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李全)让特色产品穿越四季、走出山野、跨过高原、进入千家万户。10月16日,“遇上雅江˙共赋振兴”2024雅江松茸文化季之走进杭州消费帮扶活动拉开帷幕,来自甘孜州雅江县的以雅江松茸为代表的系列农特产品相聚杭州上城区,以消费帮扶为媒,共享区域协作丰收硕果,共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近年来,雅江、上城两地积极探索帮扶新方式,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创新“数字松茸 ”赋能模式,建设“雅江松茸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 ”,提升雅江松茸新质生产力。雅江“数字松茸 ”更是获得全国乡村振兴品牌节“产业振兴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的殊荣,将全县松茸产值从1亿元提升至4亿多元。同时,为了发挥品牌力量、深化产业优势,结合上城区市场资源、科技创新优势与雅江原产地资源优势,在上城援雅工作队的指导下,打造了“遇上雅江”东西协作消费帮扶品牌,助力雅江产业振兴发展。目前,“遇上雅江”消费帮扶品牌包含了松茸等优质农产品系列和文创产品系列等30余款本地特色产品。越来越多的企业、市民也参与其中,在本次活动中,雅江松茸产业协会与杭州久至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宏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新签购销协议600余万元。雅江、上城虽相隔千里,却山海相依、情谊无间,在2024雅江松茸文化季之走进杭州消费帮扶活动中,雅江县经信和商务局、雅江县文广旅局还精心准备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藏戏、民族歌舞表演,为杭州市民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促进了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更通过大美雅江图片展、非遗产品展等,以文化吸引市民关注,了解雅江、促进消费。 未来,雅江、上城两地将继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在新征程上谋振兴、创佳绩,携手向未来。(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艳秋 陈香)降措,甘孜州道孚县孔色乡瓦依村非遗传承人,她从小酷爱藏纸文化,2008年在降初扎巴老师处系统学习了造纸工艺,2021年获得州级非遗传承人荣誉称号,同年12月,在康巴文化大赛中获得“康巴匠人”荣誉称号。降措将捣好的狼毒花浆倒入模具中。  逆着道孚县孔色乡瓦依村小河沟一直蜿蜒向上,降措的家庭手工藏纸作坊便映入眼帘,走进作坊,降措正在制作藏纸——用“酪摩”(酥油茶桶)搅拌狼毒花浆,将其倒入浸泡在水里的模具,待花浆铺平整便将模具从水中取出,随后放在二楼等待荫干。“现在正是狼毒花根茎收获的季节,挖出的狼毒根晒干洗净后,扒开深褐色的‘外衣’,留下米白的纤维,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蒸煮,才可以开始舂捣,舂捣成浆状后就可以用水抄纸,再待荫干、打磨结束,一张藏纸才算顺利完成。”荫干室里晾晒着不少已经制作好的藏纸,降措一边介绍,一边小心翼翼地取下荫干好的藏纸。  藏纸生产工艺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叶,它质地坚韧、不易撕破、耐折叠、耐磨,具有不怕虫蛀鼠咬、不腐烂、不变色等特点,这些特性使得藏纸能够长时间保存,在潮湿环境中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浸泡在水中,纸上的墨迹也不会消失。藏传寺院的经书多使用藏纸。过去,藏纸也用于地方政府文档的书写和印刷,还被用于制作各种工艺品,如彩色藏纸工艺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收纳规整的藏纸堆苦心习艺 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从 15 岁开始学习藏纸制作技艺,到现在已经20年了。”15岁时,藏纸有趣的制作工艺深深吸引了降措,她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前往八美镇学习藏纸制作技艺,由于藏纸的制作需要用到很多工具,学成归来的降措只能偷偷用家里的打茶桶、小石臼和自己从师傅那里带来的小模具进行简易制作。  那时候,她总是在舅舅的僧房里制作藏纸,做出来的藏纸被舅舅用来写经文,久而久之,降措的藏纸经过舅舅的“宣传”,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附近寺庙里需要藏纸,就在降措那里“进货”,他们用糖果、花生等小零食作为报酬给降措。一时间,降措也成了十里八村小有名气的手艺人。后来,降措将藏纸作坊搬回家里,家人开始支持降措做藏纸,父亲负责制作纸张模具,弟弟妹妹负责挖狼毒根,妈妈负责打浆……十年过去,降措成了家,她的丈夫也加入了藏纸制作,一家人都称得上藏纸“专家”了……  走进降措的家庭工坊,满眼都是藏纸模具、收纳卷好的藏纸、一编织袋一编织袋的狼毒根茎、藏纸书法绘画挂饰等。深耕20载 匠心修为赢口碑  藏纸工艺是个精细活儿,降措的熟稔在心、妙手天成,是她在这个行业浸润近20年的结果。手持羊角、海螺,细细打磨,随着降措专注的手眼配合,一张柔滑润泽、纹理美观的藏纸精湛“出炉”……  藏纸工艺繁琐,要经过去皮、划捣、蒸煮等十几道工序,熟悉降措的人都知道,她能耐住性子潜心钻研,对于成品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从抄纸到打磨,都力求做到完美无瑕,她还努力在工艺、技能上寻发展、求突破,自主研发出了黑色藏纸工艺。  20年来,降措追求极致,始终秉承着对作品负责的初心,保持着成品率100%的纪录。在传承的道路上,降措坚守一艺,刻苦钻研,她的藏纸也得到了北京、上海、广东、青海、西藏等地书画家的青睐。藏族唐卡画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的代表性传承人拉孟老师也感叹“降措的藏纸都是上等的”。降措正在打磨藏纸薪火相传 拓宽传承新路径  降措一直以来在制作传统藏纸的同时精进藏墨、竹制藏笔的制作,将藏墨、竹制藏笔的技术传承了下来。  近年来,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愈加热烈,降措的名气日渐变大,请她授艺的学徒也越来越多。为了发扬传统文化、传承好宝贵历史,降措无条件向乡亲们传授藏纸制作技艺。现在的瓦依村,几乎人人都会制作藏纸。除了给就近乡亲教学,2020年起,她先后在白玉县、色达县、炉霍县作为藏纸手工制作指导员教授学生200名左右。  降措制作的藏纸,既传承了古代藏纸工艺的手法,也跟现代的石版印刷、木版印刷以及机器印刷等深度结合,使藏纸更具有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谈起未来的目标,降措表示:“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藏纸文化。现在国家政策提倡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这也是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强大动力。希望接下来能够与更多各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传承者进行交流合作。同时,我也将继续精进藏纸、藏墨、竹制藏笔制作技艺,通过成立规范化的工作室,制作藏纸笔记本、藏纸文创产品等,主动开拓市场,探索传承新路径。”(道孚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0
(记者 杨琦)9月27日,甘孜州生态环境局召开了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介绍了2024年1-8月甘孜州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并就做好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来,甘孜州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前列。1-8月,甘孜州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2位,优良天数率100%,PM2.5平均浓度8.1微克/立方米,居全省第1位,42县次进入全省前10位。20个国省控断面均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其中Ⅰ类11个,Ⅱ类9个;8月水质综合指数为2.189,排名全省第1名,泸定、雅江、稻城、九龙4县进入全省前10名;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地表水环境质量优质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持续保持100%,牢牢守住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为持续做好生态环境工作,后续甘孜州生态环境局将以入河排污口整治验收销号为抓手,以“只优不良”为目标,坚定不移推进水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保优控良”为目标,紧盯PM2.5、PM10、NO2关键指标,加强部门联动,协同治污,确保空气优良天数率保持100%,全面巩固提升甘孜州空气环境质量。(图片来源微甘孜)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9
(记者 杨琦)9月28日-30日,由甘孜州人民政府主办、甘孜州商务和经济合作局承办的“圣洁甘孜”有机产品城市推广活动将在成都宽窄巷子举行。届时,甘孜州18个县市的20余家优质企业60余种有机产品将集中亮相。据悉,主办方以“甘孜所有”满足“成都所需”,进一步打响“有机之州”品牌,以“最高要求”严把质量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据悉,活动期间不仅有机产品琳琅满目,还能试吃各种“甘孜美味”。此外,大部分商家将长期开展优惠活动,尽最大努力实现“让人人都能吃上甘孜有机产品”的目标。此前,“圣洁甘孜”有机产品进城市活动已在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台州市举办。甘孜州以最纯净的水资源、最洁净的空气、最干净的土壤、最丰富的光照、最适宜的温差“五最”资源禀赋,孕育出绿色生态的有机产品,并立志将“健康、量足、质优、价廉”的甘孜有机产品推向全省全国市场,与全川全国人民共享来自康巴高原的健康美味。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9月22日,在海拔3400多米的甘孜州道孚县泰宁镇、色卡乡的露地莴笋、大棚番茄试验田块,经过近半年的精心栽培与管护,到了成果揭晓的时刻。当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组织相关专家,就“川西高原优势特色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道孚县蔬菜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子课题”,首次进行了现场测产。在道孚县泰宁镇“美德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一阵秋雨过后,300亩莴笋新品种“种都三青”更显青绿。正值莴笋采收旺季,来往大货车不绝,专家组下田后,随机选取了3个试验地块,进行实产验收,加权平均的亩产量11902.74斤、商品率97.22%。对于这样的结果,园区业主、道孚旭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俊喜不自禁:“我们种植莴笋已经6年了,以前对当地气候不了解,品种使用不当,加上技术和用工不成熟,莴笋产量很低,每亩大概在6000至8000斤,而现在亩产量能上万斤,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去年开始,马俊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专家一起联合做课题研发和试验示范,从多个莴笋品种里面优选了适合高原的莴笋新品种,加上园区已有的技术和经验累积,莴笋种植水平、示范带动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此外,道孚县色卡乡大棚番茄试验田块也表现不俗,专家组对其中两个番茄新品种各抽取5株现场测产:“圆樱1号”平均产量4.42斤/株,折合亩产9821.24斤,对照品种“靓丽601”亩产8754.68斤,新品种增产12.18%;“金红”平均产量3.66斤/株,折合亩产8132.52斤。“大棚番茄在高原地区能够达到八九千斤的产量还是很不错的,基本上实现了丰产。经过现场测产,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下一步要将表现优异的莴笋和番茄新品种在高原地区进一步推广,打造高品质蔬菜,辐射带动周边种植者增收致富。”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李志副研究员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6
(王昊 记者 杨琦)味道鲜美的牦牛肉、香飘四溢的瓜果蔬、美味可口的松茸酱……9月24日,以“聚焦消费协作·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由甘孜州商务和经济合作局组织开展的“圣洁甘孜”有机产品进机关活动来到四川省商务厅,甘孜州委常委、副州长程露参加活动。活动现场活动现场,甘孜州18个县(市)20余家企业带来了青稞、牦牛肉、野生食用菌、茶叶、果蔬、蜂蜜等系列有机农特产品60余种,受到了商务厅及下属各企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热烈欢迎。四川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惠朝旭现场带头购买,干部职工积极响应,现场销售2.5万元。惠朝旭表示,商务厅将大力支持甘孜有机产品市场推广,以“商务所能”服务“甘孜所需”,做优做强“土特产”大文章,助力打造“圣洁甘孜·有机之州”品牌,持续优化消费升级,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活动中,商务厅相关处室负责人针对甘孜有机产品推广也给予了宝贵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在有机产品出口方面,就产品市场选择、产业成本缩减、价值品牌提升等核心问题给予了指导。据悉,本次“圣洁甘孜”有机产品进机关活动,旨在发挥行业主管单位优势,扩大宣传面、提升影响力、实现精准化,进一步提升甘孜绿色有机农特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力,积极对接消费帮扶和各类市场渠道,借势借力、借智借台,做优做强“土特产”大文章,以“圣洁甘孜”有机产品持续打造有机之州优质品牌,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甘孜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甘孜州聚力建设高水平高原粮仓,充分发挥全州生态环境和高原特色农牧资源优势,高质高效建设有机产业集群,以品种品质品牌为核心,以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建为主要抓手,做大做强牦牛、青稞、野生菌、果蔬等有机产业集群,开启了以打造“有机之州”牵引高原特色农牧业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目前,甘孜州培育龙头企业71家、有机企业122家,拥有有机证书242张、有机产品319个。培育建成有机产品、文创产品、甘孜味道等具有本地鲜明特点的原产地官方旗舰店和京东特产馆等农产品销售平台,开展“店播”“村播”“田播”等特色直播活动。今年1-7月全州网络销售额50.51亿元、同比增长25.4%,农产品电商销售额1.26亿元、同比增长23.91%。“‘圣洁甘孜’有机产品进机关川内首站在商务厅机关食堂成功举办,为持续推广甘孜有机产品激发活力、释放动力、增添活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有机产品各类推广活动,不断将‘圣洁甘孜’有机产品推向更大更宽更广的消费市场,持续扩大甘孜有机产品‘社交圈’‘朋友圈’‘消费圈’。”甘孜州商务和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5
有多大?辖区面积10591平方公里有多远?距离成都848公里记者王怀 王国平 吴忧 宁蕖白玉县在哪?  沿国道317线行驶至甘孜州甘孜县,拐入一条曲径通幽的县道,一路穿越峡谷、森林,直至看到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就意味着白玉县到了,这里已是川藏交界处。一组数据,更直观反映出白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现状:距离州府康定582公里,距离省会成都848公里。  白玉县有什么?在105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白玉县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绿色矿产和历史悠久的民族手工艺、珍贵的畜禽遗传资源,这里几乎“浓缩”了康巴地区的精华。  白玉县该如何突围?白玉县委书记刘堰接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白玉县将不断发挥资源优势,扬长补短,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将身处川西北腹地的白玉县打造成川藏交界处的一颗明珠。白玉县环境优美,宛如镶嵌在川西北高原的一颗明珠。(本版图片均由白玉县委宣传部提供)民生短板的突围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公共服务如何做到“均衡可及”?  一辆搭载“DR系统”的便民医疗车,今年以来已经行驶近2万公里,轨迹遍布白玉全县16个乡镇,让4万余名群众享受到了免费诊疗服务。这辆医疗车来自白玉县人民医院。“DR系统”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的一种新技术。同时,医疗车内还可按需配置B超、心电、生化、采血、妇检等其他检查项目设备。  从这辆巡回医疗车的行驶轨迹,可以看出白玉县的基本特征:辖区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近半乡镇属于纯牧区,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公共服务要“均衡可及”,难度不小。  “搭载‘DR系统’的医疗车相当于一个小型移动体检中心。”白玉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彭蓉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偏远牧区居民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白玉县从“看得见”“抓得住”的民生短板入手,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先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再梯次推进医疗资源下沉,是符合白玉县实际的。”彭蓉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对口支援等力量的帮扶下,白玉县人民医院已经建成危急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孕产妇救治中心、血透中心、重症监护中心等科室。“白玉县人民医院是二甲医院,但很多科室达到了三甲标准。”彭蓉说。  除了硬件,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在同步推进。白玉县人民医院与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甘孜医院签订师带徒协议,组织医护骨干分批次上挂研修。为推进医疗资源下沉,该县制定了《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下一步,白玉县将优先选择两个基础较好的乡镇卫生院,通过上挂下派人员等方式,推进医共体建设,逐步覆盖全县。  和医疗服务先“提质”再“扩面”的做法不同,在教育领域,白玉县选择了先扩大基本覆盖面,再提升教育质量的路径。  基于县域内牧区群众居住分散,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困难的状况,白玉县提出“集中办学、效益办学、规模办学”的方针。白玉县原有两所小学、4000个学位,2019年又新建了农牧区集中办学寄宿制学校,新增了3000个学位。  目前,白玉县又启动了县二中建设,规划学位1650个。此外,依托“组团式帮扶”等力量,该县还开办了“临安班”“武侯班”等合作办班的班级,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白玉县的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白唇鹿。尴尬处境的突围不在热门旅游线路上,如何将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用到极致?  车辆行驶在白玉县境内,目光所及,皆是绿色。  “生态,是白玉县的优势,也是发展底色。”白玉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曲批向调研组提供了一组数据:全县有天然草原855万亩,区域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85.5%;森林面积53.7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72%,活立木蓄积量6920万立方米——这些数据均位居全省前列。  多年来,白玉县始终将生态保护工作放在首位。截至2024年,白玉县已经有效管护集体公益林和集体天然商品林22.10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6万亩。此外,对境内的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6个自然保护地严格落实保护措施。2011年,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唇鹿为537只;2022年,保护区内的白唇鹿数量已达1000至1100只。  但与甘孜州内其他兄弟县域相比,白玉县这些美景的知名度并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白玉县交通的通达性不够,我们离省会成都800余公里,且不在国道317线和国道318线等热门旅游线路上。”白玉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呷绒志玛说。  一边是美景如画的自然生态,一边是地处偏远的尴尬境地,如何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白玉县探索出“连接线”模式。  先看“主动脉”。白玉正好夹在国道318线和国道317线这两条进藏大道的中间,近年来该县重点在连接两条国道的甘白路上做文章。经过提升改造后,全长约220公里的甘白路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自驾县道”。  打通“主动脉”,“路沿经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位于甘白路旁的安孜乡门马一村,在2021年底集合村集体经济资金成立了合作社,截至2023年底,合作社已经实现分红21万余元。  另一条“连接线”省道458线也于去年正式投用,在该线路旁的赠科乡,一处商业综合体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商家即将入驻。未来,这里将成为自驾游客的重要“驿站”。  同时,“毛细血管”正在不断延伸。白玉县已先后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乡镇100%通油路,建成产业公路16公里,撤并建制村通畅工程49.887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29.2公里,完成索改桥10座,整治次差路78公里。  随着道路的连接性逐渐提高,白玉县的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正成为发展资源。  拉龙措古冰漂湿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察青松多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巴巴沟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在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的同时,努力让更多人领略到白玉的生态之美;在河坡镇普马村,借由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这一非遗项目,传习所、文化艺术博物馆、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纷纷落成,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体验。更多农牧民进入传习所、扶贫工坊成为工匠,他们搞直播、接待游客,技能和收入不断提升。另外,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白玉段建设为契机,推进沙马乡德西村“红泉谷”项目建设,持续打造“红军长征最西端”红色文化品牌。  交通加文旅,正成为白玉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连接线”。白玉县昌台牦牛园区。产业结构的突围地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如何重塑与优化产业结构?  在白玉县麻邛乡呷村,依托四川鑫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周边2个乡7个村的村民大多在此务工。走近矿区,满目苍翠、建筑错落有致,一改人们对矿山尘土飞扬、满山荒芜的固有印象。  这座潜在资源价值达200多亿元的“金山”,曾是白玉县的支柱产业,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的压力随之而来。对于地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白玉县而言,更需格外重视。  2017年,鑫源矿业公司开始实施“绿色矿山”建设,2019年,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绿色矿山建设不仅仅是对矿山进行复垦和绿化,更是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矿山设计、建设、生产全过程的复杂工程。下一步,我们还将实施矿区整体生活废水统一规划处置等项目。”鑫源矿业公司负责人表示。  距离呷村矿167公里外,是叶巴滩水电站建设现场,一座宏伟的大坝已经浇筑完成。  来到叶巴滩水电站工程部,调研组看到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已经建成,靠着出租房屋、开设餐馆,周边居民已经享受到了电站建设带来的红利。  2023年,工程部所在的盖玉镇苏日村成立了一个“房屋和门面出租联合社”,集合村里的21间闲置房屋,每年靠着租金就能挣到64万元。  “发展得太快了。”谈起电站建设以来的变化,苏日村村民阿多感慨万千,“以前村里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现在这里比镇上还繁华,年轻人也回来了。”  白玉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扎西达吉说,近年来县里结合自身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抢抓清洁能源的发展机遇,水电、光伏、电力输出通道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总投资80亿元的达伊柯16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27年实现投产发电;总投资120亿元的波罗水电站,计划于2025年初开工建设,2031年完成建设;总投资40亿元的800千伏换流站,计划2025年投产,建设运行后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电量近400亿千瓦时。  清洁能源产业建设如火如荼,特色农牧业也在不断优化。昌台牦牛是白玉本地牦牛的优势品种,已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为防止因近亲繁殖、粗放养殖等原因造成品种退化,白玉县举办多届“牦牛选美”“种牛异地换公”“牦牛挤奶”等民俗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昌台牦牛的“保种”工作中。  为打造昌台牦牛的种业“芯片”,白玉县还布局建设了中国昌台牦牛良种繁育园区,截至目前,园区的核心场、扩繁场、育肥场等各类建筑已经完成建设。  “我们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功能定位,坚决扛起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政治责任,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刘堰说,在此基础上,白玉将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让城乡融合发展的成色更足。切片沙马乡吃上了“铁路饭”(记者 王国平 宁蕖)“乡里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白玉县沙马乡党委书记扎西指着前方的一处项目工地对记者说。这处项目工地属于川藏铁路白玉段,其中白玉站设在沙马乡。  沙马乡距离白玉县城100多公里,交通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白玉县着力破除交通瓶颈,沙马乡受益颇多,特别是川藏铁路的修建,让沙马乡群众有了更多盼头。  扎西说,随着修建川藏铁路的工人的到来,乡里的民宿、餐饮也兴旺起来,“大家提前吃上了‘铁路饭’。”  沙马乡党委所在地德托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洛珍塔英对此深有感触。“2021年我刚来的时候,村里只有一家很小的小卖部,因为顾客少,很多商品都过期了。”洛珍塔英说,现在村里不仅新开了3家超市,还有了烧烤店、KTV等新的消费场景。  依托川藏铁路,沙马乡还在提前规划文旅产业项目,挖掘特色萨玛文化资源。  在距离白玉站不远处的一座山上,有一处宋元时期德格土司的建筑遗址,也被称为萨玛王朝遗址。遗址旁的展示厅里,摆放着出土的陶瓷、砖块等文物。去年,沙马乡专门组建了萨玛王朝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工作专班,通过查阅大量藏汉史籍、探访民间老人、搜集民间故事等方式,完成了关于萨玛王朝的文献整理工作。  兼任白玉县作家协会主席的洛珍塔英也是专班成员,他一方面通过写文章宣传萨玛文化,同时积极配合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现场考察萨玛王朝遗址。今年6月,来自四川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的三位知名教授通过实地调研和多方考证,写成关于萨玛王朝的论文。  “很多游客了解到这处遗址的文化魅力后,特意远道而来参观。”扎西说,在萨玛王朝遗址周边还有沙马吼泉、沙马七星海等自然和文化景观。今年8月,沙马乡还举办了魅力竞演赛事,包括传统服饰展示、锅庄舞蹈、赛马等活动,这些都是萨玛文化的组成部分。  “交通逐步畅通,为沙马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川藏铁路的建设,将成为乡里发展的重大机遇。”扎西眼里充满了期待。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25
9月23日,走进白玉县赠科乡则达村百亩饲草基地,映入眼帘的便是驻村工作队员与村民正在收割饲草,现场一片繁忙景象。驻村工作队员与村民收割饲草  “机器收割完打包需要自己来,贡布多吉的加入,提高了我们的效率,心里暖洋洋的。”白玉县赠科乡则达村村民江措说。  贡布多吉是白玉县驻村工作队的缩影。驻村工作队全方位深入村民们的生活生产,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状况。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质效。白玉县以“履诺践诺”为抓手,从3月开始,白玉县全体驻村干部开始入户走访、座谈交流、实地调研……基层群众纷纷围绕建强组织、基础提升、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针对村民们的想法需求,白玉县每个驻村工作队结合实际提出3—5个具体承诺事项,共梳理了800余项承诺事项,推动着村民们的生活日益改善。驻村工作队员开展宣传活动  走进沙马乡瓦岗村,以往闲置的土地上,开出了大片大片的雪菊,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我们村没有集体产业,今年年初驻村工作队承诺,努力想办法解决,4月盘活闲置土地,5月和我们共同下地种植了高原雪菊、油菜、中药材等产品。”沙马乡瓦岗村村民布确说,“销售渠道驻村队员也联系好了,收购方直接到村来收购,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沙马乡瓦岗村驻村工作队今年承诺了4个具体事项。选优配强2名村级后备力量、村民虫草采挖期间到虫草山上开展伴随式服务一次、为瓦岗村2024年参加高考的优秀学子争取助学金、盘活土地发展村集体种植产业,打破村子无集体产业瓶颈……  沙马乡瓦岗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刚说,“现在已完成3件承诺,最后一件发展种植业也有了初步起色。”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民一起采摘雪菊  驻村队员们用十足的干劲儿将承诺事项稳步推进,也源于白玉县完善的考核考评制度。白玉县采取“村党支部初审+乡(镇)党委复审+县委驻村办终审”三级审核模式,加强驻村干部承诺事项审核把关。督促驻村干部与130个乡镇村签订帮扶承诺书,在全村公示并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完成时限,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与此同时,白玉县采取“个人自评+群众参评+村支部点评+乡(镇)党委评定”模式,围绕“帮扶措施、帮扶成效、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对驻村干部履诺践诺情况进行民主测评。白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泽仁巴拥介绍:“按照分值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考评结果作为评优评先、选拔任用重要参考。”  截至目前,驻村帮扶干部帮助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2个,争取项目资金600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4个,化解邻里矛盾纠纷20起,帮助16741人就近就业,承诺事项完成率85.9%。(文/图:白玉县委宣传部 胡晓 泽郎拉姆)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4
(叶强平 记者 杨琦)成熟的牧草被收割机整齐地放倒,几名村民忙着耙草……9月22日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海拔3680米的甘孜州理塘县濯桑乡3000亩乡土草种基地,辛勤劳作的村民们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村民们忙着耙草在大片的草地上,近人高的燕麦草,结满颗粒饱满的麦穗。据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孙成伟介绍,这片地曾是退化的草地,2019年,理塘县引进四川省棕宇生态保护有限公司试验种植200亩优质草种,解决草原生态修复工作中存在的草种供应不足的问题。2020年,濯桑乡集中连片3000亩土地,建设理塘县乡土草种基地,主要种植培育耐旱、耐寒适应高海拔生长的垂穗披碱草和燕麦等品种,培育和推广优质草种,提升草地质量,提高牧草生产效益。“主要草种自给率很低、外来品种的草种子适应性差、结实率差,无法实现草地群落植被的更新。”理塘县乡土草种基地经过四年的发展,这些难题正一一解决。四川省棕宇生态保护有限公司还与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西南民族大学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在基地建立面积为400余亩的“产、学、研”合作基地。针对高原牧草及生态修复草的种质资源保育、品种选育与种子繁育、草原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研发及转化,成立联合科研攻关课题组,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度。理塘县乡土草种基地已建成草基地面积3000亩(其中燕麦种植面积2000亩,披碱草种植面积1000亩)。配套设施包括种子常温库及加工房1015平方米,农机具房及贮草库807平方米、晒坝1025平方米、科研楼一栋;拥有机械设备包括拖拉机4台、翻转犁2台、重耙1台、整地机1台、条播机1台、割草机2台、草捆打捆机3台、种子筛选设备1套等。2023年,基地还向邻近的雅江县出售牧草200多吨。基地的建成,也给当地农民带来实惠。按150元/亩计算,每年给康呷、若拉两村共计45万元的土地流转费。康呷村拖拉机手白杰,在春播、秋收时每天收入200元,每年务工约4个月。若拉村的格曲珍打零工,每天有110元—120元收入。“春播、秋收近半年时间,基地有两村村民20多人务工,务工时间稍长的至少有1万多元收入。”基地负责人吴好好说。从8月底开始收牧草,晴好天气一天收割70、80亩,目前已收700多亩,按1亩地产青干草400公斤计算,3000亩可收青干草1200吨,收种100多吨。10月完成秋收后,还将进行收种、晾晒、筛种、装袋、缝包,满足草原保护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草种需求,促进草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中共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3
(万良敏 叶强平 记者 杨琦)9月15日至9月20日,中国登山协会全国第700期初级山地户外指导员培训班在理塘县格聂镇举办,30余名当地青壮年农牧民参加培训。开展绳索基础技术操作培训理塘县格聂旅游区凭借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厚重的人文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山地户外运动发展迅速,户外旅游人数和收入持续增长,已成为旅游区吸引游客的重要增长点和推进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加速器。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有利于开展登山、徒步等户外运动,为推动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规范户外运动管理,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带动当地农牧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理塘县组织当地30余名青壮年农牧民参训。培训采取理论教学加实践操作的方式进行,中国登山协会资深户外指导员教师魏彤彤、侯鑫向学员们详细讲授了初级山地户外指导员职责、户外常见风险的识别、防范与应对、户外环境保护等项目的技能和知识。在实践操作课程中,学员们在教练的专业指导下,开展了绳索基础技术操作、地形图与导航技术、户外环保实践等科目的练习,学员们通过“沉浸式”体验及观摩、练习,对初级山地户外指导员专项技能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并掌握了基本技能。培训十分注重培养学员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应急处置能力,以切实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素养。课程结束后,由导师对学员们进行理论和实操考核,全体学员均通过考核,获得由中国登山协会颁发的“中国登山协会初级山地户外指导员”电子证书。参训学员合影此次培训精准把握山地户外运动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难题,以“学+训+践”的方式,搭建了开阔视野、学习技能、拓展思路、提升能力、培育人才的平台,将格聂户外从业人员汇聚一堂学习交流,让他们对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有了全面认识,掌握了许多实用技能。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受益颇多,下一步将结合培训学习的收获,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把培训成果和先进理念转化为推动家乡旅游发展的动力,为格聂旅游业发展添砖加瓦。(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3
  (李娅妮)近10年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育龙头、建基地、引技术,在高海拔地区种出“极地果蔬”,用产业发展鼓起农牧民的“钱袋子”。2023年底,园区实现总产值4.2亿元,农民综合收益2408万元。  理塘县平均海拔超4000米,被称作“天空之城”。2016年以来,理塘县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建设新品种科学选育试验田20亩,选定适应品种进行主推。同时推动果蔬设施化、标准化发展,建立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实现设施大棚土、肥、水、温、病虫害全程监测,在这块土地种出“极地果蔬”。  经过产业园几年培育,甲洼镇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引进智慧农业无土栽培技术。在农庄无土栽培馆,每一株果蔬秧下面都插着灰色的“输液管”。智能传感器将水肥经管道输送到“土壤”里,并结合果蔬生长情况,自动调整水肥配比,确保果蔬在每个生长阶段皆能“吃饱喝足”,实现施肥精准、肥效高、无污染、零排放。  在产业园建设带动下,农户收入由原来单纯的农业生产收入转变为“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飞地产业分红收入”。园区流转农户耕地7000多亩,每年租金达140多万元。龙头企业长期用工120余人,季节性用工5万人次,长期务工人员年均收入达2~3万元。此外,园区还引进车厘子等水果种植产业,促进农旅、休闲等业态深度融合,让“高城”农民增产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19
(降初泽郎 记者 杨琦)九月的丹巴,果香四溢,在一个个种植基地,“美人脆”苹果陆续进入成熟期,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农们忙着采摘、搬运、分拣、打包、发货,各地客商早早就来到丹巴,进果园、验质量、付定金,处处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据丹巴县农牧农村科技局高级农艺师刘新丽介绍,去年丹巴全县“美人脆”苹果产量为80万斤左右,销售额超600余万元;预计今年产量将超160万斤,产值将超1200万元。丹巴"美人脆”苹果喜获丰收9月18日,在丹巴县甲居镇聂拉村的“美人脆”苹果基地,支部书记格西正忙得不可开交,一边热情地招呼着前来的客商,一边介绍道:“这几天不单单是浙江金华的客商,还有来自山东、江苏南京、陕西的客商来我们这里来选果、看果,苹果还在树上就已经被全部预订完了。”浙江金华市农合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拓展部经理吕亚方说:“目前已经装车8万余斤运往浙江金华,后续还会在当地收购优质的‘美人脆’苹果10万余斤。”“此次我们公司收购回来的‘美人脆’苹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反馈的效果极其出色。公司将继续收购大量的‘美人脆’苹果。” 来自江苏物之源(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管海英兴致勃勃地介绍道。四川炎华玖方贸易有限公司曾华告诉记者:“丹巴‘美人脆’不愁销,很多消费者都在问什么时候能摘果,什么时候能发货,他们都对今年的‘美人脆’充满了期待。”丹巴“美人脆”苹果据介绍,丹巴县通过对口援建订单农业、一站式营销签约、线上销售、寄递服务以及农户自发零售等方式构建了线上线下、产地商超订单批发等立体式、多元化销售渠道,使得“美人脆”苹果飞向全国各地。丹巴气候适宜,是苹果优生区。“美人脆”苹果作为甘孜州首获欧盟认证的水果,以其糖度高、果味浓、口感脆、果形美、耐储藏的特点,深受万千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因其栽种后二年挂果,三年稳产,四年丰收的特性成为了群众的致富“黄金果”。当地果农正在分拣“美人脆”苹果,打包发往全国各地近年来,丹巴县按照甘孜打造“有机之州”的工作部署,秉持“一年搭平台、两年建品控、三年育龙头”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美人脆”苹果产业,构建起了集生产、科研、新业态发展于一体的“美人脆”苹果全产业链体系。如今,以“美人脆”苹果为主导的种植基地已有38个,覆盖10个乡镇40余个村,种植面积达8250亩,每亩收入可达2.5万—3万元。“美人脆”苹果成了农业增产、农户增收的强劲动力与驱动引擎。(丹巴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19
(记者 杨琦 文/图)“目前,我们创建了九龙牦牛产业智慧牧场大数据平台,打造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同时,完成了九龙牦牛基因测序,并建立了基因库,先后向省内外调运种牛1万余头。”近日,在甘孜州乡村振兴“双百工程”现场考察中,九龙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科技馆工作人员介绍道。九龙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科技馆九龙牦牛作为肉奶兼用型地方优良品种,被列为我国五大地方牦牛品种之一。具有遗传性能稳定、体格硕大等特点。由于长期以来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九龙牦牛近亲繁殖严重,品种退化严重,培育优良血统的九龙牦牛迫在眉睫。为建立健全九龙牦牛生产繁育体系,做好良种繁育,近年来,九龙县紧紧抓住甘孜州牦牛产业集群化发展机遇,围绕九龙牦牛种质资源和良繁体系要素配置现状,确定了九龙牦牛良种繁育体系总体布局为“2+1+6+N”,并延伸产业链,发展壮大牦牛产业。记者了解到,“2”即两场:即国家级九龙牦牛保种场和九龙牦牛良种繁育场。国家级九龙牦牛保种场位于洪坝乡,配套建设覆盖洪坝、汤古、斜卡(雪洼龙)等七个乡镇的“九龙牦牛保种选育区”。九龙牦牛良种繁育场以九龙县呷尔镇呷尔村现有良种繁育场为基础,改造提升,配套牧草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同时,九龙县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打造汤古牦牛产业小镇。九龙牦牛(高秀清 摄)“1”即一馆:即九龙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科技馆,位于汤古镇汤古村。重点建设九龙牦牛大数据中心和九龙牦牛研究中心,馆内汇聚项目区良繁基地展示、大数据服务和展示中心、种质资源保存、良种选育等产业链核心要素;同时,与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科技转化平台,带动项目区农牧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品牌示范推广等要素集聚化,作为引领九龙牦牛种质资源和良繁体系发展的动力源和导航台。“6”即六基地:即湾坝镇牦牛扩繁基地、呷尔镇牦牛扩繁基地、三垭镇牦牛扩繁基地、雪洼龙镇牦牛扩繁基地、三岩乡牦牛扩繁基地、汤古镇牦牛扩繁基地。依托现有扩繁基地和村集体经济,改造提升养殖圈舍、配套用房以及基础设施,提高扩繁能力。“N”即500户养殖大户:让湾坝、汤古、呷尔、雪洼龙、三垭、三岩龙、洪坝乡7个乡镇的500户标准化养殖户,示范标准化养殖、饲草种植青贮等新技术新模式。“目前,九龙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正加快推进,2025年将初步建成,届时将为甘孜州乃至全国输送更多、最优质的牦牛种畜资源。”九龙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尼尔几批告诉记者。汤古村“九龙牦牛主题综合体验园”在九龙县汤古村“九龙牦牛主题综合体验园”,记者了解到,园区围绕牦牛文化主题公园、牦牛文化森林体验区、牦牛良种繁育场等项目,结合农牧业与旅游业,构建起了集观光、游玩、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经济。“体验园自运营以来,游客近距离观赏牦牛,了解牦牛文化,体验采摘乐趣。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8.35万元涨到20万元,待民宿集群全面打造完成后,汤古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预计能突破30万元。”汤古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友权告诉记者。下一步,九龙县将以甘孜州牦牛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为契机,通过良种繁育场、良种扩繁基地、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发展休闲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做大做强牦牛产业。到2025年,九龙县力争实现年出栏牦牛1.3万头,其中年出售种牛900头以上,带动主产区牧民户均增收2700元以上,实现牦牛综合产值1.96亿元以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19
路标名片德格:位于甘孜州西北部,川藏公路国道317线贯穿县城及部分区乡。境内雀儿山山口海拔5050米,有“川藏第一险”之称。德格拥有康巴文化中心和格萨尔王故里两大世界文化品牌,享有“康巴文化发祥地”“英雄格萨尔王故里”“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等美誉。  (记者 高杲 徐莉莎 刘莉 吴忧 宁蕖 何海洋 吴聃 古单宇 甘孜观察 张黎萍 洛绒尼玛)8月25日,穿过长长的雀儿山隧道,四川日报全媒体“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沿着国道317线一路向西。青山连绵,江水奔流,一座镶嵌在河谷间的小城出现在我们面前——德格县到了。  德格县与西藏江达县隔江相望,自古以来便是四川与西藏相连的重要枢纽之一,独特区位造就了当地厚重的康巴文化。  抵达之时正赶上德格县首届岭·格萨尔王音乐季系列活动,音乐剧、锅庄大赛、歌手大赛、非遗文化展正在山谷间轮番上演。踩着音乐季的节拍,采访组踏上一场充满传奇与魅力的文化之旅——从康巴文都民族团结广场到德格印经院,从深山里的麦宿镇,到传承非遗、藏医药的校园,一路触摸历史的脉络,一路追问“文化德格”如何茁壮生长、联结世界。甘孜州德格县雀儿山隧道外,左边的山路是翻越雀儿山的老路。记者 何海洋 摄留住“根”“我们要给下一辈留下一个完整的文化”  8月25日,到达德格时已近黄昏。德格县康巴文都民族团结广场热闹非凡,音乐剧《德格·岭·格萨尔王》在这里开演。在闪烁的光与电之间,演员们随着雄壮悠扬的乐曲,时而高高跃起,时而低头吟唱,讲述着格萨尔王的故事。  首次把这个传承千百年的故事与现代音乐剧的形式结合,音乐剧总导演、德格籍歌手亚东说:“德格的岭·格萨尔王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本次创作探索的核心。”  创作的根基,来源于一场“抢救”行动。德格县社科文联主席牛美翁姆说,他们通过遍访县境内23个乡镇和21座寺院,以图片、音频、视频、曲谱等数字化方式,搜集整理了格萨尔文化风物遗址遗迹,成功集成了《中国格萨尔数据库德格篇》,为下一步创造性地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留住的不只是格萨尔王。作为德格当地最具知名度的文化地标,德格印经院享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的美誉。全木结构的印经院画柱林立,时至今日还保持着近300年前建院时的传统——不用火,也不拉电线,阳光是唯一的光源。  70岁的彭措泽仁盘坐在窗边,左臂抱着一块半米多长的木板,右手拿着尖刀一笔笔刻画,木屑像雪花一样散落……他在这里工作已经40多年,是德格印经院最年长的修复师之一。  德格县档案馆馆长达瓦拥西介绍,目前德格印经院收藏了大约33万块印版,其中约22.8万块是古旧印版,有不少是珍本、孤本。  2015年和2017年,德格县先后启动了《大藏经·甘珠尔》《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旧译十万续集》等印版的复刻工程,复刻本用于印刷使用,古印版封存。其中,《大藏经》复刻工程已近10年,德格县投入5000万元,从西藏昌都等地购买了10万余块红桦木作为经版用材打磨成形,聘请西藏江达县和德格本土的50余名雕刻工匠,采用传统手工雕版工艺,对《大藏经》经版进行复刻。  德格本地雕刻工匠格绒说:“我们大概六七天能完成一块经版的雕刻。雕刻完成后还要经过5次校对,有错的进行再次校刻,最后在雕刻好的经版上涂上酥油晾晒,才算完成。”  截至今年5月,3万多块经版已经复刻了2.2万余块,完成了工程量的70%左右。一些科技手段也被运用到保护工作中来。康巴文化研究院院长杨胜透露,当地正在通过对雕版进行全息电子扫描,用数字化手段将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永久留存。“我们要给下一辈留下一个完整的文化。”塑造“魂”把文化产品“吆喝”出山,在德格联结全世界  汽车沿着河谷蜿蜒行驶两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抵达“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距德格县城100多公里的麦宿镇。很难想象,如此偏远之地,每年手工艺品的产值就超过5000多万元,还吸引了迪奥等国际品牌来合作。  从外形上看,它和其他藏式小镇没什么区别,唯有“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的牌子,提醒着这里的不同。  “钦乐工坊”的生产车间内,手工艺人布机正坐在台阶上仔细錾凿,50多种凿刻的长钉轮番使用,清脆的敲打声中,花纹雕塑逐渐在硬币大小的青铜吊坠上成型。“现在订单源源不断。”工坊负责人达瓦卓玛说。  但几年前,达瓦卓玛刚从父亲那里接手这家工坊时,不仅收入有限,还背有不少贷款。为了发展,她一方面拓宽市场:奔赴国内甚至国外展会,接触更多目标人群,同时搭建线上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在产品设计上做文章,开发了项链、戒指等轻量时尚的文创系列产品。“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利玛铜这门工艺和当地文化。”达瓦卓玛感慨,正是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让自己走出了一条新路。  行走在麦宿,每座工坊门头上都有“麦宿手造”标识。为了帮传承人把产品“吆喝”出山,让他们能专注于技艺,德格县2021年注册了公共品牌“麦宿手造”。  此外,德格县还不断推动物流体系完善,帮助更多“麦宿手造”走出大山。“我们的产品还卖到了美国、墨西哥等国。”降用格乃说,这在以前他连想都不敢想。“现在,留在家乡也能联结全世界。”  “现在来小镇的商家越来越多,我们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编织手工艺人扎西曲措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不少精品民宿、设计品牌的负责人前来洽谈合作,打算联名推出一些产品。  不只是麦宿镇,近年来德格致力于文化品牌打造,让“文化德格”品牌越擦越亮。今年5月,“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8月26日,采访组见证了当地正式启动《世界记忆名录(国际名录)》的申报工作。培养人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这是一场特别的演出,当地人编、当地人导、当地人演。”亚东向采访组透露,8月25日晚上演的这部改编自《格萨尔王传》的音乐剧,演职人员均来自德格,并且都是非职业演员。  “亚东告诉我们,请职业演员可以带来一场精彩的演出,我们要把这场戏留在德格,传承下去。”音乐剧编导、德格县文化馆馆长益西志玛说。  当晚演出的高潮,是德格县中学学生带来的百人说唱。观看完演出,德格人扎西丹增感叹,关于格萨尔王的传说听过太多次,但这种百人说唱的方式还是第一次。“完全展现了史诗的恢弘气势。”  “这部音乐剧更大的意义,是让人意识到格萨尔王传承的重要性。”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藏族文学研究室主任诺布旺丹表示,千百年来《格萨尔王传》都靠民间艺人口口相传,但如果仅靠口口相传,这部“活史诗”的传播将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困境。  为什么当地有这么多人会唱、会演?德格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泽仁卓嘎认为,更多的传承在戏外。  据他介绍,10多年来,德格县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打造非遗项目特色专业课程,开设了“格萨尔百人说唱班”等藏民族文化非遗传承班等,培育非遗项目特色人才。截至目前,这一活动已覆盖5000多名学生,培育了大量有潜力的传承人。  人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格致力于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在距离德格县城10多公里的龚垭镇,坐落着一座三层楼的学校,这是创建于2017年的德格南派藏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学校。德格县藏医院(藏医药研究所)副院长伍金丹增说,前些年,整个甘孜州仅有一个藏医班,以致于藏医药人才十分短缺。2017年,德格县与四川省甘孜卫生学校合作,创建了南派藏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学校,培养了300余名甘孜州基层急需藏医药终端人才。  通过人才培养,受益的还有麦宿镇。2019年,德格县投入了1400万元,扶持麦宿镇19户民俗手工艺传承人。如今,这19户民俗手工艺传承人建成19个成规模的手工艺工坊,吸纳了麦宿镇2000多人就业,占麦宿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形成了一个有规模的手工艺人群体。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19
(记者 徐莉莎 高杲)8月25日,在甘孜州德格县首届岭·格萨尔王音乐季非遗文化展上,扎西曲措一边向客人推荐色彩艳丽的藏式牛羊毛手工编织物,一边不断添加好友,推介自己的自媒体账号。  两天后,记者来到其位于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麦宿镇的工坊。织机前的扎西曲措,沉稳专注,和母亲占珠一起编织着新花色。  这个出生于1994年的姑娘,是牛羊毛编织工坊的主理人,是一位手艺人,更是一位“守艺人”。  母亲占珠是甘孜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8年,在尼泊尔一所大学学习商业管理后,扎西曲措回到麦宿,经营父母开的工坊。小小的家庭工坊,手工编织成本高,来客少,生意并不好,父亲却执意要做。“麦宿的牛羊毛手工织坊很少,如果不坚持下去,以后就看不到这门手艺了。”  要坚持,“活下去”是第一要义。扎西曲措意识到,牛羊毛编织技艺是草原特定生态环境的产物。过去,由于交通区位因素和市场销路限制,麦宿牛羊毛制品主要卖给当地人。市场小众,且随着低成本工业品的冲击,顾客高价购买意愿逐渐减弱。  “要改变策略,改进产品,拓宽市场。”一方面,她积极报名各类培训。2019年,扎西曲措参加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少数民族文化时尚创意提升人才培养”项目。通过40天的集训课程、近4个月的实践创作,她的作品登上2020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TOGETHER”主题专场。随着视野不断拓宽,扎西曲措开始就地取材,创作种类日益丰富,从腰带、围巾到包包、手链、桌布等。几年下来,她也成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另一方面,她注册“娜叶仓”编织坊商标,与知名民宿酒店、箱包品牌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开设自媒体账号,展示编织过程和非遗文化魅力。  记者发现,德格不少工坊的主力以及非遗手艺的传承人,主要是“80后”“90后”,他们大多在外求学,学成后回到家乡。藏族手工艺时尚品牌“子乌”的创始人降拥彭措,在台湾结束6年的学习和交流后回到德格。他说:“家乡独特的环境,为我造就了一颗更加丰盈而喜悦的内心,我深深感到我们文化的无可替代性。”  年轻人的回归,不仅让手艺得以传承,更将其发扬光大。达瓦卓玛,这位麦宿铸造技艺“钦乐”工坊主理人,在美国贝佩丝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返乡,引入现代营销学理念,对家庭作坊进行改造。她拍摄纪录片,将原生态的手工艺呈现在国际舞台;她打捞传统文化故事,用手工艺品承载和传播当地文化。如今,“钦乐”工坊的销售额相比过去增长了20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19
(殷洁 叶强平 记者 杨琦)“木拉镇,平均海拔3650米,素有‘ 理塘粮仓’之称。这里有连绵起伏的青山,有淳朴勤劳的百姓……”理塘县木拉镇乡村代言人娓娓道出木拉的故事。9月15日,四川省第四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甘孜·理塘赛区)活动在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举行。理塘县格木乡表演的独舞活动由理塘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主办,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县文广旅局、县经信局等6家单位协办,22个乡(镇)踊跃参与。以文化为主旋律,以群众为主角色,通过“乡村代言”“文化展演”和“乡村集市”的方式,集中互动展示农牧区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成果,生动推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多彩图景。原生态的理塘山歌响彻天际,余音不绝;古朴的藏族长袖舞翩若云彩,令人沉醉。理塘县22个乡镇代表轮番上台展演歌舞书画、民间技艺等“乡土味”节目,并为家乡代言。甲洼藏戏、奔戈弹唱、格聂弦子……原汁原味的乡村节目一场连一场,令观众目不暇接,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农牧民群众从田间牧场走上舞台,以喜悦的心情,以自信的姿态,尽情歌咏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怀,大胆展示平时深藏不露的各类才艺,一大批“农牧民艺术家”在舞台上焕发魅力。理塘县莫坝乡锅庄表演“没想到平时在村里跳的锅庄,今天受到了这么多人的欢迎和喜爱,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我们今后还要继续跳好锅庄,并一代代传承下去。”莫坝乡下莫坝村的村民仁称多吉高兴地说。“这是我画的家乡,名叫《呷洼中秋夜》。”呷洼乡日里新村的村民贡布介绍了自己的油画作品,画家出自乡野,画风饱含乡韵,引来一片啧啧称奇。竞演大赛上,22个乡镇立足自身实际,以各具特色的叙述,为观众全景描述了地方文化、特色物产、自然景观、产业经济、新风新貌等,今日理塘乡村,处处好风光。一旁的“四川乡当潮·理塘有好物”乡村集市上,来往游购的人群摩肩接踵。德巫乡的土蜂蜜、格木乡的石刻、麦洼乡的手工酥油桶、呷洼乡的藏式元素手绘T恤、上木拉乡的糌粑奶茶、高城镇的“卡垫”……各色土特产品、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理塘密奇奇系列食品、理塘蜂蜜水、鹏飞牦牛肉、“噶达”工坊牦牛奶手工皂等一批县内企业也参加了展销。理塘县甲洼镇表演的藏戏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在绒坝乡展销摊位前,“摊主”忙不迭地给顾客装袋子。“短短三个小时,我们销售额已经突破一千元了,我们乡康养山居专业合作社带来了绿壳鸡蛋、芦花鸡等生态土鸡蛋,不仅外观漂亮光滑,而且营养丰富。”据绒坝乡驻村工作队介绍,目前土鸡和鸡蛋供不应求,后期还将适度扩大产业规模和宣传力度。本次活动旨在展现理塘县乡村文化新成果和乡村产业发展新活力。“我们将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乡村沃土,不断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游牧文化,并与时代新风相结合,激发农牧民群众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对乡村产业的信心,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共理塘县委宣传部部长刘波表示。(中共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18
(黄冬花 叶强平 记者 杨琦)眼下正是地处川西高原的甘孜州理塘县青稞成熟时节,当地群众忙着用收割机收获青稞,在中秋时节感受丰收的喜悦。秋风起,青稞飘香粮满仓。9月16日,在格聂镇喇嘛垭村一片片金黄的青稞田里,现代收割机穿梭其间,将一颗颗饱满的青稞收入囊中。与此同时,农户或弯腰拾秸秆,或搬运青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机收青稞“看,这金黄的青稞沉甸甸的,今年收成好,日子更有奔头了!”村民丁真感慨道。村党支部书记土登桑珠笑呵呵地说,今年的雨水好,加上现代的收割技术,粮食产量比往年高出了不少。在丰收的田野上,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他们身穿红马甲,穿梭在丰收的画卷中,不仅见证了农作物的成熟与农民的笑脸,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这次助农秋收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与不易。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智慧。”志愿者常孝雯深有体会地说道。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每一粒饱满的青稞都承载着老百姓的辛勤与汗水,也见证着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丰收节,不仅是对大自然馈赠的庆祝,更是对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颂扬。(中共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18
(记者 文露敏 王眉灵)21岁的藏族小伙儿当戈带着60头牦牛,刚从夏牧场转场到甘孜州巴塘县波密乡格木村的秋牧场。  秋牧场位于热梯河谷,距村里有50分钟车程。往年,一家人都要留在秋牧场照看牦牛。今年,当戈要回到村里。格木村。四川在线记者 华小峰 摄  8月27日,告别家人,当戈回村的第一件事,是向村党支部书记仁真报到。“帮忙的大学生返校了,你的工作可不仅仅只是管理超市了哦。”仁真拍了拍当戈的背。  格木村正在发展旅游业。去年,当戈曾在成都当了3个月的藏族服装模特,回村时发现村里缺人手,就留在村里了。在格木村,像当戈这样外出闯荡过的年轻人不多,自然成了村里的“顶梁柱”。  格木村是典型的纯牧业村,家家户户放牧,逐水草而居。现在,超市老板、民宿管家、咖啡师等,村民们有了新角色。  牦牛转场,是为了更丰美的牧草。格木村的“转场”,是为了村民们更好的生活。  谈到转变,波密乡乡长益西银巴聊起一条路——省道459线。2019年底,省道459线通车。乡里的波堆村、波免村,海拔比格木村低,属半农半牧村。路修好了,旋耕机、收割机开进青稞地,松茸、牛肝菌运到城里,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格聂南线风光。四川在线记者 李强 摄  相比之下,格木村有点“慢半拍”,村民们都有些着急。除了放牧,还能发展啥?2021年,一场动员会在格木村村委会举行。219户村民全体到场,议题是打造农牧旅融合产业发展项目。  当时,包括省道459线在内的格聂南线,已在自驾游爱好者中小有名气。格木村周围的草原、湖泊、森林、河流、湿地、温泉,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但村里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2020年,村民自筹资金,打造了旅游帐篷城,2021年收入25万元。  尽管村民尝到了发展旅游的甜头,但动员会之前,益西银巴心里还是有些打鼓:“项目要打造藏民生活体验区,改造村民房屋的资金,一部分需要自筹,会不会有人不愿意?”  但益西银巴发现,村民们发展旅游的决心很坚定。当戈家也参加了动员会。“只靠放牧的话,日子也不差,但发展旅游,相信日子会更好。”藏族小伙儿一脸认真地说。他管理的小超市,过去两个月,月均营收达到2万元左右。  近年来,巴塘县围绕“一核、两环、三廊”旅游空间格局,加快补齐基础短板、强化产业弱项、提升服务质量,提出打造波密牧旅融合产业片区。波密乡作为片区中心乡镇,正全力推动格木村农牧旅融合产业发展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招投标。建成后,房车营地、商业街区、主题民宿等业态将点缀在草原花海中,打造格聂南线上的文旅新地标。  牦牛仍然是家里的大事。闲暇时,当戈还要去秋牧场帮忙。但搞旅游是他最关心的事。今年7月,当戈到成都温江参加培训,学习当地发展文旅的经验。他加了授课专家的微信,这样以后有问题可随时请教。当戈和伙伴们还在琢磨,怎样在抖音上开直播,让更多人了解格木村的美。  记者离开时,村民们正围坐在超市边的屋檐下,悠扬的巴塘弦子在山谷中回荡,吸引过路游客停车欣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18
(记者 宁蕖 甘孜观察 张莹)9月4日,甘孜州“州带县(市)连乡(镇)医联体”建设推进会召开,提出建立“州—县—乡”三级联动州域医疗服务体系,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再添新力量。  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乡两级医疗卫生资源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2019年,色达县、甘孜县被纳入全国第一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23年开始,甘孜州18个县(市)均积极探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  不过,地广人稀,医疗资源不足、医共体内部协作机制尚未健全,效率不高、县级医院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难题仍摆在甘孜州面前。试点以来,甘孜各地总结出了哪些经验?“州带县连乡”的模式,又将带来怎样的改变?科学布局 扩大服务范围  9月8日,在色达县翁达镇中心卫生院,前来看病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托管给色达县人民医院几年,翁达镇中心卫生院已经成功创建为“一级甲等”卫生院,门诊率增长了50%。  建设以县(市)医院为牵头医院、县乡公立医疗机构为成员单位的“1+N”县域医共体,是甘孜州对各地建设县域医共体提出的要求。而地理位置、辐射人口、现有医疗资源等,则是选择“N”的主要考量因素。  “县人民医院+翁达镇中心卫生院”的组合就是色达县精心选择的结果——翁达镇中心卫生院距离县城80余公里,辐射一镇两乡的12000余人,是县人民医院辐射范围外人口最集中的区域。  “去年,我们又选择尼朵镇中心卫生院打造医疗次中心,辐射人口也达10000余人。”色达县卫生健康局局长更登泽郎说,该县还将逐步扩大医共体覆盖范围。  医疗基础相对较好的康定市,构建了以市人民医院为总院,姑咱第二人民医院、新都桥中心卫生院分别为折东、折西两个分院,市民族医院、市妇计中心为两个院区的市域内医共体体系;白玉县则根据实际情况,整合县人民医院、县妇计中心两家县级医疗机构资源,并推进县疾控中心整合,以实现“先强县级”再“以县带乡”的目的。上挂下沉 促进“人财物”统一   9月6日,在甘孜县人民医院,从达通玛乡镇卫生院来“上挂学习”的医生白玛曲珍正在为病人接诊。学习进修期间,她能享受县人民医院同级别职工的相关绩效待遇。与此同时,从甘孜县人民医院“下沉”到达通玛乡镇卫生院任副院长的任国平,已通过该卫生院的名额,晋升了副高职称。  上挂医生“同工同酬”,下沉医生可以享受补贴和职级晋升等机遇——这是甘孜县推进“人财物”统一,让县域医共体从“松散”到“紧密”的尝试之一。  目前,除甘孜县探索实现医共体内人员、管理、药物、信息的“四统一”外,康定市、九龙县、炉霍县、色达县、乡城县也都在试点开展“药物统一”。  但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财物”的统一,还需要进一步打破瓶颈。“以‘人员统一’为例,要实现人员互派、同工同酬等,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批。”甘孜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尼玛降村告诉记者,目前,该院医共体成员单位还只有达通玛乡镇卫生院,“纳入更多乡镇卫生院后,要实现人员统一调配难度会更大。”  色达县已开始尝试建立更加集约高效的管理机制。目前,该县已成立“医院集团党委”。“经党委研究再给主管部门报备,工作就能推进,增加了医共体的灵活性和自主权,能提高效率。”更登泽郎说。构建“龙头”州级医院再发力  作为医共体的“龙头”,县级医院的带动作用尤为关键。“目前,全州县(市)级别医院中,仅1家达到全省的‘县级医院绩效考核推荐标准’,普遍存在学科设置发展既不全更不尖、专业技术人员既不足更不优、‘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强等问题。”甘孜州卫生健康委主任李伟坦言。  为此,甘孜州将州级龙头医院华西甘孜医院纳入县域医共体建设,印发了《甘孜州州带县(市)连乡(镇)医联体建设方案(试行)》,提出构建以华西甘孜医院为“龙头”,康南、康北区域中心医院为“枢纽”,县级医共体为“网底”的“1+2+ N”的医联体。  目前,康南、康北区域中心医院分别选定甘孜县人民医院和理塘县人民医院。甘孜州将通过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等手段,强力推动这两个中心的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力争到2024年底,县域内就诊率达到70%,到2025年,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0%的目标,提升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甘孜州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甘孜州将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在更深层次促进融合,完善县域医共体建设。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14
(伍佑)走进金沙林海,遇见盛德白玉。金秋时节,沿着“网红公路”甘白路驶向甘孜州白玉县,沿途辽阔的草原、苍翠的森林和万亩青稞、藏式民居共同构成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画卷。  作为金沙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白玉县拥有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当地围绕“一核三线多点”全域旅游发展布局,打造金沙江畔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一个集自然美、人文情、历史韵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正逐步呈现在人们眼前。群山环抱的白玉县城。 杨溶兵 摄看定位深度挖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近日,一只金钱豹走出森林,走进城市,它眨巴着眼睛在街头“遛弯”的画面被广泛流传。网络热搜中,位于川西高原腹地、金沙江畔的甘孜州白玉县也被更多人所认识。  在白玉,遇见金钱豹并不是一件稀罕事。在这里,除了金钱豹,还栖息着白唇鹿、雪豹、黑颈鹤、黑鹤、金雕等2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  生态资源禀赋,这里得天独厚。白玉县有天然草原855万亩,区域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5.5%;森林面积53.7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72%,活立木蓄积量6920万立方米,这些数据都位居全省前列。白唇鹿群。杨溶兵摄  文化是白玉的另一张“名片”。位于康巴文化腹地的白玉县,拥有中国最后的父系部落文化——山岩帕措文化,有土司宫廷歌舞灯龙锅庄、手指锅庄等文化遗存,还有众多像珍珠一样的文化看点和风景,星罗棋布散落在白玉大地。  白玉县河坡镇,以金属手工艺闻名,是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兵器库”,其锻造藏刀的历史已逾千年。时至今日,“白玉藏刀”仍是收藏家们追捧的珍品。  深度挖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白玉县致力打造金沙江畔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业加快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骏马在草原上奔驰。 张素素 摄看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项目  在白玉县城延伸区,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体融合示范园区项目正在建设中,文化演艺中心、博物馆、游客中心等主体工程已进入内部装饰阶段,投用在即。  该项目前期累计投资3.54亿元,布局有非遗传习、工艺体验、特色商业、康养休闲等六大功能板块,是白玉县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建成后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做大旅游消费和文旅产业。  围绕打造金沙江畔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白玉县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推动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发展优势转变。  一方面,白玉县加快推进拉龙措古冰漂湿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察青松多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巴巴沟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在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着力让更多人领略到白玉的自然生态之美。  另一方面,白玉县以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加快推进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体融合示范园区建设,启动河坡非遗小镇规划设计,持续擦亮“中国藏族金工艺术之乡”名片;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白玉段建设为契机,推进沙马乡德西村“红泉谷”建设项目,持续打造“红军长征最西端”红色文化品牌。白玉县境内连绵起伏的群山。杨溶兵 摄看推介陆续推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到白玉县旅游观光,白玉县陆续推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包括“丝路甘孜康藏秘境之旅”“川青藏格萨尔王文化之旅”“大香格里拉精品环线”等。这些线路涵盖了白玉县的主要旅游景点和特色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在“丝路甘孜康藏秘境之旅”中,游客可以沿着成都—道孚—炉霍—色达—甘孜—白玉的线路,探访拉龙措古冰漂湿地、日通坝草原、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在“川青藏格萨尔王文化之旅”中,游客可以沿着成都—泸定—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德格—白玉的线路,体验藏族金工艺术、门萨唐卡、白玉藏香等非遗文化,感受千年的文化传承。  在“大香格里拉精品环线”中,游客可以沿着昆明—楚雄—大理—香格里拉—稻城—乡城—巴塘—白玉的线路,探访德西红泉谷“红军村”、巴巴沟“蓝松湖”等红色文化和自然景观,追忆民族融合的故事。  这些精品旅游线路的推出,进一步提升了白玉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以来,白玉县共计接待游客58.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6.4%。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1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