庭农场、3家合作社,1家个体工商户,聚力优化汶川茶叶品种,构建茶产业生态圈,成功孵化出“汶川红”和“储秀灵芽”等知名本土茶品牌。  更令人可喜的是,2023年2月,水磨土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1月,汶川县土茶制作工艺被列入第四批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  2023年,首届“汶川之南有好茶”活动圆满举办,以水磨镇盘龙溪村、牛塘沟村为核心的“长寿南茶、多态融合”共富联合体初步形成,“汶川之南有好茶”品牌初见雏形。  今年水磨镇将继续发力,坚持走“培育一个品牌体系”的发展路线。第二届“汶川之南有好茶”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将着重品牌效益,进一步深化“汶川之南有好茶”品牌价值,形成水磨茶的“唯一性产品”,走出独属汶川水磨茶品牌的“新姿态”,不断拓宽水磨茶销售渠道。采摘汶川南茶 汶川水磨镇供图  联动老街  新业态焕发“新活力”  山上茶叶飘香,山下老街古色古香。在即将召开的第二届“汶川之南有好茶”活动中,水磨古镇的禅寿老街也是重要点位之一,这里将带来《古道茶事》互动体验,水磨“茶+”多业态街道展示……以期通过各种沉浸式场景营造,让市民游客领略汶川茶文化,感受汶川南茶魅力。  据了解,水磨镇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汶川之南有好茶”品牌,立足茶山、联动老街,培育茶主题民宿、特色研学产品、特色体育IP、特色茶肆茶馆四个特色产业,厚植“茶文化”底色,推动水磨“茶+”产业发展,带动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形成茶产业集成体。  目前,新业态新产业正在构建中。在茶主题民宿打造方面,水磨镇将盘龙溪村闲置产业发展成茶主题民宿,为西路边茶产业园区配套特色住宿;在特色茶肆茶馆培育方面,水磨镇结合“等风来”茶园,丰富茶山业态,同时结合禅寿老街古镇文化,培育“说书人茶馆新场景”,进一步丰富古镇业态。  “茶+”业态的长远发展,少不了文化内涵支撑。追溯历史,水磨镇与茶的渊源很深: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交易重镇,茶商贸文化兴旺一时,“冒头饭”应运而生。如今“冒头饭”依然在禅寿老街流行,与现代饮食相融合。一年一度的“盘龙茶礼”活动,源于清朝初期的茶神祭祀民俗,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为进一步丰富汶川西路边茶品牌的文化内涵、茶马文化场景,水磨镇已将挖掘培育“盘龙茶礼”“冒头饭”两个非遗民俗项目纳入工作重点,着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谷雨时节的汶川南茶 汶川水磨镇供图  借力发力  产业升级将迎“新势能”  据悉,首届“西路边茶创新发展交流会”将与第二届“汶川之南有好茶”活动同期举行,借活动影响力为创新发展交流会“造势”,也借创新发展大会专业“脑力”,为“汶川之南有好茶”品牌建设注入科技“新势力”,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西路边茶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西路边茶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如何创新融合?现下消费者趋势以及市场动态是怎样的?茶产业人才建设该如何开展?该创新发展交流会特邀了相关专家、非遗传承人,以及州县相关负责人参会,重点聚焦“科技创新”“非遗传承”“人才建设”等领域展开探讨,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科技赋力、文化赋魂、产业赋能的汶川南茶发展新格局,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交流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能联动多方力量,持续深化‘汶川之南有好茶’品牌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力量,推动汶川西路边茶产业创新发展、绿色转型,丰富茶品类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走出一条好销路。同时强化西路边茶产业人才培养、产能提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水磨镇负责人表示。  为更好保护古茶树,探索古茶树保护性采摘的新模式,唤起公众对自然资源的积极保护意识,本次活动中将发起古茶树保护认养项目,这也是阿坝州首例由个人认养古树名木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古树认养项目,带动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力量,让珍稀的绿色‘活文物、活化石’能更持久地在汶川大地上绽放生命力。”汶川县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春风十里,不如茶香一缕。眼下,第二届“汶川之南有好茶”活动蓄势待发,首届“西路边茶创新发展交流会”即将重磅来袭,成为四川“茶界”一大焦点。汶川县水磨镇坚持以茶为媒,以文为魂,以旅为用,构建“吃有茶味、住有茶香、行有茶路、游有茶韵、购有茶礼、娱有茶戏”的茶旅体验,未来可期。
天府观察网 | 分享: 2024-04-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雪)“前几天,我们村迎来了首批定制旅行团。”4月8日,九寨沟县草地乡杨家湾村党支部副书记杨代荣开心地介绍着村民们的“新想法”,“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九寨沟,走进我们草地乡,不少村民都在准备从事旅游业了。”  10天前,迎着初升的朝阳,5辆商务车载着18位客人停在了杨家湾村寨口,素有“白马秘境”之称的草地乡迎来了第一批定制游客人。  去年以来,草地乡与九寨沟悦榕庄、悠途娱汇旅行公司共同探索开发深度人文体验项目定制游线路《九寨·源启》,这是线路开发以来接待的首批客人。  此次的定制游线路包含了草地乡最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游客与当地村民零距离接触,走进村民的日常生活。游客还能体验草地乡独有的国家级非遗登嘎甘 (熊猫舞)、参与融入熊猫舞表演,拜访村里的老艺人,还可以亲身体验南坪土琵琶的制作,体验开坛咂杆酒的醇香。  村民们早早准备好美味的长桌乡宴,桌上摆满了手抓腊排、血肠、羊肉、金疙瘩、野菜等地道美食,客人们还能自制体验本地特色小吃白马烤鸡、洋芋糍粑、荞饼。吃野菜杂粮,喝林间泉水,不仅满足了味蕾,又让心灵得到放松与慰藉。  草地乡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近年来,草地乡干部群众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草地乡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草地乡去年整乡创建为 AAA级旅游景区,但是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文旅融合发展切入点。此次探索与悦榕庄、悠途娱汇公司的定制游合作,如果进展顺利,我们希望可以把‘草地白马游+悦榕庄住宿’的模式确定下来,做好文化传承的同时,也能真正带动村民在家门口挣钱。”草地乡乡长李辉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7
  (记者 李锐)3月中旬,春风拂过大渡河畔,素有“中国雪梨之乡”的四川省金川县上百万株梨花怒放,万亩梨海,百里白蕊。记者从庆宁乡的梨花大道行驶在庆松路上,沿着色尔木山盘旋到达了海拔2800米的松坪观景台,只见整个大金川河谷似茫茫雪海、银装素裹,各地游客及众多摄影爱好者在这里观赏、拍摄雪域高原的梨花奇景,领略“万顷梨园香雪海”的壮美风光。  “1985年,从庆宁村上山到松坪村是一条路面很窄的土路,2012年将土路改造成水泥路。到了2022年,庆松路被列为‘四好农村路’示范点,7.8公里的庆松路由水泥路提升为沥青路,并且将路面拓宽,增设了错车道,缩短了村落之间的距离感。”庆宁乡乡长刘筱说。  近年来,金川县坚持以“打通断头路、发展旅游路、支持产业路、建设扶贫路、提升乡村路、形成网络路”为总体要求,坚持“建设与养护并重、修路与兴业并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的建设理念,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构建“一横一纵、两环相扣”交通网络体系。  金川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马麟告诉记者,金川县本着“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文化、一路一景观、一路一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农村道路+”模式,不断提升拓面道路运营效益,让更多农牧民直接受益。358公里的旅游路、产业路全面延伸到果园、牧区和田间地头,串联8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有效带动特色种养业、资源开发、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同时,依托现有农村公路网络,打造“梨花大道”“梨园环线”等乡村文旅路,将农村公路景观打造与“三乡一镇连两河”乡村振兴示范试点绿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让公路融入乡村环境。“梨花节”“雪梨采摘节”等系列活动,也让乡村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  路好了,人来了,庆宁乡庆宁村夏泽兵的农家乐也红火起来了。穿过一片高大的雪梨林,记者看见夏泽兵正忙着打扫卫生准备迎接游客的到来。“过去路面破损严重,车进不来,好景也难赏。”夏泽兵告诉记者,这几年道路不仅变得平顺宽敞,也串起了沿线景点,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翻了好几倍。  刘筱介绍,庆松路的提升改造,为庆宁乡的发展带来了三个好处:闲置的松坪村活动室改造成农家乐,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在松坪观景台的荒山投资400多万元打造民宿群,增加集体收入;游客增多,带动了沿线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  截至目前,金川县公路网总里程达1493.643公里,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100%,行政村通农村客运率100%。这张铺陈在金川大地的公路网,将一个个乡村紧密串联,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风景路、致富路、幸福路。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15
(记者 严易程 文/图)4月13日,2024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子活动暨第三届汶川岷江大峡谷赏花音乐季在阿坝州汶川县漩口镇赵公福地景区举办,活动旨在充分发挥汶川生态资源优势,以花为媒,以音乐为纽带,全面展现“天府无忧谷·康养新汶川”天府旅游名县形象,走出“旅游+”新路径,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本次活动以“野趣自然·乐HUI汶川”为主题,分为春日漾美景·共赴赏花宴——岷江花海徒步穿越赛;童眼观四川·熊猫少年行——四川省自然观察季岷江大峡谷花卉自然笔记大赛;巅峰之战·竞梦未来——第九届王者荣耀全国大赛海选赛(汶川站);潮玩福地·寻觅花仙——沉浸式打卡攻略体验活动;星空草坪·邂逅花海——第三届汶川岷江大峡谷赏花音乐季活动等五个板块,从即日起一直持续至今年7月。岷江花海徒步穿越赛汶川县作为首批十大“天府旅游名县”和“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素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康养汶川”之美誉,平均海拔800—1300米,年平均气温14℃,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9%以上。县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大熊猫、雪豹、林麝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69种,珙桐、银杏、红花绿绒蒿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15种。国家5A级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4A级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等景点独具魅力,“汶川三宝”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以及“大土司”黑茶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近年来,汶川以“七大保护”为抓手,通过七大治理工程,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的花园城市和圣洁雪山里的花园小城,并荣获国家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成功创建四川省首批“省级生态县”,“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获评“2022四川县域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璀璨的文化底蕴,为汶川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已成为汶川“新标配”。“新场景”驱动“新消费”。当前,汶川正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南部避暑康养胜地、北部冰雪休闲胜地“两大胜地”发展定位,围绕“遇见冰雪·云上果乡”“禹里漫游·乐享田园”“红色高地·川西门户”“康养胜境·山水画廊”“天下卧龙·熊猫王国”五个共富带主题,通过“事件+产品+游客”的精准营销方式,叫响做实“天府无忧谷·康养新汶川”品牌,进一步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同时,将持续加大文创力度,在创新、创意上下深功夫,加快完善赵公福地、羌人谷滑雪场等极具汶川特色的文化民俗旅游目的地,加速“路过经济”向“目的地经济”转变,打造汶川文旅发展亮丽名片。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5
(卓玛泽里 记者 严易程 文/图)在阿坝州红原县牧民春季转场时,每年的3月中旬到4月上旬是当地牧民最忙碌的时候。4月11日,记者从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获悉,随着红原县最后一批牲畜近日从冬牧场转到春牧场,红原县十万头牲畜春季转场基本完成。万头牦牛迁徙红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湿地保护区”,县域境内天然草场面积达1158.03万亩,占县境总面积的91.8%,可利用优质草场面积达1120.83万亩,是整个阿坝州地区春季转场最晚的牧区县之一。“春季转场的牦牛群中大多是待产的牦牛妈妈,能否顺利到达牧草充足的春牧场关系到牧民一年的生产和收入。”记者从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获悉,随着当地不断推进机械化转场,不少牧民用皮卡车、拖拉机转场,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生产效率,机械化转场率已达到70%。完成春季转场后,所有牦牛将在春牧场生活2-3个月左右,再前往夏季牧场。牧民赶牦牛转场近年来,红原县深入贯彻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依托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国家级试点,集成物联网、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采用遥感建模和地面实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人-草-畜”三位一体的红原县数字畜牧业监管平台。平台已覆盖全县草原756.9万亩、湿地243.0万亩,智能识别全县牦牛数量48.7万头,智能匹配1100余户牧民草场资源与牦牛数据,为红原草原畜牧业资源监测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智慧输出,构建了红原生态畜牧业数字化管理新格局,助推红原县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2
(记者 严易程 文/图)4月10日,阿坝州召开“2024年阿坝州十大民生实事”新闻发布会。记者在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阿坝州累计筹措资金9.89亿元、办成民生实事28件,在就业就学、医疗养老、安居出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有力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今年,阿坝州将统筹安排资金7.1亿元用于民生实事开展,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发展的温度、幸福的质感,让“年年办”的民生实事成为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新闻发布会现场据了解,为确保今年的民生实事更具普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阿坝州的“十大民生实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施惠民之策。将聚焦关键领域,为全州2万余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为全州5000余名离任村(社区)干部提高生活补贴,为全州2.39万名海拔2500米及以上地区学前和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提供取暖补助,为全州4000名阿坝州户籍、未接种过且自愿接种的9岁至14岁女孩免费接种宫颈癌疫苗,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行便民之举。聚焦能让人民群众能持续享受便利的政策和项目,在全州农牧区建设美丽乡村路152公里,为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和老旧楼栋增设电梯100部,支持全州2600户农牧民群众改造建设卫生厕所,以“邮快合作”模式推动民营快递企业快件投递到村,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务安民之本。聚焦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受重大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的3633户群众实施避险搬迁,对全州13县(市)212处农村饮水工程进行水质改善和提升,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我们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老百姓实惠多’的原则,在深入调研摸排、广泛收集民意、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2024年十大民生实事,搜集、梳理、甑选、确定全过程贯穿更加注重‘民声民意’、更加注重‘可感可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阿坝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常务副州长许磊表示,“十大民生实事”的实施,将有效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坚持“做大增量”与“提升质量”并重,“兜牢底线”与“抬高标线”并举,“强投入”与“创特色”并进,以攻坚破难的勇气、求真务实的态度、一抓到底的决心,用心用情办好今年的“十大民生实事”,持续解决突出民生问题。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1
(泽郎仲 周瑶 薛艳丽 记者 严易程 文/图)扶植苗木、铲土回填、提水浇灌......这是4月9日记者在阿坝州红原县“全域增绿 全民护绿 共建绿色家园”暨2024年春季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现场看到的一幕。据悉,此次活动中,全县共有4000余人参加植树,累计种植苗木8000余株,沿黄河流域岸线种植3公里,种植面积达120余亩。植树现场在红原县白河旁,三五人一组,分工协作,人人干劲十足,热情高涨,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一棵棵新种植的树苗昂然挺立,错落有致,在和煦的暖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草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与蓝天碧草交相辉映。“此次种植的是川西云杉,存活率能达到98%。”据红原县有关负责人介绍。红原地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核心区,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截至目前,红原县已建成黄河上游生态防护带66公里,对黄河流域岸线起到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切实守护好母亲河长久安澜,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1
(西拉彭措 记者 严易程 文/图)4月2日,记者在阿坝州马尔康市松岗镇的羊肚菌种植基地内看到,一朵朵黑顶白杆的羊肚菌破土而出,错落有致地“站在”菌垄上撑开“小伞苞”,长势喜人。长势喜人的羊肚菌羊肚菌种植基地内,1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地采收着羊肚菌。工人小心翼翼地用小刀沿着泥土之上的菌柄轻轻割断,再将其放入菌桶中,确保不损伤菌帽,以保持羊肚菌的完整性和美观,随即便将一筐筐羊肚菌搬运上车。据了解,人工培育的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一般冬季种植、春季采收,采收时节刚好与农忙时节错开,既能提升土壤肥力,又能为当地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在大棚里采收羊肚菌,一天的工钱是150元。”当地村民洪秀鑫说,当前正值春耕时节,忙碌完农事还能到基地采收羊肚菌,自己的收入提高了不少。“当前基地种植羊肚菌约300亩,每亩羊肚菌的产量预计在500斤至800斤,预计每亩实现经济收入3万余元。”羊肚菌种植基地负责人何建国介绍道。羊肚菌采摘现场据了解,羊肚菌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各种植村村集体”合作模式,由对口援建的崇州市负责项目合作中所有种植工作及引进优质菌种,马尔康市负责土地流转、基础建设、场地租赁、组织务工人员等。何建国告诉记者,今年,种植基地将扩大至900亩,用于种植各类食用菌,预计解决当地务工人员2300余人次,务工人员实现收入35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分红资金预计达14万余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7
“来村里,我们就要切实担当起强一方、富一方、美一方、稳一方的神圣使命。”“要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必须融入村里,与乡亲们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2023年8月以来,松潘县委组织部先后向56个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15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扎实驻村开展帮扶工作,时刻紧盯群众“急难愁盼”,从“驻村人”向“助村人”转变,全力以赴解群众之所忧、纾群众之所困,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回群众的幸福指数。用心为民办实事。今年,是松潘县十里回族乡火烧屯村第一书记蒙颖智驻村的第三个年头了,作为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还是头一回,放眼望去,一切都是陌生的,为了尽快熟悉村情,在包村干部的带领下,她和工作队的同事们深入每家每户中访寒问暖。由于火烧屯村以往分组较为混乱,同一个组的成员可能在村头、村尾均有分布,很不利于平时工作的开展,所以,蒙颖智驻村的第一件事便是统筹村民小组重新分组。她请人拍摄并绘制了火烧屯村住房分布平面图,同时,根据平时工作开展的重点,制作了详细表格,按照群众住房分布,逐户入户走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一次次的深入走访,我们才能真正全面倾听百姓心声和问题,把好事办得更好、实事办得更实,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蒙颖智说。真抓实干谋发展。如何为乡村培养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这是驻村工作队日常工作中思考的重要内容。“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强化支部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蒙颖智狠抓支部建设,常态化组织开展“碑园缅怀先烈党史学习活动”“塔坪山追忆红色足迹”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以建强村党支部为抓手,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采取“支部+公司+农户+基地”发展模式,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投资1100余万元打造集停车休息、旅游咨询、餐饮、特色农牧产品及旅游休闲食品销售、新能源汽车充电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民族特色“十里拾光服务区”,2022年收益达37万元,户均分红1100余元,并将部分资金用于“日间托老”的养老服务,设立专项奖学金。火烧屯村被评为2021年度省乡村振兴帮扶优秀村、州乡村振兴示范村,2022年度阿坝州三家园示范村。推动环境优美化。“自从驻村干部们来了村上,带着群众收运垃圾、整治环境卫生,还美化了庭院环境,打造庭院经济,不仅村子变得越来越漂亮,大家的钱包也是越来越鼓了。”火烧屯群众马大爷感叹道。通过前期大量走访了解到的信息,蒙颖智带领驻村工作队制定了详细的村庄庭院梳理方案,动员群众拆除有碍观瞻构筑物,同时开展墙体改造、洗涤设施与畜禽养殖整治等行动,使庭院内外与周边景致、环境协调一致。驻村工作队还购买三千余元的月季花苗、剑兰种、百日草、蜀葵等适宜在松潘栽种的花种子免费发放给村民,并组织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生态宜居村的建设中,引领“庭院美、家庭美、村庄美”的美丽风尚,把“小庭院”打造成“小景点”,借助川青铁路开通的东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让各族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共松潘县委组织部 苏玥)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3
周瑶 泽郎仲 孙思琪 川经瞭望记者 严易程 文/图搬运、装车、拉运、清点......4月1日,在阿坝州红原县安曲镇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综合示范基地饲草发放现场,牧民群众收到饲草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场一片繁忙景象。饲草发放“现在这个时节正是我们急需草料的时候,牲畜储备的草料即将用完,再加上最近遇上降雪天气,这个时节及时为我们牧民群众发放饲草料,极大地解决了我们当前的困难和问题。”来自红原县刷经寺镇壤口村的泽东一边将饲草放进车里,一边告诉记者。据了解,当前正值牲畜“春乏关”和红原县牦牛产仔高峰期,加之近期普遍降雪,草场返青时节未至,“新草未长、存粮不丰”,为切实做好春季牲畜抗灾和饲草料保障工作,确保牲畜安全度春,助推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红原县围绕畜牧产业发展目标,将草料集中分发给各乡镇,由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分配各村,全力保障牲畜能够安全度过瘦弱、受冻、缺饲的“关键期”。“今年,预计发放饲草料2468.8吨,计划分两批次进行发放,本批次共计发放饲草料1000吨,第二批拟计划在4月底前完成发放。”据红原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饲草发放将保障57万余头牲畜的草料供给,减少春季饲草短缺、牲畜掉膘体弱造成的损失。近年来,红原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为抓手,坚持“吃生态饭、做牛文章、过牛日子”,积极推动饲草产业与养殖产业高度融合,加大以牦牛肉、奶为主要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确保了“麦洼牦牛”金字招牌的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壮硕的牦牛接下来,红原县还将不断巩固乡村振兴成果,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减少村民养殖成本,提高养殖规模,不断实现稳定增收,增产、增效,不断提升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3月28日,在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200亩试验基地已准备妥当,再过一周左右,数以千计的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夏粮油作物种子将陆续在这里播下,开启新一年的“夏繁”进程。首批入驻马尔康“夏繁基地”的专家,3月中旬开始已陆续启动今年的“夏繁”育种工作。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带去了在马尔康市建立夏粮油作物繁育基地的提案。马尔康“夏繁基地”与海南“南繁(冬繁)基地”相呼应,由此首次进入公众视野。  据杨武云介绍,为加快水稻等秋粮作物品种更新换代,需要在冬季温暖的地方开展“南繁”工作,为此,我国在海南建设了南繁基地。与秋粮作物一样,小麦等夏粮油作物需要在夏季较为凉爽的育种地进行异地加代繁育,简称“夏繁”,可将其育种周期缩短一半到三分之二,是加快夏粮油作物育种的核心手段。  南繁陵水,夏繁阿坝。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四川以省农科院为首的科研单位,在马尔康开展小麦、油菜的“夏繁”育种工作,至今已有40 多年,取得了包括川麦42、川油38在内众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四川是全国重要夏粮生产基地,具有雄厚的育种基础,但目前在“夏繁”育种上仍存在一些瓶颈。“目前,小麦、油菜、十字花科蔬菜类没有‘夏繁’统一基地,分散在阿坝、甘孜等地,极大地制约了四川种业发展。”杨武云介绍,在马尔康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夏繁基地”意义十分重要。  “马尔康‘夏繁基地’规划已制定,基地建设所需土地已顺利流转到位。”省农科院基地基建处处长鲜小林告诉记者,下一步,省农科院将与马尔康市人民政府就前期达成的意向草签协议。  日前,鲜小林带领了一批省农科院小麦、马铃薯等育种专家,前往孔龙村挑选适宜的育种基地。他们也是首批入驻“夏繁基地”的专家。“基地海拔在2500米左右,非常适合马铃薯育种,预计4月份会播下300多个品种。”马铃薯育种专家李华鹏说,往年育种基地经常换位置,导致育种环境改变,不利于对比观察,试验效果并不理想。  油菜育种专家李浩杰所领衔的油菜育种团队也将在今年4月入驻马尔康“夏繁基地”。“有了固定的‘夏繁’基地,我们就彻底告别了颠沛流离的‘夏繁’日子,育种材料的安全性得到保障,能更好培育突破性品种。”李浩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