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这荔枝好大个哦,看到都让人心生欢喜。”近日,泸县石桥镇洪安桥村的荔枝进入了采摘季,一颗颗红彤彤的荔枝,宛如一抹独特的红云悄然绽放于山间,带给人无限遐想。在泸县石桥镇洪安桥村新乡贤邱有齐家的荔枝林里,一株株荔枝树挺拔而立,挂满硕果,仿佛无数璀璨的红宝石镶嵌于翡翠之中。“这是大红袍,不仅皮薄、肉厚、核小,而且果肉香甜,令人入口生津,每吃一口都是舌尖上的享受。”泸县石桥镇洪安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邱明一边忙着采摘荔枝,一边介绍,自荔枝成熟以来,几乎每天都有游客慕名前来采摘,而村“两委”也时常会组织村干部和志愿者们前来帮忙,助力这一“甜蜜”产业的发展。“荔枝林占地4.5亩,截至目前已经销售了1000余斤,市场价为5元/斤,预计总产值8000元左右。”邱有齐表示,除了线下游客们口口相传,自发上门采摘,自己还会在闲暇时运用抖音、朋友圈等平台做好线上推广,同步打开荔枝的多渠道销售之路。在洪安桥村,荔枝既是果盘里的“甜蜜果”,同时也是致富路上的“金钥匙”,在邱有齐的带领下,目前全村已有50多户村民自发种植荔枝树,涵盖大红袍、妃子笑、黛绿等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已达到300多亩。一抹抹荔枝红,正成为乡村振兴画卷中的惊鸿底色。(供稿:泸县县委统战部 黄静茹)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6
(李帅 记者 蒋培路) 沐源大地,良田沃野;一村一品,皆有品位;实干争先,发展势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谋划产业发展,乐山市沐川县以崭新的姿态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求实效,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画卷,为沐川县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沐川县底堡乡水月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让产业兴起来,百姓生活富起来。刚冒出土的竹荪菇近日,记者走进水月村竹荪种植基地,朵朵竹荪菇“破壳而出”,头戴青褐冠,身披白网裙,长势十分喜人。村民们忙着采收、装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2019年我开始种竹荪,试种了4亩,今年种了20亩,平均每亩能够收1500斤鲜竹荪,20亩能够收3万斤。”竹荪种植基地负责人邓昌文介绍,10斤鲜竹荪烤干能制1斤干竹荪,按目前市场行情200元一斤干竹荪来算,今年的产值在60万元左右。烘干脱水后的竹荪据了解,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营养丰富,属药食“同源”食品,被称为“山珍之花”“菌中皇后”。竹荪的采收周期短,上午5点半到9点半是采收的黄金时间。为尽可能锁住鲜味,新鲜采收回来的竹荪不会经过太多的技术处理,只需经过简单的烘干、脱水便可以长期保存,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竹荪种植业的不断发展,为当地村民开辟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新路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我种竹荪,从下种到采收烘干,全部都是请人帮忙,每年请附近的村民干活,发放工资8万元左右。”邓昌文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党建引领,组织种植大户和农户到先进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发展特色产业,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水月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忠表示。近年来,水月村紧紧牵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竹荪、羊肚菌等特色种植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为当地村民带来增收致富的希望。(图片由沐川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6
(陈静 朱柯雨 记者 常艰)五月脆、脆红李、蜂糖李、半边红......进入夏季,丹棱县3.5万亩李子陆续成熟上市。近日,记者走进顺龙乡青云村看到,成片的半边红、脆红李郁郁葱葱,一颗颗饱满圆润的李子缀在翠绿的树叶间,静待果农采摘。据悉,近期成熟的半边红李子正好与其它品种的李子错峰上市,价格可观,每亩收益高达万余元,小小李子成了青云村村民致富的“金果果”。“我种了约50亩李子 ,一年的产量大概有15万斤,年收入有30万元。今天我采摘的是半边红这个品种。”一大早,当地果农黄泽良来到果园忙着采摘、分选、装车李子,趁着果子新鲜,他要及时运往村里的收购点售卖。在青云村的各个李子收购点,工人们忙着称重、挑选、装箱、打包,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据介绍,由于青云村海拔在600米至900米,阳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种植出的李子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收购商每年都会专程来到青云村收购李子,朱敏就是其中之一。“青云村的李子果形好、个头大、又脆又甜,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都很畅销,今年就半边红这一个品种我就收了100万斤以上。”对于青云村的李子,朱敏赞不绝口。“我们青云村李子种植面积有2200余亩,年产值预计超过2000万元。”据青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余美艳介绍,近年来,该村产出的李子,因果形佳、口感好、价格优,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李子种植也发展成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青云村是丹棱县聚力打造李子产业“新名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丹棱县农业农村局以模式创新、品牌创优、营销创收三大抓手,促进全县李子产业做大做强,进而助农增收富民强村,各乡镇、村(社区)初步形成“四季有花开、月月有果采”的产业布局。在模式创新方面,丹棱县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成片集中发展脆红李产业,引导农民建立家庭农场、采摘园等生产经营主体。目前,丹棱县脆红李种植面积近4万亩,培育专合组织15个、专业大户30户。在品牌创优方面,该县围绕产业标准、质量安全、商标注册等内容,实施“区域品牌培育提升”行动,打造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目前,推出半边红、五月脆等新产品5个,完成地理证明商标中期验收。在营销创收方面,丹棱县对标高、中、低端市场,推行“合作社+电商”“脆红李+旅游”等模式,开展分品级、分品种、分规格营销,建立“就地卖+平台卖+加工卖+出口卖”多维销售机制。今年以来,已签订订单1.12万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5
(杨雪雯 记者 张琳琪 文/图)眼下,蓬溪仙桃的销售季已进入尾声。在遂宁市蓬溪县任隆镇八角村,随着最后一批蓬溪仙桃采摘结束,八角村果农李武清的辛苦劳作也有了回报。“我今年卖了近4000公斤仙桃,收入近1.5万元。”李武清手里拿着“红票票”,心里乐开了花。蓬溪县任隆镇八角村村民正忙着将仙桃分拣、打包、装箱丰收香满园铺就群众甜蜜致富路“我们今天收购完就回家了,还要忙着打包装箱……”日前,任隆镇八角村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正忙着将仙桃分拣、打包、装箱,一位带有外地口音的收购商显得与众不同。据了解,这位收购商名叫朱银翠,来自云南省曲靖市。她和老公自今年6月26日到八角村收购仙桃以来,每天都要从八角村发送上万斤仙桃到云南曲靖。 “我们每天上午分拣、打包,下午发车,准备今天发完货就回家了。”朱银翠告诉记者,今年是他们第二次到蓬溪收购仙桃。 除了收购商,迎来大丰收的还有果农。种有8亩多蓬溪仙桃的刘盖这段时间每天都要卖上2000多元。“今年早熟桃批发价,大果6元/公斤、中果4元/公斤,到了晚熟期大果也能卖到4元/公斤,比往年收购价高。”刘盖说,“这片桃园是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也是我的希望。” “今年的蓬溪仙桃果肉肥美、甜度较高,因此销售可观。”蓬溪县仙桃水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春林表示,今年蓬溪仙桃亩产达1500公斤,管理好的可达2000公斤,预计每户果农平均可增收1万元。智慧果园系统让果农有了“千里眼”为何今年的蓬溪仙桃口感尤其甜脆?这除了与气候有关,更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创新加持。跟随任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桂华的步伐来到白坭垭村党群服务中心,她指着眼前的大屏幕向记者介绍道:“这就是蓬溪智慧桃园管理系统。该系统的运用,改变了果农们凭经验、靠感觉的作业模式,为果农管理果园提供了便利。” 白坭垭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勤武是该村40亩集体经济果园建设的技术负责人,每天查看果园很费时,于是他在手机上下载了智慧桃园管理系统APP。“桃子快要采摘时虫情监测最为重要,有了虫情监测系统,就可以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自动完成诱虫、杀虫等操作,科学实用。”王勤武掏出手机给记者介绍起安装的智慧桃园管理系统,“坐在家里就可以观察到果园的温度、湿度、果树生长状态,这个系统对我们的生产帮助很大。”王勤武说。 据介绍,目前该智慧桃园管理系统安装监测站29个、气象站8个、土壤墒情站8个、虫情监测站2个,已有324个用户下载了APP实施监控。该系统在果园设有监控探头和传感器,除了通过手机实时监测果园水分、土壤温度等状况外,当出现虫情、旱情等信息报警时,还可通过智慧农业平台主动发送预警信息、技术指导信息至农户手机,实现果园管理高效化、智能化。打响蓬溪仙桃品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蓬溪县任隆镇突出特色产业优势,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步伐,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名、特、优、新果品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蓬溪仙桃成为当地群众持续增收的“金果果”。 当前,蓬溪县任隆镇建成优质仙桃基地3万余亩,其中仙桃产业示范园区涵盖八角村、白坭垭村、安子沟村和幸福桥村,种植仙桃达1.4万余亩,现有早熟品种4000余亩、中熟品种1万余亩、晚熟品种近百亩,形成了早、中、晚熟多品种共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产业格局。全镇年产仙桃3万余吨,年产值1.5亿元,农民户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年收入10万元以上农户上百户。蓬溪仙桃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 “我们现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达成了初步协议,将通过‘院校+专合社+农户合作’的模式,引进霸王脆、晚福景等新品种,延长产果期,推动仙桃品种迭代升级。”陈桂华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继续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引进水肥一体化滴灌体系,推动仙桃种植更高效、仙桃品质更优良。同时,还将完善冷库储存、冷链运输体系和设备,延长仙桃储存时间,持续推动蓬溪仙桃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媛 张凤莉  近日,笔者在位于乐至县劳动镇双龙村的乐至建松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对刚采摘下来的枳壳进行清洗、切割、上架,车间的另一边,几名工人把烘干后的枳壳进行分类、装袋,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到了枳壳的收获季节,我们请附近的工人过来帮我们采摘、加工,预计能够在8月内完成采摘和加工工作。”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松告诉笔者。  枳壳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2017年,陈松成立了乐至建松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积极打造乐至县枳壳现代林业园区,2022年,该园区被命名为资阳市现代林业园区。发展至今,园区的枳壳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已经陆续和四川、重庆等地的药材厂家签订了稳定的供货合同。  “我们园区现在的面积是5000多亩,在种植枳壳的同时还套种黄精。”陈松告诉笔者,今年预计枳壳亩产量在2000斤到 2500 斤左右,黄精亩产量在4000斤左右,合作社全年产值预计可达3000万元。  合作社有了收益,陈松也没忘记周围的老百姓。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陈松把自己培育的幼苗分发给村里的农户,还提供种植、管理技术支持。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不少附近的农户一边在家种药材,一边在家门口务工,过上了足不出村就有两份收入的舒心日子。  “我自己在家种了几亩地的枳壳,等成熟了就统一卖给陈松,平时还可以到合作社帮忙,又有一份工资。”正在打包枳壳的村民老李笑呵呵地说,现在既可以照顾家里,又能赚钱,自己很满足。  如今,合作社的良好运营让陈松对未来充满信心。“接下来,我们会继续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丰富中药材种植品种,扩大产量,擦亮乐至县枳壳现代林业园区的金字招牌。”陈松信心满满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7月22日,夏日炎炎。安岳居民向云兰与老公驱车半个小时,直奔安岳县岳新乡猫山村晴岭熏香农场,只为大快朵颐夏日美食——黄桃。  “今年春季我们就来这里看过桃花,晓得这里种有多种桃子。”向云兰说,最近看到该农场在直播卖桃子,便被吸引前来。胡天勤展示自家种的黄桃。艾兰花 摄  6年前,晴岭熏香农场负责人胡天勤返乡创业。她瞅准了猫山村方圆至少10公里没有桃园的商机,同时在网上学习了解种桃技术。随后,她在猫山村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种下了200多亩桃子,包括贡桃、脆桃、皮球桃、黄桃、水蜜桃、冬桃等6个品种。  “我当时就是想把我的农场打造为春季赏桃花,夏季采桃子,同时配套休闲、餐饮,来吸引安岳周边的游客。”胡天勤表示,“种桃6年,今年正式投产,从6月初到8月底都可采摘桃子。”  据胡天勤介绍,各个品种的桃子均分为大果、中果两个等级,采摘大果8元/斤、中果6元/斤。经过在网络平台和朋友圈的宣传,不断有安岳周边居民到果园采摘桃子。此外,她还根据周边居民的需求,双方约定各付一半运费,找便车提供桃子的送货上门服务。从今年桃子上市至今,她已销售了价值近20万元的桃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雷鲤溶 陈默 文/图  但将“废叶”变“金叶”,不负青山馈赠多。盛夏时节,屏山县大大小小的茶园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夏秋茶曾经被茶农视作“废叶”,如今正在变成促进茶叶产业增产、茶区农民增收的“金叶子”。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该县锦屏镇团田村的高山茶园,一垄垄茶叶青翠欲滴,阵阵茶香沁人心脾。手持采茶机或背着背篓的茶农穿梭于茶垄间,娴熟地采摘着夏天赐予的那一抹青绿。茶农采摘茶叶  “原来采春茶每亩产值只有二三千元,现在夏秋茶一起摘,产值有六七千块钱的样子。”团田村茶农朱国强介绍,以前大家都只采春茶,传统的春茶采摘季节过后,大量夏秋茶就被弃之不管,白白浪费。而现在,各大茶企都纷纷开发夏秋茶,积极鼓励茶农采摘夏秋茶,每亩茶园至少能增加3000元的年产值,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原料有了,企业自然就开足马力忙生产。在屏山县三露春茶厂的生产车间里,当天采摘的绿叶,经由传送设备进入杀青、揉捻、烘干、筛分等生产流程,完成从“树叶”到“茶叶”的转变。  “我们主要生产的是茉莉花茶原料茶,现在每天加工干茶6吨,比上年增加40%。今年夏秋茶同期价格比上年增长了20%,预计全年夏秋茶产值将实现2200万元左右,比上年增加约60%。”屏山县三露春茶厂负责人彭继笑着向笔者介绍。  茶叶是屏山农业的特色支柱产业。在过去,大多数茶企都只做春茶,夏秋茶一直少有人问津。近年来,为了深挖资源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增收渠道,屏山茶界加大投入,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整合茶叶企业力量,着力开发利用夏秋茶,促进了茶叶初制加工、精制加工和深加工协同发展。通过落实扶持中小型茶叶企业新(改扩)建标准化初加工厂,加快设备更新和工艺提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绿茶、红茶智能化、自动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等一系列举措,真正让“废叶”变成了“金叶”。  据屏山县茶技站副站长王沁介绍,目前,全县6月份夏秋干茶产量达2790吨,产值达1.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3.8%。预计全年夏秋干茶产量能达到1.6万吨,总产值约4.2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媛)眼下,正值无花果成熟时期。7月22日,笔者在乐至县大佛镇光大果蔬家庭农场看到,一片片翠绿的无花果树上,甜蜜的果实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工人采摘无花果  “我们农场种植了180余亩的波姬红无花果,从7月份开始,这些无花果陆续成熟进入采摘期。我们请附近的村民过来帮忙采摘、打包。”该农场负责人李梅林告诉笔者,由于无花果采摘期较长,从每年的7月一直持续到11月,采摘、日常管护等用工需求大,附近不少村民在农场务工。  “我家里有老人和小孩需照顾,没有出去上班。自从有了这个农场,我就一直在这里务工。”村民吕金梅说,这里干活比较轻松,还可以照顾家里,自己很满意。  今年已是该农场无花果种植的第10个年头。为了保证无花果的品质,农场采用人工除草、声音驱鸟等方式,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对果实造成污染。经过多年的精心管护,农场的无花果个大、味甜,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近年来,大佛镇紧盯市场需求,改变传统种植理念和种植模式,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优质、高效的特色水果种植,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镇共有柑橘约1000亩、圆黄梨约777亩、无花果约200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5
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以“稻虾共养”产业发展为切入口,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产业政策、要素保障、技术人才支撑等多元化保障体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虾双赢”的乡村新“丰”景。2024年7月23日在特兴街道安民村稻虾养殖基地内,当地的农技人员(中)正和村民讲解夏季稻虾养殖要点(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杨尚威 代华风)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朱思雨 文/图  连日来,在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稻田里绿意正浓,蛙鸣一片,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该镇工农村养殖户涂军一边察看稻蛙田里的生长情况,一边高兴地告诉笔者:“今年的稻田蛙已经上市了,收益还不错。再过阵子水稻也将进入采收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与青蛙的共生共育,有着其天然的优势。涂军告诉笔者,近期气温高、阳光强,青蛙需要纳凉休息,如果在蛙池上种玉米、稻谷,就能有效为青蛙遮阴。同时,通过“蛙吃稻虫、蛙粪肥田”的方式,既省去了稻田的肥料成本,又提高了稻谷品质,使得稻蛙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提升。黑斑蛙在农作物下乘凉。  稻蛙产业也有着一本并不简单的“养殖经”。涂军介绍,8年前他返乡创业,看中稻蛙行业的前景,在稻田里养起了本地黑斑蛙,但由于经验不足,效益并不好。涂军及时总结种植养殖经验,并积极参加镇村组织的水产养殖培训,如今稻蛙产量年年看涨,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稻蛙“土专家”。  “工农村发展稻蛙产业已有8年时间,目前亩产近6000斤,稻蛙米的亩产量约1000 斤。”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明海介绍,下一步将做好稻蛙米的深加工,并探索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用好用活村集体经济资源,实现“一田两管三受益”,更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牟坪镇七一村,养殖户刘成强的稻田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稻穗随风摇曳,一旁食台上的黑斑蛙在稻下乘凉,呈现出一幅稻蛙和谐共生的场景。  “我已经养了 5 年的稻田蛙,通过这样的立体稻蛙种植养殖模式,将稻谷、玉米、青蛙三者结合,实现多方面收入。由于品质优良,基地生产的稻米和黑斑蛙销路都不错,目前主要销往宜宾城区、自贡等地。下一步我还打算继续扩大面积,提升稻蛙品质,让稻蛙生长得更好,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刘成强说。  据了解,牟坪镇现有晚熟柑橘和酿酒专用粮“一黄一红”两大特色产业。目前全镇晚熟柑橘种植面积约1.8万亩,酿酒专用粮8000余亩,2024年主导产业预计实现产值超1亿元。牟坪镇副镇长向用珍介绍,“一黄一红”之外,该镇还大力发展“稻虾”“稻蛙”“稻蟹”等水产养殖作为产业补充,不断拓宽群众产业增收渠道。接下来,全镇将持续围绕“晚熟柑橘”和“酿酒专用粮”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坚定产业化、规模化道路,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提升全镇特色农产品竞争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4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邱海鹰)四川省华蓥市鼓励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在禄市镇凉水井和庆华镇天龙山、斜滩等村,利用荒山荒坡和撂荒地、脊薄地种植的1200多亩白芷、佛手、黄精等中药材获得丰收,并以订单的形式集中销售到成都、重庆等地,既盘活了土地,又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村民,冒着酷暑在田间捡收利用专用农机翻挖出的中药材白芷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村民利用专用农机翻挖中药材白芷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村民在装运刚从田间收获的中药材白芷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村民在田间装运利用专用农机翻挖出的中药材白芷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2
7月19日上午,在泸州市合江县凤鸣镇金龙湖村,由四川新火炬公司和凤鸣镇金龙湖村共同筹备的“情暖乡村·乌鸡捐赠促振兴”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正式启动, 2100只峰岩乌骨鸡鸡苗送到村民手中。凤鸣镇金龙湖村地处林区,林下资源丰富,大部分村民都有养殖经验,但村里的土鸡品种多,存在散、小、弱等情况。为破解土鸡养殖发展难题,今年以来,金龙湖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挖掘地域特色,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泸州市乌蒙山合作社,订单式发展峰岩乌骨鸡,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林下+庭院”经济的乡村振兴之路。发放鸡苗为确保乌鸡产业最大化惠及群众,凤鸣镇金龙湖村帮扶单位四川新火炬公司出资36000元,购置鸡苗2100只,发放给77户村民。同时,金龙湖村与泸州市乌蒙山合作社签订“六统一”订单协议,合作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禽苗标准、统一疾病防治、统一喂料标准、统一生产周期、统一定时定量定价回收,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据泸州市乌蒙山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峰岩乌骨鸡易喂养、周期短、品相好、味道佳,市场价格在25元-30元之间,预估全村乌鸡养殖6-10个月将助农增收10万余元。“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与泸州市乌蒙山合作社积极沟通,以乌骨鸡为切入点,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发展竹笋、萝卜、猕猴桃等金龙湖特色高山农产品,激活乡村内在动力,探索更多助农增收措施,不断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金龙湖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岗说。(供稿:合江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2
夏日,古蔺县彰德街道“麻·辣·鸡”乡贤产业园区工人忙碌、机械轰鸣。从田间到车间,从枝头到仓库,随着青花椒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已成定局。目前,彰德街道“麻·辣·鸡”乡贤产业园区种植青花椒2500余亩,今年预计亩产干花椒300斤,订单价格20元/斤,总产量75万斤,总产值可达1500万元。近年来,古蔺县彰德街道依托乡贤产业园区,把青花椒产业作为富民兴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推动特色产业从“初级生产”向“链式发展”跃升,正以“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奏响致富“椒”响曲,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智能化、自动化为采收抢进度7月16日,记者走进园区内的花椒加工厂,只见运输车进进出出,数名工人各司其职在烘干设备前忙活着,浓浓的青花椒香味扑面而来。从烘干到脱粒,从分筛到筛籽,在大型烘干机、分离机等现代化设备的助力下,一道道工序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促使从地里运回的青花椒快速实现“变身”。“目前厂里面有4条生产线,只需设置好程序便可实现智能化烘干,自动化筛选,每天能出干青花椒3000斤左右,一定要抢抓时间在本月底完成所有收割任务。”乡贤高元平说。青花椒收割期并不短,高元平为何如此着急?原来,每年六月中下旬,是青花椒的最佳采摘时期,采摘后的青花椒植株会接着长出新枝条,为来年挂果做好准备。从生长到采收,青花椒种植过程环环相扣。今年由于前期持续下雨,采摘时间被迫推迟到了七月份。如果再继续采用以前传统的加工方式,采收进度跟不上,一年的辛苦很有可能就付之东流。“多亏了这几台‘大家伙’加快收割进度,把滞后的进度都补了回来。”望着花椒加工厂里平稳运行的烘干设备,高元平长舒了一口气。在提高加工效率、产品品质的同时,花椒加工厂将原本加工后废弃的花椒枝条、花椒籽充分利用起来,打包送到燃料厂、蚊香厂、饲料厂进行二次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好青花椒的作用,实现绿色生产。让农户在园区里就业增收地里,依山而种的花椒树层层叠叠铺满山坡,一簇簇饱满油亮的花椒挂满枝头,散发着独特的麻辣香气,工人们正手持专业设备,干净利落地采收花椒,随后捆扎、装车。“我家就在这园区周边,在这里打工每年有一两万收入,加上还有两千多土地流转金收入,旱涝保收。我闲不住还种植了七八亩脆红李,每年收入也有一万多,总体来说很可以呢。”休憩间,今年六十多岁的古蔺县彰德街道漆山村一组村民赵中义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言语中满是喜悦。多年来,背靠园区好就业已成为当地群众的真实写照。青花椒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除草、浇水、施肥、采收,每一道环节都要用工,有效带动周边400余人就业务工。园区为当地带来的变化,不只是收入,还有发展思维。这些年,在园区的带动下,周边不少农户也在积极学习技术、摸索门道,尝试着发展青花椒产业。“今年的天气好、品质好、销路好,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看到了青花椒产业大有可为的发展前景,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发展好该产业,为老百姓带来更多收益。”古蔺县彰德街道小水村党总支副书记杨贤鼎表示。广袤田野,采摘后的青花椒植株正蓄势冒出新芽,一茬接着一茬,续写丰收的故事。(供稿:古蔺县委统战部 蔡琳 支力 徐林 刘仟)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2
“好的,您订购的150斤翠冠梨下午就送到。”7月18日,龙马潭区金龙镇曹坝村产业园区的百亩梨园里,农户刘世远正忙着采摘、打包、装箱,争取最快速度把新鲜可口的翠冠梨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段时间都是翠冠梨的采摘期,自7月14日以来,就有老客户陆陆续续通过电话和微信订购我们的翠冠梨,我们村的翠冠梨定价为6元一斤,目前我已经卖出了1000多斤。”曹坝村村民刘世远从2003年就开始种植翠冠梨,如今种植面积已达5亩,经过他多年来的精心管护,结出的翠冠梨个大、皮薄、甜度高,每年一上市就会被新老顾客订购一空。除了在果园里忙碌的农户们,现场也有游客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在朋友圈看到曹坝村的梨子成熟了,就约着朋友一起过来采摘。刚刚尝了一口,肉质又细又嫩,满口爆汁还非常甜,专程过来一趟也很值得。”特意从泸州市区前来采摘的市民杨雪琳对曹坝村的翠冠梨十分满意。“我们主要还是以订购和送货上门的销售方式为主,偶尔会有客人专程上来采摘,就是为了这一口新鲜的甜味。这两天我们村里的翠冠梨陆续进入了最佳采摘期,果园里也就更热闹了。”刘世远介绍,在镇、村的指导和协助下,农户们成立了曹坝村水果专业合作社,翠冠梨由合作社统一管护、宣传,再加上果子品质好,销路一点也不用愁。金龙镇曹坝村产业园区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路径,加快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除了翠冠梨,还有枇杷、耙耙柑、葡萄等多种水果通过线上线下销售、采摘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今年,曹坝村产业园区共种植翠冠梨360余亩,预计产量10万余斤,总产值约60万元。近年来,龙马潭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推进抱团合作、品牌共创,做优做强特色水果产业,实现“泸龙”青花椒、龙马潭黄桃、“曹冠”水果等区域品牌共建共享,农业增产增收。(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谢汶萍 陈沛遥(实习))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2
(梁韧 记者 陈家明 文/图)近日,记者一走进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伍家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无花果林,一棵棵果树枝头挂满了个大饱满、色泽浓郁的无花果,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伍家村无花果园伍家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伍家村无花果种植面积约300亩,亩产平均约3000斤,带动全村增收约250万元。其中,种植面积超过4亩的大户共有10户,其余小规模种植散户约180户,他们如同领头雁,引领着全村无花果产业的发展方向,共同绘制了一幅产业兴旺的美好画卷。据了解,近年来,伍家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示范带动,大力发展无花果等特色产业,成立了无花果集体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有效对接。2023年全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达100万,让小小无花果在振兴道路上结出“致富果”。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2
7月16日,位于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顺江村的黄桃基地里,颗颗金黄饱满的黄桃簇拥在一起,等待着工人们的采摘。据了解,这是顺江村继早熟、中熟品种黄桃成熟后,今年第三次出现这样的景象。“入伏前后,销售一个多月的泸州本地黄桃已全面下市,但我们村的晚熟品种黄桃才刚刚进入采收期。”石洞街道顺江村党总支部书记、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忠琼介绍,黄桃因香甜脆爽、果香浓郁、营养美味而大受消费者欢迎,但扎堆成熟、不耐储存的特性,又使得精深加工不足的大部分地区这一产业难以真正兴旺。“为了让顺江村黄桃在市场上‘突出重围’,我们从最初的树苗种植开始进行早中晚三个品种的布局,使得黄桃采收期延长至2个月,占据市场。同时,在2022年,我们成功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建成并投用了保鲜冷库,在不采用任何防腐试剂的前提下,能够延长黄桃保鲜期1个多月,降低黄桃扎堆成熟、采摘不及时或者销售不畅等造成的损耗,保证了产出和效益。”杨忠琼说。据了解,2019年,顺江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利用流转的100亩土地打造黄桃基地、发展黄桃产业。2023年,基地产出的黄桃以“龙马潭黄桃”为产品名称入选2023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今年,顺江村的百亩黄桃基地预计产出黄桃6万斤,产值达65万元,产量、产值较之去年提升8%。近年来,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顺江村利用高品质黄桃赢得市场、冻库保鲜延长保质期、晚熟品种错峰上市,三重优势叠加,带动黄桃产业优势发展。同时积极发挥村集体经济的致富带头作用,引导本村引进的农业公司种植黄桃约300余亩,带动村民种植黄桃累计300余亩。预计两年内,全村700余亩黄桃将实现全面挂果。“下一步,顺江黄桃将继续以品质优势走好品牌化发展之路,同时以扩大种植规模、革新管理技术、生态绿色种植为依托,在村集体经济黄桃产业持续发展、优势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企业的发展,带动老百姓增产增收,着力促进全村共同富裕。”杨忠琼说。(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杨松林 谢汶萍 刘健)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18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也是花椒收获的季节。7月16日一大早,家住龙马潭区双加镇罗基社区的格瑞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泽平就开始忙着利用花椒籽制作花椒籽枕头。具有淡淡椒香和祛暑除湿的花椒籽枕,不仅可以送亲朋好友,还可以售卖增加花椒的附加值。“花椒全身都是宝,其根、枝、叶、籽等都具有使用价值。在花椒的众多用法中,花椒枕头最具特色。”张泽平介绍说,花椒烘干后,进行粗加工,把花椒壳与花椒籽分离出来,然后用簸箕筛出最后的杂物。准备好花椒籽后,缝制枕头内胆。只见针线在张泽平手中翻飞,不一会儿,内胆就做好了,把内胆放进枕套,装入花椒籽封口,一个花椒籽枕头就做好了。伴随着花椒籽带来的沙沙作响声,一股淡淡的椒香穿透布袋扑鼻而来,让人神清气爽。“做花椒枕头也有很多讲究,内胆的布料要选择柔软的,缝制的时候针脚要细密防止花椒籽漏出,装花椒籽的时候要适量,才能保证软硬适中。特别是三伏天,花椒籽枕用起来清凉舒适,特别健康。”张泽平介绍说,之前做来都是送给亲朋好友,反馈比较好后,开始和一些景区合作销售。现在正是花椒收获季节,新鲜的花椒籽出来了,花椒籽枕头销量也增加了。张泽平是龙马潭区返乡创业人员。2021年,张泽平回到家乡后创办了龙马潭区格瑞家庭农场,并种植了120余亩的花椒。除了青花椒售卖,张泽平还积极延伸花椒产业链,通过花椒籽枕头制作,全面提升花椒附加值,提升整体收益。张泽平介绍,今年格瑞家庭农场3000余斤青花椒,预计将带来产值12万元。同时,依托花椒籽枕头等附加产品,可以增加收入20000元以上,整体收益可以提升20%左右。(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罗兴 方旭 陈沛遥 )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18
(周韵 尹翔 四川经济网记者 闫新宇 文/图)眼下,绵竹新栽种的烟叶品种“德雪一号”陆续成熟,烟叶田地里随处可见烟农们采摘烟叶、装车运输的景象,呈现出一幅幅喜人的丰收画卷。烟叶种植7月12日,在剑南街道五星村种植大户付尧海的烟叶种植基地,连片的烟叶一望无际,一株株烟叶枝繁叶茂、挺拔舒展。烟农们穿梭在烟田,把采摘好的烟叶码放整齐,然后运送到不远处的晾晒房进行晾晒。“从育苗到移栽,我们对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严格的气温、土壤、水质等技术参数的测量,所以今年烟叶长势不错,亩产收益可达8000元,目前我们已经采摘了40余亩烟叶。”今年,付尧海在当地流转了60余亩土地,引进烟叶新品种雪茄系列“德雪一号”进行种植。与过去栽种的柳烟和“什烟一号”相比,它的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同时,付尧海还积极与德阳烟草公司烟叶中心开展合作,由对方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不仅解决了没有销路的后顾之忧,还极大地提升了种植积极性。采收烟叶“大家记住,下部烟叶要适当早采,中部烟叶要成熟稳采,上部烟叶要充分成熟采收,没有价值的烟叶一定不要混在一起,影响烟叶的整体品质。”在九龙镇棚花村烟叶种植基地,成片的烟叶迎风摇曳,烟农们穿梭田间,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忙着采摘已成熟的烟叶。棚花村茄衣晾房里,一片片宽大的烟叶被整齐地悬挂在杆上,散发出浓浓的香气。烟农们熟练地分拣、编竿、烘烤。前几天还是清一色的鲜烟叶,很快便变成了金黄色的“黄金叶”。晾晒烟叶为盘活闲置土地,增加村民收入,今年,棚花村党委书记蒋刚主动对接绵竹市烟草专卖局并达成合作协议,由对方引进第三方进行烟叶“徳雪一号”种植。3月,棚花村对低效的猕猴桃园地进行了整理和腾退;4月中旬,“徳雪一号”完成28亩试点种植;7月初,烟叶进入采摘期。经测算,该品种一年可以采收4次,亩产135公斤干烟叶,亩产值达上万元。如今,棚花村种植烟叶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就近务工。“在这里既能上班挣钱,又能照看家里,流转费和务工费两份收入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有盼头。”村民万大姐笑着说。推动烟叶与非烟产业有机组合、有效融合,是稳定优质烟田和烟农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绵竹市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为着力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引进烟叶新品种,逐步实现烟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相关镇(街道)还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农业观光旅游样板,不断丰富烟叶种植区乡村振兴新内涵。截至目前,绵竹市已发展烟叶种植500余亩,打开了产业增效、烟农致富的一片新天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菲菲)7月,在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着锄草、培土。  昭化区森林覆盖率达56.27%,林业用地面积124万亩。近年来,该区深挖森林资源,全力推进林下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全省林下中药材产业示范样板。  该区制定了“两带两片三区”森林粮库总体规划,搭建“政府+经营主体+农户”发展模式,2018年以来,共投入各类财政资金1.7亿元,用于支持中药材产业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围绕40万亩国家二级公益林的开发利用,科学确定“公益林+”发展方向,推广以“松林+茯苓、柏林+淫羊藿(虎杖、菖蒲)”等为主的森林药材立体复合发展模式,适度发展林下茯苓、淫羊藿等中药材产业,有效破解公益林既要保护好、又要促农增收的难题。  截至目前,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6.9万亩、年产量2.55万吨、年产值3.55亿元,建成国家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园区1个、林下中药材省级现代林业园区1个,先后被评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全省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  发展成效一目了然。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搭建电商平台,开发茯苓富硒面、茯苓酒、茯苓丁、黄菊茶、灵芝孢子粉、瓜蒌子等一批“名、优、特、新”中药材产品,年销量达5000余吨,实现了线上线下常态热销。  同时,该区积极探索淫羊藿仿野生栽培、大棚种植茯苓等良种繁育技术研发,形成茯苓产业“352”标准体系,昭化茯苓“种一轮三”模式入选全国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持续推动“昭化夏枯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全区有虎杖、菖蒲等有机产品品牌认证7个,有效提升品牌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助农增收,如何打造利益联结模式?  昭化区创新“集体+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农户入园务工挣薪金、流转林地挣租金、入股分红挣股金的“三金”收益和集体收益“4411”分配模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昭化建立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对接协作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森林药材经营主体争取林业贷款贴息,累计发放融资性贷款3600万元。”昭化区林业局局长罗元明说,创新实施的20%公积金、30%公益金和50%风险金的“三金分配”利益联结模式,确保了种植户的种植积极性和合作企业的持久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18
  (王永胜 沈玉婷)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龙凤镇孙家坝村朝天椒种植基地,农户们正顶着烈日采摘青色的印度特辣型朝天椒,由专人称重、打包、装车送往市场。“我种植了30余亩朝天椒,亩产可达2500斤,新鲜辣椒除供应叙永、泸州本地市场外,还销往重庆、贵阳等地。”种植大户余敏(化名)介绍道。  余敏年初下种秧苗后,受低温影响,大部分秧苗没长起来,重新育苗、购肥、修缮大棚需要一大笔费用。听同村的村民说农行有专门针对农民的贷款,她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镇上农行咨询。了解余敏的情况后,农行工作人员立即上门开展调查,收集齐相关资料后,仅2天时间,20万元“惠农e贷”资金就到账了,后续的育苗、栽种、施肥所需的资金有了着落。用这笔钱,余敏不仅扩大了朝天椒种植规模,还套种了玉米,实现一地双收,提升了土地使用价值。  金融支持余敏走好“火辣”致富路,只是农行泸州分行助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行立足服务乡村振兴领军行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组织人员走村入户宣传惠农政策、了解农户金融需求,全方位做好配套金融服务,以金融助农增收致富践行金融为民本源。截至6月末,该行新增涉农贷款投放达39.69亿元,重点产品惠及全市29600余户农户。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7-1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