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近年来,绵竹市财政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要抓手,把争取资金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夯实产业发展“耕”基,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以财为源,强化资金保障力度。绵竹市财政局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优先保障领域,通过提标增效,重点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求。2019年以来,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从亩均1500元提高到2024年的3600元,累计投入资金38305.14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以财为路,提高资金拨付进度。绵竹市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增发国债)共计1.5万亩,项目旨在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有效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为保障项目的快速实施,绵竹市财政局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加快拨付进度,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以财为督,规范资金使用方向。为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绵竹市财政局建立资金台账,对建设资金进行严格管理。从项目预算编制,到竣工决算,时刻紧盯项目进程,定期进行绩效评价,切实做到资金到位快,绩效监管严,作用发挥好,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下一步,绵竹财政将持续主动向上对接,抢抓机遇、争先抓早,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坚决为人民群众夯实“耕”基,筑好“粮仓”。(绵竹市财政局供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21
(周韵 尹翔 文/图)初秋时节,漫步绵竹市九龙镇棚花村,公路沿线花香袭人,农宅墙面彩绘披身,田野乡村生机盎然,随处可见“颜值”与“气质”并存的新图景。今年9月初,该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挖掘和整合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白酒文化,积极推进精品村项目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文化传承、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绵竹市九龙镇棚花村基础设施更完善人居环境更优美在棚花村入口处,大幅墙画“和美乡村”映入眼帘,画上的大熊猫憨态可掬,特色水果缤纷多彩。漫步向前,家家户户墙上画着以山水、年画、大熊猫等为元素的墙画,与蓝天白云、错落农居交织成一幅秀美画卷。原本杂乱的房前屋后,也被村民种上了花草,成为美丽的“微花园”。新农人孵化中心走进新农人孵化中心,两侧悬挂的红色灯笼喜气洋洋。秋实集市区摆放着酒缸、酒坛,一旁的展示架上,白酒、茶叶、果蔬等当地特色产品琳琅满目,让游人充分感受到酒村的独特魅力。孵化中心外,几辆挖掘机来回穿梭,工人忙着平整土地、埋沟,为后期蓄水区、戏水区打造,以及花卉栽种夯实基础。“我们以递进式游览路线为引导,注重文化与旅游、农业与休闲相融合,对整村进行外部氛围和内部景观打造,形成绵竹田园游、研、养一体化全产业链,不仅刷新了乡村颜值,更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据棚花村党委书记蒋刚介绍,此次精品村打造项目新建了标识标牌,增加了蔬菜昆虫户外小课题科普栏,对全村道路进行了提档升级,丰富了村庄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内涵。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将优质猕猴桃销往成都、北京等地,助力农产品“联网出村”。此外,利用本村境内3个酒企的优势打造中国酒村,进一步拓展了发展路径,预计整个项目今年10月下旬完工。“旅游饭”吃得更香“致富碗”端得更稳好项目带来好“钱”景。棚花村临湖小筑民宿经过提档升级后环境更加温馨整洁,老板陈红正热情地招呼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今年,随着棚花村酒村和精品村两个项目的实施,整个村庄的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休闲旅游。我们也趁机对民宿环境进行了提升,希望能让游客有更舒适的旅游体验。”陈红表示,她将继续提升民宿服务品质,开发更多具有乡村特色的菜品,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在九龙镇棚花村祥泉苑民宿,树下茶座几许,三五游客品茗聊天、悠闲自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上,悬挂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等诗句,让游客在休息放松时,尽享“醉美”之旅。九龙镇棚花村祥泉苑民宿“今年,我们通过和绵竹本地酒企合作,对民宿内外环境进行了打造,让游客能够更好地探寻酒文化。国庆假期,我们民宿房间和餐饮预订量都非常火爆。等精品村项目建设完工后,将为本地乡村旅游增添‘一把火’。我们的‘旅游饭’会越吃越香,‘致富碗’也会越端越稳。”民宿业主张祥富说。提质改造,补齐了棚花村的短板。近年来,该村加快培育乡村旅游业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发展民宿、农家乐50余家。同时,利用“旅游+”“生态+”模式,依托千亩果园、精品民宿等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完善周边基础设施,美化乡村面貌,形成了“彰显特色、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美丽农业景观带,助推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不断提升绵竹沿山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7
近日,一场以“寻找范仲淹”为主题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在德阳市罗江区万安镇响石村范家大院拉开帷幕,实景演出+古风集市吸引超千余名群众参与,引爆一场汉服热,为基层文化生活增添活力。长期以来,万安镇持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让文化人才队伍更兴盛、文体活动更多样、文旅融合再提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展现城乡融合新场景。建阵地强队伍,更好服务群众生活。万安镇积极推进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广大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多方筹措资金,建成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5个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常态化开放农家书屋,建成南塔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明会社区篮球场等运动场地超1000余平方米,落实健身路径30余套200余条,实现文化阵地全覆盖。培育乡村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按照每个村(社区)不少于1个文化专员、不少于1支文体队伍、不少于1场活动的要求,培育和选拔了一大批基层文化人才,召集200余名文化文艺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文艺活动。重传承强活动,持续丰富文化供给。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万安镇深挖范氏一族德勤廉俭的家风文化,引进“桃子老师”工作室,创立家风家训公益课堂和研学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寻根之旅、家风文化大讲堂、非遗文创体验、“传承好家风,争做新青年”等研学活动,让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年均开展新年登高、元宵游园、新春音乐会、百姓村晚、“潺亭之夏”系列文化艺术活动、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指导员培训、广场舞培训、“舞动万安”广场舞大赛、社区运动会、3V3篮球赛等活动50余场,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让大家既能感受到文化魅力,同时也让群众文化迸发出新的生机。强产业促融合,文旅发展更有奔头。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大力推动科教新区与主城区产城融合,支持和鼓励夜市经济、后备箱经济发展,加快推进1788商业区与潺亭水城两岸休闲区消费新场景建设,有序推进响石村文旅名村和凯江社区、太平村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提升翠冠梨、秋月梨、脆红李、小麦制种等农特产品质量。借助特色农业促进农旅融合,大力拓展林下养殖、产学融合、研学旅行、农事体验等业态,开展“赏花节”“垂钓节”“品果节”等文旅活动,探索出一条赏花品果经济带动致富增收的路子,提升游客“留量”。(罗江区万安镇供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7
(潘磊 文/图)10月15日,由德阳市交通运输局主办,罗江区交通运输局承办的“高性能水稳基层就地冷再生技术观摩交流会”,在罗江区“罗江城际列车客运枢纽停车场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罗吴路-G108段)路面整治工程”施工现场举行。活动现场在学习交流观摩活动上,德阳市交投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水稳基层就地冷再生技术的优势、施工工艺、技术特点等。德阳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争就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做了重要要求。观摩过程中,各区(市、县)交通运输局和公路部门对集料级配控制、水泥掺量等关键技术指标,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对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案展开了交流讨论。通过本次现场观摩培训,大家对水稳基层就地冷再生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激发了大家热爱公路、勇于创新的工作热情,为提升全市公路施工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7
(李露平 徐伦汧 王平 文/图) 沃野上,一片片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映入眼帘,呈现出一片平坦广阔的景象;大棚内,蔬菜鲜翠欲滴,花卉香气扑鼻,瓜果长势喜人,处处洋溢着增收的希望;村庄内,道路平坦、庭院整洁,和美乡村的气息扑面而来,振兴的欢歌越唱越激昂……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绵竹市农业农村发展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快速扩张,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科技兴农增效的演变过程,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绵竹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德阳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绵竹基地为目标,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水平”,全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 支撑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秋天的田野处处是浓郁的收获气息。在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道路宽阔笔直,一望无际的农田蔓延至视野之外,田边随处可见小气候监测设备、排灌系统。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水稻实现了收割、脱粒、粉碎秸秆的全程机械化。“以前种粮食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好了,得益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我们的收入实现了芝麻开花节节高。”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村民们满脸笑容。75年来,乘着全国农业农村改革的东风,绵竹市在经历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后,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绵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目前,秋收工作已接近尾声,部分农田进入了“休耕期”。在富新镇吉兆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片里,原本应该“休养生息”的农田,最近却“格外热闹”。农机在田里来回作业,进行翻耕、开沟、起垄等工作,工人们将一棵棵蔬菜苗种进田里。“今年我在园区流转了160亩土地种植水稻,收割即将完成。趁着还没到小麦播种时间,我们正忙着抢种一季蔬菜。”种粮大户曾小蓉说,过去在村上承包的农田都是参差不齐的小田,而现在农田集中连片、道路沟渠平整通畅、农业机械化设备施展自如,让她的种植道路越走越顺。吉兆村是绵远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富新片区)的核心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高低不平、分散零碎的地块改造成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下田耕作、播种、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标准农田,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工、田间管理等生产成本,也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质效。“现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足了,种植大户也从过去的30多户增加到40多户。”吉兆村党委书记周建军说。希望的田野里充满着奋进的力量。近年来,绵竹市把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秉承“集聚建园、科技赋园、融合兴园”的建设思路,以规模升级、品质升级、设施升级、产业升级为导向,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个,其中粮油现代农业园区3个,分别是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绵远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和粮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总面积7.47万亩,规划总面积36万亩,基本覆盖全市粮油产区。园区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等多种发展模式,采取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吸纳务工等联结机制促进富农增收,保持了播面稳定、质量不减、产量增长的良好局面,全市农业园区总产值突破30亿元,为全市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 乡村奏响科技兴农“序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绵竹市农业领域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9月30日上午9点30分,广西村的助农直播正式开播。该村党委副书记肖松林热情地在镜头前与网友互动,分享家乡的故事,介绍农家好物。直播过程中,不时有本村村民拎着自家的土鸡蛋、黄豆、花生等农产品走进直播间,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让直播接地气、有温度。一时间,纯天然、无公害的土豆、玉米、猕猴桃等农特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销售到全国各地。“直播畅通了产销渠道,架起了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沟通的桥梁。”直播结束后,肖松林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老百姓想要推销农特产品,只能起早贪黑地去市场占摊位销售,现在足不出户就能让农特产品顺着网络走进千家万户,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让他们为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找到了更明晰的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能够熟练运用手机、智能设备等“新农具”的农业劳动者正在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农业机械、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创新等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则推动了农业生产管理向智能化、集约化发展。在玉泉镇,通过采用人工配置海水,真实模拟海水环境,设置恒定温度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已于今年7月实现了“绵竹产”。“现在我们有2条生产线,年产能6万斤,目前主要销往成都、德阳等地酒店,未来计划扩建到67条生产线。”该公司负责人成世明信心满满。他说,公司携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全封闭恒温循环水养殖模式,打造模拟自然海洋生态的养殖环境,实现零排放、零添加、零污染的智能化绿色水产养殖。在富新镇文永村,果蔬集约化育苗中心已经完成了10万株草莓苗的移栽工作,它们将在温室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智能放风、土壤温湿度监测等综合环境控制系统的培育下,生长成为品质更好、成活率更高的草莓种苗。既实现了精准培育,又节省了育苗和种植时间,更便于优良品种推广和规范育苗管理。“以前种植草莓都是人工育苗,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质量也参差不齐。现在有了智能化的育苗中心,帮我们解决了很多种植难题,今年的草莓一定会有个好收成。”村民们笑着说。向“新”而行,向“新”而进。75年来,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新的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不断跃升,不仅大幅提高了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还催生了农业发展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让绵竹农业发展开启了另一番宜人“丰”景。目前,绵竹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正在不断完善:通过加强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龙蟒农业技术研究院等开展合作,组建水稻、小麦栽培专家团队,在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绵远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分别建成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各1个,先进技术应用面达到99%,良种覆盖率实现100%。2022年,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孝德镇专家大院团队在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开展“稻—饲”种植模式试验,最高亩产达到558公斤,创全省再生稻亩产之最。同时,加快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组织涉农企业和社会组织成功申报德阳、绵竹两级第32批“金桥工程”项目14个,其中德阳立项项目4个。深化“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服务,累计完成咨询服务1783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200余个……禀赋资源丰厚振兴内涵  绘就美丽乡村和美画卷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生动实践。在这盘乡村振兴的棋局中,绵竹市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精心布局、大胆落子,下出了精彩的一局。走进孝德镇年俗村,川西民居风格的小别墅坐落于绿野乡间,栩栩如生的年画故事跃然墙上,乡趣十足又不失美感。在沿射水河畔修建的“年俗·耘舍”民宿里,客人们悠闲地拍照、喝茶。这个探索“镇村统筹、飞地抱团、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由年俗村、毫照村共同出资250万元打造的精品民宿一开业便吸引了众多“粉丝”,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新支点。“年俗村依托年画、年俗文化内涵,成功探索‘一核两翼多元’的发展模式,按照‘党支部+集体公司’模式成立年俗旅游公司,坚持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园区、年俗·年舍、年俗·耘舍等从事民宿餐饮、休闲观光、农业生产等24类经营项目,2024年村集体经济力争突破200万元。”年俗村党委副书记雷振兰说。走好产村融合之路,一座座美丽乡村正在加快蝶变。茂林修竹、民宿棋布的遵道镇棚花村曾经是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勤劳村民的拼搏冲劲,成为满目皆翠、花香四溢的诗意田园。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棚花村积极布局“民宿+文创产业、民宿+乡村旅游、民宿+农业体验”,不断吸引了民宿老板、企业家等“新村民”前来创业发展,产业发展有了从量变到质变、从零散发展向集群发展、从粗放建设向品牌建设的转变。田野,充满希望;热土,大有可为。辉煌75载,如今的绵竹处处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秋去冬来,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绵竹将砥砺深耕,履践致远,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三农”新篇章。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5
(田源 梁潼 文/图)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千年一面 中江见面”中江挂面村国庆试开园活动点燃文旅消费市场,文创集市、挂面万人宴、村运会、电音节、青年联谊、非遗长嘴壶茶艺、田园演奏等各类演出、活动层出不穷,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中江挂面村国庆试开园启动仪式值得一提的是,知名主持人谢娜、著名作家天蚕土豆、足球运动员李源一、巴蜀笑星廖健等,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宣介视频,纷纷为中江文旅“打call”,中江文旅名片持续擦亮、城市形象出圈出彩。挂面村电音节中江县2024年的重大项目中,“中江挂面村”农文旅项目居于首位。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自然的新型挂面村,成为了游客体验中江魅力的新地标之一。“项目涉及10大工程、14个子项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将挂面村文化和产业巧妙‘串联’起来,打造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服务。”“中江挂面村”农文旅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核心业态包括觉慧新村、游客中心、觉味水街、觉知研学村、觉乐精灵村、觉思双溪田园,配套业态包括众觅云栖温泉酒店、凤凰山体公园以及滨江公园。这个国庆假期,与挂面村一同精彩亮相的,还有凯州新城中央音乐山谷,其时尚潮流的氛围风格,与挂面村浓浓的“非遗味道”形成强烈反差,带给大众多元化选择与体验。国庆期间,在凯州新城中央音乐山谷内的“凯州好City·锦巷乐Walk”特色活动劲爆来袭,整个山谷内不仅有美食、咖啡,还有光影艺术、音乐互动、非遗火壶焰舞长空、星光露天电影等诸多游玩体验,以及备受青年群体青睐的文创集市、街头路演、歌舞快闪等新场景活动。凯州新城中央音乐山谷2024年春节期间,凯州新城中央音乐山谷凭借“去山谷新春音乐集”活动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国庆假期,不仅锦巷商业街“盛装亮相”,竹屿茶社、山丘书店、树村,隐庐·宿心集酒店等“山谷新成员”也纷纷开门迎客,这些新的场景与业态,不仅是对凯州新城发展成果的展示,也是中江贯彻“文旅活县”的生动实践。锦巷据统计,202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中江县主要景区景点接待游客32.7万人次,比2023年国庆同期增长213%。挂面村、凯州新城中央音乐山谷“两大场景”脱颖而出,供需两旺、热力十足,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黄继光纪念馆接待游客3.8万人次,四川盆底接待游客0.9万人次。石林谷景区接待游客3.3万人次,较2023年国庆同期增长50%,门票收入达181万元;中江县世外桃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接待游客1.7万人次,较2023年国庆同期增长37.8%。2024年国庆假期中江文旅的强势“出圈”,印证着中江贯彻市委“文旅争先”战略,大力推进“文旅活县”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也折射出“十四五”以来,中江文旅的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十四五”以来,中江新时代艺术创作与非遗文化利用更加多元化,“继光故里·蜀中江城”文化品牌更加凸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承办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四季村晚”(中江会场)、全国广场舞大赛等省级及以上活动4场。手工挂面非遗工坊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优秀非遗工坊;挂面村、八宝油糕生产点位成功命名为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体验基地;“千年一面”景区入选四川省2023年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全域旅游建设呈现新局面。“十四五”以来,中江加快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创建文旅名村4个,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充分释放文旅经济活力,指导挂面村、四川盆底大地艺术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县现有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3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累计超8亿元。全域旅游布局焕发新活力。“十四五”以来,中江围绕红色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度假、“蜀中江城”城市休闲三大核心,打造“七个一”文旅品牌。按照“东西南北中”旅游空间布局,强力推进挂面村、石林谷、继光湖等“五大核心项目”建设,点亮中江旅游地标新名片。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5
近年来,广汉市南丰镇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引导、激励作用,不断强化非遗保护传承,壮大非遗文化人才队伍,使非遗文化焕发新光彩。汇聚非遗项目,筑牢乡村文化振兴之基盘活闲置资产,引进非遗项目。青禾间植物扎染工作室成功落户桂红村5组老旧村小,专门传承推广植物蓝染制作技艺,并于2024年4月,成功申报广汉市第五批非遗项目。整合党建资源,创立“非遗工坊”。在阳关村党委的主导下,利用民主议事厅、党员活动室等阵地资源,文创公司和村民共同参与,成功打造非遗文创手工饰品产销一体的“非遗工坊”,将盘扣技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旗袍饰品。强化阵地建设,夯实非遗基础。对三星堆非遗文化创意传承基地进行提档升级,包括硬件设施更新、自来水安装、环境维护等,使基地面貌焕然一新。南丰非遗体验基地成功入选“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体验基地名单”。目前,南丰镇正着手将植物蓝染作品纳入南丰非遗艺术博物馆展示,丰富展品种类,集中展现南丰镇非遗作品。繁荣文化活动,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政府搭台,非遗唱戏。将植物扎染、面具、版画等非遗元素编排成《陶醉了这一抹蓝》、《笑脸娃娃》和《版画图里唱幸福笑脸娃》3支舞蹈,并在市级活动中演出5次。组织南丰镇非遗项目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级非遗文化展览展示18次,组织镇村非遗文化作品展示2次,让非遗走进群众,走进千家万户。交流合作,扩大影响。不断探索非遗传承保护模式,设置“非遗+研学”体验课程,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开展非遗入校园、非遗文化体验等课程77次,共800余人次参与体验。今年以来,南丰镇非遗艺术博物馆、非遗工坊和工作室共接待各类参观交流90次,接待500余人次。助农增收,促进振兴。吸纳村民(脱贫户)就近就业,参与非遗技艺培训,制作非遗盘扣,增加村民收入。截至目前,已开展非遗手工培训班2批次,50人次。坚持探索“非遗+产业”新路径,通过“线下售卖+线上直播”同步销售,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今年以来,各类非遗产品销售额超40万元。(广汉市南丰镇供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4
准确、真实的数据信息是制定帮扶政策、实施帮扶措施以及评估帮扶成效的关键依据,为全面提高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的信息数据质量,今年,中江县多措并举,不断提高信息数据质量,确保数据与实际数据、与行业部门数据的一致性。全面核查数据资源。一是对全国防返贫监测和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数据、资料信息逐项逐条核查校准、调整修正,确保脱贫户和监测户真实信息、系统数据信息和资料信息完全一致,实现数据信息“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二是建立严格的数据录入标准,明确各类数据的格式、范围和录入要求,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三是实行数据分级审核制度,从源头把控数据质量。数据录入后,需经过村级、乡级、县级等多级审核,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是引入智能化审核工具,利用数据清洗小程序,对数据进行自动校验和比对,识别数据中的异常值、缺失值、重复值等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乡镇,并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加强数据共享与比对。一是推动与相关行业部门的数据共享,如农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部门,实现跨部门数据比对和校验,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一致性。二是建立定期数据比对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数据不一致的问题,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开展分级培训。定期对乡村干部和信息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数据质量意识和处理能力,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采取分级培训方式,县级组织各乡镇和相关行业部门分管领导、业务股室负责人、业务人员开展培训;各乡镇组织村“两委”、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帮扶干部、网格员开展培训。建立长效机制。中江县将数据质量管理纳入日常工作中,定期进行数据质量清洗和整改,对在数据质量提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对数据质量不达标或存在严重数据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确保数据质量的持续提升。下一步,中江县将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加快推进数据质量提升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数据支撑。(中江县农业农村局供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2
●把水稻油菜制种产业列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在全国首推水稻与油菜双季制种新模式  ●双季制种即在同一田块大春水稻制种、小春油菜制种轮作,落实制种“专地专用”制度,固化制种土地,形成制种专属区域  ●预计到2025年,罗江种子生产基地面积将稳定在6万亩以上,制种面积达到5.6万亩以上  (记者 陈丽霏)10月9日,走进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在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里,制种农户们除草、翻耕,为月底的油菜苗床移栽做准备。就在不久前,这片“油菜地”刚迎来水稻制种的丰收。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对种业振兴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为种业改革发展指明方向。  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把水稻油菜制种产业列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在全国首推水稻与油菜双季制种新模式,着力打造全国高标准“水稻油菜双季制种”产业样板基地,为粮食安全保障和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位于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的长玉村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受访者供图专地专用,探索双季制种模式  日前,德阳市罗江区制种基地展示中心门口,一片杂交水稻成方连片,长势喜人。  罗江能率先在全国推出水稻与油菜双季制种模式,还要从罗江为何能制种说起。“罗江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自然禀赋优越,浅丘地形为原种生产构筑了一道天然的隔离带,为制种创造了绝佳的自然条件。”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夏红介绍。  除了“天时”,还有“地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都江堰扩灌工程之一,人民渠六期与七期全线建成,岷江水顺着人民渠,穿过彭州,流进罗江,孕育出如今5.5万亩的制种良田。“人民渠的贯通为罗江制种提供了优质水源保障。”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二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有了自然和水利条件,数十年间,罗江制种产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罗江水稻油菜制种面积达5.5万亩,是四川最大的油菜制种基地,年产油菜种子约占全国油菜用种量的20%,油菜制种亩均单产居四川第一位,水稻制种亩均单产居全省前列。  从单一制种如何发展到双季制种?双季制种即在同一田块大春水稻制种、小春油菜制种轮作,落实制种“专地专用”制度,固化制种土地,形成制种专属区域。  “其实早年间就有一些农户轮作制种,但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提法与模式。”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丁洪生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种业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德阳市罗江区于2017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双季制种模式,现已形成规模化、机械化的成熟模式。德阳市罗江区制种基地展示中心门外的杂交水稻。陈丽霏 摄深度合作,专家成为“科研后盾”  “机械化制种最关键取决于育秧环节,秧田管理期间秧苗很容易得立枯病,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日前,成都丰乐种业罗江基地负责人刘玲向种植户传授种植经验。  刘玲来罗江已有6年,长玉村的种植大户胡兴安亲切地称他为“土专家”。胡兴安说:“这么多年来,刘玲一直耐心地指导我们种植,现在村上的种植户个个都是半个‘土专家’”。  像丰乐种业一样的制种企业,目前罗江有30家,他们与制种户签约订单、提供亲本种子和技术服务等。  天时地利人和,打下罗江国家级“制种大县”的基础。“产业基础雄厚,人人都懂制种,是罗江能成为双季制种首推地的一大重要原因。”夏红介绍,通过邀请本地“土专家”和校企优秀专家坐镇,厚植“育才沃土”。他们为制种农户开展常态化、系统性技能培训,定期举办跨界新农人沙龙,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办法带动制种业走向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  除了人才储备,科研力量亦是关键。“每年5月,油菜收割时间和水稻播种时间几乎是重合的,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丁洪生说,播种时间不合适,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合理安排水稻和油菜的种植时间,确保两季作物互不干扰,是双季制种的关键。  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区县,罗江多年来积累的产业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多年来在制种领域的深耕,罗江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达成深度合作,对接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设川内核心育种基地,一众科研院所成为罗江制种的“科研后盾”。  “油菜制种割倒后需进行晾晒,我们与专家讨论后决定在水稻上下功夫。”丁洪生介绍,长玉村通过调整水稻育秧模式,改变水稻的叶龄,再由母本直播改为机插秧提高效率,为从油菜种子收获到水稻播种争取到了时间窗口,现在两种作物轮作能很好地衔接。算好农田账,村集体收入破百万元  发展双季制种,为罗江带来什么变化?在略坪镇,记者从一个村庄、一位农户身上看到答案。  胡兴安站在农田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油菜制种每亩纯收入1000多元,水稻制种每亩纯收入2000多元,我种了200亩,一年收入有60多万元,比以前只种油菜多了两倍还不止!”  在长玉村,像胡兴安这样的种植大户共有200多名,他们共同承包了村里的2450亩流转土地。双季制种的背后,是将“小田”自主经营变成“大田”的统一经营。  小田为什么可以变大田?关键要算好农民的效益账。“推行土地流转的一开始并不顺利,于是我们就算了几笔账。”丁洪生介绍,土地经过流转,一方面增加了村民土地流转收入,另一方面提供了就地务工机会。随着产业规模化,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公共服务质量也在提高。“我们村老年人多,以往不少地常年闲置,现在他们把地流转出去能拿钱,同时在家门口帮忙干些简单的农活,每个月额外有2000多元收入。”  账算好了,村民增收了,参与意愿强了,小田也能顺利地并大田,形成规模效应。如今,长玉村共有制种田4200亩,双季制种田2000亩,亩均年净利润达35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以前的8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以上。”丁洪生说。  “罗江下一步将持续引进制种企业,让它们成为本土的种业公司,培育本地种子品牌,增强罗江制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罗江区委书记黄琦介绍,预计到2025年,罗江种子生产基地面积将稳定在6万亩以上,制种面积达到5.6万亩以上。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10-10
(王勇 文/图)最是一年“秋”好处,水利工程正酣战。经过紧锣密鼓的施工,近日,围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完工。围山水库位于广济镇卧云村境内,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Ⅱ)型充蓄式水库,水库总库容14.19万m³,灌溉面积300亩。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围山水库存在比较严重的渗漏问题,不能满足蓄水防洪要求,被认定为“三类坝”,已经荒废多年。为确保水库发挥效益,今年绵竹市水利局争取项目对围山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施工现场今年以来,绵竹市水利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突出抓好水利项目谋划建设,以钉钉子精神积极推进年度目标任务落实,做到谋一个、干一个、成一个,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水利力量。2024年,绵竹市水利局积极向上争取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共7个,总投资1.6615亿元,国债资金1.214亿元。利用国债资金实施5条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梅子沟防洪治理工程、二龙江防洪治理项目、响水沟防洪治理项目、岳家沟防洪治理项目以及湿地沟防洪治理项目,共计新建及加固堤防15.2公里。目前,工程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预计11月完工。项目就是生命线。绵竹市水利局抢抓机遇争取项目,分管副市长带领局领导多频次、全方位向上积极汇报争取,紧盯国家有关政策、投资方向和重点,立足长远、科学谋划储备水利项目,尤其对上级资金支持的项目全程跟踪,全市水利系统坚持“一盘棋”的思路,联动发力,形成合力,全力以赴谋项目,凝心聚力抓推进。今年以来,绵竹市水利局共争取到国债资金、专项债资金、水利发展资金、水利救灾资金、幸福河湖建设资金等各类资金1.7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6%,再创项目资金争取新高。七水厂、城乡供水项目总投资13.8亿元,其中,七水厂成功申报2024年第四批专项债0.3亿元。日前,在官宋硼灌区2023—2025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二标段)汉旺镇高柏村段,工人分布在各个点位回填沟渠背坡、砌筑渠体。在该项目(二标段)汉旺镇沿新村段,沟渠开挖、基础浇筑、渠体砌筑已经完成,工人们正在平整渠底,为接下来的渠底混凝土浇筑做足准备。在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绵竹市水利局通过召开项目工作推进会,对水利项目建设实行年目标、月研判、周调度管理,全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同时,通过倒排工期的方式,确定水利项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目标,落实项目联系制,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督促各项目按计划全力推进,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今年射水河被水利部纳入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实施期限为2024年4月至2025年9月,获得中央资金补助7000万元,将围绕安澜、生态、宜居、智慧、文化、发展等方面,实施河湖系统治理、提升河湖管护能力、助力流域区域发展。目前,项目已经进入施工、监理挂网招标阶段,下一步将进入施工阶段。防洪减灾、城乡供水、河湖复苏等一批打基础、强功能、利长远的重大水利项目的实施,对于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大的意义。清渠引得活水来,兴水惠民铸辉煌。绵竹市的水利建设,正一步一个台阶地扎实推进,绵竹水利人正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 ,奋力推进新跨越,努力再创新辉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08
( 肖宇 吴启华 文/图)为进一步做好结对帮扶,全力以赴助力喜德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近日,什邡开展2024年第二批“以购代捐”活动,直接采购喜德县光明镇脱贫户、监测户的畜禽农产品,用爱心消费帮助光明镇群众增收致富。结对帮扶9月23日,在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什邡采购当地30多户脱贫户、监测户们自家养殖的猪、牛、羊和鸡等畜禽在有序检疫后,陆续装车送往什邡。此次“以购代捐”活动启动以来,得到了什邡干部职工的广泛支持,同时,也受到了喜德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感谢,喜德县光明镇党委、政府专门发来感谢信,感谢什邡亲人。“此次什邡针对脱贫户、监测户实施以购代捐,让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得到了切实提高,也让社区的低收入群众感受到了来自什邡的关爱。社区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努力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党委书记吉力阿体说。结对帮扶通过直接购买农户家禽的方式,用“造血式”帮扶,解决了脱贫户、监测户销路窄、销路难等问题,让农副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提升了脱贫户的内生动力。在直购鲜活畜禽的同时,此次“以购代捐”还采购了产自喜德的腊肉、香肠,目前正在发往什邡途中,初步统计,涉及总金额约90万元。据悉,下一步,什邡市将坚持“喜德所需、什邡所能”,进一步加强结对帮扶工作,在农产品宣传推广、精深加工、营销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喜德农产品销售,增强当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带动发展产业致富的信心,助力喜德县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在四川丹参主产地中江,丹参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4.5万亩以上,是当地重要经济作物和特色优势产业。但由于长期采用根段种植模式,当地丹参已出现种性退化、出苗率下降、抗逆性降低等问题。  2020年以来,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中药材产业服务第51团(以下简称“第51团”)在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及中江县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丹参良种高效繁育技术攻关,逐步建立起“优质克隆苗-优质良种-优质生产苗”3级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并在集凤镇、辑庆镇、富兴镇等核心产区开展丹参组培苗推广应用。  与传统根段种植相比,组培苗种植有何优势?要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技术还需解决什么问题?近日,记者前往中江寻找答案。种苗繁育大棚里的丹参苗长势旺盛。增产超30% 新技术助推丹参高效种植  今年,德阳市中江佳裕丰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佳裕丰专合社”)在辑庆镇永远村种植了约100亩丹参,其中有40多亩种植丹参组培苗。“前段时间温度高又缺水,根段种植的干死了约三分之一,但组培苗种植的丹参几乎没受影响。”说起组培苗,佳裕丰专合社负责人邱荣亮赞不绝口。  何为组培苗?“可以理解为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的种苗。”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廖进秋介绍,该项技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可实现丹参种苗的快速繁殖。“只要取丹参植株上的一片幼嫩叶子或者茎尖,就可以实现发芽、生根,最终长成完整植株。”此举,可大幅度提高繁殖效率,满足大面积生产应用需求。实验室里的丹参组培苗  从组培实验室移栽到大田,环境的改变会不会对组培苗的成活率产生影响?面对记者的疑问,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姜媛媛给出了否定回答。  “一方面,组培苗本身的抗性强;另一方面,在移栽到地里之前,我们会先将扩繁的组培苗移栽到种苗繁育大棚进行炼苗,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保证其成功适应外界自然环境。”她介绍,如果配套栽培技术实施得当,组培苗后期移栽到大田的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甚至100%。  实际上,这并非佳裕丰专合社第一次用组培苗。“我们试栽了好几年,种出来的丹参根条粗壮、结实,而且色泽很好。从产量和品质上来说,都比根段种植的丹参要好。”邱荣亮告诉记者,合作社利用组培苗种植的丹参亩产能达到1800公斤,较根段种植增产30%以上,还“更好卖”,价格更高。  优势还不止于此。“根段种植需要11个月以上的生长周期,但组培苗种植可以将其缩短到6~8个月,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实现春秋两季移栽。”团队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张利表示,从实际产出、时间成本、土地综合利用率等角度综合来看,中江丹参组培苗技术都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走根的丹参生产苗加快成果落地 规模化与机械化势在必行  在位于集凤镇石垭子村的中江县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里,一片片利用组培苗技术种植的丹参已进入果期。“长得好茂密,而且一个缺窝都看不到,产量低不了。”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瑞武笑着说。  几公里外的中江县道地中药材研发中心种苗繁育大棚里,一垄垄组培苗长得郁郁葱葱。“前段时间才从组培实验室移栽过来,炼苗效果很好,扦插苗也已经在走根(即根系生长)了。”张利教授透露,10月将在此举办一场丹参组培苗秋栽高效栽培技术现场培训会,“除了开展技术培训,还要把这些组培苗免费赠送给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  加大组培苗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是摆在专家团队面前的下一个重要任务。“免费试种,大家热情都很高,但花钱采购,大家又很犹豫。”采访中,不论是种植户还是专家,都坦言亟需解决组培苗成本居高的问题。  “苗子有点贵。”邱荣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春栽按成本价集中采购的组培苗一株约0.6~0.8元,一亩地所需的苗子成本约3000元,但传统根段种植一亩地的种根成本仅需500元左右。他希望,组培苗成本能控制在1500元以内。  对此,专家团队早有成算。“如果进行大规模生产,组培苗单株成本可以控制在0.3元左右,亩均成本控制在1000元出头。”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老师邓雪雪透露,当地农业主管部门也在考虑引入当地龙头企业,以企业化运作、批量化生产降低组培苗成本,加快科研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  另外,通过提高丹参机械化应用率,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扩大效益空间也很重要。去年12月,由“第51团”联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道地中药材创新团队研发的丹参收获机械二代样机下地试机。新机器在一代样机基础上加大了最大挖掘深度,还可根据丘区地形调节挖掘深度,进一步降低丹参破损率,提高明茎率。  “从实验角度看,组培苗生产技术已经很成熟。开展丘陵地区丹参组培苗种植机械化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实现丹参种植全过程智能机械化是接下来我们的重要科研方向之一。”张利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9月14日,广汉市“天府粮仓·百县千片”水稻千亩高产示范片正式开镰收割。在该市高坪镇百里社区千亩高产示范片内,水稻专家、种植大户齐聚田间进行水稻测产验收。结果显示,在今年灌浆期持续阴雨,后期高温逼熟的情况下,仍取得了亩产757.6公斤的高产成绩。这意味着全市“稻-麦”周年平均亩产有望突破“吨粮”。  验收过程中,专家组选择了3个有代表性的田块,经量面积、机收、转运、过磅秤重等系列流程后,测得示范片加权平均亩产达757.6公斤。  种植大户张大左高兴地说:“我今年在千亩高产示范片内种了500余亩水稻,主要品种有‘ 荃优1606’‘瑞两优958’‘荃优607’等,今天在专家老师们的见证下,实收亩产达757.6公斤,看来今年丰收已成定局。”  据悉,此次测产的田块前作是小麦,种植户在省农科院作物所稻麦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前作小麦实收亩均586公斤,该千亩高产示范片“稻-麦”周年轮作亩均产粮达1.34吨。  2023年广汉市启动“1+10+N”全域粮油均衡增产计划,一方面持续巩固核心示范区的引领地位,树牢1个超高产标杆;一方面聚力打造10个高产示范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周边N个田块单产提升。  该市拟按照“急抓 1年,紧抓3年,长抓5年,续抓10年”的远期规划,实现“全域吨粮”“千亩示范片1.3吨粮”“核心示范区吨半粮”3级高产阶梯。  今年,核定全市小麦平均亩产406.1 公斤,当前,10个千亩高产示范片测产工作正有序开展,千亩高产示范片“稻-麦”周年平均亩产有望突破“1.3吨粮”;核心示范区稻茬小麦季百亩连片平均亩产650.3公斤,“稻-麦”周年平均亩产正向1.5吨迈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4
(刘静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近日,以“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德阳”为主题的德阳市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凤雏广场举行。来自县域内外的游客及当地村民欢聚一堂共享文化盛宴,展望罗江农业农村现代化美好前景。  据了解,此次丰收节活动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分为开幕式、“潺亭之夏”系列文艺演出、乡村振兴摄影展以及农产品展示展销等多个部分,全面展示罗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当天活动在《幸福罗江庆丰收》歌舞表演中正式拉开帷幕。紧接着,抒情优美的情景舞蹈《大国良种》展现了罗江制种的地域特色,《魅力罗江新画卷》的讲述描绘出一幅富裕繁荣的乡村振兴美丽场景……5个篇章的节目轮番上阵,以情景歌舞、说唱、曲艺、组歌等多种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特色农产品展销让人目不暇接。罗江贵妃枣、罗江鳜鱼、罗江豆鸡、糯米咸鹅蛋、天府花生等特色农产品的集中亮相和免费品鉴让游客连连称赞。除此之外,在广场一侧的乡村振兴摄影展上,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摄影作品,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了罗江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和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  此次丰收节只是罗江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罗江区以全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统揽,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牵引,走出了产业振兴的“罗江路径”,高标准打造国家制种基地,水稻油菜制种面积、油菜制种实收折合亩产等多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因地制宜发展贵妃枣、青花椒、晚熟柑橘等特色富民产业,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4
(张世浩/文  张锐/图)金秋沃野,岁稔年丰,什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9月21日上午,“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禾丰镇2024年农民丰收节暨新农人庭院经济推介活动在该镇热闹举行。广大农民朋友欢聚一堂,共享丰收喜悦,共话美好未来。品瓜香果甜,览人文联欢,享经济发展红利。活动主会场当日上午,活动主会场熙熙攘攘,处处充满喜迎盛会的喜悦、乡村振兴的时代气息。上午10点,一场充满浓郁地方特色开幕式拉开了此次丰收节活动的序幕。绿水环绕的大草坪上,大大小小的天幕与户外帐篷“拔地而起”,地方美食、科技成果、非遗文化等各类乡村振兴成果琳琅满目。“我了解了很多禾丰本地的特色农副产品,也品尝了美食。”专程从什邡市马祖镇赶来的市民张娟说,“马祖也有特色农副产品,参加了今天禾丰的丰收节活动,我也学习到很多。”流连在一个又一个展区,张娟仔细询问着产品的种植情况和价格,收获满满。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一环,当地3名庭院经济代表还在活动主会场作了现场推介。庭院经济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近年来,禾丰镇积极引导和鼓励具备条件的经营业主发展庭院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农人队伍,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据主办方介绍,此次丰收节活动既是展现农民优良精神风貌的盛会,也是展销优质农产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盛会。主会场欢腾喜庆,伴随着热情的歌舞以及非遗等传统文化的演绎,广大农民朋友晒特产、展民俗,将大家常见的农副产品,变成了网红产品,吸引游客纷纷驻足垂询,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分会场则设置了抓鱼、抓鸭、打沙包、拔河等一系列乡村农耕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传递丰收的喜悦。丰收是欢腾的庆典,饱含着广大农民心底的喜悦。“这几年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红火,乡村也在一点点的变好,我们心里可高兴了。”当地村民车华明说。“通过活动,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和更多的新农人来禾丰创业、投资兴业,为禾丰的发展引入更多的高端要素、高端产业,激活全域振兴‘一池春水’。”禾丰镇党委书记陈凯说。据了解,一直以来,在什邡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禾丰人民用勤劳、智慧和汗水描绘了一幅幅“三农”事业迅猛发展的绚丽画卷,先后创建了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1个德阳市级、1个什邡市级乡村振兴先进村,打造了“5号露营地”“水木和风”等庭院经济新IP,“禾记·和麻子”“禾记·镇鲜蔬”等特色农业新名片。2023年至今,全镇粮食播面7.83万亩、产量3.9万吨,蔬菜水果产量6.88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7.7亿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3
(张娟 尹翔 记者 闫新宇 文/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正是水稻丰收的时节,绵竹市34.3万亩水稻渐次成熟,种植户们抢抓农时,开镰收割,确保颗粒归仓。9月19日,在绵竹市紫岩街道永翔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刘光均和妻子王永芝正在忙着抢收稻谷。稻田里,三台收割机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茬茬水稻源源不断地被卷入收割机中,在机械的“加持”下,收割、脱粒、粉碎秸秆一气呵成。绵竹田间“我们流转了800余亩土地种植粮食,从育秧、插秧、管护到收割、烘干,全程实现机械化,不仅减少了人工投入,省时省力,产量也有保证。”王永芝说,相较于人工晾晒,收割完的稻谷直接进入烘干机内,解决了过去晒粮靠天、稻谷易发生霉变的难题,现在可以24小时不间断烘干,每日可烘干稻谷100余吨。“近段时间我们抢抓晴好天气,安排了5台联合收割机进行作业,预计9月底完成收割。”在孝德镇华瑞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收割机、火三轮运输、粮食烘干设施“一条龙”上阵,让水稻收割省心又省力。“今年的水稻长势不错,亩产在一千五六百斤左右,机械化耕作有效降低了农业粮食生产的劳动强度,种植效率和产量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合作社工作人员林继朋说,还田的秸秆还能够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稻谷品质。在孝德镇毫照村,过去参差不齐的小田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变成了完整连片的大田,让当地种粮大户安静的种植道路越走越顺。“过去碎田块比较多,播种、田管都不方便,农机也下不去,影响了农业生产。现在好了,农田集中连片、道路沟渠平整通畅、农业机械化设备施展自如,让土地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安静说,这段时间她家种植的400余亩稻田开始收割了,通过选择优质品种、科学播种、精准施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种粮的信心更足了。今年以来,绵竹市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严守耕地红线,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农业技术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不断扩大粮食生产面积,全力建好“天府粮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目前,全市共有1100台(套)农机具助力水稻收割,预计水稻总产量将达19万吨左右。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0
(记者 陈丽霏)“李子一成熟,来我们这里买的人就特别多。”近日,广汉市高坪镇园龙村10组村民刘昌海告诉记者,他家一共栽了30株李子树,今年摘了大约1500斤李子。  园龙村位于高坪镇北部,交通便利。此前,该村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土地平整、农田配套规范。为带动村民进一步增收,该村村两委还引导村民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在房前屋后、田坎等空地种植李树,在美化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促进乡村观光旅游业发展,帮助村民增收。  2020年,园龙村选定34户农户试点,首批种植李树500株。今年,园龙村李树种植规模达7000余株,增收效果明显。  未来,园龙村将继续扩大李树种植规模,探索“田里种油菜、田坎种李树、树下种芍药”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并打造特有的“三花经济”,与高坪镇现有农旅活动相呼应,探索一条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1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今年贵妃枣的产量比往年都好,销售情况也不错,省外客户都变多了。”近日,“乡村振兴看罗江”——全国主流媒体大型采风活动走进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当地大霍山枣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米运达向记者分享了丰收的喜悦。罗江区贵妃枣产业基地。洪善俊 摄强品质推动地方特产走向全国  贵妃枣又称“调元枣”,外形长圆,肉质松脆,是罗江当地的优良水果品种,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当地已有上千年种植历史。  2008年,白马关镇开始大力培育发展贵妃枣产业,贵妃枣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亩,种植范围从最初的宝峰村扩散至万佛、凤雏、换马等周边村落,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  “全镇约有300户村民种植贵妃枣,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 750 余万公斤,产值可达9300余万元。”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为提升贵妃枣品质,当地还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提供新品种选育、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围绕贵妃枣全产业链开展深度服务。  “我们按照专家的指导科学种植。生产上全程采用绿色、生物防控技术进行标准化管理,果品达到绿色有机食品标准,也拿到了有机食品转换认证。”胡刚在万佛村种植了15亩贵妃枣,因品质把控严格,积累了一大批回头客,“今年快递量还有所上升。”  漫山遍野的挂果枣树、随处可见的忙碌枣农、垒起来直抵房顶的快递箱……这是万佛村里随处可见的场景。“我还在抖音和朋友圈推广,很多外省的客户都来下单。”在米运达看来,只要品质够好,不论距离远近,一定会有市场。罗江区贵妃枣产业基地。洪善俊 摄育品牌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但枣农们心中仍有困惑。作为地方主导产业,贵妃枣如何走得更好、更远?  据了解,大霍山枣子专业合作社现有120余位社员,枣园面积约1500亩。为实现贵妃枣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达到效益最大化,该合作社采取品种、技术、管理、包装等“六统一”模式,但实际运行情况并不理想。  “这些并非强制性规定,今天一个价明天一个价的情况仍然存在。”米运达无奈表示,尤其在销售环节,还是以枣农自主灵活定价为主,这不利于贵妃枣产业的长远发展。“大部分还是靠摆摊、批发这类传统销售模式。”胡刚补充。  “现在的发展模式整体还比较粗放,枣农基本各干各的,很难形成贵妃枣的市场竞争力。”白马关镇相关负责人直言,“打团战”很有必要。  8月新枣上市,老顾客们发现了新变化。“这个包装看着挺有质感,比以前的好。”黄女士收到快递后发出感慨。  这源自今年白马关镇贵妃枣品牌建设的新尝试。“先统一品牌和包装,提升市场辨识度。”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搭建官方电商平台进行统一推广,提升产品价值。  品牌建设只是其中一部分。去年底,该镇争取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和“天府森林粮库”调元枣产业示范建设项目,开始从新品种培育推广、基地提档升级、主体培育等方面发力,以实现贵妃枣产业的提质增效。“要力争在智慧农业、电商销售、科研能力、农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12
(张世浩 记者 闫新宇 文/图)“以工代赈政策当然好,修渠道和村道,不仅不出钱,出了力的还要发工资”。连日来,位于什邡市马井镇建设村的2024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火热,经过几个月的施工,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获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以工代赈据介绍,今年5月,马井镇2024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开工仪式在该村启动。本次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550万元,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500万元,主要新建田间道路、渠道、机耕桥及配套设施等,预计工期10个月,项目将带动当地群众150余人参与项目建设,计划发放劳务报酬196万元。“项目实施以来,不仅能够带动我们老百姓务工增加收入,还能够改变村子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风貌,为我们建设村的乡村振兴和和美家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马井镇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李维吉说。建设村以工代赈项目的建设成果仅仅是什邡大力实施以工代赈的一个缩影。修建蓄水池、整治田坎、拓宽生产便道、实施土地整理……自实施以工代赈以来,一项项通过以工代赈模式促进村民就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工程正如数展开。以工代赈近年来,什邡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推行以工代赈工作的决策部署,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2个,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政府投资等重点项目领域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15个,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务工11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1685.2万元。为优化政策执行,什邡建立了协调推进、项目储备和监督监管三大机制确保以工代赈政策能够高效、有序地推行。什邡还明确了就地就业促增收、技能培训促就业、补齐短板促发展三条工作主线。通过实施以工代赈,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还通过技能培训提升了就业者的职业技能。此外,在项目实施方面,什邡严格把关,从项目审查、实施到验收,每一环节都严格控制,确保每个以工代赈项目都能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为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政策的影响,什邡按照“应纳尽纳”的原则,鼓励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以工代赈实施清单。同时,也鼓励其他政府和非政府投资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方式。“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不仅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也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什邡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说。实施以工代赈“小项目”,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什邡将继续围绕产业发展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进一步加速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农民能够共享产业增值带来的红利。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平均亩产801.4公斤!”9月4日,在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谭家坝村,四川省种子站组织有关专家对四川省重大推广品种“品香优秱珍”进行定点测产验收。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刘基敏宣布结果后,现场人员赞叹连连。收割现场灌浆期遇高温产量仍好得超出预期  当天骄阳似火,谭家坝村22组村民、测产验收示范片业主谢兴平热得汗流浃背。他一边和人聊着“种田经”,一边忙着指挥私家车、收割机在乡路上倒车、入田。  “今年产量预计比去年至少增加10%。”谈及今年的收成,谢兴平很是满意。他在当地种植了200多亩水稻,干谷产量常年保持在650公斤左右。增产信心源自他今年新换的种子——“品香优秱珍”,“苗子长得好,抗倒伏,穗数多,穗子和籽粒还大。”  该品种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和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丰大种业”)专家团队育成,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耐逆性强等性状,曾获得四川省第七届“稻香杯”特等奖,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是今年四川“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水稻主推品种之一。  收割机进场前,记者跟随专家组走进验收田块,只见稻穗饱满,谷黄秆青。专家介绍,这说明水稻成熟期长势健康,营养供给充足,是高产量和好品质的表现。  现场,专家组选取三块田取样、干燥、去杂、测定水分后,最终得出亩产干谷801.4公斤的数据。其中,产量最高的2号田亩产达809.8公斤。  对于这一结果,水稻高粱所高效安全水稻种植创新与应用团队副组长秦俭用“水平很高”来形容。“一般大户种出来的亩产在650公斤左右,800公斤的产量算是很高的。从测产结果来看,这个品种的生产潜力比较好。”  测产现场,专程前来取稻谷样品的四川省川粮米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陶忠等得颇为心急。“稻谷饱满,粒型也粗一些,预计整精米率比较高,做高端大米加工的话肯定好。但必须带回实验室检测,尤其要看看垩白度怎么样。”田间查看长势后,陶忠很看好“品香优秱珍”的加工潜力。他表示,“优质优价”,如果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将考虑高于市场价格收购稻谷。  “产量高、收益又好的话,我明年肯定要继续种。”谢兴平告诉记者。专家组正在测量测产田面积农户自主种植专家田产量变农民田产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日测产田块并非科研性质的高产试验示范田,而是谢兴平经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培训后,结合过往经验种植。这意味着,亩产801.4公斤的结果并非集聚资源优势后达成的“专家产量”,而是更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农民产量”。  “专家田和普通大田产量最大的差别在种植密度和有效穗上。”专家组成员、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德明解释,前者一般1.2万~1.5万窝/亩,密度大,严格根据水稻生长期配方施肥,化肥利用率高,病虫害发生率低,但一般农户机插种植密度最多1.2万窝/亩,人工移栽更是在1万窝/亩以下,施肥也相对随意。  罗江区是今年全省“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水稻品种“品香优秱珍”的三个重点示范县之一。今年2月,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全区7个乡镇的种粮大户,邀请四川丰大种业技术团队开展了“品香优秱珍”品种推广和种植技术培训,现场讲解品种特性优势和配套栽培技术。  “农户根据经验种,管理相对粗放。如果还能有这么好的产量和效益,那对周边村民的带动作用会很明显。”罗江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祥华介绍,今年“品香优秱珍”在全区推广超3.7万亩,下一步将作为全区水稻主推品种,在普通散户中进行推广。  四川丰大种业董事长章存均透露,2024年“品香优秱珍”在长江流域推广面积达到110万亩,“我们计划在未来两三年里单品推广面积进入全国前三位序列。”  当前,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提升粮食总产潜力有限,带动粮油大面积提升单产是四川充盈“天府粮仓”的关键路径。  “高产田亩产增加100公斤难度有点大,但对中低产田来说,相对容易一点。”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表示,除好品种支撑外,还需要科研单位、农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通力合作,形成水稻高效栽培技术服务体系,提升技术入户到田率,让农民“不需要多专业”也能有效增加产量、提高收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0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