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郭侨 刘润红 记者 常艰)10月18日,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前往眉山市仁寿县板桥镇团圆社区,两侧皆是郁郁葱葱的果园,处处都种满了柑橘,来往的车辆络绎不绝,将一车车新鲜的柑橘运往山外。在团圆社区19组居民王学文的果园里,忙碌的采收画面映入眼帘。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有的采摘、有的挑运、有的装箱……一上午的时间,2亩地的爱媛便全部采摘完毕。“今天的收果价是每斤2元6角,一共摘了8000多斤。”王学文一边计算收入一边说,自己今年已经61岁了,外出务工很难找到心仪的“活路”,在家里种好自己的6亩柑橘,一年的收入也够家里人生活了。“一般散户的柑橘卖完后,大户才开始售卖。”团圆社区党委书记伍帅介绍,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柑橘,柑橘种植总面积达到5000余亩,种植品种包括爱媛、不知火、春见、清见等。连日来,2024年的第一批爱媛刚刚成熟,进入采收季,不少客商自发前来收购,每天都有一定的销售量,小小柑橘真正成为了当地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昔日的荒山变成增收的柑橘产业(潘建勇 摄)团圆社区柑橘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板桥镇的“一张蓝图绘到底”。作为一个典型的丘陵农业乡镇,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板桥镇的柑橘具有果大无核、酸甜适度、脆嫩可口等特点,风味好、品质优,是中国优质柑橘“不知火”之乡。从2007年,该镇开始大力发展柑橘产业以来,目前种植面积达1.8万余亩。为了持续做优做精“万亩柑橘产业”,板桥镇鼓励新型职业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鼓励种植户自主加入合作社共谋发展,促进柑橘产业规模经营。通过兴办采摘节、品鉴会、美食文化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现场采摘、品尝,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品牌规模。加强与科研机构和相关院校的合作,配齐、配强农业技术人员,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向种植户传授柑橘种植技术知识,为柑橘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制定运输机械化、土壤改良深翻熟化、排灌系统化、种植规范化、监测智能化的建设目标,突出抓好套袋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机肥施用等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确保柑橘品质再上新台阶。在仁寿县板桥镇团圆社区,果农们正在采摘晚熟柑橘(潘建勇 摄)板桥镇柑橘产业的发展只是仁寿县柑橘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仁寿县作为全国晚熟柑橘生产最适宜区、全国最大的杂柑生产基地,以大产业带动跨越发展、以大项目推进融合发展、以大规划引领集群发展,共种植晚熟柑橘32万亩,从当年9月到次年5月都有柑橘鲜果收获。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拓宽柑橘的销售渠道,增加销售收入,仁寿县还建成了西南最大的智慧化、共享化仓储基地——川果智慧冷链物流中心,中心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有效保障了水果的新鲜及质量溯源,提高了水果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同时,积极组织柑橘生产经营龙头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商贸活动,将“仁寿果”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鹏春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  当前正值秋冬蔬菜种植的最佳时节,长宁县梅白镇洪谟村处处呈现出一派忙碌的秋播秋种景象。  10月18日,走进洪谟村蔬菜育苗基地,一株株绿油油的芥菜苗长势喜人。长宁县力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良银同村民们一起,松土、拉线、挖沟、取苗、栽种,各项工序紧密配合,大家分工明确,忙得不可开交却又乐在其中。村民移栽蔬菜  胡良银作为乡村振兴的积极践行者,在梅白镇大胆流转了大量土地。近年来,长宁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打破了原有农田地块、沟渠、道路之间的界限,实现了既能排水又能灌溉,耕地质量大幅提升,作物产量也逐步提高。这让胡良银的种植积极性高涨。  “去年我种了2800多亩,收益很乐观。今年又增加了流转土地量,共有3000多亩。”胡良银表示,上半年种了2000多亩红粱,有400多万元的收益,还种了几百亩麦子、油菜、水稻,算下来收益不错。  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是现代农业振兴。特色蔬菜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步增收的重要途径。梅白镇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宜芥菜种植。芥菜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种植技术简单。  “目前我们正在种芥菜,准备种1000亩,现在已栽种100亩,预计在10月底全面结束栽种。”胡良银说,今年下半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除了增加了芥菜的种植外,还要种800亩麦子,700亩油菜。  各类作物的种植不仅让胡良银的荷包鼓了起来,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满意得很。空闲时候在家门口就能务工,一年还能挣两万多元。”洪谟村村民叶正元高兴地说,他们家的土地流转给胡良银后,有空就来做活,既能领到土地流转资金,又能参与农业种植,实现了打工、顾家“两不误”。  近年来,长宁县通过大力发展“粮食+”种植模式,积极探索“吨粮田万元钱”新模式,重点推广“稻菜”“稻菌”“稻油”等粮经轮作模式和“稻虾”“粮菜”等综合种养模式,打造“公司+大户+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原料本地化、大户连农带农产业化,农户本地就近就业化,多渠道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灵 李永 文/图  10月16日,笔者来到屏山县中都镇五指山看见,漫山遍野的竹林叠翠,几场秋雨过后,一棵棵方竹笋破土而出。竹农们穿着雨衣,戴着手套,灵活穿梭在竹林间,对着刚冒头不久的嫩笋,一撇一收一放,不一会儿就装满一口袋,用勤劳鼓圆增收的腰包。采笋旺季,竹农人均每天能采600余斤竹笋,收入近2000元。  “今年的竹笋产量喜人,我们天不亮就要进山采笋,要挑选长度在35厘米以下,没有腐烂、虫眼的优质方竹笋,现在带壳笋的收购价在3元左右,一个人一天能采600余斤竹笋,平均一天能收入近2000元。”竹农唐桂英说。  方竹笋又名“石竹笋”,生长在海拔1400米以上山区,其质嫩肉厚、色美味鲜、营养丰富,深受广大食客青睐。每年九月到十月,是屏山方竹笋生长旺季,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忙着采收新鲜竹笋,而山里的加工厂则忙着将鲜笋加工成各种笋类食品。  “现在我们公司每天都有60多名员工在岗,采用‘无硫保鲜’‘罐头加工保鲜’等技术,将鲜笋加工成清水笋罐头、笋干、笋酱等多个品类,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地。”当地一家竹笋公司的负责人陈楠说。该公司每天能加工鲜笋10吨左右,每年竹笋产量约600余吨,产值达1200余万元。  因当地的竹笋产业逐步壮大,还带来连锁效应,当地群众除了帮助采摘、运输鲜笋外,还有部分村民进入加工厂,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我在竹笋公司干了五六年了,一天收入有200多元,一年下来能挣到五六万元,都不用外出打工了!”村民徐世燕高兴地说。  据了解,屏山县林竹资源丰富,竹林面积达32.21万亩,其中,笋用竹林面积约10万亩,预计2024年带壳竹笋产量可达3.5万吨,综合产值达8.3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2
(张苗 徐竞瑜 记者 李全民)近年来,四川省苍溪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发展和推广大棚蔬菜种植,丰富群众“菜篮子”,鼓起村民“钱袋子”。走进陵江镇红军渡社区的鸿运果蔬家庭农场,只见一个个现代化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内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农场负责人冯文兴正和家人忙着采摘成熟的黄瓜、豆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冯文兴告诉记者,今年他的蔬菜长势很好,黄瓜一斤可以卖到3元,豆角一斤可以卖到5元,每两天采摘一次,每次采摘黄瓜、豆角共计1000斤左右,主要运往县城内的各大商超进行售卖。同样,在不远处的蔬菜大棚内,社区居民冯文平也手持锄头,和家人一起铲除园中杂草,对西红柿枝条进行绕藤,确保高产增收。“以前我们就是凭着经验种蔬菜,自从社区推广了种植大棚蔬菜之后,我就跟着学习了科学化种植,种了6个大棚,8亩多面积。”冯文平表示,目前正在对蔬菜进行管护,确保蔬菜有个良好的收成据悉,陵江镇红军渡社区今年共种植大棚蔬菜17亩,主要种植豆角、黄瓜,西兰花等蔬菜,每亩年均纯收入达15000元。此外,该社区还辐射带动周边10余户居民种植大棚蔬菜,实现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红军渡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燕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把抓好蔬菜和特色农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畅通销售渠道,加大政策指导与技术指导,引导农民转观念、调结构,实现种有定向、销有方向,持续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产业振兴,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近年来,苍溪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技术服务保障,重点推动城市周边蔬菜基地建设,进一步丰富市民“菜篮子”, 鼓起群众“钱袋子”。(苍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1
(记者 袁弘)今年受高温天气影响,桂花树处于休眠状态,导致桂花临近十月才悄然开放。最近,都江堰市满城桂花竞相绽放,花农也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他们因桂花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路。“靠花吃花”市场需求量增大 外地客商纷纷上门桂花可以加工成食品,制作成桂花茶、桂花酒、桂花糕、桂花酱等,还可以提取桂花香料、制作桂花精油。今年,通过花农在多个社交媒体上开通账号进行宣传,都江堰的桂花香引来了八方来客。昨日上午,记者在石羊镇工业大道桂花交易市场看到,花农开着私家车、小拖车陆续前来送花,来自省内外的客商正在验货、收货等,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来自乐山的胡女士经营一家茶企,制作桂花红茶需要大量的原料。为了扩大宣传效应,她带着团队前来现场拍摄收花、筛选等流程,只为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感。广西桂林的客商阳金成带着冷链车等在厂房外,他告诉记者:“最近广西桂林下雨,导致花量减少。我是从网上搜索到德裕农业,知道都江堰有个桂花交易市场的,这次我准备收10万斤货。”“去年桂花红茶非常火,所以今年市场需求量增大不少,外地客商纷纷上门。今天收花约5万斤,所以需加班加点进行初加工。”都江堰德裕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程佳介绍。花农+公司群众增收 公司做大都江堰桂花的主产区集中在石羊、安龙、柳街一带,其主要品种为八月金桂和丹桂。今年收花价格为8元/斤。为了抢抓花期以增加收入,众多花农纷纷早起采摘桂花。青城山镇官田社区居民朱立果家有3亩桂花树,在为期20多天的集中打花、收花期间,他能获得2万元左右的收入。此外,他还与公司签订了供货协议,负责收花并集中供货。朱立果口中的“公司”,就是都江堰德裕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花卉、苗木、水果、蔬菜的销售是其业务之一。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今年9月,该公司搬进了3000平方米的新厂房,购置了价值近百万元的新设备。“今年桂花开花三茬,花期约一个月,收花将持续至10月底,预计可收花80吨。去年,公司桂花产值约400万元,今年花期虽晚,但产量稳定,预计收入与去年持平。” 程佳表示,接下来,他将拓宽宣传渠道,进一步拓展桂花产业链,把都江堰桂花这块“蛋糕”做大做强,从而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都江堰供图)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10-21
(新华社记者 袁波 胥冰洁)入秋以来,在攀枝花市仁和区,漫山遍野的芒果挂满枝头。芒果树下,果农们忙着摘果、装筐、背运,不一会儿,小货车就装满了一筐筐芒果,沿着产业小道驶下山去……  攀枝花是我国重要的晚熟芒果基地。攀枝花芒果近年来更是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金果果”。小芒果何以成为大产业?这离不开当地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果农在采摘芒果。  仁和区亿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云国说:“这些年,我们贷款用于修建水池、购买农资、滴灌系统。如今合作社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共有2000亩芒果树,年产量达3000吨。”  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攀枝花当地企业着力提升加工水平,开发出芒果原浆、芒果干、芒果冻干等产品。  在仁和区布德镇创客公司的加工车间,削皮、浸泡、热烘、冷烘、打包,一颗颗芒果经过几道工序后,被分装成一袋袋果干。该公司负责人冯飞说:“最开始只有一条生产线,后面又添置了冻库、两套烘干设备。今后计划引进芒果果酱、果汁等精深加工生产线,丰富产品门类。” 
新华社 | 分享: 2024-10-18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元讯(通讯员 向小利)近年来,苍溪县东青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中药材——白芨产业,持续开启了群众致富增收的金“药”匙。一是“走出去+请进来”提升种植技能。组织有种植条件的村(社区)干部、种植户走出去参观考察,围绕白芨种植及初深加工等进行交流学习,对购销渠道进行一定的了解;同时请进市县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田间现场指导等方式,解决白芨种植技术难题。今年以来,共组织外出考察2次,开展白芨种植、管理技术培训6场/次,培训人数达300余人,解决种植技术难题8个。 二是“基地+农户”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依托佳诚家庭农场、润丰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白芨种植示范基地,并采取送种子、包回收、保底价的方式以及完善渠系、生产作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户种植白芨。今年以来,打造白芨种植示范片2个320亩,通过以点带面带动43户农户种植130亩,全镇种植总面积达450亩,总产量675吨(活药),总产值1620万元。三是“加工+服务”延伸产业链条。扶持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共同成立白芨加工基地1个,基地总投资170万元,建设包含粗加工车间300平米、仓储库房200平米,冷库80平米,晾晒场400平米,并配套购置淘洗、蒸、烘干、筛选、切片、冷藏设备等。自九月份以来,已加工白芨170吨,通过加工环节,1公斤白芨的经济效益可以提升40%—50%左右。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10-17
 (周灵 李永 记者 侯云春 文/图)10月16日,在宜宾市屏山县中都镇五指山,漫山遍野的竹林叠翠,几场秋雨过后,一棵棵方竹笋破土而出。竹农们穿着雨衣,戴着手套,灵活穿梭在竹林间,对着刚冒头不久的嫩笋,一撇一收一放,不一会儿就装满一口袋,用勤劳鼓圆增收的腰包。村民采方竹笋“今年的竹笋产量喜人,我们天不亮就要进山采笋,要挑选长度在35cm以下,没有腐烂、虫眼的优质方竹笋,现在带壳笋的收购价在3元左右,一个人一天能采600余斤竹笋,平均一天能收入近2000元。”竹农唐桂英说。每年九、十月,是屏山方竹笋生长旺季,每到这个时候,当地村民都会忙着采收新鲜竹笋,而山里的加工厂则忙着将鲜笋加工成各种笋类食品。“现在我们公司每天都有60多名员工在岗,采用‘无硫保鲜’‘罐头加工保鲜’等技术,将鲜笋加工成清水笋罐头、笋干、笋酱等多个品类,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地。”就在当地,一家负责加工生产竹笋的公司的负责人陈楠说。该公司每天能加工鲜笋10吨左右,每年竹笋产量600余吨,产值达1200余万元。因当地的竹笋产业逐步壮大,还带来连锁效应,当地群众除了帮助采摘、运输鲜笋外,还有部分村民进入加工厂,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我在这家公司干了五六年了,一天的收入也有200多元,一年下来也能挣到五六万元,都不用外出打工了。”该公司工作人员徐世燕高兴地说。据了解,屏山县竹林资源丰富,竹林面积达32.21万亩,其中,笋用竹林面积约10万亩,预计2024年带壳竹笋产量可达3.5万吨,综合产值达8.3亿元。而方竹笋,又名“石竹笋”,生长在海拔1400米以上,其质嫩肉厚、色美味鲜、营养丰富,深受广大食客青睐。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7
 (冉金鹭 记者 侯东 文/图)“这个菌袋上的菇脚要挖出来,不然会影响后面出菇。”“最近香菇长得很快,每天都要采摘。”……10月14日,在广元市朝天区大滩镇捍红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温润的空气夹杂着馥郁的菌香扑面而来,10多名务工群众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香菇。菌袋上,一簇簇、一朵朵香菇饱满圆润、长势喜人。“我种植的香菇品种是1930,具有朵形圆整、花纹自然、芳香肉厚,味道浓郁等特点。”基地负责人赵思贵介绍,该基地共有17个大棚,占地约2000平方米,时下正值香菇丰产期,平均每天能采收香菇1000多斤。烘干房里一片忙碌“为了保证香菇的品质,方便储存、运输,我们每天都会将采摘下来的香菇烘干,后期将销往陕西、成都等地。”跟着赵思贵的脚步进入基地旁边的烘干房,只见10多名群众正分工协作,有的拿着不锈钢剪刀,将刚采收的香菇进行清整,剪去柄基,放入塑料筐内;有的根据菇盖的大小、厚度分类,摊放在竹筛上准备烘干,还有的群众戴着隔热手套,将烘干的香菇从机器中端出来……一派繁忙的景象。据了解,捍红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今年种植香菇2500余袋,平均一袋可采收2斤鲜香菇,一年可采摘三茬,年生产4000多斤干香菇。产业是就业的保障,就业是产业的支撑。自从村里有了香菇基地,许多周边农户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成了香菇基地的“产业工人”,村民周红珍就是其中一员。“我在这里务工,每天工资80元,还包一日三餐。”周红珍一边忙活一边说:“不仅上班时间灵活自由,还能学到不少香菇种植的知识,排气、破袋、注水、采摘、烘干……我都会,可算是一举多得了。”近年来,大滩镇在捍红、凤凰等村积极发展香菇种植产业,逐步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让当地的老百姓通过就近务工、流转土地、资源入股分红等方式,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目前,全镇共发展香菇50余万袋(椴),年产量50余吨,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就业。”大滩镇党委副书记刘小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香菇种植规模,引进香菇深加工项目,不断完善、延伸产业链,扩大销售渠道,为乡村振兴、产业富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咏秋 王韬  近日,在苍溪县五龙镇嘉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来自400公里外的首批四川山地乌骨鸡顺利经过育雏期。当天,合作社工作人员为农户讲解了养鸡苗注意事项和疫病防治的技术知识,组织大家到全自动恒温育雏基地门口,依次为村民发放鸡雏,并做好登记。  “泸州帮扶单位对我们很关心,给我发了100只鸡,还为我们提供了技术,回去养殖会更容易,感谢帮扶单位对我们的支持!”脱贫户张图文诚恳地说。  自泸州市结对帮扶苍溪县以来,始终按照“苍溪所需、泸州所能”帮扶理念,把特色产业培育作为托底性帮扶工作重点,发挥帮受两地优势资源,量身打造以乌骨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苍溪县五龙镇气候干燥,海拔在800米左右,是种植猕猴桃、苍溪雪梨的大镇,林下循环生态养殖业发展潜力巨大。“经过我们的考察,发现苍溪果园非常多,有几十万亩成熟的梨园、猕猴桃园,非常适合发展林下经济,并且当地群众也有养殖鸡、鸭的习惯,这也是我们投资发展土鸡养殖的好地方,在泸州市帮扶工作组的推荐下,我们被当地政府引进到这里发展!”泸州市乌蒙山供销合作社总经理苏懿介绍。  泸州市结对帮扶苍溪县工作队找准帮扶路径,引进全省首家市级城市供销合作社——泸州市乌蒙山供销合作社,与嘉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签订共建协议及“六统一”乌鸡订单生产协议,待农户养殖6个月乌鸡成熟后,将进行保底回购销售。  “我们按照‘公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其中,泸州市乌蒙山供销合作社将在发放和回收时,按照一只鸡1元的价格返给村集体经济组织,今天预计发放2000只鸡苗,这笔资金将用于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苍溪县五龙镇嘉龙村村党总支书记牟勇军说。  预计2024年底,本批次44户(脱贫户、监测户)养殖4500只,农户将实现收入超20万元,带动44户农户参与养殖或就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9000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项目围绕苍溪优势,一期投资50万元在嘉龙村建设了育雏基地,发展山地乌鸡养殖,下一步,我们将争取更多资金,扩大育雏基地,提高育雏能力,全力将乌鸡养殖打造为山区群众的致富样板。”苍溪县五龙镇副镇长陈学军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功臣 李帅  入秋以来,随着雨季的来临,沐川县的秋笋迎来采收季。在该县永福镇,山上山下,十里八村,田间地头,到处竹笋飘香,笋农们采到了笋,卖到了钱,笑开了颜。  笔者在位于沐川县永福镇张村村的五指山竹笋产业园区内看到,成片的竹林里,一根根嫩绿的小竹笋破土而出,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其间,抓紧采摘鲜笋。在园区道路旁,随处可见笋农收集整理竹笋的身影。村民袁付刚和家人一道,正忙着把剥好的鲜笋打包装袋,运往当地的竹笋加工厂进行售卖,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每天早上六七点上山,一个人能采四五百斤竹笋,家里承包了 100 多亩山林,一年有八九万元的收入,很满意。”袁付刚说。  山上采笋忙,工厂加工旺。走进五指山竹笋加工厂,成捆的秋笋映入眼帘,四处弥漫着竹笋的清香。工人们正分工协作,剥壳、装框、称重、清洗、浸泡、包装……整个车间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喜气洋洋的忙碌景象。“我们从9月初开始收秋笋,每天收毛笋40吨左右,有100多个工人加工,每天出成品 20 吨左右。”五指山竹笋加工厂负责人代彩霞介绍。  据了解,永福镇张村村位于五指山脉,平均海拔近千米。这里出产的竹笋个头粗、品质好、口感佳,深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我们的鲜笋主要销往成都、重庆以及沿海地区,这个季度秋笋产值2000万左右。”代彩霞说。  作为沐川县的林竹大镇,近年来,永福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足“竹”文章,以园区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竹产业,不仅绿了荒山,也为当地及周边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我的家就在附近,业余时间来挣钱,工资还可以,一天一两百块钱,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点零用钱,非常好。”张村村民曾道环开心地说。  沐川县素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据统计,全县已发展笋用林面积22万亩,笋农2万余人。预计今年全县竹笋产量6.5万吨,产值5亿元以上,笋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兰 文帝  日前,作为江油主要特色蔬菜品种之一的折耳根进入了收获期。每天凌晨两点到上午十点,是当地村民集中采挖折耳根的时间段,挖掘好的折耳根将被统一进行集中清洗。  江油市青莲镇邀月村2组村民张定珍介绍说:“今年我们的折耳根品质比较好,颜色较白,食用根较粗,有很多经销商直接上门收购,我们清洗后直接卖给他们,目前来自绵阳的经销商每天能收购1万斤左右鲜折耳根。”村民采收折耳根轮作栽培提高种植技术水平  在清洗现场,村民们分工明确,一部分人用高压水枪冲洗折耳根上的泥土,一部分人用铁叉打捆成团,一部分人正在对清洗后的折耳根进行挑选、修剪,粗壮、白嫩的折耳根很快便垒成一堆,等待经销商上门收购。  邀月村2组村民黄坤明表示:“我今年种了6分地,一般亩产在一万斤以上,销售价格每斤大约是2.5元—3元。”  青莲镇邀月村土壤条件好,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合种植折耳根,今年,该村种植了1000余亩折耳根。在青莲镇苏溪折耳根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下,青莲镇、太平镇、方水镇、西屏镇等乡镇都种植了折耳根。  据了解,为促进折耳根产业提质增效,江油市强化品种技术改良优化,从湖北、湖南、广西引进了肉质根肥胖、纤维含量低的“湖北老”等折耳根品种进行试验推广;与四川农科院园艺所专家协作,推广“折耳根—水稻”轮作栽培模式,采用深沟高厢、播前处理、土壤消毒、稻草覆盖、高效施肥、折耳根白绢病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与绵阳市农科院果蔬研究所协作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理化诱控技术,极大提高了折耳根的种植技术水平。直播带货助当地村民致富增收  除了与经销商签订销售订单外,邀月村还依托“邀月村村长”电商账号及直播带货团队,开启“直播带货”进行折耳根的网络销售。  “我们每天都是去地里给大家现挖,现发,带泥给大家发货……”在邀月村7组的一处田地里,早上6点,直播团队就在网络平台直播销售新鲜的折耳根,向网友们介绍折耳根的色泽、口感、营养成分、生长环境等等。而当地的村民就在现场采挖折耳根,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可以直接从地里下单。  邀月村综合专干李永红表示:“我们把直播间搬到了田间地头,在农产品成熟时,每天都进行农产品巡回直播,免费帮村民把优质的大米、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卖出去。当前,我们村的折耳根成熟了,除了我自己直播以外,我们还邀请了直播团队进行带货,通过电商直播,目前我们村农产品总体销售额在30万元左右,帮助了300余名村民实现了致富增收,人均增收约1000元。下一步,我们还将把村里更多优质的农副产品带进直播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为更好拓宽销路,江油市还充分发挥折耳根职业经理人开拓市场的能力,鼓励联系多地客商到江油收购,形成集清洗、装箱、计数、装车为一体的折耳根“一条龙”交易场所。目前,江油市从事折耳根种植和销售的职业经理人达30余名,年销量2000吨以上有3家,走出了一条高产高效的折耳根产业发展之路,折耳根变群众增收“致富草”。  据了解,2024年,江油市种植折耳根1.05万亩,亩产商品肉质根达8000斤—10000斤,商品芽2000斤—3000 斤,总产量达3.15万吨,产值约为3.31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学通 徐竞瑜  近年来,广元市苍溪县高坡镇党委政府以猕猴桃特色产业为抓手,全力推进产业强镇项目。进入10月,该镇绿心猕猴桃“海沃特”迎来丰收季。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该镇双凤社区的鸿熙家庭农场,漫山的猕猴桃树映入眼帘。走进园区,密密麻麻的猕猴桃挂满枝头,20多名工人分散在园区内,忙着采摘成熟猕猴桃。工人们分拣猕猴桃。(苍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该家庭农场业主段永毅介绍,高坡镇海拔有900多米,他选择种植的猕猴桃品种是“海沃特”,因为“海沃特”非常适合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进行种植。2016年,该家庭农场开始建园,园区面积总计400余亩;2019年,该园区内的猕猴桃树正式挂果;今年,该园区预计能采摘鲜果150吨左右。  如何保障猕猴桃的销路?笔者跟着转运猕猴桃的三轮车来到仓库,只见销售商早已将运输车辆停在仓库门前。“我是地地道道的苍溪人,从事猕猴桃收购已有20多年了。”猕猴桃经销商李金生致力于把家乡的猕猴桃推销到全国各地。目前,他已经收购了90多吨猕猴桃,接下来还将继续收购50多吨。  近年来,高坡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产业强镇兴镇,坚定不移走“高山绿心有机猕猴桃”发展之路。全镇现种有猕猴桃2800余亩,其中新种植1500余亩,巩固提升1300余亩。  该镇副镇长胡飞表示,下一步,将着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田灌溉和道路通行能力。同时,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进行生猪、肉牛养殖,助力全镇农业农村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7
(冉金鹭 记者 李全民)“这个菌袋上的菇脚要挖出来,不然会影响后面出菇。”“最近香菇长得很快,每天都要采摘。”10月14日,在朝天区大滩镇捍红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温润的空气夹杂着馥郁的菌香扑面而来,十多名务工群众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香菇。菌袋上,一簇簇、一朵朵香菇饱满圆润、长势喜人。“我种植的香菇品种是1930,具有朵形圆整、花纹自然、脆嫩爽滑、芳香肉厚,味道浓郁等特点。”基地负责人赵思贵介绍,该基地共有17个大棚,占地约2000平方米,时下正值香菇丰产期,平均每天能采收香菇1000多斤。“为了保证香菇的品质,方便储存、运输,我们每天都会将采摘下来的香菇烘干,后期将销往陕西、成都等地。”进入基地旁边的烘干房,只见十多名群众正分工协作,有的拿着不锈钢剪刀,将刚采收的香菇进行清整,剪去柄基,放入塑料框内;有的根据菇盖的大小、厚度分类,摊放在竹筛上准备烘干,还有的群众戴着隔热手套,将烘干的香菇从机器中端出来……一派繁忙的景象。据了解,捍红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今年种植香菇2500余袋,平均一袋可采收2斤鲜香菇,一年可采摘三茬,年生产4000多斤干香菇。产业是就业的保障,就业是产业的支撑。自从村里有了香菇基地,许多周边农户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成了香菇基地的“产业工人”,村民周红珍就是其中一员。“我在这里务工,每天工资80元,还包一日三餐。”周红珍一边忙活一边说:“不仅上班时间灵活自由,还能学到不少香菇种植的知识,排气、破袋、注水、采摘、烘干……我都会,可算是一举多得了。”近年来,大滩镇在捍红、凤凰等村积极发展香菇种植产业,逐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让当地的老百姓通过就近务工、流转土地、资源入股分红等方式,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目前,全镇共发展香菇50余万袋(椴),年产量50余吨,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就业。”大滩镇党委副书记刘小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香菇种植规模,引进香菇深加工项目,不断完善、延伸产业链,扩大销售渠道,为乡村振兴、产业富民打下坚实的基础。(朝天区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蒋兵  近日,笔者走进荣县旭阳镇大井村,漫山遍野的茉莉花翠枝摇曳,花香沁人心脾。“别小看这1500亩茉莉花,今年可能‘开’出1700万元的产值!”该镇党委书记周小平介绍。  “这段时间,只要有空,我就会过来采摘茉莉花。种植基地收购一公斤茉莉花的价格是20元,一天下来,能挣100元左右的劳务费。”村民张大姐笑着说。采摘好的茉莉花  据了解,当该镇茉莉花处于丰花期时,需要1500~3000个采摘工人。周边村民,特别是以家庭主妇、中老年人为代表的劳动力,是该镇茉莉花采摘的主力。今年,采摘费和土地流转费预计能给周边群众带来收入近800万元。  此外,该镇坚持将村党组织作为带动发展的“主心骨”,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致力于让村民和村集体增收。今年,该镇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3万元、农民户均创收1.2万元。用茉莉花窨制花茶  “接下来,我们会在现有1500亩‘双瓣’优质茉莉花的基础上,以马石村、大井村为基地,以两个村党支部为‘火车头’,以100户党员家庭为先锋,用两年的时间再扩大发展5000亩茶用香花,力争实现年产值6500万元以上,让茉莉花成为旭阳镇群众的‘致富花’。”周小平信心十足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璇 整理)桂花终于开了!往年秋分前后,四川就到了桂花开得正浓的时候,今年“虽迟但到”。伴随着渐浓秋意,清甜桂花香已是街头“标配”。与此同时,种植桂花的花农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因桂花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路。资料图片岷江村桂花“开”出产业链  说起桂花,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必须拥有姓名。寿安镇,是金秋时节温江区实打实的网红地,也被称为桂花的“乌托邦”。在该镇岷江村,5万亩花木郁郁葱葱,整个村都种植了桂花,该村也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桂花基地。  除了闻香欣赏,在岷江村,桂花还被制作成桂花红茶、桂花糕、桂花香水、桂花干花等系列产品。桂花衍生产品不断被开发,人们不但可以赏桂花、闻桂花,还可以吃桂花。  从采摘到收购,从赏花到加工,岷江村围绕桂花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正逐步从单纯的传统赏花,到以花为媒,探索更多可能性。  每到桂花飘香时,村民们就忙着打桂花、收桂花、卖桂花。一斤桂花的收购价格为7元至10元,一亩桂花树大概能产五六百斤桂花。如果一户村民家里种植了三四亩桂花,每年能卖近两万元。  村民算好了桂花的收入账,岷江村还要算好桂花的产业账,如今,“吃桂花”已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岷江村还与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香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校地合作,共同开发以桂花为原料的化妆品,让岷江村的桂花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桂香村做大做优“桂花经济”  在泸州市古蔺县金兰街道桂香村乡贤示范园,园区内的桂花种类繁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等品种。全村种植有桂花树2万株。  时下正值桂花盛开时节,乡间处处弥漫着桂花沁人心脾的芳香。数名农户手中拿着长长的竹竿,正忙着赶花期“打”桂花,用以制作桂花产品。  据桂香村老支书工作室导师、乡贤袁志成介绍,桂香村的桂花是从2008年开始重新种植的,并建造了十里桂花长廊。通过近几年的加工,村里用桂花来制作桂花包、桂花糖、桂花酒、桂花茶,今年还准备制作桂花香肠,逐步完善桂花产品。今年,该村还通过专业合作社,与马嘶新羽茶庄和古蔺几家包子店签订了合同,桂花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桂花作为食品辅料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桂香村立足资源禀赋,壮大桂花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我们家一年大概能采摘300斤左右桂花,收集好后配送给桂花包店、月饼店、糕点店、奶茶店等。因为每次会把桂花里的叶子和杂物清理得比较干净,所以新老顾客都对我们比较信任。”村民孔蔺会介绍。  目前,依托十里桂花长廊,桂香村正致力于打造以桂花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发展桂花文旅康养,做大做优“桂花经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5
“老辈子,干起活路身体没问题的嘛?”“有撒子问题,我身体硬邦得很,干起这个活路心里舒坦得很,钱也挣了,我们村也建设好了!”这是在庙坝镇脚仙村以工代赈项目现场,一位务工群众和施工员的对话。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增收,庙坝镇积极争取到以工代赈项目资金340万元,在脚仙村开展以工代赈项目,预计将发放劳务报酬119万元,项目已于7月底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加宽硬化道路0.9公里,格田化改造已完成0.8公里,硬化道路路基平整已完成1.65公里。完成约完成总投资23%,完成总工程量29%。项目实施过程中累计已吸纳200余人参与项目建设,发放劳务报酬25万元,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增收。据悉,项目实施后,能带动全村人均增收约2083元。大安区将深入贯彻上级部署要求,进一步坚守“赈”的初心,以更高标准强化以工代赈资金项目全流程监管,以更大力度推广以工代赈新模式,以更实举措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在家门口有活干、有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提升。(供稿/供图:大安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14
近年来,筠连县从脱贫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守护森林安全,走出了一条生态补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户增收“双赢”。“当生态护林员,既能照顾家里,一年还有6000元的收入,很不错。”筠连县龙塘村47岁村民何吉东是脱贫户,2021年成为生态护林员。他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从不怠慢,每天穿好工作服,手持镰刀就开始了一天的护林工作,巡查乱砍滥伐、盗采盗挖、违规用火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制止并上报。何吉东说,当上护林员是一件“体面”的事情,既可以通过工作得到一笔稳定的收入,保障基本生活,又能为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像何吉东这样的脱贫户生态护林员,筠连招聘了520名,按照1年1签的方式签订合同,每名护林员1年能拿到6000元的补贴。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巡山护林,保护森林资源,宣传森林防火,上岗前会组织业务培训。山有人管、林有人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护林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常态化、长效化护林巡查机制,能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带动当地脱贫户就业增收,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切实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保护和防止返贫的双赢。“筠连县现有生态护林员520名,管护全县106.4万亩森林资源,生态护林员的辛苦付出,极大地促进了筠连县森林资源保护。目前,筠连县已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省级生态县,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筠连县林竹中心森林资源站站长毛正祥说。(供稿:筠连融媒 杨理 宋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14
(何琳 记者 李全民)近日,苍溪县人社局为乡村振兴联系帮扶的元坝镇桥沟村,月山乡烟峰山村、琳山村,浙水乡盘龙山村脱贫户、监测户捐赠了2000余只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优质乌鸡鸡苗,助力脱贫群众奔上致富“快车道”。烟峰山村帮扶鸡苗发放现场在发放现场,驻村工作队组织脱贫户精准登记、有序排队领取鸡苗。村民们手到“禽”来,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鸡仔很快便分发到各家各户,大家喜上眉梢,竖起大拇指,纷纷点赞。“这鸡苗真是送到我们的心坎上了,我一定好好饲养,争取把它们养好变卖增加收入,绝不辜负人社局的一片爱心。”“帮扶单位真的是比亲人还亲,他们不仅给我们搞规划送物资,还给我们传技术提信心,非常感谢!”领到鸡苗的脱贫户曹永发、青翠芳笑得合不拢嘴。泸州市养殖技术人员现场讲解饲养方法为提高鸡苗成活率,助力增收,县人社局还邀请了泸州市养殖技术人员在发放现场讲解饲养方法、指导脱贫户科学养殖。此次发放鸡苗行动旨在通过订单养殖、产品回购等方式,逐步扩大产业规模,以有针对性的“造血”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助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下一步,苍溪县人社局将结合实际,全力支持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工作,指导和帮助村民们寻找更多的增收门路,进一步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苍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10
搬运、翻土、种苗……10月8日,秋雨如丝,走进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村蔬菜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种植花菜、茄子等秋季蔬菜,一派繁忙景象。“今年,我们合作社将种植1200余亩新品种花菜、甘蓝、油菜等秋菜,统一进行选籽、育苗、栽植,还有专门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正在地里指导播种秋菜的董允坝蔬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小兰介绍,合作社目前正积极开展秋菜播种,确保村民增产增收。秋日时令好,田间种菜忙。眼下,江阳区各涉农街镇立足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组织动员村民抢抓当前有利时机,积极种植秋菜,提高土地使用率,为增产增收添后劲,助力乡村振兴。“7月以来,江阳区境内持续高温,导致夏季蔬菜受损,减产减收。”江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亮介绍,气温直到国庆节前一天才下降,江阳区抢抓农时,积极引导村民种植秋菜,以此弥补夏季干旱的损失。为扎实做好秋菜种植工作,江阳区紧盯市场需求,按照“种植面积再扩量、特色种植促增收”的思路,把秋菜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今年,全区预计种植花菜、甘蓝、油菜等秋菜5万余亩,仅此一项村民预计可增收1.6亿元。”陈亮表示。“秋菜种植时间短、效益不错,近几年来,我每年都要种植近10亩秋菜,纯收入能达5万元呢!”正在忙着种植花菜的华阳街道江湾村十八组村民杨建明喜滋滋地说。“近几天雨水充足,光照和温度也适宜,我们组织村民积极开展秋菜种植。”江湾村十八组组长常会才信心十足,“村民们还把所有机械设备全部派上用场,尽快完成种植,今年肯定能获得好收成!”三分种,七分管。为确保秋菜种植增产增收,江阳区各涉农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向村民提供技术服务,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技术指导、搞好技术培训,将秋菜栽培管理资料送到村民手中,为全区秋菜生产保驾护航。(供图/供稿:江阳区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1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